1楼:匿名用户
1的回答工具不同古代的马匹车船,纸张,烽火,鼓声,现代电子计算机因特网。范围不同古代亲身传播口儿相传式,现代大众传播电视,广播报纸等受众面广。2的回答周老虎事件一开始只是在网络上传播,最后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影响到报纸电视等大众传媒,受众面越来越广,影响越来越大。
3的回答如移动动感地带的广告是由周杰伦拍摄的周的形象牢牢的抓住了青年一代的个性需求,形成了一个共识这就是个性这就是自我,在电视网路上传面铺开,受众形成了消费心理。
谁有传播学的练习试题?
2楼:百度用户
一、简述题 1. 信息的特征? 答:
1共享性,2扩散性,3传递性,4扩充性,5浓缩性,6替代性。 2. 拉扎斯菲尔德通过对1940年美国****的调查,写出了《人民的选择》,其中提出一系列理论的假说,这些假说都是什么?
答:《人民的选择》是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1940年美国**竞选期间,围绕大众传播的竞选宣传对选民投票意向的影响所做的一项实证调查的研究报告,调查结果表明,在整个竞选过程中间,改变了原来投票意向的人只占8%,大部分人始终没有改变投票意向,也就是说,大众传播并没有直接左右选民投票意向的力量,它只是众多的影响因素之一,而且不是主要因素。 研究者通过这项研究否定了早期魔弹论的效果观,提出了对后来的传播效果乃至整个传播学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一系列理论假说。
其中包括: 1政治既有倾向假说(人们就选举或其他政治问题作出的决定,并不取决于一时的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而是基本取决于人们已有的或迄今所持有的政治态度) 2选择性接触假说(指受众并不是不加区别地对待任何传播内容,而是更倾向于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 3“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理论(大众传播的影响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一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 4对大众传播效果类型的概括(可能产生的三种效果:1强化效果2“结晶”效果3“改变”效果) 3.
批判学派与经验学派有什么区别? 答:批判学派和传统学派在研究方法上的根本差异表现在:
前者是哲学思辨的,后者是科学实证的。具体地说,批判学派采用的研究方法,都直接或间接地继承了卢卡奇的“总体性”的方法。这种方法认为,总体不等于部分的简单之和,总体包含着部分所没有的东西。
用总体的眼光审视传播,才能洞察其内在的历史背景与社会联系。传统学派采用的是实证方法,以“科学性”见长。问卷调查,内容分析,控制实验等研究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根据一项理论假设,去寻找有关的实际数据,然后据此进行定量分析,从而证明或否定这一理论假设,简单地说,就是提出命题,定量分析,得出结论。 4. 问卷调查中提问设计的原则是什么?
答:合理性,科学性,艺术性 5. 报纸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长处:1信息容量较大2保存信息的能力强3受众选择的主动性强;报纸信息容量虽然受到篇幅的限制,但可以通过扩版增张扩大信息容量。
报纸是印刷品,易于保存和查阅。读报的时间,读报的方式都任由读者决定。 短处:
1传播信息的速度不如电子传媒,因而新闻的时效性逊于广播电视 2传播形式缺乏图声并茂的电视节目的动感,也不如以声传情的广播节目来的新切 3读报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程度,限制了读者的范围 6. 传播学与新闻学的区别是什么? 答:
传播学虽然和新闻事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与新闻学并不存在“血缘”关系,不同之处在于: 1传播学重视理论研究,而新闻学重视业务研究(新闻学的研究路线是:实务-历史-理论;传播学的研究路线是:
多学科理论探索-对传播实践的调查,分析与指导-理论上的提高与发展) 2研究方法上各有不同(新闻学思辨型定性分析方法,传播学采用实验型的定量分析方法) 3研究对象虽有重合之处,但亦不尽相同(新闻学主要研究新闻传播的内容制作和传播者;传播学研究遍及传播媒介,受众和传播的全过程) 传播学和新闻学各自独立,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彼此取代,新闻学的继承与发展和传播学的引入与探坟是可以并行不悖的。 7. 新闻与信息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信息”的科学概念是由美国数学家,信息论创始人申农提出的。消除或减少事物的不确定性,从而获得确知讯息或关于该事物的确定状态。
而讯息(或消息)则是信息的物质载体,用以负载信息的传递和交流。 新闻和信息是密切相关的,新闻是信息的一种形态,是信息“大家庭”中的一个主要成员。新闻源于信息,而又终于信息;新闻的特点:
1新闻要求具有强烈的时效性 2新闻要求具有完整,连续的总体性 3新闻信息要求公开传播,为众多的接受者所共享,是一种“大传播”的信息 4新闻带有很强的主观性,表现出鲜明的倾向性 8. 确定样本大小的四个因素是什么? 答:
1研究总体中样本单位之间的差异程度2课题要求的精确程度和把握程度3课题研究的时间,人力,财力及研究本身的要求4调查研究的目的和任务,以及统计分析方面的要求 9. 简要评价一下拉斯韦尔的“5w”理论。 答:
1948年美国传播学家拉斯韦尔提出了这个模式。由于这一模式各个五一节的第一个英语字母都是w,故称5w模式。谁,说什么,对谁,通过什么渠道,取得什么效果这一模式的贡献:
它第一次比较详细,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过程,为什么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出了具体的环节(或要素),从而使传播研究的细化,深化成为可能。同时把5w规定为传播学的五大研究领域,为后人分门别类地深入研究开辟了广阔的道路;第一次为传播学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全面的理论构架,从而使传播学的最终确立成为可能。 不足之处:
直线性,即从传播者开始,到效果结束,即没有反馈,也看不出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孤立性,没有涉及传播过程和社会过程之间的联系,不符合实际情况。 10. 语言的三个特征是什么?
答:根据波兰学者柯日布斯基等人的研究,从语义学角度来看,语言的特性主要有以下三种: 1语言是静态的,而客观实际是动态的2语言是有限的,而客观实际是无限的3语言是抽绎的,“抽绎” 是指经过选择和舍弃而从中引出头绪来 11.
大众传播的受众有什么特点? 答:1广泛性,大众传播是面向全社会公众的传播活动,因而决定了它拥有人数众多的受众,而且受众成员广泛分布在各个地区,而不限于某个狭小的范围 2混杂性,大众传播的受众是复杂的,异质的,由特点各异的受众成员组成。
他们表现出年龄,文化程度,民族,职业,价值观,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 3分散性,大众传播要通过媒介工具进行信息传递活动,在传播过程中受众与大众传播没有直接的接触,不能面对面的对话交流,受众与传播者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分隔开的。而且,受众分散各处,成员之间互不相识,互不联系,处于分隔状态。 4隐匿性,大众传播机构对受众成员既不认识,也不了解他们的情况。
即使可能了解受众总体的一些主要特征和愿望要求,也难以确知受从成员的个人情况。从这个角度看,广大受众处于隐匿的状态。 12.
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是什么? 答:传播效果依据其发生的逻辑顺序或表现阶段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1认知层面上的效果,即指外部信息作用于人们的知觉和记忆系统,引起人们知识量的增加和知识构成的变化2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指作用于人们的观念或价值体系而引起情绪或感情上的变化3行为层面上的效果,即认知和心理,态度所发生的变化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也有三个层面:1环境认知效果2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3社会行为示范效果 13. 传播学诞生的条件是什么?
答:从主观条件看,人类认识能力有了空前提高——伴随着封建**时代的终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都为之面目一新,并日趋“整体化”,人类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了解越来越正确,各种新理论,新学说大量涌现。在此背景下,对传播现象,传播活动的全面把握和系统,科学的认识,终于成为可能。
从客观条件看,传播的作用和影响高度凸现——工业化使整个世界连成一片,其必然结果之一是:传播活动日益频繁和复杂化。特别是传播的相对独立化和职业化,给人类带来一种全新的重大的冲击。
这种冲击,终于引起全社会对传播现象,传播活动的高度重视。 总之,可能与需要相结合,催生了作为20世纪众多新学科之一的传播学。 14.
简述赖利夫妇模式的特点? 答:由美国学者赖利夫妇提出,属于社会系统模式,该模式中有三个相互关联的概念:
一是“基本群体”,又称初级群体,首属群体,如家庭,邻里,亲密伙伴等,二是“更大的社会结构”,指关系比较松散的次属群体,如工作单位,学校,社团等;三是“社会总系统”,指民族,国家乃至世界等隶属群体。 15. 简述马莱茨克模式的特点?
答:该模式由德国学者马莱茨克提出,属于社会系统模式。它详尽地色画了传播结构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并了社会与传播之间的关系。
在该模式中,传播者一方,要从大量的材料中进行“内容选择”的工作,但又要承受“讯息的压力”和“媒介的压力”。受传者一方,同样要对大量信息进行“内容选择”,会受到“媒介的压力”,而“感受和效果“也是双向互动的过程。 在该模式中,传播者和受传者都要受到三个层面的制约和影响:
一是个人层面,即“自我形象”和“个性结构“,二是组织层面,即传播者的”工作环境“,包括媒介组织和工作伙伴,受传者所在的”受众群体“,三是社会层面,即”社会环境“ 此外,该模式还展示了“传播者”“媒介”“受传者的反馈”,媒介与受传者彼此“心目中的形象”等,这些也是十分重要的。
满意请采纳
传播学试题
3楼:港龙新秀
后结构主义
的基本特征
1.1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是既相联系又各自独立的两个概念。后结构主义是指产生关于社会(理论或认识论的研究)知识的一种新方式,是一种方**;而后现代主义主要指社会发展本身所处的一种状态,即与文化多元化和动荡化、全球组织化相矛盾的社会政治状态。
1.2 后结构主义特别强调,“竭力追求关于世界的确定的知识短语(knowledeg claims)”的决定论和实在论总是有疑问的。主要原因在于知识是对现实世界的表征——“知识是地图而不是领土”。
后结构主义把社会科学活动的中心由产生关于世界的知识转到关于知识的知识,即话语的分析和解构。在这个意义上,后结构主义是由关于话语的话语而构成的。
1.3 话语不仅是“文本的内容或会谈的记录”(这是德里达所强调的),而且也是与实践相联系的(这就是福柯所说的“推论式的实践”)。这样,理解话语就是理解理论与实践的联结关系,而不是研究其中的任一方面。
同样,在后结构主义的框架内,权力不被视为一种所有物,而被认为是个体或社会团体间行为的一种显示或表现的方式。
1.4 后结构主义强调有各种不同的建构或表征世界的方式,所以没有永恒不变的或确定的真理,这就向社会科学客观主义或主观主义追求确定的知识断语的观念提出了挑战。后结构主义用不可决定的命题代替事实,用不同的观察视角代替主观的真理或客观的知识。
1.5 社会团体内表征世界的不同方式,反映了社会团体间的权力差异。知识和现实不仅在社会团体中被建构,而且也反映了不同兴趣的人们之间的权力差异。
为此,一些后结构主义者gergen1982)在constructivi**和constructioni**之间作了区分。前者包括源自现象学所**的主体间性等认知元素;后者则把这一系列现象延伸到一系列外部的影响独立于个体意识之建构的力量和利益。在后结构主义框架内更强调没有主体的话语,而非精神分析和现象学所共同关心的主体本身。
这样,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和现象学都强调主体性和主体间性,但考察这些问题的方式各不相同,尽管时有交叉或重叠。在社会学中,constructivi**被用作一个通称,涵盖从符号互动论内当前经验的研究到与后结构主义相联系的解构的许多方法。
1.6 后结构主义曾一度出现于西方社会,这反映了为这一新知识形式的出现创造了适存的环境。伴随后结构主义的发展,西方社会学理论也发生了转变。
在西方当代社会学理论中,争论的一个主要焦点已转向被构想为“后现代境况”所显示的一系列发展(利奥塔德,1986)。简言之,那些自18世纪以来已成为欧洲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之主要属性的分析、理解、目标和价值,不再被假定为普遍有效。在这种意义上说,“现代性”的研究已经终结或不完整了。
http://med.wanfangdata.
***.**/periodical/periodical.articles/jkxlxzz/jkxl2000/0005/000505.htm
汉语言文学和传播学哪个好学些,汉语言文学和传播学哪个好
1楼 匿名用户 汉语言文学主干课程 主干学科 中国语言文学 主要课程 语言学概论 古代汉语 现代汉语 文学概论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马克思主义文论 中国古典文献学 外国文学史 汉语史 语言学史学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包括教学实习 写作等, 般安排8周左右。传播学主干课程 中外新闻传...
谁有当兵体,心理测试题的笔试题答案,跪求答案,谢谢
1楼 匿名用户 随着军队现代化建设,对兵员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心理测试被纳入征兵常规性体检项目作为择优录取一项对应征青年是一个新的考验,不要过于紧张,只要保持良好平静的心态基本不是问题。 对每位应征公民的心理整体分析,分为1 2 3三种类型。 1 类型属于心理正常,心理测试通过 2 3 类型则需要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