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是明清时期文化发展的时代特征吗

2020-11-19 16:47:23 字数 4561 阅读 5696

1楼:闲掷葡萄

个别时期是包容的,比如康熙时期。但是明清在总体是抗拒的、盲目自大的、闭关锁国的。

中国从古到今对待外来文化的包容性是不是有地理原因?就是因为中国地大物博

2楼:匿名用户

中国文化bai是宏观感悟式du

的文化,由于它注重文化内核zhi的宇宙性,dao其外延亦不拘泥,所以,回文化答的包容性比较大。

这种包容性首先不是**于地理因素,而是**于中国分分合合的历史导致的语言相同且各有各的主张的前提下,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结果。

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

3楼:南城旧事白羊

明代的历史特点及其经验教训

明朝长达276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朝代。弄清其历史特点, 不仅对深入研究明史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整体把握中国历史的发展特点具有积极意义。尤其是明代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世界变局,其发展特点如何,不仅直接关系着当时中国的国际地位,而且直接影响着中国此后的发展道路,其间蕴涵的深刻教训和启示,需要认真总结和汲取。

给清史以准确的历史定位

自1911年清朝宣布逊国,以《清史稿》之编纂、肖一山著《清代通史》为标志,正式揭开了清亡后清史研究的里程。迄于今,已历90余年,清史研究从未间断,而以近20余年的研究为极盛。即以清断代史为例:

先有戴逸的《简明清史》,后有郑天挺的《清史》、中国人大清史所与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合著的《清代全史》(全10册)、杜家骥的《清朝简史》、李治亭的《清史》(两卷本)等书相继问世, 已是前70年数倍之多!**之多,更是以万计。改革开放20余年来,清史研究之盛,远远胜过前70年的总和。

清史研究成绩斐然,但其中也存在着巨大分歧。以《清史稿》和肖一山《清代简史》为代表的历史观点及对清史的评价,固不足论;而“文革”前特别是“文革”中,极左思想泛滥,贬斥清史,亦不足怪。直至改革开放时期,人们的思想大解放,价值观念大变化,我们对中国历史的原有认识包括对清史的评述,都已改变了许多。

然而,在清史研究中延续下来的传统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因而不能正确解读清史。从根本上说,就是如何正确认识清史,准确地给清史定位。例如:

一说满族为“异民族”,视清朝为“异国”;当初努尔哈赤起兵,向明朝挑战,指为“犯上作乱”;一说满族离开其居住地,进入中原,就是对“中国”的“侵略”、“进犯”,是满族贵族对汉人的“民族征服”;一说清朝统一全国,“是以全国生产力大幅度破坏为代价的”,它“代表落后的生产方式”,使中国的发展“延缓了一百年”;一说清初减轻农民的负担,“在很大程度上口惠而实不至”,即使如康熙朝“宣布减免赋税并没有多大实际意义”。所谓康熙盛世纯属子虚乌有,是“被某些学者捧出来的”!

至于近代时期,清朝更是一无是处,几乎没做一件好事!除了那些内反清朝统治,外反西方与日本列强侵华的仁人志士及死难烈士,几乎没有一个好人!

学术之争,本属学术研究过程中正常现象;持不同观点,无可厚非。但我们认真分析上述诸多观点时,便不难发现,在这些观点的背后,却是隐藏着如前已指出的某种民族偏见或陈旧的史学观念,给清史做出了不恰当的评价。

那么,我们应当怎样认识清史,给它一个正确的历史定位呢?

任何一件事的好坏,评价一个人的是是非非,总是比较而言的,即相互比较而后知。这就是比较的方法,再简单不过。这同样适用于对清朝的认识。

一方面,从中国历史的发展进行比较:以清朝与它的前代明朝,再上溯到明以前历代相比,究竟在哪些方面达到或超过其发展水平,又做了哪些“前无古人”之事,同样,它又做了哪些不如前代甚至倒退之事,另一方面,与当代中国相比,它给我们留下了哪些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或者说,它对后世有多大影响,只要认真比较,清朝的历史真貌就会显现出来。

如所周知,清朝的前身——史称后金,是由女真——满族创建的,在联合汉、蒙古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过程中,变为强大的清王朝。满族的先世,可追溯到先秦时代世居东北地区的肃慎族,其后,又有勿吉、挹娄、靺鞨等族相继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流域,都是肃慎族的延续,直至北宋时期的女真人,才是满族的直接先世。约当17世纪30——40年代,明末东北诸部女真人为努尔哈赤与皇太极父子所统一,始形成满族共同体。

不可驳辩的事实是,满族及其先世,从来就是世世代代生息在东北的一个古老民族,无疑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把它视为“异民族”、“异国”,排斥在中国之外,这不单是民族歧视,而且是一个原则性失误!如同鲜卑、契丹、女真、蒙古族各建一代王朝(北魏、辽、金、元)一样,满族也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政权;又同他们一样,疾驰中原,一统天下。明清角逐近半个世纪,一个胜利了,一个灭亡了,这是明末社会诸矛盾及****相互作用的必然结局。

评述两王朝的兴替,既不能站在明王朝的立场,斥责清朝夺权非理,也不能站在清朝的立场,为其辩解合理,要的是客观的立场,从明清之际的社会发展趋势,探索这场大变动的内在原因。当我们肯定农民大起义反抗直至推翻明朝统治天然合理时,同样,也应肯定一个弱小的少数民族反抗明朝的统治,甚至向它争夺统治权,也是合理的。这实际是对社会变革的认同,使我们的认识与历史发展的趋势相一致,看问题就会较少差误。

自清朝定鼎北京,迄至逊位,有国长达268年。在西方列强入侵中国、 发动罪恶的鸦片战争前,约近200年,清朝所做的一切,实集历代之大成,在许多方面已经超越了前代,把我国封建社会推上了最后一个发展高峰。概括地说,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清承明制,建立一套臻于完善的高度集权的君主**体制,而它自创的一些机构,使其体制独具特色。诸如理藩院、军机处、南书房、内务府等,为历代所仅见;六部满汉复职制,实为它的独创;八旗制融军政为一体,发挥着独特的功能。清制,严密、完备,井然有序,历代如宦官之乱、后宫干政、外戚专权、朋党祸国等祸患,在有清一代基本没有重演,最高统治集团保持了长期的稳定,社会亦获安宁。

坚持以农业为“国本”的治国方略,大力垦荒,不断扩大耕种面积。雍乾之际,全国耕地已达10亿亩,为历代垦荒之最!大规模治理黄、淮,广兴水利,投资之巨,又为明代所不及。

储粮备荒,减免钱粮,康熙和乾隆两朝共五次蠲免全国钱粮,创中国历史最高记录。自康熙五十年起,“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取消人头税;雍正时,改革赋税,摊丁入地,同具划时代意义。经济长期保持繁荣,人口迅速增长,财政稳步上升,乾隆鼎盛,最高存储8000万两,常年在7000万两上下。

清朝已建立了发达的封建农业经济。

清朝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以独特的八旗制组织军队,辅以绿营兵,在保卫国家的领土主权及维护国家统一的斗争中,展示了它的威力。如,平吴三桂之乱,收台湾,击沙俄,驱准保藏,西北激战70年(康熙二十九年—乾隆二十四年),西南荡除土司**势力等等,内反**,外反侵略,国家统一,固若金汤,其武功之盛,与明朝劳而少功恰成鲜明对照。

文化繁盛,远迈前代。主要集中于康、雍、乾、嘉四朝,160年间,诗词创作,各成流派,直追唐宋;**、戏剧新发展,以《红楼梦》为代表,堪称千古绝唱!戏曲又胜元杂剧,书法、绘画独树一帜;经学、理学、史学、考据学等,学派林立,著作山积!

《四库全书》集古今之大成,传统文化大总结,为文化繁盛的突出标志。

清朝最具深远历史意义的变革之一,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坚持儒家“大一统”的理论指导,将国家的“大一统”发展到了极限。突出反映在民族观念的时代飞跃,即抛弃历代所坚持的“华夷之辨”、“内中国外夷狄”的传统民族观念,以康熙帝废长城为标志,实现了自皇太极以来所倡导的“满汉一体”、“中外一视”、“天下一家”的政治目标,将世代隔离汉族与“三北”广大地区游牧民族的长城废弃而不用,从此边疆与内地形成一体,真正成为一家,困扰历代2000余年的所谓“外患”、“边患”,一劳永逸地彻底**!这与明代设长城为限隔,同蒙古、女真战斗不已相比,简直如天壤之别!

清朝最伟大的贡献,就是建立了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明以前,历代设治与直接行政管辖,多限于长城以内;只有少数王朝,如汉、唐、元等突破长城之限。多数王朝,以明为例,在长城外边疆地区实行羁縻统治,官其酋长,因俗而治,定期向**王朝朝贡。

清朝彻底打破传统惯例,在少数民族边疆地区设置机构,派驻军队,因地制宜,实行不尽相同的管辖机制,统辖于**。例如,在东北地区,设盛京、吉林、黑龙江三将军衙门,而在其汉人集中之地又设府、州、县管理。在内外蒙古设盟旗制管理蒙古族;在西北设伊犁将军管新疆,在天山南路实行伯克制的行政管理体制,皆受制于清朝派驻各城的参赞大臣或办事大臣、领队大臣。

在**,设驻藏大臣,代表朝廷监管**军政与财务。在西南,废除千百年世袭土司制,改土归流,由**派官管辖地方。清朝所辖,陆地总面积达1300多万平方公里,共有55个民族接受一个统一的国家政权管理。

其疆域之辽阔广大,在清以前,除元朝,再没有一个王朝拥有如此广袤的疆土!而清朝将中国的疆域推向了极限,直接为当代中国的版图奠定了基础。其功绩,无与伦比。

仅就疆域而言,清朝将多民族凝聚成一个巩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即使有多少错误,清朝也应该倍受赞扬!

清朝管辖广大疆土,保持了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长期稳定,尤其康乾盛世持续百二十年,堪称清朝创造的一个奇迹。

总结清代(近代前),真正实现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与民族及其疆域的“大一统”。故可以认为,清史者,大一统也!当然,到了近代,清朝走下坡路,积弱成弊,在西方列强的淫威下,中国失去了很多。

如,同帝国主义列强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割地赔款,中华民族为此蒙受奇耻大辱。自乾隆后期,约当18世纪末,中国亟需变革、开放,与世界对接时,清朝一概拒绝,连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也被拒之门外!在延续百年后,一场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竟被打入血泊之中,清朝丧失了最后一次挽救自己的机会,只有等待辛亥革命把它打倒!

嘉道之际,中国已经由强变弱,而道光以后,则由积弱而衰败。无须讳言,清朝不能推卸责任,但其历史性的贡献也不能抹煞,它在前中期所实行的治国方略及各项政策如民族政策等,对于我们仍具有巨大的认识价值,无论其经验与教训,都有借鉴意义。清朝遗留的历史文化遗产十分丰厚,认真加以总结,不失为研究清史的一大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