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散文集无关风月主要内容和读后感

2020-11-19 16:44:06 字数 6050 阅读 1505

1楼:匿名用户

讲述了,林清玄,在高雄佛光山尚,度假时,所看到的,自己感悟的,一些事。

林清玄散文集选15写读后感

2楼:

林清玄的散文文笔流畅清新,表现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

本书主要收录了他的《分别心与平等智》、《静心与抽烟》、《生命的接榫》、《发芽的心情》、《无关风月》、《生命的酸甜苦辣》、《黑钻石与红珍珠》、《一生一会》、《路上捡到一粒贝壳》、《幸福的开关》等经典作品.

林清玄散文集主要内容

3楼:姬觅晴

《林清玄散文集》这本书分四卷,分别是天真

的心、纯善的心、美好的心、庄严的心。

第一卷“天真的心”:讲述了一件件小事,都是些我们生活中很平凡的事情,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小事:一只乌龟、一棵树、一些流浪狗、一个传说……而令我感到吃惊的是,作者用孩童般的最单纯天真的视角,把最单纯天真的事情,竟能写出如此多的细节和道理。

在作者的笔下,可以从一只乌龟写到身外之物的不重要,写到人只看到名利金钱的悲哀……作者循序渐进,由浅到深,直击我们的内心——那如白纸般内心的最深处的那片净土。

第二卷“纯善的心”:描绘的不是一直再清澈的人或心。而是在尘世扎根,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或心。作者用这“灰色”社会中的真善美、假丑恶的对比,引起了我们对良知的新看法。

第三卷“美好的心”:主要讲述《咬舌自尽的狗》,狠心的主人竟然作了这样的事:第一次把狗抛到几百公里以外的深山里,狗,回来了。

第二次想把狗抛到几百公里外的深山中时,狗却在车中咬舌自尽了……

第四卷“庄严的心”:文中他写到一个浴着光辉的母亲,虽然不是他的母亲,但天下的母亲一般的爱子心。就是一句宝贝不怕,便透露出一个母亲对孩子无限的关怀。

某些感动就是从这些细枝末节衍生出来的,不必轰轰烈烈,就是那么一句话,而生活中所见到的也许比一句话更简短粗略,但却实实在在。

4楼:大漠孤烟直在哪

林清玄的散文文笔流畅清新,表现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

本书主要收录了他的《分别心与平等智》、《静心与抽烟》、《生命的接榫》、《发芽的心情》、《无关风月》、《生命的酸甜苦辣》、《黑钻石与红珍珠》、《一生一会》、《路上捡到一粒贝壳》、《幸福的开关》等经典作品.

5楼:秦恭山夏

《林清玄散文集》恬淡自然,蕴涵佛理,是林清玄散文的最大特色。他的文章有如远方走来的一位女子,初时,不能让人有惊艳之感,再看,就如一道山泉,缓缓地向我们的心中渗透。他的文字犹如一股真淳的凉风,读完之后,能让人心平如水。

如此智慧清新的散文,在如今的文坛并不多见。他主张人心应如水、如镜,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对涤人心上的尘土,开启人性的灵智很有益处。

望采纳^_^

林清玄散文精选主要讲了什么

6楼:快乐无限

《林清玄散文精选》指出在林清玄的创作生涯中,除了后期最负盛名的“菩提系列”十书,其早期的散文作品,也因文笔清丽、情感醇厚,而深受读者欢迎,屡获台湾各项文学大奖。

林清玄的散文文笔流畅清新,表现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 本书主要收录了他的《分别心与平等智》、《静心与抽烟》、《生命 的接榫》、《发芽的心情》、《无关风月》、《生命的酸甜苦辣》、《黑 钻石与红珍珠》、《一生一会》、《路上捡到一粒贝壳》、《幸福的开关 》等经典作品.这是一篇富于哲理的散文诗。

无论是思想深度的表述,还是写作技巧的运用都是非常出色的。假如我们都“能以明朗清澈的心情来照见这个无边复杂的世界”,那么“在一切的优美、败坏、清明、污浊之中都找到智慧。”这是《清净之莲》带给我的最初启示。

在林清玄的创作生涯中,除了后期最负盛名的“菩提系列”十书,其早期的散文作品,也因文笔清丽、情感醇厚,而深受读者欢迎,屡获台湾各项文学

林清玄散文无关风月全文 10

7楼:幽灵宫白飞飞

无关风月--林清玄

对压伤了的芦苇,不要折断;

对点残了的蜡烛,不要吹灭。

有一年冬天天气最冷的时候,我住在高雄县的佛光山上,我是去度假,不是去朝圣,每天过着与平常一样的生活,睡得很迟。

一天,我睡觉的时候忘了关窗,半夜突然下起雨刮起风,风雨打进窗来把我从沉睡中惊醒,在温热的南部,冬夜里下雨是很稀少的事,我披衣坐起,将窗户关上,竟再也不能入眠。点了灯,屋上清光一脉,桌上白纸一张,在风雨之中,暗夜中的灯光像花瓣里的清露,晶莹而温暖,我面对着那一张本来应该记录我生活的白纸,竟一个字都无法下笔。

我坐在榻榻米上,静听从远方吹来的风声,直到清晨微明的阳光照映入窗,室内的小灯逐渐灰黯下来,这时候,寺庙的晨钟当一声破空而来,当——当——当,沉厚幽长的钟声遂一声接一声的震响了长空,我才深刻的知觉到这平时扰我清梦的钟声是如此纯明,好像人已站在极高的峰顶,那钟声却又用力拉拔,要把人超度到无限的青空之中,那是空中之音,清澈玲珑,不可凑泊;那是相中之色,羚羊挂角,无迹可循。

我推窗而立,寻觅钟声的来处,不觅犹可,又使我大大地吃了一惊,只见几不可数的和尚和尼姑,都穿着整齐的铁灰色袈裟,分成两排长列,鱼贯地朝钟声走去,天上还下着小雨,他们好像无视于这尘世的风雨,一一走进了钟声的包围之中。

和尚尼姑们都挺直腰杆,微俯着头,我站在高处,看不见任何一个表情,却看到他们剃得精光的头颅在风雨迷茫中闪闪生亮;一刹那,微微的晨光好像便普照了大地。那一长串钟声这时美得惊心,仿佛是自我的心底深处发出来,然后和尚尼姑诵晨经的声音从诵经堂沉厚的扬散出来,那声音不高不低不卑不亢,使大地在苏醒中一下子祥和起来,微风吹遍,我听不清**,却也不免闭目享受那安宁的动人的诵经声。

那真是一次伟大的经验,听晨钟、想晨经,在风雨如晦的江湖一间小小的客房中。

对于和尚尼姑,我一向怀有崇仰的心情,是起源干我深切的知道他们原都是人世间最有情的人,而他们物外的心情是由于在人世的涛浪中醒悟到情的苦难、情的酸楚,情的无知、情的怨憎,以及情所能带给人无边的恼恨与不可解,于是他们避居到远远离开人情的深山海湄,成为心体两忘的隐遁者。

可是,情到底是无涯无际的广辽,他们也不免有午夜梦回的时刻、有寂寞难耐的时刻,这时便需要转化、需要升华、需要提醒,暮鼓晨钟在午夜梦回之后的清晨,在彩霞满天、引人遐思的黄昏提醒他们,要从情的轮回中跃动出来,从无边的苦中惊觉到清净的心灵。诵经则使他们对情的牵系转化到心灵的单一之中,从一遍又一遍单调平和的声音里不断告诫自己、洗炼从人世里超脱出来。而他们的升华,乃是自人世里的小情小爱转化成为世人的大同情和大博爱。

到最后,他们只有给予,没有收受,掏肝掏肺地去爱一些从未谋面的,在人世里浮沉的人,如果真有天意、真有佛心,也许我们都曾在他们的礼赞中得到一些平和的慰安吧!

然而,日复一日的转化。升华和提醒是如此的漫长无尽,那是永远不可能有解答,永远不可能有结局的,虽然只是钟声、经声,以及人间的同情,都不是很容易的事。

我想到人,人要从无情变成有情固然不易,要由有情修得无情或者不动情的境界,原也是这般的难呀!

苦难终会过去的,和尚与尼姑们诵完经,鱼贯地走回他们的屋子,有一位知客僧来敲我的门,要我去用早膳。这时我发现,风雨停了,阳光正在山头一边孤独的角落露出脸来。

8楼:雪

对于和尚和尼姑,我一向怀有崇仰的心情,是起源于我深切的知道,他们原都是人世间最有情的人,而他们物外的心情,是由于在人世的涛浪中醒悟到情的苦难,情的酸楚,情的无知,情的怨憎,以及情的所能带给人无边的恼恨与不可解,于是他们避居到远远离开人情的深山海湄,成为心体两忘的隐遁者。

可是,情到底是无涯无际的广辽,他们也不免有午夜梦回的时刻,有寂寞难耐的时刻,这时便需要转化,需要升华,需要提醒,暮鼓晨钟在午夜梦回的清晨,在彩霞满天引人遐思的黄昏提醒他们,要从情的轮回中跃动出来,从无边的苦中惊觉到清净的心灵。诵经则使他们对情的牵系转化到心灵的单一之中,从一遍一遍单调平和的声音里不断告诫自己,洗练,从人世里超脱出来。而他们的升华,是人世里的小情小爱转化成为对世人的大同情和大博爱。

到最后,他们只有给予,没有收受,掏肝掏肺地去爱一些从未谋面,在人世里浮沉的人,如果真有天意真有佛心,也许我们都曾在他们的礼赞中得到一些平和的安慰吧!

然而,日复一日的转化,升华和提醒是如此的漫长无尽,那是永远不可能解答,永远不可能有结局的,虽然只是钟声经声,以及人间的同情,都不是很容易的事。

我想到人,人要从无情变成有情固然不易,要由有情修得无情或者不动情的境界,原也是这般地难呀!

苦难终会过去的。我向往,风雨停了,阳光正在山头一边孤独的角落露出脸来。

9楼:把输入法

http://zhidao.baidu.***/question/221866581.html?an=0&si=5

林清玄散文《秘密的地方》读后感

10楼:璀璨星痕

第一篇少年时读林清玄先生的散文,并不能体会其中的意境,只是单纯地觉得好。

“醉后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生命中有很多事,你错过了一小时,很可能就错过了一生。”他在《少年游》里如是说。

年轻时有怎么样的豪情?是英雄系马,壮士磨剑,还是江湖夜雨十年灯?不管如何,他终究是叶着自己的叶花着自己的花结自己的果子,生命成自己的生命。

很喜欢读他的那篇《旅店》,其中很多句子烂熟于心。“前人有前人的旅店,在我们的马蹄还没有迈步,那些旅店就存在,且永远地存在下去。”那么,我又要开成什么样的旅店,在旅店的墙壁上记录些什么样的事情来,能丰富这世间的记忆呢?

夜那么长,我不能够把每一盏灯都点亮,但由于寂静,由于安宁,由于放松而不再执着,心也开始变得开阔起来了。

小时候,喜欢在老爸藏书的白色封面上乱画,老爸并不在意,后来搬家时,我更为大胆地在墙上画满了荷叶荷花。不知为什么,对这种植物存有莫名的喜爱,说是受《爱莲说》的影响,也不尽然,只是对那种似红非红,似粉非粉的颜色相当着迷,而那些宽大的荷叶又有种淡淡的清香,持久、沁人心脾。

用怎样的心境和着怎样的情意来下酒?苏东坡有一次在玉堂日,有一幕士善歌,东坡因问曰:“我词何如柳七?

”幕士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棹板,唱‘大江东去’。

”东坡为之绝倒。我是不善饮酒的,但如林先生所说,喝酒不在格调,而在性灵、风趣。在无关风月的夜,卧席,斯时彼时、斯地彼地,快乐、忧愁,朋友,让我们温壶月光下酒。

曾经在日记本的扉页上写着这样一句:青山元不动,白云自去来。我不信佛,也不参禅,从字面来来理解,就是相对于不动的山来说,云是流动的。

时隔经年,重新看这句话,有着更深的体会:世事并非都刻意,多数乃随缘。

第二篇林清玄散文读后感--守望一方净土

林清玄散文》收录了林清玄先生两个创作时期的优秀作品。林清玄初登文坛,将自己的朝气与激情更多地倾注在乡土中,代表作有《少年行》、《鸳鸯香炉》等。随后,他没有拘泥于乡土散文的创作,尝试着将东方美学理念和佛教哲学情怀融为一体,开始了以“菩提系列”为代表的创作生涯的第二个时期,也进入了他个人创作的全盛时期,散文集收录了大量该时期的优秀作品如《佛鼓》、《光之四书》等。

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气的,在宁静中透露着激越,在冷峻中保持着温煦,在流动中体现着凝注。他继承了佛家广博的智慧与胸怀,轻轻一挥手袖,便装凌云的壮志,巧妙地幻化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隽永与人性的温情。

他在一篇名为《海拔五百》的散文中写道:“登山专家只看见山顶,不像我们,能享受海拔五百的乐趣。”我曾被这行文字很久感动。

我们正在一种叫做“征服”的驱使中日渐遗落了一种知足常乐的平和心境,于是,我们只能努力想象“高处不胜寒”的孤冷,却对半山腰的迷人景致视而不见,殊不知,没有了自由的心情与平静的心态,再宏伟的目标终究是空想罢了。还记得林清玄向我们描述的那名住在林中的年轻人,当人们问他为何不到山外打工时,他的口吻不容置疑:“这是我的家。

”很多人都在暗地里嘲笑他,然而回望城市的华灯万盏,“从远处看,每一个人的家只是一个小小的窗口”,怎比那茫茫林海的无际无边?在年轻人的眼中,森林中的一切生灵,都在冥冥中传递着广博与自然,带给他家的熟识气息;不会忘记林先生笔下那位卖馄饨的老人,他总是在深夜敲起清越的木鱼,向老主顾传达着生意的信号,却不致中断熟睡者的美梦,更在不经意间温暖了迟睡者的心灵。正是这平凡乐器奏出的平凡音响,委婉地传达着这位老者的淡泊心态,使串串云淡风清的声音久久在心灵的上空回绕……

这声音与那“海拔五百”、“以林为家”的境界合奏着同一支曲子,便是“清欢”。那是一种欢愉后的平静,无奈后的超脱,放逐后的回首,宣泄后的释然。我们正在日益丰富的物质世界里,多了一份机智,少了一份闲适,多了一份世故,少了一份高雅。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在尘世中重温“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的淡泊心境,在红尘中傲对“惆怅东南一枝雪,人生看得几清明”的心灵叩问?我唯有在一片佛鼓声中虔诚祈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