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有没有资治通鉴,为什么,资治通鉴为什么不属于二十四史

2020-11-19 13:49:11 字数 6122 阅读 5885

1楼:匿名用户

没有二十四史计3213卷,约4000万字,共记载了4194年的中国历史。 二十四史都是仿照司马迁《史记》所采用的纪传体模式编写成书的,只是从《汉书》以降,就没有采用《史记》中的“世家”体。 《资治通鉴》采用的是编年体,不属于二十四史

2楼:匿名用户

二十四史,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是用统一的纪传体编写。

资治通鉴是编年体的史书,没有直接的关系。

资治通鉴为什么不属于二十四史

3楼:匿名用户

它是一部编年体通史,不是某一朝代的断代史,这和二十四史有本质的区别.

4楼:匿名用户

那探花说的对^_^

24史都是某个朝代的历史,而且都是记传体的

5楼:匿名用户

因为“十二四史”是继承《史纪》的传统,其写作手法是“纪传体”,也就是“二十四史”的所有作品都是纪传体史书;而《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其体例与“二十四史”的传统写法不相符,因而不属于“二十四史”。

6楼:象江之畔

2楼说的什么东东啊。

那有写得没有他们好惨遭淘汰的,你看过资治通鉴没有。没看就不要乱说。

7楼:匿名用户

因为二十四史只有二十四部,资治通鉴没有它们写的好,惨遭淘汰

8楼:曲終人未散

5楼助理说话要留点面子嘛 人家好歹是个秀才

为什么“二十四史”中没有《资治通鉴》

9楼:匿名用户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正史”之名,始见于《隋书·经籍志》:“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

”清代乾隆皇帝钦定“二十四史”,“正史”一称即专指“二十四史”。按《四库全书》的规定,正史类“凡未经宸断者,则悉不滥登。盖正史体尊,义与经配,非悬诸令典,莫敢私增”。

即未经皇帝批准,不得列入正史。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著作,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和阅读学习。这部书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北宋时代,在中唐以来长期混战之后,实现了国家统一,恢复和发展了社会经济,繁荣了学术文化;同时,内政多弊,御戎不力,“积贫积弱”,局势不稳。

这是一个有生气的时代,又是一个很苦闷的时代,是个前进的时代,又是个软弱的时代。当时,君主将相,志士仁人,平民百姓,多在考虑如何生活,寻找出路。于是,有主张以“柔道”治天下,说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有立志改革,而实行变法的;有生活困苦,被逼铤而走险,起义造反的。

掌握文化知识的人们,特别是历史学家,如欧阳修、司马光、范祖禹等,往往面对现实而回顾历史,企图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借鉴历史,为了有资于治国安邦,更好地解决现实矛盾。在乾隆时没有被皇帝批准列入正史,所以二十四史没有《资治通鉴》。

10楼:匿名用户

没有被皇帝批准列入正史,所以二十四史没有《资治通鉴》。

二十四史为什么没有《资治通鉴》?

11楼:匿名用户

我认为应该《资治通鉴》不属于皇帝要修的正史,专写某个朝代的书。《资治通鉴》属于司马光个人的著作,不是皇室修订的书。而且,二十四比较好听哦!

12楼:站起来赏敖

瑞云《同心人》:**万两容易得,人间知己最难寻。问君能有几多情,涕零鹤发同心人。

《资治通鉴》为什么不算在《二十四史》里

13楼:匿名用户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正史”之名,始见于《隋书·经籍志》:“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

”清代乾隆皇帝钦定“二十四史”,“正史”一称即专指“二十四史”。按《四库全书》的规定,正史类“凡未经宸断者,则悉不滥登。盖正史体尊,义与经配,非悬诸令典,莫敢私增”。

即未经皇帝批准,不得列入正史。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著作,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和阅读学习。这部书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北宋时代,在中唐以来长期混战之后,实现了国家统一,恢复和发展了社会经济,繁荣了学术文化;同时,内政多弊,御戎不力,“积贫积弱”,局势不稳。

这是一个有生气的时代,又是一个很苦闷的时代,是个前进的时代,又是个软弱的时代。当时,君主将相,志士仁人,平民百姓,多在考虑如何生活,寻找出路。于是,有主张以“柔道”治天下,说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有立志改革,而实行变法的;有生活困苦,被逼铤而走险,起义造反的。

掌握文化知识的人们,特别是历史学家,如欧阳修、司马光、范祖禹等,往往面对现实而回顾历史,企图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借鉴历史,为了有资于治国安邦,更好地解决现实矛盾。在乾隆时没有被皇帝批准列入正史,所以二十四史没有《资治通鉴》。

14楼:匿名用户

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其来历起源于明朝时,人们把《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合称“二十一史”。到了清朝乾隆年间,《明史》行世,人们就把它与“二十一史”合称“二十二史”。

此后,人们又把《旧唐书》并入其中,合称“二十三史”。史书中有一个很有名也很有价值的《旧五代史》,已经散失了。在乾隆年间,学者们主要依据《永乐大典》,又把《旧五代史》辑录整理成书,经乾隆皇帝钦定,与“二十三史”合称“二十四史”,成为过去传统史学领域中的“正史”。

这样,我们所熟悉的二十四史就正式形成了。

由于历代王朝的君臣和史学家都十分重视“以古为鉴”,因此各朝代史家修史的动机不尽相同,但在要求写出历史上的治乱盛衰、得失成败的真象,不使事实湮灭上,却有着基本的共识。司马迁开创的“秉笔直书”是《二十四史》的主流,曲笔作史受到后人的唾弃,所以《二十四史》各史中的本纪部分,逐年记载每一代皇帝在位时的军国大事、社会变化、人事活动,以至大自然的变化,顺序连贯起来就成了一部相当完整的中国历史全纪录,这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

由于在中国浩如烟海、多种体裁的史书中,纪传体史书被称为“正史”,居于各种史书的首位。到清朝乾隆年代编辑《四库全书总目》时,以纪传体史书记述的内容为正统历史,并诏定《史记》至《明史》二十四种史书为“正史”。自此以后,“正史”便成为《二十四史》的专有名称。

而《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因而未被列入“二十四史”。但其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点评批注《资治通鉴》的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不胜枚举、数不胜数,并作为历代君王的教科书,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一部史著可与《资治通鉴》媲美。

15楼:匿名用户

貌似史记是记录汉及之前的事,之后各朝都有记录本朝的史书,资治通鉴是在千年后出现的一本记录了数朝的书籍,可能记录上的真实性具体性权威性都有所打折扣,我想这是不是原因之一呢

16楼:匿名用户

原因:1、它是一部通史,不是断代史,这和二十四史的选择方向不相同;

2、它是一部编年体史书,不是纪传体,这也和二十四史的体例不同;

3、《史纪》只所以会是“二十四史”的一部是因为:

a、它是纪传体史书的第一部作品,而且成就非常高b、黄帝时期到秦代的历史没有纪传体的作品,为了弥补历史的空缺4、这是定下“二十四史”名称的乾隆皇帝的意思,我们没有发言权的咯

二十四史和资治通鉴看哪个好

17楼:末路军团

两种不同体例的史书,各有所长,看你的喜好了。

二十四史是中国官方规定的正史,记载时间跨度从公元前28世纪黄帝到公元17世纪明王朝(二十六史则增加《清史稿》和《新元史》),囊括了整个中国古代史。二十四史都是纪传体史书,就是人物传记的合集,每一篇都是独立地从某个(某类)人物的角度出发。比如《史记·高祖本纪》(刘邦传)、《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传)、《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传)、《史记·留侯列传》(张良传)等,分别从多个人的角度描写了楚汉相争。

优点是能准确了解某个人一生的经历,还有对于同一事件从不同人的立场作观察,《刘邦列传》写今天刘邦对项羽做了什么,明天刘邦和张良说了什么,后天刘邦怎么的,《项羽列传》写今天项羽干嘛,明天项羽怎么。缺点就是不容易完整了解一件事的经过,因为它散落在几个人的传记里,而又感到重复。楚汉相争的故事就需要同时参考以上相关人物的传记。

《资治通鉴》主要引用历代正史和参考有其他多种书籍写成的编年体史书,记载时间跨度从公元前5世纪战国时代到公元10世纪宋王朝建立前夕,也就是中国的中古史。《资治通鉴》作为编年体史书,把各个传记中的事件按照时间顺序清晰排列。优点是能够清晰的看清中国政治史的发展变化。

比如把上面所说楚汉相争的事件加以整理,今天刘邦干了什么,明天项羽干了什么,后天张良和刘邦说了什么,大后天又是项羽的事。缺点就是不容易具体了解某个人和某一类事情。

<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有何不同?

18楼:离温景

1、所含年限不同

《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约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

2、内容不同

《资治通鉴》中,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由于《史记》的写法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式的历史写作手法,故将和《史记》一样用纪传体写作的史书称“正史”。

19楼:匿名用户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写的编年体史书,从三皇五帝到北宋的那些事,整部书参考各朝各带的官方史书而写成。

《二十四史》不是一部书,而是除清朝和**外中国上至三皇五帝,下至明朝的二十四部官方史书。从《史记》开始,《史记》是纪传体,就是以人物的传记编写的历史,《史记》包括从上古时期到汉武帝时期数千年的历史。而随后的《汉书》开始,则是以编年体为主要纪传方式,就是一年一年的叙事了。

后面的《后汉书》,《三国志》开始由官方编写上一朝的历史。清史现在正在修订,现在叫《清史稿》,随后还有《**史》,但还不知道我们伟大的党**何时能让那群混蛋们编写完成。

如果要看的话,还是看《二十四史》虽然很多,但很详细,并且司马光那家伙写的有时候还不靠谱。不过要是想迅速了解汉朝到宋朝的历史,还是可以的,但汉朝以前的一定要看《史记》,三国的历史还是要看《三国志》。

呵呵,不知道说明白没有。

20楼:段吉星柳晤

嘉业堂《二十四史》书箱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即:《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晋书》(唐·房玄龄等)、《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廉)、《陈书》(唐·姚思廉)、《魏书》(北齐·魏收)、《北齐书》(唐·李百药)、《周书》(唐·令狐德棻等)、《隋书》(唐·魏征等)、《南史》(唐·李延寿)、《北史》(唐·李延寿)、《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宋史》(元·脱脱等)、《辽史》(元·脱脱等)、《金史》(元·脱脱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张廷玉等)。

  “正史”之名,始见于《隋书·经籍志》:“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清代乾隆皇帝钦定“二十四史”,“正史”一称即专指“二十四史”。

按《四库全书》的规定,正史类“凡未经宸断者,则悉不滥登。盖正史体尊,义与经配,非悬诸令典,莫敢私增”,即未经皇帝批准,不得列入正史。  二十四史总共3249卷,约有4000万字。

它记叙的时间,从第一部《史记》记叙传说中的黄帝起,到最后一部《明史》记叙到明崇祯17年(公元1644年)止,前后历时4000多年,用统一的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二十四史的内容非常丰富,记载了历代经济、政治、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事迹。

【《资治通鉴》介绍】

《资治通鉴》general

mirror

forthe

aidofgovernment

-我国最大一部管理学典籍。《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共294卷,耗时19年。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开始,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共1363年。

它是中国最详尽的编年体史书,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