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赏析含问题和答案,初中语文诗词赏析,原文+问题(最好带答案),古诗简短,初中古诗,急急急~~~

2020-11-19 13:11:48 字数 5819 阅读 6489

1楼:匿名用户

中国古代诗词课外阅读训练

金 龙 设计

一、《诗经》一首

芣苡①采采②芣苡,薄言③采之。

初中语文诗词赏析,原文+问题(最好带答案),古诗简短,初中古诗,急急急~~~

2楼:匿名用户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欢喜;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问题:末句的“放过”和“拦”用的精彩,请作分析。

答:诗人运用拟人的手法,将人生中一个问题解决,又一个问题出现在眼前,周而复始,永无止境这一人生哲理形象地表现出来,语言不失委婉。

3楼:2i噼里啪啦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问:诗歌三四句表现了什么?

答: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述了诗人孤单寂寞、愁哀苦闷的情绪,两相对照,分外动人。

希望可以帮到你。o(∩_∩)o~

求一首诗歌鉴赏 要有解析 有问题 有答案的 谢谢

4楼:绿水青山俱乐部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7分)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 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①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d.“漏声断”中“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②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③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3分)

相同点:

不同点:

[解析]:①d[“漏声断”的“断”是“滴断”的意思]

②c[“动静结合”或“动静互衬”,常用于实景描写,这里诗人写的是梦境,属虚写。词一开头就渲染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关塞风光画面,“雪”、“笳”、“铁骑”等特定的北方事物,放在秋生乱起和如水奔泻的动态中写,有力地把读者吸引到作者壮阔的词境中来。]

③[解析]:陆游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他一生的理想是“收复失地,统一中原”,诗和词中均体现出他的这种理想,同时因志向在现实面前得不到实现,故而伤感。注意“万里封侯”和“塞上长城”的典故。

答案: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a.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 b.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望采纳。你的采纳是我答题的动力

语文的诗词赏析 要标准答案的(急)

5楼:幸福千与千寻

1折柳,在这里又指《折杨柳》曲子。古人有

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原来古人有个习惯,即是常用谐音来寓意。“柳”与“留”同音,因此,借杨柳表示挽留的意思(古人所谓的杨和柳其实是一种植物)自汉代以来,人们送别亲朋好友,爱折柳相赠,到唐代已极为流行。

“折柳”便成为赠别或送别的代称。

2“黄河远上白云间”的“上”字写出了黄河的奔腾壮阔,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

3“月黑雁飞高”,月亮被云遮掩,一片漆黑,宿雁惊起,飞得高高。“单于夜遁逃”,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联合下文就可以知道“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是在说

(1)当时是夜晚,而且漆黑一片,否则不可能那么就逃走了

(2)单于是匈奴的首领,他逃走了肯定会报复,也就是说这是下一次战争的预兆

(3)抓住了又被逃走,说明打败匈奴需要时间,是持久战

4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气势不凡。“欲将轻骑逐”,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是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

后两句没有写冒雪追敌的过程,也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人们的想象是非常丰富的。

5这句诗的意思是春天来临,水温提高,喜欢戏水的鸭子最先感受到了这种变化,【其蕴含的哲理是要告诉人们实践的重要与可贵。】

6楼:匿名用户

1、我认为我们应像这些士兵一样团结在一起,不畏惧大雪,一起勇敢地对抗敌人。

2、夜十分深了,大雁飞得很高。入侵者的最高统帅趁黑夜逃走了。

将要带领轻装快速的骑兵追赶。像弓一样弯曲的军刀上满是雪。

3、钦佩士兵的勇敢

原诗最后一句为:“大雪满弓刀”,不是“大刀满弓刀”。

7楼:谢

就是圣诞节擦拭帕维之分撒旦局域网而对我没读

古诗鉴赏若干问题.

8楼:匿名用户

歌赏析文章一般有两种写法:

⑴综合分析法——通过对全诗的整体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这种体式下,较完整的写法是:

a.作者简介。

b.作品写作背景简介。

c. 作品意象分析(诗句的解释或翻译,诗句所表达的情感、思想,诗句表达的意境)。

d.作品艺术手法分析(通常结合在作品意象分析之中)。

e.作品艺术特点的综合评价(往往带有总结的意味)。

如果不要求很完整,则可不写作者简介、写作背景两部分。

⑵主题分析法—就诗歌最突出的方面进行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

采用这种写法时,往往只抓住一个方面,如意境、语言表现力、某一手法的表达思想情感的妙处等等。对于其他方面,则不论及,因而它的篇幅一般较短小。

必须指出的是,无论采用那一种写法,都应该有欣赏者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力戒人云亦云、甚或抄袭。

如何赏析古代诗歌作品

赏析古代的诗歌作品,是我们古代文学学习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我们进一步进行研究的一个基础,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古典诗歌进行分析呢?

首先要读懂诗歌作品,这要求我们对一首诗的每一字、每一句都要有正确的理解。如果连诗的本意都没有弄懂,那么我们又如何去对一首诗进行分析和鉴赏呢?吴小如先生在讲到诗歌的鉴赏时,曾经提出“通训诂”、“明典故”,这是读懂一首诗的基础。

对于我们来说,古典诗歌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语言障碍,对有些诗歌,我们必须依靠前人的注释才能够读懂。而且古典诗歌中经常会运用典故,正确地理解典故的含义,对于读懂诗歌也是非常重要的。古人云“诗无达诂”,对一首诗的理解自然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毕竟还是有一个相对客观的标准的,那就是要合乎情理,至少自己感觉这样理解是合乎情理的,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才可能有说服力。

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诗歌进行分析:一是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及写作情况,要深入分析诗歌作品,必须先了解作者。孟子曾经提出“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所谓的“知人论世”也就是要深入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时代的状况,这对我们正确理解作品有很大的帮助。

比如,我们了解了中唐的政治形势和柳宗元的遭遇之后,也就更能理解《渔翁》中那种回避尘世、寄情山水的处世态度了。二是对作品自身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分析,对较短的作品,如律诗、绝句等可以逐句分析,对较长的作品可以作问题分析或段落分析。这是作品分析的主体。

我们所分析的作品必然具有赏析的价值,我们在阅读一首诗歌的时候,也多多少少会有一些自己的体会感悟,我们写分析文章就是为了把作品的价值展现出来,把自己的体会感悟表达出来,作品的分析同时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因此要注意辞采,要尽可能做到语言的优美凝练。三是可以结合与作品有可比性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在比较中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例如杜甫的《登岳阳楼》和孟浩然的《临洞庭》都是描写洞庭湖的佳作,但是我们通过对比就会发现《登岳阳楼》向我们展示了“诗圣”杜甫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悲悯,而《临洞庭》却只囿于对个人遭际的自伤自怜,相比之下,两位诗人的胸襟品格、思想境界高下立判。

四是了解作品的地位及影响,这也是我们更好地把握作品的一个途径,如我们了解了《橘颂》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完整意义上的咏物诗,也就能更好地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是《橘颂》的独创,而这一手法对后代的咏物诗词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

9楼:粉色的小种子

fkkkkkdjvhzdlkfjg;akgjr;563543615dfavgdf

10楼:匿名用户

如何做语文的阅读理解

对渔家傲秋思提出的古诗赏析问题和答案 5

11楼:新浪的文库

上片写景,描写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在区域。当时延州为西北边地,是防止西夏进攻的军事重镇,故称“塞下”。

“秋来”,点明了季节。“风景异”,概括地写出了延州秋季和内地大不相同的风光。作者用一个“异”字概括南北季节变换之不同,这中间含有惊异之意。

“衡阳雁去无留意”。雁是候鸟,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飞向南方避寒。古代传说,雁南飞,到衡阳即止,衡山的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所以王勃说: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滕王阁序》)。词里的“衡阳雁去”也从这个传说而来。“无留意”是说这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奋飞,毫无留恋之意,反映了这个地区到了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

下边续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战地景象:“四面边声连角起”。起谓“边声”,总指一切带有边地特色的声响。

这种声音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为下片的抒情蓄势。“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上句写延州周围环境,它处在层层山岭的环抱之中;下句牵挽到对西夏的军事斗争。“长烟落日”,颇得王维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神韵,写出了塞外的壮阔风光。

而在“长烟落日”之后,紧缀以“孤城闭”三字,把所见所闻诸现象连缀起来,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隐隐地透露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上片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秋来早往南飞的大雁,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边声,崇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西沉落日中闭门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

边塞,虽然经过了历史长河的淘洗,但在古诗人的笔触下,却依然留着相同的印迹。

下片起句“浊酒一杯家万里”,是词人的自抒怀抱。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这“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也就是说,一杯浊酒,销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

乡愁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羌管,即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发的是凄切之声,深夜里传来了抑扬的羌笛声,大地上铺满了秋霜,耳闻目睹尽皆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

“人不寐”,补叙上句,表明自己彻夜未眠,徘徊于庭。“将军白发征夫泪”,由自己而及征夫总收全词。总之下片抒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的是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和忧国的情怀。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这种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综观全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