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易书科技
莱蒙托夫lermontov(俄罗斯1814-1841)
显然,莱蒙托夫是一位完全属于另一时代的诗人,他的诗歌是我们的历史发展锁链中完全新的环节。
——**批评家别林斯基
外国古典文学长廊里少不了19世纪俄罗斯文学这幅流光溢彩的画卷,而19世纪俄罗斯文学的天幕上则少不了莱蒙托夫这颗耀眼夺目的明星。莱蒙托夫是俄罗斯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被经典作家誉为“民族诗人”(别林斯基语)的天才诗人之一。莱蒙托夫一生充满忧患意识,素以忧国忧民著称于世。
他继承并发展了普希金与十二月党人歌颂自由反抗**的传统,以一首惊世骇俗的《诗人之死》哀悼了普希金这一轮俄罗斯诗歌的太阳的陨落,宣告了接过反**传统大旗的另一位伟大诗人的诞生。
莱蒙托夫是个在诗歌、**与戏剧等各种文学样式中都有独特建树的作家,他那别具一格的抒情诗人的气质使他的全部创作都饱含着浓郁的诗情画意,弹奏出有力的反叛的音调。莱蒙托夫在诗歌方面创作颇丰,共写下400多首抒情诗和20余部长诗,其中的名篇已经成为俄罗斯诗歌史上的里程碑。这使他足以与普希金并驾齐驱,“在才力上等同于、甚至超过普希金”。
莱蒙托夫的作品洋溢着俄罗斯的民族精神和这个伟大民族在19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道德审美理想。也像普希金一样,在他身上充分反映出了俄罗斯的大自然,俄罗斯的灵魂,俄罗斯的语言,俄罗斯的性格等风采和魅力,有力地影响了当时的进步思想和整个俄罗斯文学的发展。为俄罗斯哀伤,为俄罗斯沉思,为俄罗斯呼号,为俄罗斯画像,莱蒙托夫无愧于俄罗斯民族诗人的美称,称得上是俄罗斯民族之魂。
1840年,彼得堡出版了《莱蒙托夫诗选》。这部诗选编撰非常严格,从莱蒙托夫数百首诗中选出26首,另外收录了《商人卡拉希尼科夫之歌》和《童僧》两篇叙事长诗。诗选的发行进一步巩固了莱蒙托夫大诗人的地位,也为他带来了巨大的荣誉。
今人辑录的《莱蒙托夫诗选》又补录了诗人1840年后创作的优秀诗作。莱蒙托夫的诗是俄罗斯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更是全世界人民所共有的宝贵精神财富。
《莱蒙托夫诗选》反应了什么现象?
2楼:易书科技
《莱蒙托夫诗选》所选择的篇目清晰地反映了诗人由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的创作轨迹。
莱蒙托夫早期诗歌创作的基调是积极浪漫主义的。他在学习普希金和拜伦的同时,又摆脱了他们的模式,从创作一开始就保持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并自成一家。为此,车尔尼雪夫斯基指出:
“莱蒙托夫某些不十分成熟的诗篇,就外部形式而论,是仿效普希金的创作,但这只是外部形式上的模仿,而不是思想上的模仿,因为其中的思想完全是莱蒙托夫的,是匠心独运的,它已超出了普希金思想的范围。”1837年后,《诗人之死》标志着他的创作达到成熟阶段。这首“**诗歌中最有力的诗”(高尔基语)道出了人民疾恶如仇的心声。
这时现实主义逐渐成为他的创作导向。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他的抒情诗一直占有重要地位。
爱国主义和自由是莱蒙托夫诗中最突出的主题。沙皇尼古拉一世统治时期,反动**下的俄罗斯奄奄待毙,人民备受奴役压迫。《土耳其人的哀怨》通过暗喻的形式,借土耳其人之口诉说了俄罗斯呻吟在“奴役和锁链之下”的悲惨与不幸,表达了诗人对**政治的义愤、对社会不公正的感慨,倾诉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预言》(1830)预言了“俄罗斯的凶年”的到来:那时“漫天的大火”将照红山河,沙皇王冠落地之日,就是“一个有力的伟人”出现之时。诗人寄希望于农民起义,把对农民起义领袖的歌颂和对沙皇**的憎恨相结合,意境深邃,铿锵有力。
莱蒙托夫的抒情诗反映了诗人思想上的苦恼、心灵上的不安和忧国忧民的万千思绪,也反映了他在艺术上的探索、对事业的追求。莱蒙托夫向普希金学习了很多东西,却又独具一格。如果说普希金的诗如大海一般意境广阔,那么莱蒙托夫的诗就像一泻千丈的瀑布,奔腾呼啸。
从他的诗中,可以看到人民群众反对**和各种奴役者的斗争历史对诗人的激励。
缠绵悱恻的孤独情调也是莱蒙托夫抒情诗的基本形象之一:“孤帆”、荒漠北国中一棵孤独的古松、遥远南方一棵“孤独而悲伤”的棕树……诗人自己也说:“我独自走上了大路。
”这一主题不断发展,贯穿了诗人一生的创作。
莱蒙托夫的爱情诗同样具有孤独悲哀的色彩。爱情带来的不是快乐,而是孤独、痛苦。与普希金和其他诗人不同的是,莱蒙托夫几乎没有尝过幸福的爱情,他和女人的关系总是受噩运的摆布而不能遂愿。
诗人笔下的爱人美丽诱人,却只是浪漫主义的幻象。诗人在爱情诗中表现的孤独、痛苦,其实反映了他理想与现实间的矛盾。
莱蒙托夫的抒情诗还饱含着另外一种情感和意向:在否定暗藏着肯定,晦暗情绪被明快、积极、战斗的乐观精神所代替。这才是他诗歌意境的真谛。
诗人希望从“思想”转入“行动”,这也是当时进步人士的志向和追求。所以高尔基才说,莱蒙托夫诗歌中所表现的孤独和悲观主义的特征是“积极的感情”,是“对当代的否定”和“斗争的渴望”。
诗人创作的20余部浪漫主义长诗,也反映了与抒情诗中相同的思想、情绪和意向。与普希金早年长诗表现的冷漠和绝望不同的是,莱蒙托夫长诗中的人物具有独特的风格。他笔下的山民,热情奔放,富有意志力,果敢顽强,与本族人民血肉相连,与浪漫主义叛逆人物的孤独离群形成鲜明对照。
诗人描写“自由的国土”、“自由的故乡”、生长着鹰鹫般有力的高加索民族,也描写大自然的美,人民的淳朴有力、不幸和战争的创伤,以此表达他对高加索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莱蒙托夫诗情的主旋律是什么?
3楼:易书科技
与忧伤结缘的俄罗斯诗人之中,莱蒙托夫堪称最忧伤的诗人。如果说,普希金的忧伤是明亮的忧伤,是往往转瞬即逝的忧伤,屠格涅夫的忧伤是迷人的忧伤,是极具审美价值的忧伤,那么,莱蒙托夫的忧伤便是沉郁的忧伤,是最富启迪意义的忧伤。如果说,涅克拉索夫为痛恨人间不平而忧伤,叶塞宁为革命暴力殃及大自然和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而忧伤,那么,莱蒙托夫是为天才使命的预感难以抗衡丑恶的现实而忧伤,是为天才的陨灭而忧伤,是为自己重蹈普希金命运的覆辙而忧伤,为可悲又可怜的同时代人的无奈和无望而忧伤,为“冷漠不语的茫茫草原”而忧伤,为“路旁凄凉村落中明灭的灯火”而忧伤,为没有一种人生乐趣能消解自己的忧伤而忧伤。
莱蒙托夫的忧伤有多种形态:有失落的忧伤,有迷惘的忧伤,有孤独的忧伤,也有无奈的忧伤。
失落的忧伤源于诗人的三大悲剧形成的情感冲击波,这种忧伤最多表现于情诗中。
除直接来自恋爱和家庭的悲剧外,莱蒙托夫失落的忧伤还来自他对人生的一种现实的或预感的悲剧性体验。这种悲剧性体验酿成的忧伤,有些侧重在客观存在方面,有些侧重在主观感受(如孤独、寂寞等)方面,有的则是客观存在与主观感受的交叠。
比之于失落的忧伤更难排解的是迷惘的忧伤。它来自对人间不公现象的困惑,来自对悲剧命运的无奈,来自对世俗的人生真谛的质疑,来自对肩负天才使命的惶惑。……迷惘不是失落,更不是绝望,而是在出人意料的复杂的环境中一时无法给自己定位的一种心态,是社会大转折时期杰出人物常会萌生的一种心理。
如果说,诗人对于周围的事怀着迷惘的忧伤,那么,他对周围的人感到的便是孤独的忧伤。一个具有很高天分而且自信肩负天才使命的人,生活在一群庸庸碌碌、鼠目寸光,甚至对权贵奴性十足的世人中间,无异于鹤立鸡群,山雀焉知鸿鹄之志?他所感到的心理上的孤独是可想而知的。
在诗人的许多作品中,特别是抒情诗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出诗人那种高处不胜寒的孤独的忧伤之情。
寂寞也好,忧愁也罢,对于真正的诗人来说,并非对个人得失的忧和愁,而是对国家民族的思和虑,和孤独一样,都是忧患意识的情绪标志。正如我国古人所说:“居不幽者智不广,形不愁者思不远。
”莱蒙托夫的忧伤从来就不是什么无病呻吟的个人伤感,而往往是超越个人得失的忧心如焚,随着思想的日趋成熟,忧伤的内涵变得更加深沉,这已不单单是忧伤,而是忧患:为国而忧,为民而忧,为民族的命运而忧,为时代的现状而忧。
如果说,忧伤导致忧患,那么忧患必催生忧愤。忧伤是令人忧愁的客观现象引起主观感受的压抑状态,忧患是因主观的忧虑集中在某一客观对象上而滋生的不安心态,忧愤则是忧伤的人在忧患悬念的驱动下对忧思之源宣泄强烈不满的心灵总动员状态,是对行动的渴望,是对自我的不顾,是对灵感的呼唤。如果说《独白》是“忧伤”的代表作,《沉思》是“忧患”的代表作,那么,《诗人之死》、《别了,藏污纳垢的俄罗斯……》等诗则是“忧愤”的代表作了。
虽然莱蒙托夫以忧伤著称,但他始终是个“哀而不伤”的乐观主义者,因为他忧的是国,是民,而绝不是个人的荣辱与安危。我国古人有句名言:“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如果把君子界定为“忧国忧民的强者”,而把小人界定为“为私利而愁眉苦脸的弱者”,那么,莱蒙托夫正是因为对自己“坦荡荡”,才对国家民族“常戚戚”……
微观莱诗的骨感主旋,我们可以确信:它非但没有游离于时代精神之外,而且正好是时代精神在莱诗诗情上所呈现的**及其变调状态(“忧伤”在流动中又产生“忧患”和“忧愤”的变调)。茅盾认为,莱蒙托夫诗歌深处含有一种“不平之气”,这里所说的“不平之气”,就是本文中**的以“忧伤、忧患、忧愤”为三种变奏的情感主旋。
(顾蕴璞)
这首模糊的莱蒙托夫的诗,原诗是什么?
4楼:时而激昂
《帆》在那大海上淡蓝色的云雾里,
有一片孤帆儿在闪耀着白光!……
它寻求着什么,在遥远的异地?
它抛下什么,在可爱的故乡?……
波涛在汹涌——海风在呼啸,
桅杆在弓起了腰轧轧地作响……
唉,它不是在寻求什么幸福,
也不是逃避幸福而奔向他方!
下面是比蓝天还清澄的碧波,
上面是金黄色的灿烂的阳光……
而它,不安的,在祈求风暴,
仿佛是在风暴中才有着安详!
另一个翻译版本:
莱蒙托夫《帆》
蔚蓝的海面雾霭茫茫
孤独的帆儿闪着白光!.....
它到遥远的异地找什么?
它把什么抛在了故乡?......
呼啸的海风翻卷着波浪,
桅樯弓着腰在嘎吱作响......
唉!它不是在寻找幸福,
也不是逃离幸福的乐疆。
下面涌着清澈的碧流,
上头洒着金色的阳光......
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
仿佛风暴里才有宁静之邦。
[欣赏]
米哈依尔·莱蒙托夫(1814~1841)是**19世纪上半叶的卓有成就的抒情诗人。
这首《帆》是莱蒙托夫的代表作,写于1832年。诗人身处沙皇**统治下的社会,将渴望自由与解放的情感寄托于“帆”的诗艺形象,以激励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阅读这首诗,我们的眼前会浮现出无边无际的大海,茫茫的雾霭,一只孤帆。呼啸的海风,翻卷吱吱作响的桅樯......都动摇不了它那苦苦追求的意志,阻止不了它迎风破浪永往直前。
即便是风平浪静,阳光洒满碧流,帆儿也没有丝毫的留恋与懈怠,它仍在“祈求风暴”,以获得心灵上的“宁静”。
在象征性的画面中,在人格化的描摹中,诗人歌颂了向往自由、不懈追求的志向与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