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宝应王氏三槐堂来历,王氏三槐堂的起源有谁知道?

2020-11-19 10:35:35 字数 5711 阅读 6547

1楼:一杠青年

三槐堂,即三槐王氏的堂号。三槐王氏是当今王氏中最大的一支,闻名天下,枝繁叶茂,是太原王氏(或琅琊王氏)的一衍派。三槐堂是王氏子孙繁衍最大的支派,在《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王氏家谱目录中,冠以“三槐堂”堂号的家谱目录,占有堂号的王氏家谱总数的40%左右。

2011年11月29日开封三槐文化研讨会在河南大学举行,通过了《三槐堂复建方案》。

2楼:匿名用户

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王氏族谱

王氏三槐堂的起源有谁知道?

3楼:匿名用户

三槐堂,即三槐王氏,是当今王氏中最大的一支,闻名天下,枝繁叶茂,是太原王氏的一衍派。三槐堂是王氏子孙繁衍最大的支派,在《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王氏家谱目录中,冠以“三槐堂”堂号的家谱目录,占有堂号的王氏家谱总数的40%左右。

一 、三槐堂的由来

王祜(亦名王佑),祖籍莘县(宋时属大名府,今属山东省),以文学见长。五代时先仕晋,后及汉、周,北宋建国后,宋太祖赵匡胤拜其为监察御史,颇得赏识,官职不断升迁,以尚书兵部侍郎知制诰。乃举家迁来京城,落户开封。

时在宋乾德三年(965年)至开宝二年(969年)之间。

王祜落户开封的具体地址,明李濂的《汴京遗迹志》说在仁和门外,清周城的《宋东京考》说在望春门外。这仁和门和望春门实际指的都是曹门,即今曹门关中街偏北一带。

宋开宝二年(969年),有人密告魏州节度使符彦卿谋叛。魏州即大名(大名县亦名魏县),宋太祖乃派王祜权知大名府。那个时候,莘县一带归属大名府,宋太祖要王祜衣锦还乡,许以“便宜”行事,并以赵普(一说王溥)相位相许的真实用心在于除符,王祜自是心知肚明。

但王祜至大名接任后,明察暗访,却查无实据,数月无闻。宋太祖乃驿召面问,王祜直言禀报,符彦卿无谋叛事实,并以自己全家百口性命担保。甚至直谏太祖吸取晋、汉(五代)皇帝因猜忌而滥杀无辜的教训。

太祖听后很不以为然,乃把王祜改派知襄州。如此以来,王祜升迁宰相的许诺当然是落空了。王祜赴襄州任前在其宅院内,手植槐树3棵,曰:

“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以我们今人的思想揣度王祜当时的心情,很可能对自己当不成宰相有点生气,可能是“别看我不能位列三公,我的子孙一定有能担任宰相,位列三公的”气话。当然,也可以认为王祜这句话是他的自信或远见。

但他以三槐比拟三公确是无疑的。

后来的事实果不出其所料,他的儿子王旦在宋真宗时做了宰相,使他的预言变成了现实。三槐堂不仅成了王祜一支的堂号,而且成为整个王氏大家族中很重要的一个分支——三槐王氏。

褒公西入咸阳,传四世至綝公,綝有十子,第三子曒公为潞州刺史,曒公八传至言公,为唐滑州黎阳令,言公生彻,为后唐进士,官至左拾遗,彻公生佑,是为三槐王氏始祖。

佑公少笃志词学,性倜傥,有俊气。后晋天福年中,以书见桑维翰,维翰称其藻丽,由是名闻京师。邺帅杜重威辟为观察支使。

至后周,仕为魏县、南乐二县县令。宋太祖即位,擢拜监察御史,后加集贤院修撰,转户部员外郎。至宋太宗时,知河中、开封二府,以病请告,拜为兵部侍郎。

佑公生逢五代战乱,历事后晋、后周和宋朝,皆以文武忠孝而显名。佑公宦居于汴梁城东时,筑室于仁和门外,尝手值三槐于庭院中,言称其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后来王佑裔孙因之而称为“三槐王氏”。

三槐王氏自祜公以后,簪缨相继,历世为官,子孙分任各处,子孙散布于海内外。

三槐世系渊源争议论述要录

三槐世系在五代末和北宋时期的王言至王巩的六代世系人物,无论从史书或谱牒资料上看均比较完整和详尽,这与当时北宋政权社会稳定,三槐王氏处于鼎盛时期有关。因此三槐世系研究重在北宋前和宋南渡后。北宋之前的五代时期政权更换频繁、门阀显贵乱套、多数姓氏世系出现断层。

三槐王氏世系上朔虽有延绵,但存在二个分岐要点。一部分是认为三槐世系要挂在王元之后的琅琊世系,另一部分认为应挂在王威之后的太原世系。至于北宋灭亡,宋室南渡至今的三槐王氏,由于许多后裔随宋室南渡,也有不少北迁或留守中原,以后元、明、清各朝四处播迁,枝繁叶茂,史书难于记述,各方谱牒纷说不一,所以至今约900年历史的三槐世系也难于理清。

4楼:潜成宛己

三槐堂,即三槐王氏的堂号。三槐王氏是当今王氏中最大的一支,闻名天下,枝繁叶茂,是太原王氏(或琅琊王氏)的一衍派。三槐堂是王氏子孙繁衍最大的支派,在《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王氏家谱目录中,冠以“三槐堂”堂号的家谱目录,占有堂号的王氏家谱总数的40%左右。

2011年11月29日开封三槐文化研讨会在河南大学举行,通过了《三槐堂复建方案》。

苏州昌门三槐堂王氏宗谱

5楼:匿名用户

我们是鹤,文,忠,信,礼,义排出下来的,有跟我们同家族的吗

6楼:东方上帝

我只知道我的上五代祖先是从苏州逃出去的,听说当初与太平天国有关系,当初两弟兄二人,一个逃避到江苏栗阳,一个逃避到江苏宝应。儒子辈,父辈文字辈,祖辈帧字辈,其它就不太知道了。不知能有人知道一点根底吗?

7楼:y人1好

你是宝应?还是溧阳的?你说的情况跟我家族情况一模一样,我宝应的,凤,长,祯,文 儒 德 仲......

8楼:匿名用户

我家族谱只记载到是清末苏州阊门的,老家淮安洪泽的,现在南京生活。

9楼:匿名用户

我们家也是,太平天国去的泰兴

10楼:匿名用户

我听父亲说我们家是苏州三槐堂,不知道我们家谱怎么排!

11楼:匿名用户

我是宝应的,我庭字辈

王氏家族的三槐堂发源于那?

12楼:龍缘之恋

王氏家族的三槐堂王氏发源于今开封曹门外三教堂一带。

三槐堂王氏子孙流落全国各地,甚至在东南亚、欧美等地也有其后裔,成为王氏子孙繁衍最大一支。

一、三槐堂(山东省莘县三槐堂)

三槐堂,即三槐王氏的堂号,三槐王氏是当今王氏中最大的一支,闻名天下,枝繁叶茂,是太原王氏的一衍派。

三槐堂是王氏子孙繁衍最大的支派,冠以“三槐堂”堂号的家谱目录,占有堂号的王氏家谱总数的40%左右。

二、王姓

王姓,中华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姬姓、子姓、妫姓和少数民族改姓。

2014年,根据国家统计局官方数据显示,中国大陆王姓人口达到9468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1%。

中国东部地区占了王姓总人口的38.3%,中部占了王姓人口的26.0%,西部占了王姓人口23.5%,东北占了王姓人口的12.2%。

全国形成了以长江为界的高比率的北方王姓区和低比率的南方王姓区。

13楼:王和目

三槐王氏是琅琊王氏的一个分支,文正公(王旦)有自述世系的记载,当时的宋真宗也对王旦说,原来你是宰相世家。宰相世家就是琅琊的江左时期。

14楼:渡人渡己渡长生

王氏家族的三槐堂王氏发源于今开封曹门外三教堂一带。北宋灭亡后,三槐堂王氏子孙流落全国各地,甚至在东南亚、欧美等地也有其后裔,成为王氏子孙繁衍最大一支,不少人成为客家人中的佼佼者。

三教堂东街向南走约50米,有三棵槐树,自南向北一字排开。北边的一棵比南边的两棵树龄稍长,树冠已经干枯。三棵槐树临墙而立,直指三教堂正门。

仅存3间大殿的三教堂已经被民宅包围,看上去与一般民居没什么两样。殿内供奉着儒、佛、道三派的创始人孔子、释迦牟尼、老子,三人塑像坐北朝南,一字排开。释迦牟尼正襟危坐,端坐**,目视前方;西边的老子(太上老君)、东边的孔子,身体、头颅乃至目光都朝内向释迦牟尼看去。

西南屋檐下立着的一通三教堂碑,告诉世人这里就是三槐堂旧址。

三教堂:三槐堂王氏发源地

http://****kf.**/kfrb/html/2014-07/10/content_174021.htm

15楼:匿名用户

王氏族谱(三槐堂)123.6.161.*1楼 一

《中华王氏通谱》、《琅琊王

氏文化志》编纂委员会的总撰、特约主编、南京旺族文化研究所所长,太子晋八十三世、王徽之五十世孙南山一樵(即王耿)先生家的祠堂谱,就是南京江宁山阴村王羲之家族的《琅琊郡三槐堂王氏宗谱》和南京溧水山阳乡王导家族的《江左王氏族谱》、溧水崇贤乡的《崇贤里王氏家谱》,这三个村庄相隔不到五公里垂直距离,宋代以来其中还有一些王姓为主的村庄相间,三个村庄总祠谱山阴村的《王氏宗谱》宋代以前为《琅琊郡王氏宗谱》,元代以后为《三槐堂王氏宗谱》和《山阴王氏宗谱》,所以我们在编这个通谱时,就统称其为南京山阴村《琅琊郡三槐堂王氏宗谱》,这样比较符合历史和现实整体观。并且,我们也非常谨慎地以这套谱的人物世系为线索,制出了这个琅琊王氏的世系和代表人物的通表。这套谱为什么会成为我们编纂这套通表的依据呢?

首先是因为这套谱形成的最早,其次是因为这套谱是在当时的江左王氏的大本营南京形成的。太子晋、鬼谷子、王翦、王陵、王融、王吉、王充、王祥、王导、王羲之、王褒、王方庆、王昌龄、王璧、王旦、王皋、王守仁、王原祁等中华王氏主流家族的代表人物构成了这个家谱的中心线索。

南山一樵的家谱最早形成于公元322年,即东晋永昌元年,这也是琅琊王氏的第一部谱牒。当时的首都就在今天的江宁山阴村一带,南京的江左王氏的掌门人、退休的宰相王导为了修家谱,便委托当时的宰相崔琳等人联名向皇上申请,经两任皇上晋元帝和晋成帝御准,由宰相庾亮等为皇上代笔成敕及序,当时成谱的名字有两本《江左王氏历世宗图谱》和《琅琊临沂王氏谱》,前者从太子晋至王导孙王珣等,后者从太子晋至王羲之子王徽之等,前者以像、像赞、铭、志为主(因王导王羲之等人均在世,所以只能以像赞、简志代传,逝者方可立传。此谱成书五年后王导逝。

),后者则有了较为详细的世**式,由于当时尚未有欧苏两式,所以谱牒较为朴实,均以散文式的文字为主,附有世系图,年表类格式(详见本志《王氏世谱》散页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世说新语》附本《琅琊临沂王氏谱》。)

当时,还有一部比较有名的《太原晋阳王氏宗谱》记录了王述王坦之家族的世系,但是这个家族的世系到了南朝宋王愉的时候,因为其获罪于皇上刘裕而满门被灭绝,所以这个严格意义上的太原王氏的世系就到此结束了。后来,又有其它的王氏后人延用了太原王氏的郡望。作者认为,这一是因为王述王坦之王愉的后代并没有被斩尽杀绝,二是因为有些人非常崇拜这个王氏的重要宗支,三是因为他们也许是真的世代生活在太原,而不知太原祁县晋阳一带还有一个以琅琊王氏为主的世族,四是因为有些人实际上已经搞不清楚自己的祖先到底是太原还是琅琊,但既然有天下王氏出太原这一说,他们于是也就很坦然地认定自己系出太原,虽然事实原来并不是这样的。

还有一个第五点那就是王羲之的父亲王旷及他的十万军在太原的上党一带被刘裕军击溃或收编,王旷又在太原成了家有了后。笔者此前在多本宗谱中发现了王旷的第三个儿子的名字,而此前王旷公认的儿子只有两个人。

二 从公元334年起,琅琊王氏、临沂王氏的名称全部由以王导、王羲之为代表的居住在今名南京的江左王氏取代,因为随着琅琊王司马睿的晋室南迁,来自山东、山西、河南、河北、陕西、安徽等地的琅琊、临沂、费县、徐州、东海、东平、兰陵、魏郡、冀州、广川、高阳、晋阳、祁县、同夏、归化、安业、山阴、汝阳、山阳、扬州、北海、庐江、睢宁等中华王氏早期主要聚居地的州郡府县的王姓贵族及平民90%以上全部连地名和****、**牌子一道迁徙到了南京,三百年后的隋代才开始变更,而史学家口中和笔下东晋以来90%以上的琅琊王氏、临沂王氏、东海王氏、山阳王氏、太原王氏其实均应为南京一带的江左王氏。当时和前后的江左王氏因地名和聚住地名称的频繁变迁又包括了如下的称号:丹阳、江乘、当涂、扬州、徐州、淮南、乌衣、堂邑、庐江、淮安、鄣郡、溧水、溧阳、句容、宣州、会稽、吴、越、楚、齐、荆、润州、山阴、金坛、义兴(宜兴)、义真(仪征)、姑熟(当涂)、淮安、寿春(寿县)、胡孰、秣陵、丹杨、琅琊、临江、建业、江宁、建康、怀德、费县、阳都、即丘、临沂、肥乡、元城、新城、博陆、同夏、安业、上元、白下、归化、集庆、应天、南京等近百个叫法。

尽管在地名的叫法上有所不同,但是琅琊、沂、江左、山阴、丹阳、会稽、吴越、楚、徐州、东海、扬州、淮南、建业、金陵、乌衣、江宁等名称的使用却是最多的,这个现象一直持续到隋唐以后。

江苏东台王氏三槐堂的来历,江苏宝应王氏三槐堂来历

1楼 的人 祐公少笃志词学,性倜傥,有俊气。后晋天福年中,以书见桑维翰,维翰称其藻丽,由是名闻京师。邺帅杜重威辟为观察支使。 至后周,仕为魏县 南乐二县县令。宋太祖即位,擢拜监察御史,后加集贤院修撰,转户部员外郎。至宋太宗时,知河中 开封二府,以病请告,拜为兵部侍郎。 祐公生逢五代战乱,历事后晋 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