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疯狂的王老板
一个只求索取不讲奉献的人
有这么一个人,已经是八、九十岁的人了,家里人一个也不喜欢他,是儿孙们不孝顺,嫌他是累赘增加了经济负担吗?不!是他的思想、性格非常恶劣,咎由自取。
各位看了下面的文字就会对他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一、性格特点
自私和凶暴,有一样已是叫人受不了,两样都具备,你说还要不要人活。他心目中没有长辈,没有兄弟姊妹,没有儿孙,有的只是他自己,小时候他要父母养活他,中年他有本事的时候不管上也不管下,老年了要儿子来赡养他,他这样的一生是蛮幸福的一生。
10%的人这样自私,10%的人这样凶暴,两样都夹杂在一起的人就只有2%了。我们来看这个人的具体表现:
1、对长辈
跟其父亲基本上不讲什么话,其老父亲领了落实老红军政策的一项补贴,把老父亲狠狠批了一顿,说怕以后变天,怕自己受连累。
其母亲过世时,他正在县里开会,此时家里人请他的老表和别人一起赶着马车到90里外的县城去把信,他就借口工作忙,硬硬没有回家。对比现在的年轻人,在南方打工,听到父母病危也会急急忙忙朝家赶,不用说人已经离世,越发要赶快回家见最后一面。
2、对平辈
对妻子从来是恶言少语,不知关爱。自己长期喝补脑汁,其大女儿壮着胆子说,您就弄一点给母亲喝吧,他反过来一吼,她凭什么喝!
对姊妹们完全没有感情,小时候只顾自己,不管弟妹,成年之后,依然如故。其大妹出嫁到邻村,他在乡里工作,妹妹的婆家可是在他管辖范围之内,从来都不去看望,直到以后妹夫当了村长以后,生拉硬扯提,才把他拉到家里喝了一碗鸡蛋茶,算是给了妹妹一个天大的人情。二妹出嫁以后也是不去,以后搞水利工程到二妹婆家附近,才去吃了一碗鸡蛋茶。
三妹嫁到一个富农家庭里,更是怎么接也接不到。
3、对儿女
对儿女常常大发雷霆,儿女们动辄得咎,只要有他在家,大家都是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其小姑娘出嫁的时候,其大儿子已经是40开外的人了,因一点小事做得不衬心,就当着满堂宾客,骂得狗血淋头。
有一年大年初一,大儿媳恭恭敬敬舀了一碗鸡蛋茶端到其床面前,连说两句“爷爷起来喝茶”,他就是没有反应,大儿媳顺口就说了一句“就睡得好死啊”,(其实这是当地的一个土话,就是睡得好沉,好熟,好深的意思,他本人又不是从外地来的,应该对这个词语不是太陌生,)只见他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一跃而起,跳下床来,就是两耳光,打得儿媳眼冒金花,一碗茶洒落一地。儿媳也只得满含委屈,跑出门去,却不敢奢牙。
其老爸死后收了一些面料,其老伴要两个儿媳各挑两个布料去做点衣裳,这也是人之常情,孩子们瞧得上的面料如果去商店买的话要贵一些,现在挑选一点是比较划算,如果不把给孩子们,你把面料拿去卖,也卖不到原来的**,多多少少是要打折卖的。没想到他一听见就是一顿吼:“你们还蛮会想啊,我这要拿去卖钱还账的,你们想都别想!
”把两个儿媳得吓半死,赶快溜出门去,自认倒霉。
偶尔回家,看见大儿媳炉子上水烧开了,也不愿动手倒倒,稻场上晒着谷子,下雨了也不愿意帮忙收一收。
其四儿子参加劳动一年多后,自筹资金买了一个30元的收音机听,这一方面看是有点奢侈享受的意味,另一方面看也是为了工作的需要,因为儿子当村里的团支部书记,有写广播稿的任务,他想通过收听广播,学习一些写作稿件的技巧,没想到这一举动惹得他龙颜大怒,暴跳如雷,最后还说要找村里领导把他的团支书也撤了。把个四儿子骂得瑟瑟发抖。
从来不跟儿子和颜悦色细声小气谈话,只跟四儿子有过一次谈话,那是在其考上中等师范以后,要其去上学,那是不是怕儿子放弃不去,要求再考,推迟了一年的赚钱机会呢。
其四儿子读了师范,快毕业时回到乡里实习,试讲之前去找老父亲借手表用个把星期,由于有买收音机的前车之鉴,这一次不敢自作主张买手表了。因为头一次试讲很重要,怕讲砸锅,时间要掌握得恰到好处,讲快了会把45分一堂课的内容在头20分钟一口气讲完,讲慢了会完不成当堂课的任务,就想对着手表在私下里多试讲几次,然后到课堂上实际操作,况且只想借个把星期,以后熟练了就不是太需要了。这又不知道伤了他老人家哪根筋,当着其部下的面,劈头盖脸就是一顿修理,儿子真是地下有洞都钻得进去,羞涩满面灰溜溜就回去了。
其二儿子得了癌症,要到武汉去**,他就旗帜鲜明的反对,认为纯属浪费钱,理直气壮地说,周总理得了癌症都治不了,你一个小老百姓到那里去不是往水里丢钱,这个时候变得好理智好冷静啦。从武汉出院回来去与生养自己的爸爸妈妈辞路,正值盛夏,天热难当,过夜时老妈把躺椅给行将离世的儿子睡,做老子的热得不行,第二天就大发脾气,恶言恶语,搞得儿子和儿媳很不好意思,第二天晚上就把躺椅还给了老大人,看到这样的情景,第三天儿媳就把儿子用板车拖了回去,一月后就离开了人世——照大多数的父亲来讲,在这样的情景下,应该是悲痛欲绝,看到儿子得了绝症比自己得了重病还要伤心,白发人送黑发人,**还能想到自己的痛苦啊,应该是让儿子躺着,自己拿把扇子坐在旁边不停地扇风,轻柔地抚摸,细心地安慰,只有满腔的不舍,内心无比的煎熬和难受。
小儿子高中毕业后,三儿子跑上跑下,求爹爹告奶奶,总算为他安排了一份工作,他从来不去看一看,管一管,儿子犯了错,单位要开除,他不想办法去疏通,儿子得了病,他不弄去治病,如果他把这些稍稍做得好一些,小儿子就绝对不会过早地离开人世。
4、对孙辈
偶尔回家,看到大儿子的姑娘在摇窝里哭着,拉屎拉尿一片狼籍,他就赶快逃开,从不动手帮助洗洗换换抱抱。
其四儿子的姑娘很喜欢他的一个旧躺椅,每次去了以后就抢着躺在那个躺椅上不起来,老伴作为奶奶就擅作主张说:“ 伢呀,你喜欢的话下午回去时就搬回去。”一听这话,他一股无名火就窜上来了,声色俱厉冲着老伴吼:
“搬什么搬?我那不是钱买来的,你还蛮会作主做好人咧!”
5、其口头禅
养儿不如我,要钱干什么,养儿胜过我,要钱干什么。养儿胜过我,肯定要钱,要钱为儿子夯实基础打好墙脚,将他前进的道理铺平妥,养儿不如我,更是要钱,一是要钱为儿子的一生安排妥当,免得儿子将来忍饥挨饿,二是为了自己老了以后的生活有个着落,要有个安乐窝,要有养老的本钱,你什么也不准备,你老了自己又靠谁去呢。
我将来不要儿子姑娘养,我有国家来养活的。——说话说得是硬梆梆,胸板骨拍得刚刚响,如今单位倒闭保险没买靠国家落空了,照说现在应该是低声下气找儿子姑娘说好话要吃要喝,没想到还是理直气壮。
当儿子姑娘有事向他开口时,马上就是一句话:“我没有钱,我也不想去借,我借钱了将来一倒下地,还不是该你们来还账。”——有事就拿死来说事,有意思的是,不知为什么一起到现在还是没有死,眼见得两个儿子都先后死去了,自己却还有奋斗目标。
二、性格形成原因
一般来说这种自私凶暴的性格形成,在家里可能是老大,男子,由于重男轻女传统社会习惯的影响,他们身上笼罩着一层光环,承受着传宗接代的光荣使命,倍受家长的恩宠,溺爱,受着小弟和姊妹们的忍让,丝毫不知道感恩和回报,俗话说“娇儿不孝,娇狗上灶”,一点不假,成年之后,还是以自己为中心,却不知道自己的责任,将上辈的关爱传承到下一代去。
三、后人应该如何对待
有人说他已经老了,就不要再计较了,还是要好好安置他,要为下辈儿孙做个样子,错,大错特错,对这样的人还那样恭恭敬敬,那就是在败坏社会风气,纵容年轻人学坏,让年轻人看见了,就会这样想,你看某家那自私凶暴的家伙老了还是有后人好吃好喝地来安置,我们也不必担心了,我们也只管自己吃喝玩乐,不要管孩子,他们长大了照样也会来养我的。按照法制的精神,就该让自私凶暴的人付出一定的代价,受到一定的惩罚,以儆效尤。
不懂得感恩,只是索取的事例
2楼:至尊王者
有很多,比如说你,要别人回答也不给分.抠抠抠!!!!!!!!!
3楼:未来星座
你去看看《代课老师》里面的那位外形老师就是这样的
只讲奉献 不讲回报 可以吗?
4楼:匿名用户
不可以,长期坚持的奉献是需要动力的,不求回报的奉献会渐渐尚失热情,而奉献的回报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并不只能是物质回报,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当然一般精神上的回报才能让人坚持下去,即所谓的高尚,试想如果一个人一直奉献而别人还骂他他会坚持下去吗!
5楼:匿名用户
一般人做不到,除非你狠有钱
关于索取的小故事
6楼:海岛厅馆
人生的价值在于什么?有人可能会脱口而出:当然是奉献啦!
这样的回答,不能说不对,但我总觉得好像缺了点什么。缺什么呢?深而思之,奉献这一举动应该是在有所准备之后。
人赤条条来到世上,拿什么去奉献呢?人首先得受到抚养。受到教育,之后才谈得上奉献,而被抚养,受教育等等本身并不是奉献。
离退休之后,颐养天年,一般也是索取大于奉献。即使要拿薪水,还要想些办法挣钱。就一般人来说,一天就算干十个小时,一生实际工作也不过才十几年,我国人均寿命就算七十年左右,十几年不到人生的五分之一。
因此说,人的一生,真正奉献的时间其实是很有限的。 那么,人生的价值在于索取吗?还别说,真接触过持此观点的人。
他说,你每月挣多少钱,这就是你的价值。我至今仍佩服这些人的坦率和刁钻,尽管对其观点难以苟同。如果说一个人百分之百只索取不奉献,不劳而获甚至巧取豪夺,这也算是价值的话,那么推而广之,人人如此,社会怎么维持和延续?
怎么前进?人人如此,你又向谁去索取呢?汉语有个词叫(吝啬)有人藉此编了个小故事,说的是吝先生和啬先生互相请客,一个是用言语描述食物,一个是用手势比划餐具。
这两个人谁都不愿意做出奉献,结果也就无从索取。所以说,一味索取就等于竭泽而渔,肯定难以持久。 看来,单纯说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这不符合客观实际,说人生的价值在于索取,既猥琐不堪又难以自圆其说。
那么人生的价值在于什么呢?依我看,在于奉献大于索取。索取与奉献是对立统一的,不能只看到对立看不到统一。
与常人相比英雄模范的奉献够多的了,但就是这些奉献精神的化身、典型也并不是只奉献不索取,以至不食人间烟火,而是奉献得更多、更好、更自觉。我认为可以这样说,一个人一生中的全部奉献减去他的全部索取就是他的人生价值
生活中奉献与索取总是同时存在,有奉献必有索取,有索取必有奉献。奉献是个人对社会的付出,索取是社会对个人的回报,它们是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奉献是索取的前提,索取是奉献的结果;奉献第一,索取第二。
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在现实社会中,默默无闻地奉献,不求索取的人层出不穷,如雷锋、孔繁森,李国安等都是无私奉献的典型,八十年代戍守边防的老山前线将士们更是叫响了“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的口号,他们的行为得到了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在奉献中体现出了他们的崇**值,也应该成为年轻人的榜样。
然而,在现实社会中,只求索取而吝于奉献的大有人在,他们信奉的人生哲学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一心想的是如何获取,而不是如何付出。这是腐朽的思想观念,我们应当坚决摒弃,并且要充分认识到:只有每个人都对社会有所奉献,社会才能有足够的资财来满足个人的需求。
如果每个人都吝惜自己的点点滴滴,或者只求索取不思奉献,那么社会财富就会枯竭,索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俗话说:“将欲取之,必先予之”,要想有所索取,就必须先有所奉献。
一个人向社会的索取,只能随着贡献的增大而增大。对社会尽到责任和作出贡献的人,社会就会给予相应的回报,一般都能得到社会的尊重与满足。个人对社会奉献的越多,社会给予的回报也就越多。
奉献必须大于索取,人类社会才能延续下去。如果每一个人的奉献与索取正好相等,社会就没有剩余的财富,社会的发展就失去了物质基础,人类社会就会停滞不前,更不用说索取大于奉献了。
人做一点好事并不难,与人方便,自己方便,纵然是“人不为已,天诛地灭”,一事当前,也应为他人想想。尽管现在的社会现实显得物欲横流,但毕竟是有了大多数人的奉献才有了如此迅速的社会发展。因此,年轻人在谋求个人利益的同时,应该多为大众设想,以奋斗为本,以奉献为荣,在劳动奉献和助人为乐中体现崇高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