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才思教育
老教授学术地位高,理论知识也比较丰富,但很可能会有老观念思想,这可能会影响到你的日常生活。 年轻的导师一般都会为了提升职称,接很多课题,或者出差什么的,相对来说会比较忙,也可能比较自由。一般年轻的导师的研究生会比较好考一点,特别是那些刚开始招收研究生的导师,他的研究生在复试过程中一般不会特意刁难,也容易毕业。
才思建议你还是选择年轻一些的吧。
研究生选择导师问题,是该选择年轻的还是年老的
2楼:匿名用户
老教授学术地位高,理论知识也比较丰富,但很可能会有老观念思想,这可能会影响到你的日常生活。 年轻的导师一般都会为了提升职称,接很多课题,或者出差什么的,相对来说会比较忙,也可能比较自由。一般年轻的导师的研究生会比较好考一点,特别是那些刚开始招收研究生的导师,他的研究生在复试过程中一般不会特意刁难,也容易毕业。
3楼:匿名用户
个人见识到的,年纪大的通常很忙,忙着拉项目等等,而且手下3个年级很多研究生,不仅硕士研究生还有博士研究生,因此很难管到你,但是很多事情能够拍板决定!年轻的老师的话,带得少,能够给你点,指导你,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老师是不是在职位评级阶段,如果是的话,小心了,没几篇sci 或者ei之类的,走不掉的。
研究生选导师,是选年轻的还是年长的
4楼:圈圈远远圈圈
老教授学术地位高,理论知识也比较丰富,但很可能会有老观念思想,这可能会影响到你的日常生活。 年轻的导师一般都会为了提升职称,接很多课题,或者出差什么的,相对来说会比较忙,也可能比较自由。一般年轻的导师的研究生会比较好考一点,特别是那些刚开始招收研究生的导师,他的研究生在复试过程中一般不会特意刁难,也容易毕业。
武汉文都考研建议你还是选择年轻一些的吧。
研究生选导师有什么流程吗
5楼:匿名用户
现在选导师都是双向选择了,学生选导师,导师选学生,流程是:一般通过考研初试后,学校或科研机构会通知复试名单,准备进行复试,学生可以联系自己中意的老师(对老师研究方向感兴趣的),在学校复试开始前或者开始后,老师一般会见下学生,也就是看看中不中意你。只要能看对眼。
那就稳了
研究生应该如何选择导师~~~
6楼:百度用户
但也有为数不少的院校对导师选择是不做要求的。这些学校一般是录取后,通过师生相互间的了解,进行双向选择。当然,如果能够联系上一个看好你的素质和能力的老师,那么必然给你带来很多的帮助,即使他/她没法决定录取你,但他∕她在帮助你了解专业科研方向、专业实力、专业报考与录取情况方面以及在复试科目的重点、考查形式等方面给予你的指点都是有帮助的。
因此,尽力联系一个好导师(即使最终他/她没有成为你的导师),与他∕她进行有效的沟通是很重要的。以下简要**如何选择好导师,以及如何与导师进行有效地沟通。
根据院校要求而定。如果院校对选导师有要求,在开始准备复习时就应选择导师。如果院校没有要求,则可以先全力以赴准备初试,考出一个理想的成绩。
考完后可以对答案,估分数,再结合以前的录取线(要根据该年试题的难度进行调整),大致估计下自己是否能够进入复试。在成绩出来之前,多了解一下各位老师的基本情况。分数出来后,双向选择导师。
需要特别提醒一下的是,参加调剂时一般需要事先联系导师。
理想的参照系是这样的:
(1)人品好的导师。研究生阶段,老师的为人必然对你,甚至对社会都会有不可估量的影响。一个好的导师,一般都很谦虚,尊重学生,给研究生一个很宽松自由的研究氛围,并且很信任你,知道你一直在努力和刻苦工作。
这个一般要通过学长才能了解到,当然也可以在跟导师的联系交往中看出来。
(2)科研能力强的导师。读研究生的主要目的是提升自己的科研实力,为毕业后快速进入工作角色做准备,而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形成的。如果导师的科研能力不行,完全靠研究生自己摸索的话,要想在某方面有所建树就会比较困难。
另外,在经济技术一体化的今天,导师的科研能力不行很可能意味着导师的科研经费少,科研经费少就无法保证一些实验的顺利进行。所以报考前应该尽量对导师的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有一些了解。看看导师的科研经费是否充足,科研课题是否比较多,是否比较前沿。
当然,对大部分名校来说,导师的科研经费是不成问题的。
(4)导师科研方向与自己的兴趣、专业追求相符合。要尽可能从自己的兴趣出发,深入了解导师的研究方向,选择那些科研方向与自己兴趣一致的导师。这可以通过导师近期发表的**以及最近研究的课题来了解。
此外,务必注意以下几点:看自己是喜欢理论还是喜欢实践。如果自己喜欢理论研究,在选择导师时就应该偏向于做理论方面的导师,最好找一个教授级别的老师;而感觉自己适合偏重实践方面,在选择导师时也应有所偏向,最好找工程项目多一些的导师,至于导师级别倒不是很重要。
还要看自己今后有没有出国和读博的打算。想出国的话最好选一个有海归背景的导师,想读博的话最好选一个教授级别的导师。如果想毕业后就业,导师选择就相对没那么重要。
至于选择年轻还是年老的导师,就要看个人的喜好了。往往年长的导师有更多的指导经验和科研经费,而年轻的导师经验相对不足,但在科研上他们会有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闯劲。
(1)学校的网页上关于专业领域老师的介绍。
(3)学校的学生论坛上的相关信息。
(4)与老师的学生或高年级的学生交流。
在选定自己理想的导师以后,应该及时和导师取得联系,以防别人捷足先登,因为导师可以指导的研究生人数毕竟有限,如果你联系得比较晚的话,很有可能就会处于劣势,甚至会被直接拒绝;另外,及时联系导师还有可能对你的复试有很大帮助,你可以诚恳地告诉他你对他∕她的研究方向很感兴趣,对他∕她本人非常钦佩,还可以询问一下,要想成为他∕她的研究生以及更好的适应研究生生活应该做哪些准备等等。
沟通是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方面。沟通能力不强的朋友可以通过多看看人际交往方面的书,多听讲座,多与身边的朋友(**)交谈等途径来提高沟通能力。
与导师沟通的方式很多。一般而言,如果你擅长口头表达,可以首先**联系;如果你不擅长口头表达,那么最好先发封邮件给老师,写明你的考研打算、个人情况(所在学校专业、成绩排名、科研实践经验、获奖情况等)、读研计划(对什么感兴趣、读研期间准备怎么做、是否有念博士的打算)等。最后表明你对导师的敬仰之情,感谢导师的阅读,并希望得到导师的回复。
至于邮件联系或**沟通的语言技巧,则要各位自己去斟酌了。总之,不卑不亢,自信而不自负,谦虚谨慎而在适当的时候表现出年轻人的活力。记住:
导师也是人,和自己身边的老师一样的人。大部分导师一般都是喜欢学生的,乐于为学生解答问题的。
最后请记住两点:
(1)实事求是。不说假话,自己有什么就说什么,不要掩饰自己的不足之处。能力差,背景差一点都没有关系,关键是要诚恳、虚心、上进、勤于学习、勇于挑战,大胆改变自己的命运。
最终,考研的成功需凭初试分数、复试笔试分数、面试成绩说话。初试分数、复试笔试分数高的话,从大量的案例来看,导师一般是不会在面试中为难你的。虽然有不少学校的老师在复试时,即便已经决定要录取你了,还会从不同角度来“刁难”你。
但是,这也只是为了让你明白你不懂的地方还很多,不能骄傲。
(2)大胆尝试。确实有一些导师会对学生询问考研事情表现出冷淡的倾向,因为他不了解你,也不知道你能否考上,也可能他们自己的工作很繁忙。这个时候你不要气馁,不要灰心。
只要大胆尝试,多试几次,总有可能遇到热心的老师的。即使万一遇不到,你努力了,也可以安心了,因为其他考生也会受到相同的待遇。复试时当面找老师谈可能就容易得多了。
小木虫为个人公益性站点,此信息由网友发布提供。
7楼:百度用户
当时还好好想了想。说真的导师的选择要更据
8楼:匿名用户
师兄的经验,你值得一
看!http://jingyan.baidu.***/article/148a1921be0dc54d70c3b14d.html
9楼:江爱冷曼安
一定要找对学生真正关心的,不要选政治色彩重的(就是当官的),他们没有心思在学生身上。不做官,年纪大的。或者年轻的都可以。
这个都是不一定的,因人而已。在你选之前一定要先认识在读的研究生,经过几个调查再做决定。
10楼:匿名用户
有十种导师一定不能选择
一戒“光当老板” 上个世纪七十
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我读研究生的时候,我们都称导师为老师,很亲切。八十年代我在美国读书的时候,同学之间提到导师时亦有称“boss”。时下研究生在网络文化等等影响下经常称呼自己的导师为“老板”。
“老板”这个称呼有几重涵义,可以是爱称,导师给学生提供科研资助,指导研究方向;可能是憎称,学生觉得导师让自己做各种事情;也可以是戏称,是导师不在场时同学之间互相调侃。但是,导师自己不应以老板自居。 导师地位建立在三个权威基础之上,学术权威、道德楷模和经济资助的争取者。
导师在学术上站得高、看得远,能够为学生争取到各种各样的资助,支持学生的研究,成为学生的楷模,这样才能确实建立起权威来。 导师指导研究生的过程并不完全是一个“我教你学”的过程。研究生做**应该有创新,其中的创新点有些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有些是在导师指导下悟出来的。
但是不管怎么样,学术面前人人平等,导师和学生应该是互相**,互相促进的关系。 中国有句古话:“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我认为“一日为师、终生为友”更为贴切。作为导师的最高境界不应该是“门徒遍天下”,而应该是“桃李满天下”。个人学术上很有成就、得到学界的尊敬,这都是比较高的荣誉,但是最高的荣誉应该是“桃李满天下”,这是导师自己内心世界能够得到最大满足的境界。
二戒“尽做监工” 导师们应该做到帮助学生在学术方面尽快成长,而不是整天监督学生每天做了什么事情,这样无益于学生的发展,也无助于学生做出高水平的创新性成果。所以导师要把学生当学生,不能视学生为劳动力、下属。在学术上应该和学生互相**,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导师进行指导也应该是以激励为主,督促为辅。在导师和一群学生所形成的团队中,需要有和谐的学术生态,让大家都能自主表达自己的想法。 导师应该鼓励学生自主创新,不能要求学生过于循规蹈矩。
完全循规蹈矩的学生可能成就也不高,而且要求学生完全循规蹈矩,可能会引起学生反感,引发师生关系紧张。 三戒“漠不关心” 导师对学生漠不关心是一种极端情况,但是这种情况目前有发展。现在全国高校每个导师平均指导在读研究生8人左右,这个数量在全世界是相当高的。
美国是2-3人,欧洲更少,台湾地区、韩国和我们的情况差不多。 中国民间有句老话“师傅领进门,修行看个人”,这在一个导师指导学生数量不多的情况下或许可行,但人数多了以后就有一个规模化培养的问题。导师人均指导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