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为什么会输给威灵顿,拿破仑为什么输给了威灵顿?

2020-11-30 22:28:32 字数 6111 阅读 9632

1楼:初级提问者

大家都知道,要经营好一个公司,不但要配置好人才,也要配置好资源,我们常说的好钢用在刀刃上就是这个道理。其实不单是经营企业做生意,战争对人才、资源的配置,也有非常高的要求。最近得到上架的解读版电子书《滑铁卢》,就深入剖析了滑铁卢战役,从资源配置的角度解释了战无不胜的拿破仑,怎么就败给了威灵顿公爵。

首先,说说这场战役中人才的错位。本来,拿破仑有一个非常优秀的参谋长,他和拿破仑配合得十分默契,总是能够对拿破仑的作战意图心领神会,并把这些最高战略,分解成一个个小的作战任务,安排给不同的部队去完成,最终实现拿破仑的战略计划。但不幸的是,在滑铁卢战役的前夕,这位优秀的参谋长去世了,拿破仑没办法,只能启用另一个叫苏尔特的人做新参谋长。

问题就出在苏尔特身上,这个苏尔特,说起来也有丰富的作战经验,而且战功卓著。但他是一个帅才,只适合做将军,做不了参谋长,因为他只会领兵打仗,不会做战略部署。所以,当滑铁卢战役打响的时候,拿破仑本来的意思是要把英**队、普鲁士军队、奥地利军队和俄罗斯军队各个击破,苏尔特就应该先安排一支部队去阻击普鲁士军队,把他们打跑,让他们没法回来支援英**队,然后再回来打英国。

结果呢,苏尔特对部队下的命令是:既要把普鲁士军队打到远处去,又不能离法**队太远。相信你肯定听出来了,这个指令明明自相矛盾啊!

所以当时士兵们也蒙了,怎么办呢,那就截取指令的一部分,尽量远地驱逐普鲁士吧。结果,他们跑得太远了,根本没赶回来参加战役,法**队的力量就被大大削弱了。

这种事在战役中还不止发生了一次。打英军的时候,拿破仑本来的计划是先攻击英军中路,然后派一支部队牵制英军的右翼,阻止他们去支援中路,最后集中兵力把英军的中路拿下。结果呢,负责牵制英军右翼的这支部队,也没搞清楚拿破仑的意思,打英军右翼打得太投入,完全忘了和主力汇合的事,法军力量就更弱了。

第二点,说说战役中兵种和队形配置的错位。法军在攻打英军的过程中,排兵布阵一直被英军秒杀。一开始,法军要去攻打英军,穿过山谷的时候,法军是纵队的队形,结果遭遇了英军一连串的炮火攻击,损失已经很惨重了。

可是等到法军好不容易冲上了英军所在的山峰,英军已经摆好了克制步兵纵队的横队,相当于拿破仑出了个剪刀,威灵顿公爵出了个锤子,对法军又是一次迎头痛击。等到法军好不容易东倒西歪地把纵队队形改成横队的时候,英军这边已经派出了克制步兵横队的骑兵,相当于拿破仑换成了布,可是威灵顿已经换成了剪刀,又把法军打的是落花流水。

排兵布阵方面,法军还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就是把英军阵地后方后撤的伤员和补给人员当成了逃兵,也不知道从哪儿来的自信,认为英军正在节节败退,就派出了骑兵,准备乘胜追击,结果骑兵上了山才发现,英军克制骑兵的方阵已经等候他们多时了。法军的骑兵就这样冒着炮火冲进了英军的方阵,又被英军打败了。

你看,一旦人才和资源配置用错了位置,即便是英明神武的拿破仑,带着训练有素的法**队,也一样会败给名不见经传的威灵顿公爵。

▲拿破仑为什么会输给威灵顿

2楼:匿名用户

滑铁卢的失败:

(1)时间的流失

①拿破仑在6月12四晚到拉昂是,格鲁希元帅的4个骑兵军居然还没有开赴前线,原因是他反应迟钝的参谋长苏尔特根本没有下达命令。

②派去传达旺达姆军团于15日凌晨2时开拔的那个军官遇到意外,使旺达姆军团耽搁良久。

(2)天气的影响

①6月17日上午法军第一枪响,就好像触发了头上的雷雨云似的,立即雷声大作,闪电把部队变成了“瞎子”,接着便是大雨倾盆。在这种暴雨下,一切的火器都无法进行射击,拿破仑的大炮也无法在湿透的泥地上前进。使拿破仑本来指望在下午5、6点钟击溃联军的计划泡汤了。

②飘泼的大雨使得战区地形面目全非,沟壑纵横,泥浆满地,辎重车的轮子淹没了一半。暴雨造成的泥浆和湿地,给法军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③步兵难以前进,炮兵费力地拉起陷入烂泥中的大炮,在泥泞中跌撞着艰难地前进,还未与联军接触就已经人困马乏了。由于烂泥地的关系,在发动进攻时步兵和骑兵的协调不好,导致了大部分的士兵死亡。

④暴雨造成的泥地,使拿破仑的最擅长使用的威慑里极大的火炮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法军的火炮只有落在坚硬的的地上才能产生极大的跳飞杀伤力,可现在都陷入烂泥或松土中。

⑤由于暴雨造成的道路泥泞,拿破仑发出的让下属格鲁希部队迅速靠拢的命令推迟了5小时才能送达,致使法军的援军未能及时到达。又由于暴雨的原因使总攻击时间推迟,给联军充裕的时间,使敌方援军及时赶到了战场。

(3)部下的失误

①戴尔隆军团在战争紧要之际东窜窜西晃晃,居然一整没放一枪。(和贝尔纳多特一样)

②缺乏战略眼光的内伊错过了在英军防守战略重地四臂村极薄弱时占领它!

③格鲁希则率领着3万大军被一支普鲁士偏军引离了主战场。

④6月17日,泊若尔错把一个炮兵连当成是敌军后卫。报告说,敌军正向东面的那慕尔全面溃退,其实整支普鲁士正有秩序地向北面的瓦弗尔退却,以便和威灵顿的部队保持接触。

⑤格鲁希动作太迟缓,本该18拂晓就应该动身行动,他却在上午8、9点钟才动身。慢吞吞地走了两个小时。11点30分左右听到从圣让上传来的炮声,他却拒绝了热拉尔想圣让山方向进军的计划。

他继续追击英军后卫,盯住法军。(他就不明白—将在外军命有所不受的道理)

⑥内伊在滑铁卢激战中发动第一次冲锋太早,导致了巨大的损失。

(4)拿破仑的失误

①在攻击齐普第一军时遗忘掉驻扎在8英里外的沙勒罗瓦郊区的洛鲍第6军,拿破仑根本没有使用他。战斗结束后拿破仑骑马离开了战场,没有给格鲁希留下任何关于追歼已遭重创的敌军指示。这次战斗拿破仑投入了他的一半兵力,其胜果只是一点点!

②将一份潦草的铅笔手令传给了戴尔隆,戴尔隆迷惑地把军队偏离了拿破仑指定的地点。

③由于泊若尔的报告拿破仑坚定了布吕歇尔的部队正在经过那慕尔和列日向马斯特里赫特溃退,现在要对付的只剩威灵顿的部队了。命令钆鲁希率第3、4军和骑兵继续向东前进,侦察和追击那慕尔和列日方向的敌军,并报告敌人的行踪。(这是拿破仑在整个军事生涯里犯下的最大的灾难性的战略错误,他的过分自信导致了他的垮台。

)④在收到格鲁希报告普军的行踪时,拿破仑晚8个小时才下命令给正在追击普军的格鲁希。⑤他将整个进攻的指挥权交给了内伊,内伊并不是一个高明的战术家,他只有勇猛。

⑥他让热罗姆指挥雷耶的第6军,其目的是吸引威灵顿的注意力。可热罗姆却发动毫无意义的攻击,反而使法军损失巨大,使法军被牵制了。

⑦在攻占了圣拉埃后没有出动老、中近卫军进攻威灵度的**阵地。

以上几个方面就是滑铁卢失败的一些原因。当然一场战争的失败肯定有许许多多的原因,何况这是一场有名的战争。事后人们论着还有些客观原因——①贝尔蒂埃已死去,他的元帅已有大半离去,却少有才能的将军。

②没有用絮歇代替苏尔特的参谋长的职位,史学家认为前者比后者能干。③布尔蒙将军对普军的投诚,阻碍了热拉尔的进军,在士兵中引起猜疑。

3楼:

首先拿破仑时攻打法国的不只有英国,基本上整个欧洲都在打法国,法国被严重消耗,尤其是征俄的失败,原本80万法军只剩了几万人。再加上拿破仑没有迅速打败威灵顿率领的英军,导致反法联军重新聚集,在滑铁卢打败了拿破仑。第二次独立战争的起因其实也跟拿破仑有关系,美国的建国思想就来自法国,独立战争时法国帮美国,美国在拿破仑时理应回敬,所以有了第二次独立战争。

以上仅代表个人意见英国人是侵略者从补给到士气都不如美国,美军本土作战且保家卫国,补给到士气都占上风,再加上与拿破仑作战,英国消耗巨大,所以美国赢得战争不足为奇。

拿破仑为什么输给了威灵顿?

4楼:棕雕

拿破仑折戟滑铁卢 狭窄的战场:滑铁卢的战场太狭窄了,它的纵深不过3公里多,最大的宽度一共只有6公里多。一条大道将其切断分成为两部分,在南面的艾南斯高地的两边,有一道低矮的不规则的山岭,在北面又有另外一条更低的山岭——布南尼。

对等的兵力:英军统帅威灵顿的手下有步兵4.9万多人,骑兵1.2万多人,炮兵5000多人,火炮156门。拿破仑方面步兵为8.4万多人,骑兵1.5万多人,炮兵7000多人,火炮246门。

双方兵力旗鼓相当。 最后的哀叹:当日下午6时,夕阳照着山坡。

拿破仑将他手下的4000名近卫军统统投入到进攻中。这些官兵冒着英军的炮火,奋力拼杀,终于占领了山脊。就在这当儿,英军统帅威灵顿指挥近卫军扑了上去,残阳夕照之下,法军血肉横飞。

目睹拿破仑惨败的威灵顿流着眼泪说:“胜利是除失败之外的最大悲剧。” “眼下一切都完了!

”拿破仑哀叹道。到了晚上9时,拿破仑只好带着1万名残兵败将,且战且退,往巴黎逃去。 1815年6月18日,在比利时的滑铁卢发生了世界近代史上著名的会战,拿破仑所率法军被英国、普鲁士联军击败,这位世界史上的著名统帅随之以退位结束了政治生涯。

如今在风光秀丽的比利时,最有名的旅游胜地是滑铁卢。除了少数英国人还缅怀本国名将威灵顿,个别德国人还知道扭转此战局面的普鲁士名将布吕歇尔,大多数游客是来凭吊失败于此的拿破仑,犹如中国人讲起楚汉之战多为“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所叹息。 ■拿破仑司令部旧址的望远镜、军刀和行军床引来不少怀旧幽情 滑铁卢是布鲁塞尔以南20公里的一个小镇,往南5公里外芳草萋萋的绿地中,隆起一座50米高的小山,是当年英军核心阵地,沿226级台阶可走上顶端一览战场全貌。

山顶有一尊威灵顿用战场上废铁铸成的“滑铁卢雄狮”,而参观者最注目的还是南部那幢红顶黄色的二层小楼,即拿破仑司令部旧址,里面陈列的望远镜、军刀和行军床引来不少怀旧幽情。 旧址旁有一个圆桶形纪念馆,环形墙壁上由法国画家所绘百米壁画堪称欧洲美术史上一绝。其色彩鲜艳,人马栩栩如生,再加上油画前面辅以类似真实景物的泥塑,倒卧的人马、丢弃的兵器和践踏的枯枝败草等经灯光辉映,使人真有身临昔日战场之感。

恩格斯曾称赞拿破仑“甚至在遭到失败的进军中也是一位伟大的统帅”,滑铁卢之战也是典型例子。1815年3月拿破仑从流放地突然登陆法国南海岸,不费一枪一弹,便在民众和军队欢呼声中进入了巴黎,赶走了波旁王朝重新当上皇帝。被他打怕了的整个欧洲马上宣布,拿破仑是“人类的敌人”,英、俄、奥、普的70万军队从四面八方向法国进攻。

此刻拿破仑只有不足20万正规军,有一部分被国内旺德等地叛乱牵制,仅12万人可机动。在分兵抵御毫无希望的形势下,拿破仑坚持有机会就向敌军进攻以求得歼灭的原则,绝不消极防御坐等挨打,在6月14日跨过比利时边界向英、普军进攻,从而引发滑铁卢一仗。 四天后的决战结局,却是拿破仑失败,这并非攻势防御的原则有错,而在于战争舞台上的条件已非昔日可比。

那位欧洲史上最大的军事天才,再也无法导演出胜利的剧目。 ■哀号之声不绝于野,成为滑铁卢战场的最后景象 对6月18日拿破仑在滑铁卢指挥的失误,百年来许多史论作品和文学作品中都争论不休。从事件本身看,一代名帅确是因许多偶然因素,才输给了二流将领威灵顿和布吕歇尔。

拿破仑的原计划是先以自己12万军队消灭8万普鲁士军,再打7万人的英军。16日这天,他在林尼歼灭了布吕歇尔所率普军2万人,自己损失万余人。如不是内依元帅所部迟缓,此仗有可能达成全歼,这样他集中局部优势各个击破的计划便会实现。

次日,拿破仑可能是出于偶然,违反了由他自己提出并让后代军事家赞叹不已的一项原则—— 全部军事艺术就在于集中兵力。他从本来就不足的军队中分出3.6万人,由格鲁希元帅率领追歼不知逃到**的普军,自己率7.

2万军队向布鲁塞尔进攻。此时拿破仑老的精锐士兵要么倒在西班牙游击队枪口下,要么葬身于莫斯科西面的冰雪中,军中多是新兵。因兵力和**都不占优势,想速歼构筑了阵地的威灵顿所部英军,只有靠拼命一搏。

6月18日清晨,拿破仑平生最后一次检阅了军队,士兵们高呼“皇帝万岁”,士气之高昂又像回到了奥斯特里茨会战的热烈情景。接着,法军向滑铁卢开始猛攻,英国步炮兵以密集火力迎击,苏格兰骑兵跃马反击突入之敌。激战至下午3时,连续冲击的法军终于部分突破了敌阵,等待普军增援的威灵顿已感失望,便在司令部中命令军官们都到第一线,“让大家都牺牲在自己的岗位上,我们已经没有援军了!

” 傍晚,拿破仑亲率近卫队冲入英军纵深,在此决定胜负的关键时刻,法军右翼突然传来炮弹的轰鸣和骑兵的呐喊——布吕歇尔率3万普鲁士军赶来参战!拿破仑仍下令继续进攻,并期望追击普军的格鲁希元帅也能随后赶到。直至天黑后的最后一分钟,他还在等格鲁希元帅,哪知道此人因迷路已无法赶到战场。

入夜时,普军冲破了法军右侧,拿破仑手下失去控制的部队向南四散奔逃,直至第二天才被收容起来,却因丢失了全部大炮难以再战。战场上遗弃下2.5万名死伤的法**人和2.

2万名死伤的英普联军官兵,哀号之声不绝于野,成为滑铁卢战场的最后景象。 在联军追击下,6月21日拿破仑回到巴黎,次日宣布退位。成千上万民众围住叶利赛宫高呼:

“不需要退位!皇帝万岁!”此时还可动员起充满崇拜之心的百万民众,有希望重演1793年打退外国干涉军那一幕,已自居帝王之列的拿破仑却说:

“我不想率领贱民”。他在去美洲之时被英舰截获,流放到南大西洋的圣赫勒那岛上,1821年在那里死去,据现代医学考证是由于王党分子的慢性化学毒杀。 如果从滑铁卢的局部再瞻望全欧洲,可看出失败的偶然因素只带有战术意义,并不能改变整个战略走向。

当时,连续26年的战争已使疲惫不堪的法国无力对抗整个欧洲的进攻,拿破仑即使在滑铁卢打赢,也会在别的地方输掉,幸运之神最多能给他拖长一点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