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表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020-11-30 20:33:02 字数 5885 阅读 7450

1楼:何以浮生尽欢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是杜甫流落到梓州时所作.这一年杜甫52岁,由于安史之乱而漂泊到剑门之外已是第五个年头,杜甫无时不期望着能够平息叛乱,叶落归根.突然他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喜极而泣,不能自抑.

作者用了“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四个连续动作,把惊喜心情有表达得淋漓尽致.而在“即从”、“穿”、“便下”、“向”这四个富有动感节奏的描述中,作者想象着自己仿佛已经穿过巴峡、巫峡,路过襄阳、洛阳,回到了梦寐以求的家乡. 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盼望能早日平定安史之乱.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阅读答案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楼:匿名用户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通过“喜”来表达的,写作者听到祖国重归统一的极度的喜悦和急切还乡的心情。

3楼:匿名用户

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杜甫早就盼望能早日平定安史之乱。当这一天终于盼来时,他竟激动得喜极而泣。前四句由“忽传”到“初闻”,再到“却看”“漫卷”,几个连续动作把作者惊喜的心情描绘得生龙活现。

后四句通过想象,尽力描写“喜欲狂”时的激动心情:他不但要高歌痛饮,而且恨不得乘着大好春光马上回到家乡,这从他一口气列出的四个地名,就能看出他的心早已沿着这一路线飞走了!

4楼:匿名用户

激动,欣喜若狂,拍手称快,祈盼祖国一统,家国兴盛。

5楼:匿名用户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急切还乡的心情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楼:对面包的爱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感情奔放,痛快淋漓地表达了作者对于国家的热爱和无比喜悦的思想感情。此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

原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代: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译文: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高兴之余,泪满衣裳。

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我想要在白天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7楼:匿名用户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通过“喜”来表达的,写作者听到祖国重归统一的极度的喜悦和急切还乡的心情。

诗歌以“剑外忽传收蓟北”为发端,直接叙写喜讯。蓟北乃是安史叛军的老巢,收复蓟北,标志安史叛军的崩溃,破碎的山河重新统一。这对于多年漂泊“剑南”急于结束流落返回故乡的诗人来说,确是天大的喜讯,诗人通过写他的泪如泉涌、洒满衣襟的样子反映他那种悲喜交集的心情。

诗的第二联,诗人的那种惊喜之情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带着欣喜的热泪,回看共经患难的老妻少子,他们昔日的愁云早已驱散,正沉浸在欢乐之中,亲人的喜悦是对诗人最大的安慰,他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随手胡乱地收拾诗书,再也无心伏案读书。这对于一位原是读书破万卷的人来说,是一种极为反常的举动,这种反常的描写,恰当地把诗人大喜欲狂的心态逼真地表现出来。

“喜欲狂”既是上面初闻惊喜的结果,又是下面由惊喜而引发展望的原因。因“喜欲狂”故而纵酒放歌,遂生青春作伴、乘舟返乡的还想,于是诗篇便有了第三联,“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诗人把内心的狂喜之情,作了进一步的渲染与升华。尾联是想象中的具体还乡路线,“巴峡”是出发之地,“巫峡”是必经之处,“襄阳”和“洛阳”是诗人的原籍和故乡。

这一句准确地表现了诗人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

8楼:匿名用户

全诗感情奔放,痛快淋漓地表达了作者对于国家的热爱和无比喜悦的思想感情。此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

9楼:程汀兰买卯

首联写初闻喜讯的惊喜;

三、四联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

10楼:milk戴安娜

答:表达了诗人对国的无限热爱和无比喜悦的思想感情

11楼:爱教学好帮手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通过“喜”来表达的,表达了作者听到祖国重归统一的极度的喜悦和急切还乡的心情。

12楼:军芳洁邶俏

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

13楼:匿名用户

表达了作者收回失地惊喜、高兴的心情

14楼:刘云熹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盼望能早日平定安史之乱

15楼:显峰汗到啦

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的热爱与无比喜悦的思想感情

16楼:隔空了时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

17楼:百度用户

你这个需要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还需要你一定的文史功底。了解到这些,基本就知道了。

这首诗是杜甫流落到梓州时所作。这一年杜甫52岁,由于安史之乱而漂泊到剑门之外已是第五个年头,杜甫无时不期望着能够平息叛乱,叶落归根。突然他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喜极而泣,不能自抑。

作者用了“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四个连续动作,把惊喜心情有表达得淋漓尽致。而在“即从”、“穿”、“便下”、“向”这四个富有动感节奏的描述中,作者想象着自己仿佛已经穿过巴峡、巫峡,路过襄阳、洛阳,回到了梦寐以求的家乡。

18楼:失忆的骑士时代

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热爱之情

19楼:匿名用户

不错,跟我的观点一样

20楼:孤帆独影去悠悠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将诗人急于回家乡的情感和强烈的爱国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惊闻喜讯极度兴奋,

热爱祖国情动世人。

通过抒写诗人因多年战乱被平息,祖国重新获得统一而欣喜若狂的事,表达了诗人博大的爱国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国是我们的国,家是我们的家。当我们的祖国被敌人侵占,当我们的同胞被敌人欺辱,我们怎能不为之心痛呢?

诗人以深情的笔触抒发了内心深处强烈的爱国情怀,这种伟大的情怀,值得我们学习,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进!!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1楼:特特拉姆咯哦

表达了作者对于国家的热爱和无比喜悦的思想感情。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

诗人杜甫的作品。原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代: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译文: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高兴之余,泪满衣裳。

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

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

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22楼:匿名用户

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的热爱和无比喜悦的思想感情

23楼:匿名用户

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家乡强烈的思念之情

24楼:隔空了时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

25楼:匿名用户

表达了诗人做国家的喜悦

26楼:旋律少女传奇

表达了诗人,很想人家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7楼:一米八的脖子

思想感情:本诗主要叙写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十分的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的事。抒发诗人无法抑制的胜利喜悦与还乡快意,表现了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怀,表达了诗人博大的爱国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原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代: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译文:剑外忽然传来收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时涕泪满衣裳。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

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趁着明媚春光与妻儿一同返回家乡。就从巴峡再穿过巫峡,经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扩展资料:

1、创作背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公元763年(广德元年)春天,那时杜甫52岁。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作者听到这个消息后欣喜若狂,写下此诗。

2、赏析

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

如今“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

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诗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

然而痛定思痛,诗人回想八年来熬过的重重苦难,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像噩梦一般过去了,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

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第二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

“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这一句是用妻儿的欢欣来衬托诗人的欣喜之情。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紧承上联从生活细节上细致的刻画了诗人的狂喜。“白日”,指晴朗的日子,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

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天的景物,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诗人想到这里,自然就会“喜欲狂”了。

“青春作伴好还乡”是诗人的联想,身在梓州,顷刻间就已回到家乡。诗人的惊喜达到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

“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

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诗人想象的飞驰。

“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读者眼前一闪而过。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楼 刘云熹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盼望能早日平定安史之乱 2楼 隔空了时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

《青松》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楼 上世纪男人 《青松》一题,是《冬夜杂咏》中的首篇。作者借物咏怀,表面写松,其实写人。写人坚忍不拔 宁折不弯的刚直与豪迈,写那个特定时代不畏艰难 雄气勃发 愈挫弥坚的精神。 作者写松是把它放在一个严酷的环境中,一个近乎剑拔弩张的气氛中,我们看到了雪的暴虐,感受到松的抗争。我们似乎像松一样承受压迫...

延河颂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楼 墨莉錵搽 表达了作者对延河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2楼 匿名用户 赞颂,自豪,抗争,坚决的思想感情 3楼 匿名用户 赞颂,自豪,抗争,坚决的思想感情 ,应该是这些吧。。。。。你几年级啊 4楼 千沈濮望 表达了作者 对中国的热爱和赞颂,自豪,抗争,坚决的 思想感情。 延河颂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