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四斋铭》原文,朱熹《鹅湖寺和陆子寿》原文,谢谢各位

2020-11-30 20:23:09 字数 6437 阅读 7677

1楼:匿名用户

从网上查到的,希望能够帮到您。

【朱晦庵集】溪县学《四斋铭》《崇

朱熹《鹅湖寺和陆子寿》原文,谢谢各位

2楼:梦呓的鱼

鹅湖寺和陆子寿

朱熹德义风流夙所钦,别离三载更关心。

偶扶藜杖出寒谷,又枉篮舆度远岑。

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

却愁说到无言处,不信人间有古今。

朱熹 <<四斋铭>>的原文是什么? 20

3楼:匿名用户

http://****9610.***/dsr/23.htm 的下面

朱熹把朋友分为四类,谁记得原文?

4楼:匿名用户

不是朱熹说的,是苏竣说的,也不是"过失相观',而是'过失相规"

明代名士苏竣(《鸡鸣偶记》)把朋友分为四类,曰:“道义相砥,过失相规,畏友也;缓急可共,死生可托,密友也;甘言如饴,游戏征逐,昵友也;和则相攘,患则相倾,贼友也。”

苏浚认为,益友是在道义和学业上互相砥砺,对缺点、错误直言规劝的"畏友";以心相交、生死与共的"密友"。不应结交的朋友是:互相吹捧、只讲吃喝玩乐的"昵友";以利取人、朋友遇到困难或不幸时非但不伸手相助反而落井下石的"贼友"。

5楼:匿名用户

应该是“利则相攘,患则相倾”。

朱熹的太极图说解原文

6楼:雨雪霏霏天蝎

原文: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 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阳变阴合,而胜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五行,阴阳也,阴阳,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干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

五**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曰明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

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译文:

在宇宙之初,无限理论的信息状态就意味着太极的一气能量状态。太极拳运动时产生“阳气”。当运动达到极限时,就会产生一种静止的感觉。

这种“静”状态产生“阴气”。当这种“静态”状态达到极限时,它将再次移动。运动和静止成为彼此存在的基础;在阴和杨分离之后,这两种方式被建立起来。

由于阴阳的变化和融合,产生了水、火、木、金、土五种能量形态。天地五气运动(五行),按分布和排列顺序,出现春、夏、秋、冬四季。因此:

五行从阴阳开始(统一);阴阳从太地开始(统一);太极本质上是无限的。

“五行”产生后,有其自身的特点。无穷、阴阳的本质和五行的本质巧妙地融合和浓缩在一起。

具有干性和健康的性质,能产生阳刚之气;具有温和的性质,能产生阴柔之气。这两种气相互作用,创造万物。

万物都是无止境的,所以宇宙是无止境的。只有人才能得到太极拳中最好的真理和阴阳五行的精髓,所以太极拳是万物中最聪明(最神通)的。一旦人体形成,精神和思想就开始发出意识。

人体五行(气)的性质逐渐受到人类社会与外界相互作用的影响。从那时起,人类社会各种各样的事情都发生了。

圣人确立了“正、仁、义”的原则,提倡“静”的修炼方法(先天的静,无限的自然)。这就确立了做人的基本原则。

因此,圣人的德行与天地相一致,智慧与日月相一致,行动的顺序与四季相一致,好运与厄运,以及鬼神的作用。这就是伟大的《周易》向我们揭示的!这个真理揭示了世界的真正根源和本质!

7楼:

《太极图说解》是朱熹通过对周敦颐《太极图说》说解,借以阐发自己的哲学本体论而写成的古籍,是其理学思想的代表作之一。此文成于乾道九年(1173),但直到淳熙十五年(1188)才向**传授,并经过了反复修改。

《太极图说解》由【解】、【辩】及【注后记】三部分组成。每部分的原文分别如下:

【解】无极而太极。

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而实造化之枢纽,品汇之根柢也。故曰:「无极而太极。」非太极之外,复有无极也。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太极之有动静,是天命之流行也,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诚者,圣人之本,物之终始,而命之道也。其动也,诚之通也,继之者善,万物之所资以始也;其静也,诚之复也,成之者性,万物各正其性命也。

动极而静,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命之所以流行而不已也;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分之所以一定而不移也。盖太极者,本然之妙也;动静者,所乘之机也。太极,形而上之道也;阴阳,形而下之器也。

是以自其著者而观之,则动静不同时,阴阳不同位,而太极无不在焉。自其微者而观之,则冲漠无朕,而动静阴阳之理,已悉具于其中矣。虽然,推之于前,而不见其始之合;引之于后,而不见其终之离也。

故程子曰:「动静无端,阴阳无始。」非知道者,孰能识之。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有太极,则一动一静而两仪分;有阴阳,则一变一合而五行具。然五行者,质具于地,而气行于天者也。以质而语其生之序,则曰水、火、木、金、土,而水、木,阳也,火、金,阴也。

以气而语其行之序,则曰木、火、土、金、水,而木、火,阳也,金、水,阴也。又统而言之,则气阳而质阴也;又错而言之,则动阳而静阴也。盖五行之变,至于不可穷,然无适而非阴阳之道。

至其所以为阴阳者,则又无适而非太极之本然也,夫岂有所亏欠闲隔哉!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五行具,则造化发育之具无不备矣,故又即此而推本之,以明其浑然一体,莫非无极之妙;而无极之妙,亦未尝不各具于一物之中也。盖五行异质,四时异气,而皆不能外乎阴阳;阴阳异位,动静异时,而皆不能离乎太极。至于所以为太极者,又初无声臭之可言,是性之本体然也。

天下岂有性外之物哉!然五行之生,随其气质而所禀不同,所谓「各一其性」也。各一其性,则浑然太极之全体,无不各具于一物之中,而性之无所不在,又可见矣。

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干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夫天下无性外之物,而性无不在,此无极、二五所以混融而无闲者也,所谓「妙合」者也。「真」以理言,无妄之谓也;「精」以气言,不二之名也;「凝」者,聚也,气聚而成形也。盖性为之主,而阴阳五行为之经纬错综,又各以类凝聚而成形焉。

阳而健者成男,则父之道也;阴而顺者成女,则母之道也。是人物之始,以气化而生者也。气聚成形,则形交气感,遂以形化,而人物生生,变化无穷矣。

自男女而观之,则男女各一其性,而男女一太极也;自万物而观之,则万物各一其性,而万物一太极也。盖合而言之,万物统体一太极也;分而言之,一物各具一太极也。所谓天下无性外之物,而性无不在者,于此尤可以见其全矣。

子思子曰:「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此之谓也。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此言众人具动静之理,而常失之于动也。盖人物之生,莫不有太极之道焉。然阴阳五行,气质交运,而人之所禀独得其秀,故其心为最灵,而有以不失其性之全,所谓天地之心,而人之极也。

然形生于阴,神发于阳,五常之性,感物而动,而阳善、阴恶,又以类分,而五性之殊,散为万事。盖二气五行,化生万物,其在人者又如此。自非圣人全体太极有以定之,则欲动情胜,利害相攻,人极不立,而违禽兽不远矣。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

此言圣人全动静之德,而常本之于静也。盖人禀阴阳五行之秀气以生,而圣人之生,又得其秀之秀者。是以其行之也中,其处之也正,其发之也仁,其裁之也义。

盖一动一静,莫不有以全夫太极之道,而无所亏焉,则向之所谓欲动情胜、利害相攻者,于此乎定矣。然静者诚之复,而性之真也。苟非此心寂然无欲而静,则又何以酬酢事物之变,而一天下之动哉!

故圣人中正仁义,动静周流,而其动也必主乎静。此其所以成位乎中,而天地日月、四时鬼神,有所不能违也。盖必体立、而后用有以行,若程子论乾坤动静,而曰:

「不专一则不能直遂,不翕聚则不能发散」,亦此意尔。

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

圣人太极之全体,一动一静,无适而非中正仁义之极,盖不假修为而自然也。未至此而修之,君子之所以吉也;不知此而悖之,小人之所以凶也。修之悖之,亦在乎敬肆之闲而已矣。

敬则欲寡而理明,寡之又寡,以至于无,则静虚动直,而圣可学矣。

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阴阳成象,天道之所以立也;刚柔成质,地道之所以立也;仁义成德,人道之所以立也。道一而已,随事着见,故有三才之别,而于其中又各有体用之分焉,其实则一太极也。阳也,刚也,仁也,物之始也;阴也,柔也,义也,物之终也。

能原其始,而知所以生,则反其终而知所以死矣。此天地之闲,纲纪造化,流行古今,不言之妙。圣人作易,其大意盖不出此,故引之以证其说。

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易之为书,广大悉备,然语其至极,则此图尽之。其指岂不深哉!抑尝闻之,程子昆弟之学于周子也,周子手是图以授之。

程子之言性与天道,多出于此。然卒未尝明以此图标人,是则必有微意焉。学者亦不可以不知也。

【辩】愚既为此说,读者病其**已甚,辨诘纷然,苦于酬应之不给也,故总而论之。大抵难者:或谓不当以继善成性分阴阳,或谓不当以太极阴阳分道器,或谓不当以仁义中正分体用,或谓不当言一物各具一太极。

又有谓体用一源,不可言体立而后用行者;又有谓仁为统体,不可偏指为阳动者;又有谓仁义中正之分,不当反其类者。是数者之说,亦皆有理。然惜其于圣贤之意,皆得其一而遗其二也。

夫道体之全,浑然一致,而精粗本末、内外宾主之分,粲然于其中,有不可以毫厘差者。此圣贤之言,所以或离或合,或异或同,而乃所以为道体之全也。今徒知所谓浑然者之为大而乐言之,而不知夫所谓粲然者之未始相离也。

是以信同疑异,喜合恶离,其论每陷于一偏,卒为无星之称,无寸之尺而已。岂不误哉!

夫善之与性,不可谓有二物,明矣!然继之者善,自其阴阳变化而言也;成之者性,自夫人物禀受而言也。阴阳变化,流行而未始有穷,阳之动也;人物禀受,一定而不可易,阴之静也。

以此辨之,则亦安得无二者之分哉!然性善,形而上者也;阴阳,形而下者也。周子之意,亦岂直指善为阳而性为阴哉。

但话其分,则以为当属之此耳。

阴阳太极,不可谓有二理必矣。然太极无象,而阴阳有气,则亦安得而无上下之殊哉!此其所以为道器之别也。

故程子曰:「形而上为道,形而下为器,须着如此说。然器,亦道也,道,亦器也。

」得此意而推之,则庶乎其不偏矣。

仁义中正,同乎一理者也。而析为体用,诚若有未安者。然仁者,善之长也;中者,嘉之会也;义者,利之宜也;正者,贞之体也。

而元亨者,诚之通也;利贞者,诚之复也。是则安得为无体用之分哉!万物之生,同一太极者也。

而谓其各具,则亦有可疑者。然一物之中,天理完具,不相假借,不相陵夺,此统之所以有宗,会之所以有元也。是则安得不曰各具一太极哉!

若夫所谓体用一源者,程子之言盖已密矣。其曰「体用一源」者,以至微之理言之,则冲漠无朕,而万象昭然已具也。其曰「显微无闲」者,以至着之象言之,则即事即物,而此理无乎不在也。

言理则先体而后用,盖举体而用之理已具,是所以为一源也。言事则先显而后微,盖即事而理之体可见,是所以为无闲也。然则所谓一源者,是岂漫无精粗先后之可言哉?

况既曰体立而后用行,则亦不嫌于先有此而后有彼矣。

所谓仁为统体者,则程子所谓专言之而包四者是也。然其言盖曰四德之元,犹五常之仁,偏言则一事,专言则包四者,则是仁之所以包夫四者,固未尝离夫偏言之一事,亦未有不识夫偏言之一事而可以骤语夫专言之统体者也。况此图以仁配义,而复以中正参焉。

又与阴阳刚柔为类,则亦不得为专言之矣,安得遽以夫统体者言之,而昧夫阴阳动静之别哉。至于中之为用,则以无过不及者言之,而非指所谓未发之中也。仁不为体,则亦以偏言一事者言之,而非指所谓专言之仁也。

对此而言,则正者所以为中之干,而义者所以为仁之质,又可知矣。其为体用,亦岂为无说哉?

大抵周子之为是书,语意峻洁而混成,条理精密而疏畅。读者诚能虚心一意,反复潜玩,而毋以先入之说乱焉,则庶几其有得乎周子之心,而无疑于纷纷之说矣。

【注后记】

熹既为此说,尝录以寄广汉张敬夫。敬夫以书来曰:「二先生所与门人讲论问答之言,见于书者详矣。

其于西铭,盖屡言之,至此图,则未尝一言及也,谓其必有微意,是则固然。然所谓微意者,果何谓耶?」熹窃谓以为此图立象尽意,剖析幽微,周子盖不得已而作也。

观其手授之意,盖以为惟程子为能当之。至程子而不言,则疑其未有能受之者尔。夫既未能默识于言意之表,则驰心空妙,入耳出囗,其弊必有不胜言者。

近年已觉颇有此弊矣。观其答张闳中论易传成书,深患无受之者,及东见录中论横渠清虚一大之说,使人向别处走,不若且只道敬,则其意亦可见矣。若西铭则推人以之天,即近以明远,于学者日用最为亲切,非若此书详于性命之原,而略于进为之目,有不可以骤而语者也。

孔子雅言诗、书、执礼,而于易则鲜及焉。其意亦犹此耳。韩子曰:

「尧舜之利民也大,禹之虑民也深。」熹于周子、程子亦云。既以复于敬夫,因记其说于此。

干道癸巳四月既望,熹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