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du知道君
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诗人。《饮酒》这首诗已成为其隐士心态的代表作。
贾岛:作诗认真刻苦,僧敲还是僧推已传为美谈,后出家做了和尚。
郑板桥:诗人、画家,擅长画兰、竹,君子气节,坚贞正直。
李叔同:即弘一法师,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却也是一名高僧。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
历史上有哪些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人?急求!!
2楼:山人绿吥灰
陶渊明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饮酒》
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诗人从居住的草庐写起,反思归田后自己的生活状况。他并没有隐居山林岩穴,也没有寄身庙宇不食人间烟火,而是身处“人境”。凡是在有人群的地方,照理也就会有闹市,也就会人来车往,喧嚣不绝于耳,可诗人却说“而无车马喧”。
这是为什么呢?第三四句的自问自答揭开了谜底。“问君何能尔”一句转换叙事角度,将抒情主体客体化,仿佛在以第三者的好奇心追问下去,颇富情趣。
“心远地自偏”一句,以极为精练的语言,做出了回答: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
诗的前四句构成一个意义“方阵”,通过叙事和议论,定下全篇的基调。王安石曾赞赏这四句诗为“奇绝不可及之语”,推崇备至。以下几句主体隐去,进入“写景区”,即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所称道的“无我之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妙手偶得之笔,是在不经意中道出的“绝妙好辞”,可谓浑然天成,不工而工。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抒情主体又渐渐浮出,写眼前景物,脱口而出,不事雕琢,自有神韵。
最后两句,诗人写出了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这里暗用了《庄子·外物篇》的说法:“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就是说,再精妙的语言,也不足以传达人们复杂的感受。语言的尽头就是**,就是舞蹈,就是无声的沉默。
3楼:往生门
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诗人。《饮酒》这首诗已成为其隐士心态的代表作。
贾岛:作诗认真刻苦,僧敲还是僧推已传为美谈,后出家做了和尚。
郑板桥:诗人、画家,擅长画兰、竹,君子气节,坚贞正直。
李叔同:即弘一法师,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却也是一名高僧。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
4楼:闻所未闻
诸葛亮,于谦,王守仁
5楼:匿名用户
最出名的就是诸葛亮啥``因为这句话是他说的``呵呵``
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古人(伟人)有谁
6楼:匿名用户
陶渊明是其中一位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辞官归乡,过着一种田园生活!并写下很多田园诗篇。
古代名人淡泊明志的故事
7楼:匿名用户
不为五斗米折腰
这个成语**于《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
主要讲陶渊明任县令时有一天有个官要来,别人就劝他穿戴整齐,迎接那个官,他本来就是个向往自由随性的人,就说出了这么一句话,后来辞官,隐居山林,这个词主要是说有骨气,不趋炎附势的性格。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出处
8楼:眉开嫣笑
此句最早出自西汉初年刘安的《淮南子:主术训》,诸葛亮的《诫子书》也有引用。
《淮南子:主术训》片段
人主之居也,如日月之明也。天下之所同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延颈举踵 荆鹏书而望也。是故非澹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非平正无以制断。
9楼:乌秀荣伦钗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
诸葛草庐中门联:淡泊以明志
宁静而致远
此联出自第37回二顾草庐中。刘、关、张三人跟童子进诸葛草庐,至中门,刘备见门上大书一联。其大意是:
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才能达到远大目标。通过此联揭示了诸葛亮的高尚德操。诸葛亮的《诫子书》中有这样两句话: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本来是排阀句,**作者以肯定句的形式取代了原来的否定之否定的形式,而用作诸葛草庐的门联。但它仍然还是排偶句而非对偶句,干仄极不和谐。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0楼:匡宁赏雨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
意思是:人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洁,心情平稳沉着,专心致志,才可有所作为。
诫子书(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关于"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名人名言及事例
11楼:心意随风
诸葛亮,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躬耕数载,隐居南阳,怀才于身,静候明主,虽然天下群雄辈出,但他却不被纷繁的世事与天下的争端扰乱心智,为了真正成大业,他平静地等待,甘于寂寞,甘于暂时的无名,在悠然地吟唱梁父吟的日子里,水镜七奇之诸葛,韬光养晦,静待卧龙飞天的一刻,最终助玄德成就鼎立大业。
三国演义中“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写的是谁?
12楼:精锐亚新危老师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出自“三国·蜀·诸葛亮《戒子书》”,原句为:“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意思是:
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洁,平稳静谧心态,不为杂念所左右,静思反省,才能树立(实现)远大的目标。
13楼:匿名用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54岁时
14楼:06届老赵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名言出处于诸葛亮的《诫子书》。
历史上有哪些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人?
15楼:alison刘淑婷
历史上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人:陶渊明、贾岛、郑板桥、李叔同。
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诗人。《饮酒》这首诗已成为其隐士心态的代表作。
贾岛:作诗认真刻苦,僧敲还是僧推已传为美谈,后出家做了和尚。
郑板桥:诗人、画家,擅长画兰、竹,君子气节,坚贞正直。
李叔同:即弘一法师,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却也是一名高僧。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
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有《陶渊明集》。
郑燮(1693年11月22日-1765年1月22日):
"燮"读音xiè,字克柔,号板桥、板桥道人,江苏兴化大垛人,祖籍苏州,清朝**、学者、书法家,画家。“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
著有《板桥全集》。
贾岛(779~843年):
字阆(读láng)仙,人称诗奴,与孟郊共称"郊寒岛瘦",唐代诗人。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人。自号"碣石山人"。
据说在长安(今陕西西安)的时候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才华,并成为"苦吟诗人"。
后来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今四川大英县)主簿。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
16楼:山人绿吥灰
陶渊明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饮酒》
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诗人从居住的草庐写起,反思归田后自己的生活状况。他并没有隐居山林岩穴,也没有寄身庙宇不食人间烟火,而是身处“人境”。凡是在有人群的地方,照理也就会有闹市,也就会人来车往,喧嚣不绝于耳,可诗人却说“而无车马喧”。
这是为什么呢?第三四句的自问自答揭开了谜底。“问君何能尔”一句转换叙事角度,将抒情主体客体化,仿佛在以第三者的好奇心追问下去,颇富情趣。
“心远地自偏”一句,以极为精练的语言,做出了回答: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
诗的前四句构成一个意义“方阵”,通过叙事和议论,定下全篇的基调。王安石曾赞赏这四句诗为“奇绝不可及之语”,推崇备至。以下几句主体隐去,进入“写景区”,即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所称道的“无我之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妙手偶得之笔,是在不经意中道出的“绝妙好辞”,可谓浑然天成,不工而工。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抒情主体又渐渐浮出,写眼前景物,脱口而出,不事雕琢,自有神韵。
最后两句,诗人写出了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这里暗用了《庄子·外物篇》的说法:“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就是说,再精妙的语言,也不足以传达人们复杂的感受。语言的尽头就是**,就是舞蹈,就是无声的沉默。
关于"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名人名言及事例
1楼 匿名用户 1 抓住失去的不放,得到的就会失去意义。时间一直让所有的生命体在失去中得到,在得到中失去。 春夏秋冬的更替,新陈代谢的交织,都是明证。舍不得花儿的凋谢,就尝不到果实的甜美 舍不得曾经的离开,就感受不到幸福的到来。你要相信,会离开的都是人生的无奈,只有当下的拥有才真正属于你自己的幸福。...
历史上有哪些大发国难财的人知乎,知乎丨历史上有哪些细思极恐的事情
1楼 冷眼观娱乐圈 2007年5月25日,孙元良在台湾辞世, 享年103岁,是黄埔一期生中最长寿者。 孙元良系 天子门生 ,有 飞将军 之称。 这个雅号可不是褒义的,因为学名是 长腿将军 逃跑将军 。 当然他这个雅号绝非浪得虚名,在北伐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 淮海战役时期,寡廉鲜耻的他竟然三次丢下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