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神奈咲
在我国历史上,尸体保存数百年而不腐的事例不乏记载。《晋书·愍帝记》中记载:建兴三年六月,关中人盗掘汉代霸陵、杜陵及薄太后陵,太后面如生时,得金玉彩帛不可胜记。
据《史记·外戚史家》,薄太后死于公元前155年,建兴三年是公元315年,相距470年之久,不但面貌如生,而且衣物尚可使用。而1972年我国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的发掘,发掘出的女尸外形保存完整,**浅褐黄色,润泽而有弹性,时隔两千多年的女尸竟然保存如此完好,创造了人类考古史上的奇迹。因此,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女尸被称为“湿尸”,被考古界命名为“马王堆尸”。
它是马王堆创造的神话,也是我国古代人在两千年前创造的奇迹。
而据文献记载,我国古代贵族死后先要用香草熬制的香汤和药酒给尸体沐浴,使之香美去秽,然后是穿衣入殓,衣物多达十数重,放入漆制精美的重棺,而棺盖用胶漆密封。
砀山古墓墓主尸体保存完好的原因经萧县博物馆馆长苏肇平等多次考察论证,认为有如下几点:
1、葬具好。(柏木、楠木皆为名贵木料)
2、密封严。(有三层棺椁,且棺椁之间及外层均有较厚的糯米汁与生石灰混合层,既吸水防潮又消毒杀菌。内棺不用钉封口,而用燕尾槽密封,与外界空气隔绝)
3、埋葬深。(距地表4米,使尸体处于恒温、恒湿的环境中,形成一个相对真空带)
4、尸体可能进行了防腐处理,其表里采用了某些耐腐蚀保尸药物(初步考证为冰片、灯心草、麝香)
5、下葬时为冬季,这是尸体能保存下来最重要的原因。
6、死前体内水份大量流失(因墓主脖子有足以致命的“t”形伤口,初步断定为他杀)。
砀山女尸的谜案解密
2楼:浪子菜刀38抇
2001年春天,砀山县某工地意外挖开了一座古墓,一股奇异的香气扑面而来,棺材里躺着一个身着清代服装的美貌女尸!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清朝乾隆皇帝的维吾尔族妃子、自幼体有奇香的“香妃”?
5年过去了,这个谜团始终没有解开。
2006年底,**电视台《走近科学》栏目对此进行了调查,并制成6集专题片在央视十套播出。该栏目组披露调查结果:带有香气的女尸生前并非“香妃”,而是一位一品诰命夫人。
女尸被挖掘出来后,人们发现尸体背部长了一个奇怪的东西,是正常人没有的,难道开棺时所散发出的奇异香味,就是从这里产生的吗?这真的会是“香妃”的香囊吗?
《走近科学》揭秘:通过医学专家解剖,这个尾椎部位的赘生物其实是一段脱出的直肠黏膜,专家怀疑是脱肛,而不是所谓的香囊。原来,女尸身下铺垫了大量中药材,不仅防腐杀菌,而且会释放出极具芳香的气息。
女尸出土时人们闻到的扑鼻奇香,其实就是防腐药物的香气,而并非女尸本身所产生的。 除了“香妃”一说外,还有人认为她是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当地**献给皇上的美女,因为怀孕被后宫派来的人所杀。经过5年多的防腐保存,女尸的胸部已经塌陷,腹部却依然隆起。
那么,该女子生前是否真的怀有身孕?
《走近科学》揭秘:经过解剖,女尸的腹中根本没有胎儿,看到的只是一堆已经像塑料袋一般的肠子。通过进一步探查,尸体的腹腔中也没有发现其他异常增生的组织,那么,她的腹部的隆起原因何在呢?
医学专家打开一看竟然是她的腰椎。女尸怀有身孕的可能性被彻底排除,说她与乾隆皇帝有关的传言也不攻自破! 在一个女人不许做官的封建社会,她却能穿着带有麒麟补子的服装下葬,并且服装织物的纹样中还带有大量的龙、凤这些象征着皇权的图案,况且死后尸体能被保存得如此完好,显然该女子生前地位显赫,身份非同一般。
可奇怪的是,当地的史料却对她毫无记载。
《走近科学》揭秘:这可能有两种情况,首先是因为她离乡多年,当地人对她的身份并不熟悉,而她也仅仅是死后才把尸体运回来埋葬;其次,那个时代是男尊女卑,女子不在县志中记载也有可能。 女尸出土后,医学专家赶来对尸体进行清理保护时,意外地发现这个女尸的颈部有一个横向13厘米、纵向9厘米的t形伤口。
被如此厚葬的美貌女子,为何身上带着致命伤口?
《走近科学》揭秘:尸体解剖过程中的一个细节显示,结肠内还有残存的消化物,也就是说,这个女子去世前能正常进食,不像是死于某种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果是在人活着的时候受的外伤,切口一定会翻开,而女尸颈部的伤口边缘能够如此整齐,显然是在她死后形成的!
经过分析,专家认为造成伤口的时间是在出土之后。 一具在地下埋藏了上百年的女尸,不但不腐不烂,而且肌肤白皙、富有弹性,四肢的关节都能活动,甚至连嘴唇上的胭脂、指甲上的蔻丹都保持着鲜艳的颜色,这不能不让人感到惊讶。这究竟是不是传说中的“香妃”呢?
《走近科学》揭秘:有关专家经过一系列的调查和论证之后发现,女尸的服装与皇室无关!进一步辨别女尸的服装得知,女尸生前应该是一位诰命夫人!
经过央视《走近科学》栏目的深入调查,砀山女尸与乾隆皇帝有关的猜测被彻底排除。
砀山女尸 为什么有香味,且不腐烂呀?
3楼:三个
砀山古墓墓主来尸体保存完好的原因自
经萧县博物馆馆长苏肇平等多次考察论证,认为有如下几点:1、葬具好。(柏木、楠木皆为名贵木料)2、密封严。
(有三层棺椁,且棺椁之间及外层均有较厚的糯米汁与生石灰混合层,既吸水防潮又消毒杀菌。内棺不用钉封口,而用燕尾槽密封,与外界空气隔绝)3、埋葬深。(距地表4米,使尸体处于恒温、恒湿的环境中,形成一个相对真空带)4、尸体可能进行了防腐处理,其表里采用了某些耐腐蚀保尸药物(初步考证为冰片、灯心草、麝香)5、下葬时为冬季,这是尸体能保存下来最重要的原因。
6、死前体内水份大量流失(因墓主脖子有足以致命的“t”形伤口,初步断定为他杀)。 大概是这样,认同就赞一下。呵呵
砀山女尸的详细资料?
4楼:匿名用户
据萧县博物馆馆长苏肇平介绍,2001年3月,在砀山城西关梨园小区建筑工地,一辆挖土机作业时,在4米多深的地下突然发现一座清代古墓。该墓为一大型双棺墓,两棺相距一米,均南北向,一号棺居东,为一大型“三套棺”,外有两椁,内为一棺,椁为柏木,油漆呈古铜色,棺为楠木,油漆呈橘红色。外椁部分腐朽,中椁长291厘米,宽218厘米,高149厘米;内棺长241厘米,宽70厘米,高75厘米。
内棺和中椁,中椁与外椁之间有两层厚约40厘米的石灰层,外椁之外有30厘米厚的胶泥层。二号棺居西为一单棺,棺内尸体已腐。
让人惊奇的是,人们在打开一号棺时,棺内一股奇特、浓郁的香味扑面而出,方圆几百米都能闻到。更令人惊讶的是,棺内一具女尸居然保存完好,就像刚刚入葬时一样。头发乌黑,脑后盘有发髻,**白皙,肌肉丰满并富有弹性,而且关节仍可曲伸,肌肉尚可注射针剂。
尸体的完好程度是安徽甚至中国整个考古史上都难得一见。该女尸长164公分,重44公斤,肢体匀称,身材修长,椭圆形瓜子脸,裹足、足长不到15公分,可谓“三寸金莲”。指甲涂有红色指甲油。
是一位绝色的年轻女子。
葬式、葬品规格不凡
女尸上盖罗巾被,下铺丝绵褥,身着朝服、补服、燕服、便服四套服装,上有正龙、行龙、飞凤、蝙蝠、祥云等图案。补服上的“补子”为金丝线绣成的麒麟白泽图,绣工精致,造型生动。头戴深蓝色风雪帽,脚穿藏蓝色朝靴,脖颈上一条薄若蝉翼的丝巾上绣有牡丹、菊花等图案。
图案配色讲究、绣艺精巧,观者无不叹服。而且其被追缴回来的随葬品中,有金簪、金耳坠和金帽徽及朝珠。金簪上有花鸟图案、耳环上面有鲤鱼跳龙门图案。
专家们用高倍放大镜不光可看到鲤鱼昂首翘尾跳水的样子,就连鲤鱼身上的鳞片和龙门上的瓦片都清晰可辨。4件金器的背面都锻有“元吉”铭文,其文饰精巧、细致程度非一般工匠所能为。
然而最引人注目的是:她的喉部有横、纵两条呈t字状的致命伤痕。苏馆长说:
“纵伤创口9厘米、横伤创口达12.3厘米。经医学专家鉴定其致命凶器应是双刃剑类刺器。
”更让人奇怪的是,她的臀部尾骨上长着一个酷似尾巴的肉囊。也就是这个肉囊,让人们将她与乾隆的香妃联系在一起。
女子身份有三种传说
第一种说法:前清一名武官受命戍边,途经砀山时,贼寇为阻止其戍边的脚步,残忍将其妻子杀害。朝廷为了安抚悲恸欲绝的武官,下令厚葬其妻子。
第二种说法:乾隆下江南时,途经砀山,听说当地有一绝色佳人,便让当地**“请”来,乾隆当即被其美貌迷住,便命当地**设行宫住下。一段时间后,乾隆因要事必须立即回京,临行前告诉该女子他回京后会派人接她回宫。
但回京后,还没来得及接她,就因随行人员在皇后面前告密,皇后担心该女子的汉人血统侵犯皇家利益,便派人将其秘密杀死。乾隆得知后十分悲痛,要求将其厚葬。并且为了给其一个名分,故按一品夫人的身份处理后事。
第三种说法:乾隆在平定动乱时将他爱慕的一位满身散发香气的奇女子带回宫廷,但该女子性情刚烈,乾隆根本无法靠近。皇太后、皇后及其他皇妃非常担心乾隆的安危,于是一天施计将乾隆调走,把这位女子赐死。
等乾隆知道赶回来为时已晚。这位香妃和其下江南时救下的一名砀山女子———侍奉香妃的丫鬟都已经没了气息。悲恸欲绝的乾隆原本想将其葬在皇家陵园,但因太后不允,不得已只有将其葬在丫鬟的家乡———砀山
苏馆长表示,他比较偏向第二种说法根据历史记载,乾隆三下江南,的确曾有一次经过砀山,而且目前砀山还有“皇路”这个地方,据说这就是当时乾隆曾走过的路。虽然第三种说法情节很吸引人,但根据考古界的研究,河北遵化的清代皇家陵墓中曾发掘过一个有伊斯兰文字的棺木就是香妃的墓葬。不过让人觉得不可理解的是,作为皇帝宠爱的香妃,其河北遵化的墓葬居然没有发现多少随葬品。
5楼:匿名用户
砀山出土一具清代皇宫女尸,尸身材修长,裹“三寸金莲”小脚,尸长1.64米,年龄不过30岁女尸身着龙凤服,补服上的官识图为“麒麟白泽”。古墓及女尸的发现,立刻轰动了整个砀山县城,成千上万的百姓闻讯赶来,争睹奇观。
女尸修长的身材、细腻的**、一头乌黑的亮发、修剪整齐涂着红色指甲油的一双纤细的小手,以及那一双小巧的“三寸金莲”都使围观的人们发出阵阵惊叹,女子喉部呈“t”字型的深深刀痕和臀部尾骨处的一个肉囊,更使人们大为惊奇,议论纷纷。直至2001年2003月24日上午11点多钟,砀山县**有关部门赶来之前,整个“梨园小区”工地人头攒动,络绎不绝。而许多古老的传说,也从一些老人们的口中议论出来。
古墓所在地原为乱坟冈,这座古墓是其中一个较大的土堆,据当地年长者说,他们从小常在这大坟上割草、嘻戏,就连他们的祖辈们也不知这是谁家的祖坟,从未见有人烧纸、添坟、祭祀,只是见过早年有两座雕工精细的大石碑的基座淹没在乱草丛中。
2001年3月24日上午9点,砀山县文化局局长助理苏联营在办公室接到了一个不知什么人打来的**,称发现了古墓,他叫上砀山县文物管理所所长姚百栋等几个人,立即出发,阴差阳错的是,他们竟听错了地名,跑到了砀山城东,转了一大圈,临近中午11点,才辗转找到“梨园小区”现场。经与砀山县殡仪馆协商,下午女尸被送到殡仪馆冷冻起来。经安徽省文物局考古研究所有关考古专家对出土的葬具、尸体及有关器物考证分析,初步签定该古墓为前清古墓,出土器物为国家二级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