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瑾瑜
比喻、夸张、想象。描绘了皇都璀璨辉煌、繁华热闹的元宵盛况:全城灯火,五彩缤纷;街上车马华丽,宫前火树银花;飘落的银河星灯辉映,令人分不清天上人间。
《临江仙·都城元夕》是宋代文学家毛滂的作品。这首词以乐景写哀情,将词人羁滞异乡、困顿潦倒、憔悴不堪的苦境与悲怀抒写得缠绵悱恻。然而,尽管词人满怀苦情,却又以飘逸秀雅的笔调抒写内心的情怀,使全词充满了潇洒风流的情致。
临江仙·都城元夕
闻道长安灯夜好,雕轮宝马如云。蓬莱清浅对觚棱。
玉皇开碧落,银界失黄昏。
谁见江南憔悴客,端忧懒步芳尘。小屏风畔冷香凝。
酒浓春入梦,窗破月寻人。
听说都城汴京元宵晚上灯火热闹非凡,华丽的车辆,俊秀的宝马就像天上的云一样多,宛如神仙境界。玉帝把碧落打开天上的星儿、宿儿便纷纷下落,使“银界失黄昏”了。没人看见孤单的我,而妻子对那元夜的繁华早已失去了兴趣,只有在闺房中,在“小屏风畔”,独对薰香袅袅,薰香则渐冷而凝。
只有在喝醉的时候才能在梦中排除孤寂,只有月从客舍的破窗隙中来寻找我。
首句“闻道长安灯夜好”,“长安”点“都城”,即汴京。“灯夜好”点“元夕”。词题即在首句点出。“闻道”二字,点明都城元夕的热闹景象都是神游,并非实境。
不过,这“神游”并不是对往昔生活的回忆,也不是对于期待中的未来的憧憬,更不是梦境,而是在同一时刻对另一空间的想象,即处凄冷之境的“江南憔悴客”对汴京元夜热闹景象的想象。摆脱现实的束缚,按照自己潜在的心愿作几乎是无限的发挥。
《临江仙 都城元夕》这首词的上片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2楼:匿名用户
比喻、夸张、想象。 描绘了皇都璀璨辉煌、繁华热闹的元宵盛况:全城灯火,五彩缤纷;街上车马华丽,宫前火树银花;飘落的银河星灯辉映,令人分不清天上人间。
司空曙的江村即事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3楼:北京王嘉化妆学校
此诗叙写一位垂钓者在深夜归来连船也顾不得系就上岸就寝之事,描绘了江村宁静优美的景色,表现了钓者悠闲的生活情趣。诗名虽题“江村即事”咏景,实则体现了诗人无羁无束的老庄思想。全诗语言清新自然,不加任何藻饰,信手写来,反映了江村生活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临江仙·都城元夕毛滂 ① 闻道长安灯夜好,雕轮宝马如云。蓬莱
4楼:相依
小题1:比喻、夸张、想象。(2分,答两种即可。
)描绘了皇都璀璨辉煌、繁华热闹的元宵盛况:全城灯火,五彩缤纷;街上车马华丽,宫前火树银花;飘落的银河星灯辉映,令人分不清天上人间。(根据景象特点1分,简要描述1分。
)小题2:第一问:抒发了词人身处异乡适逢佳节的孤寂凄冷的羁旅之愁和不能与亲人团聚的思乡思亲之情。
第二问:上片虚写京城元宵佳节的盛况,下片极写现实处境之落拓。 一虚一实,一乐一悲,以虚衬实,以乐衬悲。
(每问2 分)
小题1:
试题分析: “闻道”,知作者未曾涉足其间,下文只是虚写,属想象。接下来以夸张手法极写车马如云,更见士女之众,兴致之高。
这里用了比喻、夸张的手法。然后根据景象的特点简要描述。
点评:鉴赏诗歌形象,要了解诗中写了哪些具体形象(具象),有些形象还呈迭加形,这些具象合起来是要表现一个什么形象,弄清它们的字面意义。其次是分析特点。
人物形象的性格品质特点,物象和景象的突出特征等,要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概括,以便更好地把握诗歌的主旨。再次是体会形象中寄寓的诗人的思想感情。古典诗歌的形象使用,往往是有规律的,他们的联想思路与当时的文化意识有关,诗歌中很多形象往往被赋予某种特定的含义,这种形象就成为了诗歌意象。
这一系列意象都是评价诗歌的思想和感情的门径。我们可以积累一些古典诗词意象方面的材料,作一些鉴赏练习,以提高鉴赏能力。
小题2:
试题分析:要紧抓住下片中的“江南憔悴客”“酒浓春入梦,窗破月寻人”这几句。对这几句既要抓住带有感情倾向的词语,又要关注诗句中的意象,如“月”。
可知抒发了词人身处异乡适逢佳节的孤寂凄冷的羁旅之愁和不能与亲人团聚的思乡思亲之情。词的结构,一般是上片写景叙事,下片抒情议论。只不过本词上片是虚写景,下片写实,通过虚实相衬来抒情。
点评:问下片抒发了词人的什么情感,也要从诗歌的整体出发。因此,做这类题的解答,我们可以先抓住诗歌的标题,从而了解诗歌的题材,即诗歌的主题类别。
比如本诗从标题看是送别诗,我们可以结合送别诗常表现的思想感情,结合具体的诗句来分析,可以就比较容易了。
临江仙 徐昌图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5楼:可爱的zzz圣
比喻、夸张、想象. 描绘了皇都璀璨辉煌、繁华热闹的元宵盛况:全城灯火,五彩缤纷;街上车马华丽,宫前火树银花;飘落的银河星灯辉映,令人分不清天上人间.
很高兴为您解答!
有不明白的可以追问!如果您认可我的回答。
请点击下面的【选为满意回答】按钮,谢谢!
苏轼《临江仙》上片主要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6楼:匿名用户
上片叙写于东坡豪饮后醉归临皋之景。前两句点明了词人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可见是一醉方休的畅饮了。
“仿佛”二字,刻画出词人醉眼朦胧之态,真切传神。“家童”三句,是回到寓所门前驻足叩门的情事。词人虽连连敲门,然小童因等不及主人夜深归来,酣睡已久,鼾声如雷,于叩门声全然不觉。
于是,词人索性不再敲门,当此万籁俱寂的深夜,转而拄杖临江,细听涛声。苏轼一向认为“高人无心无不可,得坎且止乘流浮”(《和蔡准郎中见邀游西湖三首》其二)。既然“执”(敲门)而不可得,随即便应转为“破”(倚杖听江声)。
这一生活细节,是词人独特个性和旷达人生态度的又一次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