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东丹子桑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经过了三个阶段。
1.一是50年代到70年代以教化为主的纪录片,如《话说长江》。
2.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客观再现的理念开始渗透在创作中,从《望长城》开始一大批作品开始在国际上获奖。
3.到了21世纪,主观的表现开始出现,认为纪录片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诠释,一种创造性的诠释。这也是一个世界性的潮流。
这个阶段的代表作是《英和白》。可以说,《英和白》是对传统创作理念的一次颠覆性的突破。
中国纪录片经过那三个阶段?代表作是什么?
2楼:瞎起个破名吧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经过了三个阶段。
1.一是50年代到70年代以教化为主的纪录片,如《话说长江》。
2.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客观再现的理念开始渗透在创作中,从《望长城》开始一大批作品开始在国际上获奖。
3.到了21世纪,主观的表现开始出现,认为纪录片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诠释,一种创造性的诠释。这也是一个世界性的潮流。
这个阶段的代表作是《英和白》。可以说,《英和白》是对传统创作理念的一次颠覆性的突破。
三毛作品分三个阶段,早期和中期,后期。这三个阶段的代表作又哪些,风格各是什么?谢谢。
3楼:蜗牛罗巧
按照三毛人生的划分来看,第一阶段是她幼时的情感经历,那时她深受中国传统教育的折磨,身心俱疲,因而辍学受家教、出国留学,进而流浪。此时的风格是无奈却天真;第二阶段是她将她与丈夫荷西快乐简单的小幸福述说的绘声绘色。此时的风格是明朗欢乐;第三阶段是丈夫逝世后,她独自一人处理身后事、生活,仿佛一下子跌入谷底,文章不在具有让人欣然而笑的魔力。
此时的风格是低落悲伤。
4楼:匿名用户
三毛的作品,由《撒哈拉的故事》开始,就是她游历的记叙,也是她情感的记叙。与荷西一道生活的年月,三毛的文章充满欢笑、喜乐。读者阅读她的**,仿佛感受着她愉快的婚姻生活,就是面对着大风沙的侵袭,她也是积极和乐观的;
然而,自荷西死后,三毛的文章却一下子“黑暗”起来,文字不再有笑容,代替的只是悲伤,自此,作品塑造了一个哀伤过客的形象。
中国戏剧发展大体经过几个阶段?
5楼:漫阅科技
中国戏曲电视剧的发展大体经过了三个阶段。1979年以前可称为“戏曲舞台纪录片阶段”。它是从1958年开始,同中国电视剧的播出同时出现的。
戏曲舞台纪录片多数为现场多机拍摄,然后进行一定的艺术加工,如增加字幕说明,紧凑幕间时间或不必要的场次等。戏曲舞台纪录片是戏曲与电视最初的结合形式,它为戏曲保留了许多珍贵的艺术资料。
中国纪录片发展史个人见解怎么写?
6楼:王益俊
中国纪录片发展史 这是中国第一本全面、系统、详尽地阐述和总结吾国电影纪录片和电视纪录片的形成历史、发展过程=获得成就、现状和示来发展趋势的专著。作为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重点课题的研究成果,已通过国家鉴定,被专家评定为一级学术成果。
本书以史为主,史论结合,作者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证精神,走访寻找亲身经历的当事人;通过各种途径搜寻查阅有关形象资料;力图依靠翔实的资料;力图依靠翊实的资料,对中国纪录片历史上的各个阶段作细致的考证和分析。
中国纪录片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80年代前纪录片。
此时的纪录片还是从电影新闻纪录片起步的,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播出的《到农村去》拉开了我国纪录片的序幕。但这个阶段的记录片都是由政治意识起主导作用,纪录片被当成政治宣传的工具。(历史,真正的历史~~考试也不会考到这个年代了)
第二个阶段:80年年代的纪录片。
随着改革开放,这时的纪录片步入了中外合作的模式,无论在技术还是在内容题材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丝绸之路》就是中日合作拍摄的大型纪录片,相继出来了《话说长江》《话说运河》纪录片,但这些纪录片采用的先主题,后期配音的制作模式,所以真实性还有待完善。而《望长城》则是80年代的典范之作,虽然依旧是宏观场面,但它却完善了之前纪录片的不足,不仅改变了简单的画面加配音的制作方式,而采用了同期声,长镜头等手法,而且题材也不再是祖国的锦绣山河,而是通过“人”这一主题表现出长城对于周边人的影响。
堪称经典。
由于第三个阶段:90年代的记录片总结的东西更多
浪漫主义芭蕾的三个发张阶段及其代表作是什么?请通过作品说明三个阶段的不同特点
7楼:
天鹅湖,完美的; 罗密欧与朱丽叶,悲惨的; 堂吉坷德,快乐的;浪漫主义芭蕾的三个发张阶段及其代表作是什么?请
中国歌剧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受什么文化影响,我国歌剧的发展进程是哪三个阶段?每一阶段举一代表作。
8楼:匿名用户
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中国**工作者借鉴西洋歌剧开始了中国歌剧的探索之路。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以后,出现了盛极一时的新秧歌运动。随着第一部新秧歌剧《兄妹开荒》到后来的《一朵红花》、《夫妻识字》等数十部秧歌剧的先后上演,全国上下掀起了创作演出新秧歌剧的热潮。
40年代中期,民族风格歌剧《白毛女》的诞生,标志着中国歌剧的创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并开创了中国歌剧发展的新阶段。 取材于长篇**《红岩》的歌剧《江姐》是中国民族歌剧的丰碑之作。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歌剧团1964年首演于北京。
该剧由著名剧作家、词作家阎肃担任编剧,著名作曲家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该剧优美的**旋律,鲜明的人物形象,强烈的艺术力,征服了无数观众的心,在全国歌剧舞**领**,成为久演不衰的民族歌剧精品。1964年后,歌剧《江姐》四次重排,在全国各地广泛上演,享誉国内外,其中《红梅赞》、《绣红旗》、《春蚕到死丝不断》、《五洲人民齐欢笑》等经典唱段影响了几代观众。
话剧发展的三个阶段及代表作
9楼:匿名用户
中国话剧大体经历了以下5个发展阶段。
(一)新剧时期
1906年,受日本“新派”剧启示,留日学生曾孝谷、李叔同等组织春柳社。1907年在日本东京演出《茶花女》、《黑奴吁天录》。同年,王钟声等在上海组织“春阳社”,演出《黑奴吁天录》,这就是“话剧在中国的开场”。
这种以对话为主要手段的舞台剧被称为新剧,后又称文明戏。以后10年间,上海、北京、天津、南京、武汉先后出现文艺新剧场、进化团、南开新剧团、新剧同志会等一批新剧团体,演出《热血》、《共和万岁》、《社会钟》等剧目,受到民众热烈欢迎。辛亥革命失败后,新剧逐渐衰落。
这时期的代表人物是欧阳予倩。
(二)爱美剧时期
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胡适、陈独秀、傅斯年等人对新剧启发民众觉悟的力量给予特别的关注,推崇介绍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1919年胡适发表的独幕剧《终身大事》是他们主张的代表。同时,陈大悲、欧阳予倩等人响亮地提出“爱美剧”非职业戏剧的口号,先后成立民众剧社、辛酉剧社、南国社等戏剧团体;《获虎之夜》、《名优之死》(田汉),《三个叛逆的女性》(郭沫若)、《一片爱国心》(熊佛西)、《泼妇》(欧阳予倩)、《一只马蜂》(丁西林)等一批优秀剧目诞生,为中国话剧建立了重要的文学基础。
1922年留美专攻戏剧的洪深回国参加戏剧协社,针对文明戏的不良习气,从剧本、舞台纪律、导演制建立等方面大胆改革,推行男女合演,从而形成完整的话剧艺术体制。1925年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戏剧系成立,为话剧人材的培养提供了一块阵地。田汉主持领导的南国艺术运动,最能体现20世纪20年代新兴话剧的精神。
1924~1930年先后上演了不少反帝反封建剧目,培养了陈凝秋、陈白尘、赵铭彝、郑君里、张曙、吴作人等一批艺术骨干。1929~1931年欧阳予倩主办广东戏剧研究所,出版《戏剧》刊物,组织演出《怒吼吧,中国》等几十个剧目。欧阳予倩、洪深、田汉被公认为中国话剧的奠基人。
1928年洪深创意将英文drama译为“话剧”,区别已陈腐的“新剧”,中国话剧从此定名。
(三)左翼戏剧时期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1929年上海艺术剧社成立,提出“无产阶级戏剧”的口号。1931年1月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成立,从此中国话剧进入以左翼戏剧运动为主的发展阶段。左翼“剧联”总盟设在上海,领导北平(今北京)、南京、广州、杭州等分盟,建立50多个左翼剧团,演出《血衣》、《乱钟》、《怒吼吧,中国》、《香稻米》、《回春之曲》等大量进步话剧,涌现出夏衍、于伶、陈白尘、宋之的等一批新剧作家以及章泯、金山、赵丹、舒绣文等舞台艺术家。
1935年上海业余剧人协会成立,演出《娜拉》、《钦差大臣》、《大雷雨》、《武则天》、《太平天国》,40年代剧社演出《赛金花》等大型剧目,舞台艺术水平大大提高。1934~1937年青年剧作家曹禺的著名剧作《雷雨》、《日出》、《原野》问世;1933年中国第一个营业性剧团中国旅行剧团诞生并坚持14年之久;1932~1937年河北定县农民戏剧实验在做话剧尝试;“红色戏剧”在江西、湖北、湖南、广东、福建等革命根据地十分活跃,演出《二七**》、《八一南昌起义》、《我红军》等几百个剧目,极大地鼓舞了根据地军民的战斗士气。1935年在南京成立国立戏剧学校,以后14年中培养学生千余名,演出独幕、多幕剧近180出,活动遍及苏、湘、鄂、川等省,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四)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话剧开始了大普及、大发展、大繁荣的阶段。1937年“七七”事变后,戏剧工作者8月7日在上海上演《保卫卢沟桥》,并迅速组成13个救亡演剧队奔赴各地宣传抗战。1937年12月31日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
1938年夏在国民**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领导下,汇聚武汉的进步戏剧工作者组成10个抗敌演剧队、4个抗敌宣传队、1个孩子剧团,分赴各战区,与各地自发组织的演剧组织及抗日根据地的话剧演出相结合,宣传演出遍及全国城镇乡村,形成空前大普及的壮阔局面。1938年10月第一届戏剧节上演曹禺、宋之的编剧的《全民总动员》,轰动一时,可谓这时期剧目的代表。1939年后话剧运动重心开始转入城市,中国万岁剧团、中电剧团、**青年剧社等有影响的专业剧团在重庆成立,话剧演出剧场化。
《一年间》(夏衍)、《国家至上》(老舍、宋之的)、《夜上海》(于伶)、《雾重庆》(宋之的)等一批优秀剧目诞生。1941年成立的中华剧艺社、1943年成立的中国艺术剧社带来营业演出的新特点。从1941年至1945年重庆各剧团连续演出《屈原》(郭沫若)、《北京人》(曹禺)、《天国春秋》(阳翰笙)、《法西斯细菌》(夏衍)、《戏剧春秋》(夏衍、于伶、宋之的)等剧目150余台。
1944年2~4月,广西桂林举办了规模宏大的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28个文艺团体演出话剧27台,是一次话剧艺术的大展览大检阅。在抗日根据地成立了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延安青年艺术剧院、西北战地服务团和大量的文工团、宣传队活跃在农村、部队,《流寇队长》(王震之)、《同志,你走错了路》(姚仲明等)、《李国瑞》(杜烽)等剧目,突出表现了中国话剧的战斗传统。解放战争时期,话剧活动处于低潮。
《清明前后》(茅盾)、《升官图》(陈白尘)、《丽人行》(田汉)的上演是这时期的重要收获。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49年7月中国戏剧工作者协会(后改名中国戏剧家协会)在北京成立,中国话剧开始了新的发展阶段。党和**重视话剧事业的发展,先后成立了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话剧团以及各省、自治区、大军区的专业话剧团。《龙须沟》、《茶馆》(老舍)、《蔡文姬》(郭沫若)、《关汉卿》(田汉)、《万水千山》(陈其通)、《马兰花》(任德耀)等优秀剧目大量涌现;焦菊隐导演的《蔡文姬》、《茶馆》显示了话剧的民族化追求,黄佐临导演的《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介绍了布莱希特的演剧思想;文化基础薄弱的少数民族地区,50年代后也出现维吾尔、蒙古、朝鲜、藏语的话剧演出,扩展了话剧艺术领域。
随着文艺界“双百”方针的讨论与贯彻,1962年后出现了《霓虹灯下的哨兵》(沈西蒙)、《年青的一代》(陈耘)等优秀剧目。*****时期是中国话剧艺术实践荒疏、与观众割断联系的衰败时期。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话剧进入发展的新时期。
在突破旧舞台局限、革新戏剧观念、丰富话剧艺术表现力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戏剧创作上的无场次结构、意念化形象塑造、时空跳跃情节、模糊主题等尝试,舞台艺术上的运用面具、中性服装、几何图形布景道具,激光灯光以及打破第四堵墙,缩短与观众的距离,四面观众等形式革新,引起戏剧理论界的关注,出现了一场戏剧观念与形式革新的讨论,对中国话剧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作用。新时期话剧对外开放与交流也更为宽广,自1986年后成功地举办了莎士比亚戏剧节、奥尼尔戏剧节。
北京人艺的《茶馆》多次在欧、美、日、港演出,**戏剧学院的《俄狄浦斯王》出访希腊,均获得很大成功,是中国话剧走向世界的良好开端。
我国旅行社的发展简史是什么,为什么中国旅行社的发展会经过几个历史阶段?
1楼 匿名用户 20世纪20年代初期,中国尚无华人开办的旅游机构。 1923年8月15日,银行家陈光甫在他担任总经理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内开设了旅行部。 1927年6月1日,旅行部与银行分立,正式命名为中国旅行社。 1954年4月15日,中国旅行社北京分社成立。 直到1979年,我国只有国旅 接待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