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匿名用户
文化本身没有糟粕与良品之分,关键还是在于使用和理解文化的人,如果是一群人渣哈哈那么什么文化到他们手里面都会变成糟粕。
教育敕语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对近代日本有怎样的影响
2楼:柳蜈
教育敕语 (imperial rescript on education),为日本明治天皇颁布的教育文件,其宗旨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教育的主轴。
《教育勅语》译文
朕惟我皇祖皇宗肇国宏远,树德深厚,我臣民克忠克孝亿兆一心,世济其美,此我国体之精华,而教育之渊源亦实存乎此。尔臣民孝于父母、友于兄弟、夫妇相和、朋友相信、恭俭持己、博爱及众、修学习业以启发智能、成就德器。进广公益、开世务、常重国宪、遵国法。
一旦缓急则义勇奉公以扶翼天壤无穷之皇运,如是者不独为朕忠良臣民,又足以显彰尔祖先之遗风矣。
斯道也,实为我皇祖皇宗之遗训,而子孙臣民之所当遵守。通诸古今而不谬,施诸中外而不悖。朕庶几与尔臣民俱拳拳服膺咸一其德。
这个《教育敕语》可以分成四个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提纲携领地阐明了日本"国体之精华"乃忠孝二字,国家道德之本就是教育之本,也即教育以培养忠臣孝子为出发点;
第二部分列举了十大德行,即孝、友、和、信、恭俭、博爱、学习、成德、公益世务、重宪遵法,构成了所谓"德育"的主要内容;
第三部分叙述了德育教育的结果仍归于造就"义勇奉公"的"忠良臣民",以"扶翼"天皇,其实暗含着做盲目听从的工具之意,体现了军国主义扩张的需要;
第四部分就是第二段,说明上自天皇自己、下至黎民百姓,均要一体遵守。天皇遵守意味着**不改变教育宗旨,百姓遵守是要奉行。不过,天皇与臣民"俱拳拳服膺",表明这份文件具有教育约法的性质,与我国绝对**君主制下皇帝自外于自己命令的情况有别。
3楼:正南王
《教育敕语》
原文:朕惟フニ。我カ皇祖皇宗、国ヲ肇ムルコト宏远ニ徳ヲ树ツルコト深厚ナリ。
我力臣民、克ク忠ニ。克ク孝ニ、亿兆心ヲ一ニシテ、世々厥ノ美ヲ済セルハ、此レ我力国体ノ精华ニシテ、教育ノ渊源亦実ニ此ニ存ス。
尔臣民、父母ニ孝ニ、兄弟ニ友ニ、夫妇相和シ、朋友相信ジ、恭倹己レヲ持シ、博爱众ニ及ホシ、学ヲ修メ、业ヲ习ヒ、以テ智能ヲ启発シ、徳器ヲ成就シ、进テ公益ヲ広メ、世务ヲ开キ、常ニ国宪ヲ重シ、国法ニ遵ヒ、一旦缓急アレハ义勇公ニ奉シ、以テ天壌无穷ノ皇运ヲ扶翼スヘシ、是ノ如キハ、独り朕力忠良ノ臣民タルノミナラズ、又以テ尔祖先ノ遗风ヲ顕彰スルニ足ラン。
斯ノ道ハ実ニ我力皇祖皇宗ノ遗训ニシテ、子孙臣民ノ倶ニ遵守スヘキ所、之ヲ古今ニ通シテ谬ラス、之ヲ中外ニ施シテ悖ラス、尔臣民ト倶ニ、挙々服膺シテ、咸其徳ヲ一ニセンコトヲ庶几フ。
明治二十三年十月三十日
御名 御尔
译文:朕惟我皇祖皇宗肇国宏远,树德深厚,我臣民克忠克孝亿兆一心,世济其美,此我国体之精华,而教育之渊源亦实存乎此。尔臣民孝于父母、友于兄弟、夫妇相和、朋友相信、恭俭持己、博爱及众、修学习业以启发智能、成就德器。
进广公益、开世务、常重国宪、遵国法。一旦缓急则义勇奉公以扶翼天壤无穷之皇运,如是者不独为朕忠良臣民,又足以显彰尔祖先之遗风矣。
斯道也,实为我皇祖皇宗之遗训,而子孙臣民之所当遵守。通诸古今而不谬,施诸中外而不悖。朕庶几与尔臣民俱拳拳服膺咸一其德。
主要理解:
这个《教育敕语》可以分成四个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提纲携领地阐明了日本"国体之精华"乃忠孝二字,国家道德之本就是教育之本,也即教育以培养忠臣孝子为出发点;
第二部分列举了十大德行,即孝、友、和、信、恭俭、博爱、学习、成德、公益世务、重宪遵法,构成了所谓"德育"的主要内容;
第三部分叙述了德育教育的结果仍归于造就"义勇奉公"的"忠良臣民",以"扶翼"天皇,其实暗含着做盲目听从的工具之意,体现了军国主义扩张的需要;
第四部分就是第二段,说明上自天皇自己、下至黎民百姓,均要一体遵守。天皇遵守意味着**不改变教育宗旨,百姓遵守是要奉行。不过,天皇与臣民"俱拳拳服膺",表明这份文件具有教育约法的性质,与我国绝对**君主制下皇帝自外于自己命令的情况有别。
对日本的影响:
教育敕语后来成为小学在固定庆典时必须朗读的文件;但是自从明治时期,如西园寺公望等人都批评过,教育敕语的内容过度侧重于国家主义;也曾经发生过内村鉴三拒绝向教育敕语行礼的“不敬事件”。而到昭和年间,教育敕语变成绝对化与神圣化,并且强制学生背颂,学校也必须兴建特别的奉安殿安置教育敕语。而且在日本于1938年通过《国家总动员法》后,教育敕语的内容成为军国主义的教典。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为首的同盟国占领军主导之下,教育敕语于1946年起从教育体系中被排除;但是,教育敕语中提倡道德教育的内容在《教育基本法》中仍被保存。
与《军人敕谕》相比,《教育敕语》具有更浓的儒学色彩。在《军人敕谕》和《教育敕语》颁发之前,天皇侍讲元田永孚起草的《教学大旨》(1879年)是在教育界最有影响的具有全民性质的重要文献。它指出"教育之要,在于明仁义忠孝","徒以洋风是竞,恐将招至不明君臣父子之大义亦不可测","是故自今以往,应基于祖宗训典,专一于阐明仁义忠孝,道德之学以孔子为主,使人人崇尚诚实品行"。
而1890年10月30日,天皇颁布的《教育敕语》则进一步将儒学精神融入"国体精华"之中。
1890年日本**发布的《教育敕语》:“我臣民克忠克孝,亿兆一心”,“为朕之忠良臣民”。 上述材料反映
4楼:◇◆爱你们的似
a东方的日本、韩国等一些国家的民族文化受到了汉唐文化的影响,尤其是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这从材料中的“忠孝”,“为朕之忠良臣民”等表述中便可以看出来。
中国与日本文明的差距?
5楼:匿名用户
不少人都沾沾自喜于日本人学习了中国,因此,推论日本的发展是学中国的。但从制度的角度看,日本在明治以前绝不是同中国相似,而是更相似于西方的贵族政治,这是日本西化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影响中国极大的科举制未到日本,就是极明显的例证。
但是,从文化的角度看,日本又同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日本不同于中国,其思想具有杂拌性,而缺乏逻辑上的一致性,日本没有坐标轴式的思想核心,相比之下,欧美的**教、中东的伊斯兰教、中国的儒学都在相应国家占据着思想核心的位置。日本的思想,包括了国学、神道、本土化的佛学和儒学,以及被改造了的欧美思想。佛学和儒学,都成了辅翼“皇运”的得力助手。
中国儒学中华夷之辨的民族情绪、等级礼教的**观念,都成为日本的**。
明治时的伊藤博文,在引进君主立宪制时,确定以天皇为国家权力中心,视为“现人神”,并以此为“国体”建立日本的思想核心,为儒学服务于天皇打下了基础。明治以后,儒学和军人结合,武士道成了全体国民的理想。《军人敕谕》的发起人山县有朋和起草人西周,都具有深厚的儒学思想(西周甚至被誉为“日本近代哲学之夫”)。
《军人敕谕》渗透了儒学的观念,其内容在“我**队世世代代为天皇所统率”、“朕赖尔等为股肱,尔等仰朕为头首”的前提下,提出军人精神的五条标准,即忠节、礼仪、武勇、信义、质朴。对忠节的阐释如“军人以尽忠报国为本分,义重于山岳,死轻于鸿毛”;对礼仪的阐释如“须知下级奉上级之命,实为直接奉朕命之义。为不暇者,其长官所命,纵有不合情理之处,亦不得有失恭敬奉戴之节”;等等。
敕谕称五条标准是“天地之公道,人伦之常经”。归结为一点,就是诚心,“心诚则无不成”。与《军人敕谕》类似,天皇侍讲元田永孚1879年起草的《教学大旨》强调:
“教育之要,在于明仁义礼孝”;“徒以洋风是竞,恐将招致不明君臣父子之大义亦不可测”;“是故自今以往,应基于祖宗训典,专一于阐明仁义忠孝,道德之学以孔子为主,使人人崇尚诚实品行”。1890年天皇颁布的《教育敕语》,将儒学融入“国体精华”,同时又强调全民武士化,“一旦缓急则义勇奉公以辅翼天壤无穷之皇运”。1880年成立的斯文学会以及1918年在斯文学会基础上重组的斯文会,均把儒学与军国主义结合起来。
斯文会会则第一条就是:“本会的目的是以儒道为主阐明东亚学术、翼赞明治天皇教育敕语之趣旨,发扬我国体之精华。”“兼及宣扬兴亚理念以扶翼八□纟肱一宇之皇谟”。
而儒学中原有的自由、民本思想则被抛弃,甚至孟子都被排斥。中国儒学的“以孝为本”演变成日本儒学的“以忠为本”。研究儒学在日本的传播和流变,能使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认识中国儒学。
明治时期,日本走上学习西方的道路,以福泽谕吉的“脱亚入欧”论为代表,但入欧恰恰体现了它的亚洲性,以亚洲为本使它又走上了“大东亚共荣圈”的侵略之路。与中国不同的是,明治以后的日本,极推崇军人。1899年,梁启超在东京上野,恰逢日本军营新兵入伍和老兵退役,“满街红白之标帜相接”。
“大率每一兵多者十余标,少者亦四五标。其本人服兵服,昂然行于道,标则先后之,亲友宗族从之者率数十人。其为荣耀,则与我中国入学、中举、簪花时不是过也。
”“日本国俗与中国国俗有大相异者一端,曰尚武与右文是也”。“朝廷以此为荣途,民间以此为习惯”(《饮冰室自由书.祈战死》)。1904年秋瑾在横滨,也看到了与梁启超类似且更为狂烈的镜头。
其后到二战时期,无不是举国若狂,同梁启超看到的日本“征清”、秋瑾看到的日本“征露”(露西亚,俄罗斯的日译)无任何差异。在陷入中国泥沼、对华战争已倍感疲倦的日本国民那里,又因为对英美开展而精神振奋,热血沸腾,包括左派也支持战争。战后又因为保留了天皇制度而没有(也不能)反思战争责任。
日本**在70年代以来所做的谢罪和反省,都是出于“为了和他国交往而不得不道歉”(日本学人语)的动机不纯态度,在回避之中,日本人保持了和平态度但完全继承了以前的帝国性。而帝国性的存在是十分危险的,90年代,日本开始放弃和平主义,军国主义由泥沼下的冬眠变为惊蛰后的蛙鸣——日本的军国主义从来就没有死亡,所以也就无所谓复活。一本“日本人是去参战,还是逃避战争?
”的漫画,在年轻人中销售几十万册。从文化上剖析,有助于把握日本军国主义的本质及其民族性。
另外,日本人具有极大的两面性,其文化文雅而暴躁,赏花落泪而杀人不眨眼。这也是研究日本问题必须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