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趣闻(664)李调元妙联讥大仙

2020-11-18 09:12:03 字数 7409 阅读 9281

1楼:匿名用户

……李调元发觉“吕洞宾”竟将“草菅人命”读作“草管人命”,又将“缚狐擒怪”读作“搏妖擒怪”,在一旁早已看得明白,察觉其伪。他不急不躁,从容上前道:“既然大仙已无诗兴,请对一联如何?

我适才偶得半联,敢请大仙对来:

山管人丁水管财,草管(菅)人命。

“吕洞宾”张目看着李调元,不知所云,做声不得,因为他不知“草管人命”有什么错。围观众人中有觉察出此句的讥讽味来的,不禁发出一阵笑声。过了好一会,“吕洞宾”一不接对,二不言语,呆在那里。

李调元见状,又说:“还是让我来代大仙对吧:

雷搏妖魔鱼搏浪,绳搏(缚)妖狐。

听罢此对,众人已顾不得坛上有“神仙”在座,发出一阵哄堂大笑。李调元接着又吟出一首诗来:

错将缚认搏,又把菅当管,既然是神仙,根基何太浅?想为降坛忙,无暇查字典。

在众人的一片哄笑声中,坛上的“吕洞宾”变得哑口无言,呆若木鸡。

对联趣闻(653)李调元初露头角

2楼:匿名用户

清代著名文学家、戏曲理论家和学者李调元(1734—1802年),字羹堂、赞庵、鹤洲,号雨村、童

山蠢翁,绵州罗江( 今四川德阳市) 人,是当地颇有盛名的才子,与彭端淑、张问陶并称清代文坛的“蜀中三杰”,后于乾隆年间中进士,历任广东学政、直隶通永道等。他博学多才,著作等身,共计达50种之多,长于趣对,人称“联坛巨擘”、“唐伯虎式的才子”。民间至今仍流传着许多关于他智对奇联妙对的故事。

李调元天资聪颖,好学敏求,5岁入私塾读书,听老师教诵《四书》、《尔雅》,即能过目成诵,7岁时开始写诗,所写五绝《疏雨滴梧桐》云:

浮云来万里,窗外雨霖霖;滴在梧桐上,高低各自吟。

很为老师赏识。乡人均称他是“小神童”。

传说李调元小时候很顽皮。有一年春天,他随父亲李化楠和老师赵亮外出踏青春游,走到一个名叫百花渠的地方时,老师赵亮见有人正在碾米,触景生情,想到半副好上联,便把李调元拉到跟前说:“我就眼前碾上情景出半联,你敢对否?

”李调元很有礼貌地回答说:“请示出句,敢不从命?”老师当即吟半联道:

一木压滚调圆(元)。

李调元听出老师有意将自己的名字用谐音嵌入句中,便认真思索着下联。说来也真巧,他猛一抬头,看见不远处的半山上有一座古庙,庙门前的大木杆上挂着一盏九莲彩灯,于是脱口对道:

两石夹柱照(赵)亮。

父亲李化楠听罢暗暗称奇,但觉得儿子直呼老师的名字未免失礼,便斥责道:“怎么如此不懂师长之礼?”老师赵亮倒并未介意,笑了笑说:

“师徒对中有师徒名,好,好!只要对句好,并不妨事。”见老师没有生气,李化楠放了心,不过,他还想再考考儿子,便说:

“我也出半联。若对不出,一并受罚。”说着,便以农家屋檐下的蛛网为题,念出上联:

蜘蛛有网难罗雀。

意思是说,蜘蛛虽善于牵丝结网,但这种网只能网住蚊蝇之类的小虫,怎能网住鸟雀呢?而且语带双关,意在训戒儿子,你小小年纪有多大学问,竟敢对老师不尊不敬?李调元当然明白父亲出句的含义,但他并不示弱,理直气壮地对下联道:

蚯蚓无鳞欲成龙。

父亲和老师听罢相视而笑,连夸李调元胸有大志,将来前途无量。

对联趣闻(203)李调元对句结至友

3楼:匿名用户

李调元有一次坐轿外出,在官道上与探花徐广义的轿子顶面相遇,互不让道。那时候的所谓官道,都是比较狭窄的石板路,两轿相遇,只能一方避在路边让另一方先通过才行。一般百姓见到官轿,远远就要回避;两官相遇,小官则让大官。

这二人,一个是名满天下的才子;一个是御笔钦点的探花,谁肯让人?李调元便令轿前执事前去询问对方何人。徐广义朗声说道:

春芍药,夏芙蓉,秋菊冬梅,吾乃探花郎,三江徐广义;

说完,便问:“对面何人?”李调元暗暗称赞:“此人好口才!”也高声答道:

东启明,西长庚,南萁北斗,我本谪仙子,四川李调元。

徐广义一听,连忙下轿施礼道:“原来是李大人,多有得罪。”李调元也急忙下轿见礼说:

“彼此彼此!”二人都有相惜之意,李调元拉起徐广义的手说:“你我一见如故,何不打发他们各自回府,我们且去饮上几杯如何?

”徐广义大喜,二人携手而行,一路说说笑笑,不觉来到一座临湖酒楼。二人找了个靠窗的桌子坐下,饮酒观景,吟诗**,你敬我慕,都觉相见恨晚。

徐广义见窗外景致如画,雅兴勃发,便对李调元说:“此地山光水色,你我何不对句以助酒兴?”李调元也有同感,连连点头道:

“请出上联。”徐广义眼望窗外,但见湖面如镜,一阵微风掠过,引起层层涟漪,随口说道:

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

李调元暗道:“此句脱俗,等闲对它不住,倒要仔细。”他远望群山,此时冬天虽去,山头仍有残雪,心中一动,有了下联:

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

徐广义心悦诚服,由衷赞道:“大人高才,大人高才!”李调元忙道:“上句更雅!”两人大笑,从此成为至交。

对联故事 18,李调元巧对巧遇

4楼:匿名用户

(一) 妙联妙对

蜀中才子李调元,乾隆年间中进士后,任广东学政。 李调元到任之日,轿过闹市时,胡成义也乘轿而过。李调元的随从人员不明究竟,喝令通名。

胡成义在轿内朗声吟道:

春芍药,夏芙蓉,秋菊冬梅,吾乃探花郎,三江胡成义。

李调元立刻明白了胡的用意,当胡转请他通名时,他也在轿中随口应道:

东紫薇,西长庚,南箕北斗,我本谪仙子,四川李调元。

胡成义一听,不胜惊讶和佩服,赶忙下轿相迎。并邀请李调元到家中饮宴。

(二) 自圆其说

李调元上任不多久,当地的文人墨客邀他郊游。他们到了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这里悬崖峭壁,风景幽静。谁料小路突然中断,只有溪水,仍从路旁崖下潺潺流着。

崖上刻有“半边山”三个字,崖下路旁立一石碑,碑上刻一行字,云:

半边山,半段路,半溪流水半溪涸;

同行者解释说:“这是宋朝苏东坡学土、黄山谷和佛印三人同游此地时,佛印对苏东坡出了这个上联,苏东坡对不上来,只好请黄山谷将此联刻碑于此,以示自抑,兼求下联。”那人说完后,笑对李调元道:

“学士大人才思敏捷;能否代贵同乡苏学士一洗此羞?”

李调元听明白了,那人是欲借此事侮辱他。于是,不慌不忙地笑着说:“这下联,苏学士早已对好了,何须再对?

”众人惶惑不解,他接着说:“其实,苏学士请黄山谷写字刻碑于此的本身,正是上联的对句,这叫‘意对’,很明显,下联是:

一块碑,一行字,一句成联一句虚。

众人听后,觉得无可非议,只好连声赞叹。

李调元又说:“这样的意对,在四川孩童亦能解,诸公何足挂齿?”

在场所多数人被说得羞愧交加,但也有不服的。其中一**说:“不见得吧?我在四川任上时就曽试过,并不象你说的那样人人能对对子。”

李调元问:“试过何人?”

答:“一农夫。”

问:“足下的出联是?”

答:塔里点灯,层层孔明诸阁(葛)亮;

问:“农夫有何表示?”

答:“他自顾自在池中采藕,未应对一字。”

李调元说:“农夫已经对了,可惜足下未领会过来。他对的是:

池中采藕,节节太白理(李)长根(庚)。

**听后愕然,深施一礼,道一声“名不虚传”,便退到一旁去了。

(三) 即景巧对

有一年冬天,李调元从新疆冒雪回京。途中,在一家酒店歇脚时,发现店中墙上贴着一上联,看墨色纸张,贴的时间不长,但空着下联没写。上联曰:

黄狗过霜桥,点点梅花落地;

李调元迷惑不解,问店主缘故。店主告诉他,今天早上一书生来店里吃饭,见桥上有一条黄狗行走,随口吟出了上联。但他搜索枯肠也吟不出下联来,故书写好贴在这里,期待有人能对出下联。

当店主得知眼前这位,就是蜀中才子李调元时,便说:“相公何不一展胸中之才?”李调元欣然答应。

可当他仔细品味上联后,才感到此联不凡。他思虑再三都难成佳对,不免心焦。这时突然飞来几只乌鸦,落在门前雪地上跳跃觅食,他心中顿时开朗,赶紧要来笔墨,一挥而就,写出下联:

乌鸦跳雪地,片片竹叶朝天。

这个下联,与上联配合得天衣无缝,博得酒店众人齐声喝彩。

(四)李调元与夫人对句:

月圆月缺,月缺月圆,年年岁岁,暮暮朝朝,黑夜尽头方见日

花开花落,花落花开,夏夏秋秋,暑暑凉凉,严冬过后始逢春

(五)牧童两难李调元

传说李调元任广东学政时,一牧童在他经过的路上用三块石头垒一座小桥,李的轿夫把三块石头的桥踢倒了,牧童责问轿夫,李下轿调解。牧童说:“你是李大人吧?

听说你善对,小子出个上联请你对,对好了,踢了我的桥就算了。”李调元欣然答应,牧童念道:

踢破磊桥三块石

李想了好久,竟未能对出,只好约明天再来应对。回家以后,冥思苦想,闷闷不乐。妻子问知其故,微微一笑,在纸上写了一个‘出’字,然后用剪刀剪成两个‘山’字。

李恍然大悟,次日一早便到约定地点去见牧童,对下联云:

剪开出字两重山

牧童大笑说:“李大人,这下联恐怕是你夫人想出来的吧?”李调元吃惊地问:

“汝何以知之?”牧童答道:“妇人常与尺剪打交道,男子汉多用斧头。

何不将下联改为:“劈开出路两重山”。牧童接着说:

“李大人,我再出个对子你对吧!”说完又吟出上联:

古文人做,做诗做赋做**。

李调元当时也对不出来,回到家中和众门客共同商讨,绞尽脑汁,总算想出了下联:

八刀心忿,忿世忿命忿穷途。

可当他向牧童念出下联时,牧童又说:“这分明是个穷书生对出来的,李大人对出这样穷酸气的对子于身份不符。不如改成:“大口一吞,吞云吞雾吞江海”,这样才有气魄。”!

李调元听了,连连称赞牧童是奇才,赞叹“后生可畏!”

希望有许多的对联

5楼:1978那年头

检举|2010-04-06 18:29枫叶19981229|**

回文联:洞帘水挂水帘洞

山果花开花果山

雾锁山头山锁雾

天连水尾水连天

碧天连水水连天,水天一色

明月伴星星伴月,星月交辉

脸映桃红桃映脸

风摇柳绿柳摇风

数字联:冰冷酒一点两点三点

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

一掌擎天五指三长两短

六合插地七层四面八方

一大乔,二小乔,三寸金莲四寸腰,五匣六盒七彩纷,八分九分十信娇。

十九月,八分圆,七个进士六个还,五更四鼓三声向,二乔大乔一人占

叠字联: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

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

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

高高下下树,叮叮咚咚泉。

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南南北北,文文武武,争争斗斗,时时杀杀砍砍,搜搜刮刮,看看干干净净;

户户家家,**男男,孤孤寡寡,处处惊惊慌慌,哭哭啼啼,真真凄凄惨惨。

顶针联: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鱼钓钓鱼鱼骇钓

马鞭鞭马马惊鞭

山羊上山,山碰山羊角

水牛下水,水没水牛腰

船载橹、橹摇船,橹动而船行

线穿针、针引线,线缝而线缀

第2页(共52页)

某为官,巧立名目,搜刮钱财,百姓无不恨之入骨。其死后有人戏作一联曰:

早死一时天有眼;再留三日地无皮。

白话联白话联是利用口语表达,亲切宜人。穷鬼哥快出去,莫要纠缠小弟;财神爷请进来,何妨照看晚生。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喝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拿壶酒来。

组合联组合联实际就是把某个字拆开来然后再组合起来。

例如:佛印是苏轼的好朋友,因此和苏小妹也熟,熟了就偶尔开玩笑。小妹曾出联:

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

这里把“僧”和“佛”字拆开又组合,同时讥笑佛印难以成佛,佛引反唇相讥:

女卑为婢女又可称奴

把“婢”和“奴”拆开又组合,同时也挽回了面子。虽是嬉戏,却对仗极工。

乾隆看望纪晓岚,见其愁眉不展,问其心事,答曰有所思。乾隆说我能猜透你心事。于是出一上联:

口十心思,思乡,思友,思父母。纪晓岚猛一惊,忙跪地对曰:

言身寸谢,谢天,谢地,谢君王。

这里他们分别把“思”和“谢”拆开又组合在一起。这种对联就叫组合对。流传的组合佳对还有

同类趣联鉴赏:此木为柴山山出;因火成烟夕夕多。(李调元)冻雨洒窗、东二点西三点;分片切瓜、竖八刀横七刀。(苏轼)

第3页(共52页)

十口心思,思国思家思社稷;八目共赏,赏风赏月赏秋香。四口同固,内口皆归外口管五人共伞,小人全仗大人遮

日在东,月在西,天上生成“明”字子居右,女居左,世间配定“好”人天下口,天上口,志在吞吴;——朱元璋人中王,人边王,意图全任。——刘基三个土头考老者;五家王子弄琵琶。

四维罗夕夕多,罗汉请观音,客少主人多;

弓长张又又双,张生求红娘,男单女成双。——李学政八刀分米粉;千里重金锺。

此木为柴山山出;因火成烟夕夕多。

山石岩前古木枯,此木为柴;长巾帐内女子好,少女更妙。妙人儿倪家少女;武士心志在止戈。

鸟入风中,衔去虫而作凤;马来芦畔,吃尽草以为驴。屑小欺大乃谓尖;愚犬称王便是狂。(上联析“尖”字,下联析“狂”字)

谐音联谐音对就是利用语音相谐一语双关,起到妙趣丛生的效果。例如:程敏政人称神童,宰相李贤欲招为婿,指着席上果品出对曰:

因荷(何)而得藕(偶)?程对道:

有杏(幸)不须梅(媒)。李贤大喜,乃将女儿配之。

第4页(共52页)

类似的还有高力士和李白的对骂:玄宗让高为李出题,高出上联: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句)。李还击:

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生怎能出题(蹄)?

还有一趣事:秀才张某恃才高傲。一天,在田垅遇一挑泥农夫,不肯让路,两人均不得过。农夫笑道:“我有一联,君若能对,愿下田让道。”秀才满口应承。农夫曰:

一担重泥遇子路(寓一旦仲尼遇子路)。

张苦思冥想,无言可对,只得下田让路。三年后,张某看浚河工决堤引水,傍晚河工约会笑而返,才恍然大悟,续上前联:

两堤夫子笑颜回。

《中国古今巧对妙联大观》云,明万历年间,艾自修与张居正同科中举,艾名列榜末,旧称背虎榜。张嘲之曰:

艾自修,自修不自修,白面书生背虎榜;

艾当时未对出。张当上宰相后,相传与皇后有暧昧关系,艾抓住这一点。遂得了下联:

张居正,居正不居正,黑心宰相卧龙床。

联语对得很工。两联先用嵌名,然后顶针(“自修,自修”与“居正,居正”),终使张居正招致杀身之祸。

明末有忠臣史可法,坚守扬州,城破,不屈而死。又崇祯时兵部尚书洪承畴,降清苟且,朝野不齿。或撰一联曰:

史鉴流传真可法;洪恩未报反成仇。

成仇,谐承畴,语带双关。联嵌史可法与洪承畴之名。此联后被扩展成为:

史笔流芳,虽未成功终可法;洪恩浩荡,不能报国反成仇。

联语虽有扩有改,基本意思和手法未变。

清末常熟人翁同和,曾任户部尚书(相当于古代大司农之职),在任期间与合肥人李鸿章不和。李在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被任为全权大臣,等于过去的宰相。一次,翁同和出联讥讽李鸿章:

宰相合肥天下瘦。李反唇相讥:

第5页(共52页)

司农常熟世间荒!

蒋介石竞选**时有人戏作一联:井底孤蛙,小天小地,自高自大;厕中怪石,不中不正,又臭又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