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地在“做中学”中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2020-11-29 12:42:12 字数 6251 阅读 8914

1楼:匿名用户

一、正确认识幼儿主体性

什么叫幼儿的主体性?幼儿的主体性是指幼儿在其对象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它包括幼儿在教育活动中的特点、权益、需要、发展等各方面的体现。

从客观上来说,幼儿是教育的主体。在幼儿教育活动中,幼儿不仅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主体,这是一种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我们的教育如果

无视幼儿的主体地位,不考虑幼儿的内在需要及其内部结构特点和发展水平,是不成功的。在教育活动中,每个幼儿都以他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和接受教师对他们的影

响并作出反应。例如:教师在组织教育活动时,有的幼儿在认真参与,有的是不认真参与,尽管反应和表现方式各异,但这并不能就说他们不是教育的主体。相反,

这是他们能动性的表现。幼儿能否成为教师所期望的“好孩子”那都是幼儿主体性的一种表现形式。

幼儿的主体性是幼儿教育的

必然要求,也只能在幼儿教育的实践活动中实现。现代教育思潮不断兴起,主体教育的观念也已逐步形成共识,幼儿主体性教育已是幼儿教育的必然要求。同时,幼

儿主体性也必须而且只能在教育实践中体现出来,它必须从教育计划、教育教学准备到具体实践的全部过程中体现出来,具体来说就是在对幼儿认识、理解的基础

上,研究幼儿的需要、兴趣、能力和个性特点等,并以此作为依据来制定教学计划,在研究幼儿如何学习、获取信息的基础上,再研究教师如何教,使教学活动获得

更大成效,在教学活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出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幼儿主体性的培养既是教育的手段,也是教育的目标。对于幼儿主体性的培养和发挥,许多幼儿教师师

总是想如何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幼儿学习的效率,让幼儿在主动参与中学会……等等,她们只是把幼儿主体性的培养和发挥简单当作达到教育目的的一种手

段。这是片面的认识,主体性是人全面发展的核心,促进幼儿主体性发展是教育的出发点、基础、依据和目的。重视对幼儿主体性的培养和发挥,不仅是教育幼儿的

手段,更是教育幼儿的一个目标。只有真正把对幼儿主体性的培养和发挥当做我们所追求的目标,才能真正地、正确地认识幼儿的主体性并在实际教育中切实体现、

贯彻幼儿主体性。

二、在教育活动中发挥幼儿主体性

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是教师依据教育目标、教育大纲,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幼儿主动学习的活动,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幼儿园工作规程》明

确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是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活动的],是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组织活动应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充分

利用周围环境的有利条件,积极发挥幼儿感官作用,灵活地运用集体或个别活动的形式,为幼儿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注重活动的过程,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

得到发展。”现代教育观、课程观使我们认识到,如何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实施主体性教育,发挥幼儿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已成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关键。我们认为,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一)确立幼儿的主体地位,师生共建课程

发挥幼儿的主体性,首先教师要在头脑中确立幼儿的主体地位,幼儿是一个发展的能动的主体。任何外在教育环境都必须通过幼儿主体的努力,才能实施教育环境功

能的转化,最终落实到促进幼儿发展上,因此教师必须实力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把幼儿放到主动发展的位置上,变思考教师如何教为思考幼儿如何学。从研究幼

儿入手,引导幼儿发展。过去幼儿园几

乎都使用统一的指定教材,而且在具体的教学中又是先选好指定的内容再确定教学目标,教师为完成“教材”而组织教学活动,幼儿的发展水平如何,所教内容是否

适合幼儿的发展需要,并不考虑,忽视了幼儿的主体地位。《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幼

儿的经验,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课程理念是:“学前教育课程要确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突出幼儿发展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致力于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教师在选择教材内容时,可适当地让幼儿参与,组织幼儿讨论,了解幼儿的喜好,有的放矢地选择教材的内容,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更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更好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例如:在认识春天这个季节特征之后,教师有意地组织幼儿谈谈心得,并希望老师再教哪些内容?这时,幼儿七嘴八舌地说这道那,各

抒已见,大多幼儿表现出对春蚕特别感兴趣,热切地要求教师多讲讲春蚕,于是老师就特意地根据幼儿的意愿组织了一个关于《春蚕》的主题活动,让幼儿从春蚕的成长过程、生活习性、对人类的贡献等方面去了解、认识。

我认为,要想

如何在游戏中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2楼:匿名用户

主体性是幼儿自身成长、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新世纪人才必备的重要个性

如何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体现幼儿的主体性和主体性

3楼:匿名用户

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因此预设是必要的,但由于作为教学对象的幼儿是不完全可控的,是有血有肉、充满智慧的个体,因此很多东西是难以预设、难以一成不变的。来自幼儿的即时生成的信息稍纵即逝,如果教师不能及时捕捉,这些资源将“昙花一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做敏锐的捕捉者,善于观察、倾听、体验幼儿发出的信息,教师只有在活动中处处留心,时时留意,把握幼儿探索的方向,及时捕捉支持点,灵活运用以上各种支持策略,才能准确接住并有效地回应幼儿“抛来的球”,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性,从而真正建立起良好的支持型师幼关系。

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4楼:二娘很妖娆

从以下五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1、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与课堂氛围

教育的民主最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它是开展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与前提,如果离开了教育教学的民主性,也就无法来谈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教学。

因此,只有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才能确保我们的教育教学得以顺利开展。在教育中,我们要摈弃师道独尊的旧观念,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又尽量使自己成为学生集体中的一员,进而创建一种民主的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无拘无束的学习。

教师只有和学生打成一片,缩短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心理距离,才能使学生的创造潜能获得淋漓尽致的最大可能的发挥。

2、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赏识学生

尊重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一切,包括学生的观点、思想与人格。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要尊重学生的人权问题。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思维结论越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该强行地把学生的思维轨道重新纳入到自己设计的轨道,用自己的思维成果和教科书上的结论束缚学生的思维,更不能用粗暴的方式去中断学生的思维过程。

3、努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课堂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才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我们在评价学生课堂中主地位有没有充分地发挥出来,很大程度上看学生是否参与了学习过程,这种参与应该是在学生主动状态下地参与。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建构、重组的过程,是发现与探索的过程。

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对知识“再创造”的过程,即创新的过程。因此,我们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探求,在练习中理解知识,在应用中巩固知识,切不要重结果轻过程,急功近利,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全程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是学生主体性最能充分体现的地方。

4、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会合作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这种质疑主要表现在①敢于向老师质疑;②敢于向其他同学质疑;③敢于向教科书质疑。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不唯师,不唯书”的真实表现。教学中,我们要经常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表露自己的观点,敢于说“no”。

马克思的至理名言:怀疑一切。因为疑者多思,疑者善思,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无疑则不进。

很难想象,一个不善于思考的学生,如何能真正体现他的主体性?如何展现他的创造才能。同时,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讨论,不仅能增进友谊,初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且有利于学生群体主体性的充分发挥。

5、采用鼓励性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我们不能想象,当一个人的想法、行为老是受到他人的指责,批评甚至伤害,他的潜能与主体性怎么能获得主动的、充分的发挥?因此,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大力倡导鼓励式评价,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常听到“你真行”、“你真棒”、“你的观点(想法)很独特”、“这是某某同学的发现(发明或创造),真了不起”等等评价,充满着情,我们的学生怎能不感动呢?

在大力倡导课堂教育素质化的今天,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已成为大家的共识。然而,在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还不够充分,这是一个不容回避、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笔者认为,学生的主体性,实质上是“以人为本”这一教育理念的直接体现。

因为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不是一个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意识、爱好等。可以说,每一个学生都是一部充满活力的书。承认差异,张扬个性,面向全体,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素质教育对我们的要求。

因此,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即主体性,才算是抓住了教育的根本。

5楼:微加幸福

学生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长期以来,传统的体育教学观把体育视为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期变革、改造受教育者,使其达到教育者预期目的的活动。这种施加影响、改造受教育者的过程观,实际上是一种单一教师主体观的影响过程,这种传统的体育教育观念往往只注重强调教育者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在推行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今天,一定要使学生生动活泼地、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在我们的体育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领头羊”,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前提。过去我们制定的教学目标比较抽象、模糊而缺乏区别对待。如果学生不明确教学目标,那么,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必然是盲目的、被动的。

体育教学目标具有导向、激励与评价的功能。要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目标的功能,促使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进行体育学习。体育教学目标,一是要明确,具体;二是学生通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

二、给学生自由提问的主动权

在体育教学中,通常是教师不断地提问、解析,学生极少有机会、也不太愿意向教师提问。教师的提问固然能透出学生的思考,但学生的学习总是比较被动的。爱因斯坦曾说: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要重要。因为提出一个问题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在体育教学中,我尝试着通过教会学生不断地提问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把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他们在课堂上不仅只是听着、答着,而是自主学习的学习者,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如果学生能主动提出有创见的问题,那说明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另外,当学生提出疑难时,教师应启发学生主动讨论,组织学生认真剖析,去伪存真,抓住本质,把握重点,攻克难关。

三、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自己归纳

学习方法是学习能力的一个基本要素。进行学法指导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前提和保证,而学生要真正理解、掌握以至运用一定的方法,由“学会”转变为“会学”,必须学会自己归纳方法。其中,教师精心设计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模仿等学习过程,在不断实践中,逐步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如合作法、发现法、分析法、自练法、组手法等),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去。

四、成绩考核,学生参评。

每次我都让学生参与成绩考核,使考核成为一种特殊的学习过程,也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重要途径。首先,让学生自评与互评。要求学生通过它,进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达到肯定成绩、找出差距、总结经验、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其次,发展“小教师”。

培养学生都积极充当此职任,让他们组织同学练习、辅导和考核。

五、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因此,教师要热情鼓励、精心诱导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过程,给他们以自由选择的权利。

如让学生参与体育课的设计到评价的全过程,准备活动指导学生去“带”,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去“选”,在课堂中放手让学生去“创”。这些都十分有益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促进体育课堂的深化改革。

教师要精心安排教学过程,努力创造一种民主、自主、和谐与相互协作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看一看、听一听、想一想、练一练、议一议、评一评、帮一帮的过程中得到能力的提高。另外,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是学习成功的内驱力。

为此,教师应努力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魅力,改革创新,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学生对体育课感兴趣,他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如快速跑练习中的起跑动作练习,教师不直接讲解,事先让学生设计多种起跑姿势:

站立式、蹲踞式、半蹲式、侧身式等等,然后依据他们研究出来的方案,直接进行练习,从中比较分析,筛选出符合他们个人特点的形式,而绝非千篇一律的蹲踞式或站立式。

另外,教师要创设表演情境,给学生创造自由展示的课堂空间。创造性来自个人智慧和潜能的自由发挥。因此,要培养创造性人才,就要给学生自由发展的天地,不能将学生“牢牢捆死”,要更多地注重学生的个人兴趣,留给时间让学生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情,让学生有自我表现的机会。

如在练习踢花毽时,不要规定踢法,当有的学生创造了新的玩法,教师就应及时予以肯定,并让其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演,其他人则个个跃跃欲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