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创作的典型性特征是什么

2020-11-28 14:37:42 字数 5401 阅读 3779

1楼:匿名用户

由文学创作的全过程来看,文学创作思维的特性应该有以下几点:

一、直观性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思维活动主要表现在对客观事物的直接认识上,通过大脑的思维直接地认识客观事物的属性,即为直观性。例如朱自清的散文《绿》,作者通过视觉直接看到了梅雨潭几乎是一个绿的世界,于是他从思维的直观性出发,抓住“绿”字从对比中辨出梅雨潭的“绿”是具有“新异滋味”的,这不仅具有作者的直观性,而且也含有作者对梅雨潭的绿的独特感受。作者认为,梅雨潭位于三面环山的深谷,加上岩面皆有润湿的草丛,更使潭水碧绿可爱。

于是他便围绕一个“绿”字以写实手法将其与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地、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西湖的波,还有秦淮河的水等相对比,以凸现出梅雨潭所给他的那种独特的“鲜润”的绿的感受。这种直观认识在审美意识下得到了升华。

二、连续性

所谓连续性,就是人们在大脑中经常不断地使一连串的客观事物的形象活跃起来。思维的连续性,简单地说就是由此及彼。在文学创作中,作家的思维无疑也有这种连续性的特征。

散文家李广田曾的把诗歌比作“浑然无迹”、“圆满”、“完整”的“珍珠”,把**比作“一座建筑”:“它可能有千门万户,深宅大院,其中又有无数人事陈设,然而一切收敛在这个建筑之内,就连一所花园,一条小径都必须有来处,有去处,有条不紊,秩序井然。”对于散文创作,他也作了生动的比喻,他认为作者的思维应该是这样的:

它很像一条河流,它顺了壑谷,避了丘陵,凡可以流处它都流到,而流来流去却还是归入大海,就像一个随意散步一样,散步完了,于是回到家里去。

散文创作中,作者的思维就像一条河流那样连绵,也就是说,要顺着作者思维感情的发展变化,顺其自然。这种思维的连续性,有着自身特殊的规律,可谓千姿百态,无一定之格。又因作者的不同,其连续性有不同的表现。

刘白羽的《长江三日》是一种直接的连续性思维的表现,他们的连续性思维是从其散文作品中体现出来的。

三、概括性

这是文学创作中作家思维的又一特性。所谓概括性,是指作者在观察体验之后,经过对材料的分析比较、综合抽象,将事物的个别性归纳到一般性,即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种理性认识又有别于哲学意义上的理性,它是借助于文学表现手法反映出作者对事物的理性思考。

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由游山洞而想到了“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的结论。可见,喧种思维的概括是作者在对客观事物观察体验之后得出的一种理性思考,与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思维有着根本的区别。

曹雪芹之所以写出了“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红楼梦》,就是得力于他对于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关系的思考和概括。如果说**创作是作者进行思维概括性的直接表现,那么,散文创作中的概括性又是如何表现呢?

散文家在不同的散文创作中其思维的概括性与**有着不同的表现。在以写人或叙事为主的记叙性散文中,作者往往从人物或事件的本身概括出最有特点的内容,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在以抒发情怀或直抒胸臆为主的抒情散文中,作者思维表现为某种情感和情绪的概括,而这种情感或情绪则具有鲜明的典型性。

作者所借之物或所托之物的所言之情,是由个别上升到一般,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概括,也就是说,作者不仅仅是对某一事物的本来属性的概括,而是由此升华到对人们的普遍感情或情绪的概括。这种概括性越是广阔,就越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就越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方纪的《挥手之间》表露的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情感,而且表述了“当时群众对抗战胜利的热烈心情”,表现了一个历史转折时期特有的复杂关系,描述了去机场送行的人们当时所表现出的对毛主席的担忧、依恋的情感和激昂情绪。

由于作者抒发的情怀具有广阔的普遍意义,所以他的散文才能给读者以感染和激情。

由此可见,散文创作中作者思维的概括性应该是对社会生活中真、善、美的综合概括或对假、丑、恶的综合揭露或鞭笞。无论是人物片断,还是社会场景,无论是山川风物,还是花鸟鱼虫,散文家都能从中发现真、善、美,这就是散文作者思维的概括性。

综上所述,思维在文学创作中有着它独有的特性,同时,它又是创作主体在文学创作流程中的一种心理活动的具体表现。

谈谈你对再现型文学,表现性文学及其典型创作的认识和理解

2楼:匿名用户

既然是谈理解,肯定有主观性,话语也不会那么规范。再现型文学,我的理解是对客观事件的描画,比如现场新闻、游记等都属于此类,它的作用就是较为完整地叙述下客观过程或对象,较少有感情成分,比较理性。而表现型文学则与之相反,更多的是主观感情,如诗歌、颂词、演讲之类,更多的是一种感性的渲染,而不是写生式的材料。

说的接地气些,比如说说、微博这些语言材料也都有较多的表现成分。典型文学,则是被加工过了的现实,是浓缩的现实,也是赤裸裸的现实,是作者搜集广阔的社会资料然后浓缩的精华,是了解社会的便捷、效率途径。楼主提到了典型文学创作,我觉得主要是社会经验,很多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家都是在广阔的社会阅历之上创作典型文学的,相反某些没有丰富学历的作者虽然在自己的作品中编织了大量的情节,却还是无法给读者留下一个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所以还是经验很重要。

这也可以作为对文学四要素框架理解的材料。

鲁迅的《呐喊》有什么样的内涵和艺术特征

3楼:简单途中

内涵:作者鲁迅在《呐喊·自序》中清楚表明了写作这组**的用意,就是以大声的呐喊惊起被密闭在“铁屋子”里熟睡而不知死亡将至的民众,呼唤大家齐心合力毁坏这“铁屋子”,以争取新的生命。

为达此目的,作者鲁迅自觉地接受在写作中“须听将令”的要求,更多地表现出热血的愤怒与激情、畅快的讽刺和揶揄,尽量在阴暗的色调中给前进的人留有一线希望。

《呐喊》喊出了新文化运动反封建的最强音,站在人道主义、个性解放、思想启蒙的立场上对压制人、扭曲人、奴化人、摧残人的中国封建文化传统进行了最深刻的批判。

艺术特征:

1、人物创作手法的多样性。在人物创作上,作者运用了多种手法来刻画人物,塑造了一批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典型人物。

作者善于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典型化方法来塑造典型形象。作者鲁迅说他笔下的人物全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而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些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完全发表自己的意思为止。

典型化的方法,既表现了人物的共性,即对一类人的思想性格的艺术概括,又重点突出了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使之成为“熟悉的陌生人”。鲁迅正是以这种典型化的方法,创造了阿q、孔乙己、闰土等一系列典型形象。

2、艺术表现手法的多样性。

《呐喊》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主要以现实主义手法为主,但在客观的叙述之中也能感受到作者浓烈的感情。作者以现实主义精神,高扬鲜明的理性批判旗帜,直击国民的各种病苦及病根,意图引起疗救的注意;体现了其现实主义艺术手法的运用高妙而精到。

在坚持现实主义手法的同时,作者又敢于大胆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和象征主义手法来作为现实主义手法的补充,既丰富了**表现艺术的内涵,又扩充了**表现生活、思想内容的容量。此外,批判讽刺手法的运用使鲁迅的一些作品形成“含泪的微笑”的鲜明特色。

《呐喊》中的**,基本上是悲剧的结局,但在悲剧中作者常融进一些具有黑色幽默的讽刺和幽默夸张的喜剧因素,形成悲喜交融却更添悲意的特色,典型的作品如《阿q正传》。

**一方面吸收了西方**结构比较灵活多样的优点,在结构上打破了中国旧章回体**的格式,创造了被誉为“格式特别”的多种形式;另方面又继承了中国传统**的艺术精华。

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人物的自身行动,去表现他的内心情绪,而不是静止地去解剖或分析人物的心理,因此显得精炼、含蓄。《呐喊》把西方**艺术与中国传统**艺术融合起来创造了现代中国短篇**的民族新形式。

3、作品结构样式的多样性。

1923年茅盾在谈论鲁迅时说到,首先,《呐喊》里的十多篇**,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新形式。其**大多截取生活的横断面,以一个或几个生活场面、片段连缀而成。但在叙事方式上,有第一人称的,也有第三人称的;在行文顺序上,有以顺序为主,也兼有倒叙的;

在行文线索上,有单线发展的,也有双线交织的。在**体式上,则更加多样。《狂人日记》运用的是日记体,《头发的故事》用的是对话体,《阿q正传》则近似章回体,其他的还有随笔、速写等。

其次,鲁迅糅合中国传统**的白描技巧和西方现代**,特别是象征主义**的结构方式,将具有象征色彩的细节、动作、事件、场景化为**的核心意象,统率全篇。总之,作者总能根据每篇**特定的题材和思想内容,找到或创造出与之相适应而且新颖独特的**样式,使**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

4、《呐喊》风格独特,喜剧与悲剧相交织,层次丰厚,令人回味无穷。

《孔乙己》、《阿q正传》是悲剧与喜剧交融的典范。这样的悲喜剧交融实际上体现了生活人的情感、情绪本身的丰富性。《呐喊》尽管包含着重大的写作主题,却完全没有为了观念而抽空生活,而是真正做到了以生活为本,以活生生的人为本,自然地呈现出观念。

****家契诃夫所创造的“含泪的微笑”、美国文学中的“黑色幽默”等,都是世界文学史上悲喜剧风格交融的经典。鲁迅在《呐喊》中所创造的悲喜剧风格交融与之相比毫不逊色,既为民族文学开辟了新的独特的风格境界,又融合了民族传统文学水**融、不着痕迹、含蓄蕴藉的特点。

5、**的语言在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同时又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创造了现代文学语言的典范。

在鲁迅的**作品中,无论是叙述语言还是人物语言,都在吸收中国古代白话**语言和外来语言富有表现力的因素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鲁迅的艺术语言精炼纯净,生动传神,真实朴素,增强了**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扩展资料:

《呐喊》创作背景

20世纪初,中国正遭受世界列强的侵略,国家动乱,人民生活艰苦。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渐渐确立了彻底推翻清王朝统治的政治路线,青年鲁迅则正致力于建构自己的思想启蒙纲领。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深入人心,青年鲁迅也认识到革命的重要性,并且以各自的语言、各自的表述方式响应革命,随后发生了五四新文化运动。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的**统治。中华**临时**在南京成立,鲁迅应邀到南京教育部任职,不久随**迁到北京。但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各派军阀窃取了革命成果,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鲁迅本希望能为教育事业的革新贡献力量,但根本无事可做,内心无比的孤独和苦闷。

1915年9月,《青年杂志》(即《新青年》)创刊,是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当时《新青年》的编辑钱玄同来向鲁迅约稿。鲁迅从1917年**十月革命中看到“新世纪的曙光”,**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鲁迅受到极大鼓舞。

鲁迅相信只要“大嚷”起来,就有“希望”唤醒“熟睡”的人们,就有毁坏那关着“熟睡”人们的黑暗的“铁房子”的希望。鲁迅答应了钱玄同的邀请开始写文章,鲁迅对《新青年》的编辑们怀着尊敬与赞赏,又感到他们“或许是感到寂寞”,所以他要“呐喊”,“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因而,《呐喊》是听革命前驱的将令的作品,也就是服从于“五四”反帝、反封建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遵命文学”。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狂人日记》。

他的著作以**、杂文为主,代表作有:**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学论著《中国**史略》;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集》、《华盖集》等18部。

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称为“民族魂”。

问答题:什么叫文学创作观,巴金的文学创作观是如何形成的

1楼 小猫阅读 其实就是一种创作倾向 就是作者在文学创作中所表现的的思想观念和写作态度,也是作者对人生和世界的感知和认识,创作离不开现实生活,离不开作者对人生和世界的认识,作者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对文学创作观有重要的影响,树立正确的文学创作观非常必要。 巴金的文学创作观是如何形成的 2楼 zxcvb了 ...

为什么说《高老头》是巴尔扎克文学创作上的高峰,是世界现实

1楼 易书科技 拉斯蒂涅 金钱社会的俘虏 在《高老头》中,巴尔扎克以残酷的事实揭示出资产阶级社会铁的法则 金钱至上。这个铁的法则统治着伏盖公寓的一切人物,大学生拉斯蒂涅也未能免俗。 拉斯蒂涅是外省已经没落的小贵族的子弟,从家乡来到巴黎,在大学学习法律。起初,他 像一般大学生一样 , 平常也只穿一件旧...

女性文学的现代性是什么

1楼 匿名用户 以 五四 新文化运动为开端的女性文学是中国20世纪文学的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方面。她和 五四 新文学同时诞生并共同经历了近百年的历史沧桑,涌现出 五 六代女作家和丰富的创作实绩。 如果说现代性是新文学有别于传统文学的特质,那么女性文学是不是现代性的新文学,这个问题我们已经回避得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