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为什么能如此了解周瑜的

2020-11-28 09:18:41 字数 5768 阅读 5833

1楼:乐观的小僵尸

中国古代的文人是非常喜欢读书的 而且也更喜欢钻研历史 因此比较了解 望采纳 谢谢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为什么能如此了解周瑜的形象?仿佛曾经亲眼见过周瑜一样?

2楼:北极之远

苏东坡在当时可是举世闻名的大才子,史书读得暂且不说,关键是他在诗词方面有极高的造诣。行文能够巧妙得达到了那种意境……

3楼:薄寒雪

他书读得多啊,了解很多历史

4楼:匿名用户

这个.........你能说周瑜什么形象么?形象就是人定的,现在的周瑜的形象是谁定的呢?

反正《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形象占了不少,自然让我们感觉很像,与其说苏轼了解周瑜的形象倒不如说是苏轼给了周瑜一个形象,于是这个形象传承千年,知道现在。不知楼主懂没...........

5楼:匿名用户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游赤壁时写的。他极言周瑜之儒雅淡定,想到周瑜破曹之时年方三十四岁,年轻有为,功成名就,风流倜傥,有美人相伴;而自己47岁,却怀才不遇,功业无成。苏轼借刻画周瑜的形象,表现对古人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什么写周瑜?

6楼:旗五阿哥

对于周瑜,苏轼特别激赏他少年功名,英气勃勃。“小乔初嫁”看似闲笔,而且小乔初嫁周瑜在建安三年,远在赤壁之战前十年。特意插入这一句,更显得周瑜少年英俊 ,春风得意。

词也因此豪放而不失风情,刚中有柔,与篇首“风流人物”相应。“羽扇纶巾”三句写周瑜的战功,也很特别。周瑜身为主将却并非兵戎相见,而是羽扇便服,谈笔风生。

写战争一点不渲染士马金鼓的战争气氛,只着笔于周瑜的从容潇洒,指挥若定,这样写法更能突出他的风采和才能。苏轼这一年四十七岁了,不但功业未成,反而待罪黄州,同三十左右就功成名就的周瑜相比,不禁深自感愧。

把周瑜和赤壁联系起来的原因。

最重要的一点是因为在那个时候大家对于完美的周瑜认识还是很清晰的。

赤壁之战之所以能够孙刘联盟的原因就是周瑜、鲁肃的力挽狂澜。

而正是因为周瑜的斩钉截铁使得孙权下定决心孙刘联盟。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代:苏轼作者介绍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樯橹 一作:强虏)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人生 一作:人间;尊 通:樽)

7楼:墼餮魍薅

因为周瑜是赤壁之战中吴蜀联军的领导者,并且在赤壁之战打败曹操。

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

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

《念奴娇·赤壁怀古》里苏轼为什么写到的是周瑜而不是诸葛亮?

8楼:匿名用户

《三国演义》故事中,诸葛亮是神一样的存在。在罗贯中笔下,诸葛亮运筹帷幄,跟张良一样神通广大;诸葛亮搞后勤,跟萧何一样妥当;诸葛亮带兵打战,跟韩信一样战无不胜。

然而,这不是事实。在真实的历史故事中,诸葛亮不过是搞内政、后勤的角色,是一个跟萧何类似的角色,带兵打仗方面很一般,也没那么多奇谋。

刘备阵营进攻川蜀,主角是法正,不是诸葛亮,诸葛亮参战,基本上是刘备死后的事情了。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给诸葛亮的那些光环,基本上都是虚构的。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赤壁大战”,“羽扇纶巾”的主角不是诸葛亮,而是周瑜。

赤壁大战发生在公元208年,当时诸葛亮27岁,周瑜33岁,相比较于周瑜,诸葛亮才是初出茅庐的年轻人。

早在赤壁大战7年前,鲁肃就向孙权提出了“三分天下,联刘抗曹”的主张,只不过鲁肃所指的“刘”指的是刘表。

无论是诸葛亮还是诸葛亮背后的刘备,在赤壁之战之前,都还只是新起之秀。而周瑜,早就名震天下了!

在真实的历史故事中,绝世美人大乔为孙策妾,小乔为周瑜妻,周瑜在孙吴的地位可见一斑。

比起诸葛亮,周瑜才是文武全才,还通琴音。最关键的是,在真实的历史故事中,以奇谋著称的是周瑜,而不是诸葛亮。

周瑜二十岁出头就成了孙武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周瑜可是三国青年才俊的典范,周瑜的人生比诸葛亮传奇多了。

当事人曹操的一句:“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已经很明白地告诉世人,周瑜才是赤壁之战的主角。

赤壁之战的主角是周瑜还是诸葛亮?苏轼只用了六个字就给出了答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里的“三国周郎赤壁”这六个字,更是为世人在“赤壁之战”事件上画出了重点~

9楼:匿名用户

因为年少有为雄姿英发的是周瑜,诸葛那时候已经是半个中年人了

10楼:祖砚斋主人

赤壁之战本来就是周瑜的战绩。

11楼:匿名用户

肯定啊,周瑜是惨败,而诸葛亮是人生大赢家,肯定是怀古伤今,可悲可叹的英雄人物。不过话说回来,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12楼:匿名用户

因为赤壁之战主要是周瑜和曹操打的呀诸葛亮的功劳主要是促成了孙刘联盟还有就是给了周瑜1部《遁甲天书》

苏轼写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为什么把周瑜和赤壁联系在一起啊?

13楼:匿名用户

周瑜当年用火烧了曹操80万大军,就是在赤壁,当时多亏诸葛亮给他借的东风呢!

《念奴娇·赤壁怀古》里苏轼为什么想到的是周瑜而不是诸葛亮?

14楼:匿名用户

因为羽扇纶巾,让樯橹灰飞烟灭的本来就是周瑜啊。

你之所以认为这个形象是诸葛亮的形象,是因为你受《三国演义》的影响了。而《三国演义》只是**,而不是真正的历史。不过它吸收了好多《三国志》的历史情节。

作者罗贯中是一个以汉为正统,比较倾向于蜀汉的作家,所以他美化刘备和诸葛亮。“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乎妖”,把好多是周瑜在历史上做的事情都搬到诸葛亮身上了。譬如草船借箭,还有赤壁之战,主角都是周瑜,而不是诸葛亮。

而苏轼呢,生于宋朝,《三国演义》写于明代。他自然不会受三国的影响了。所以会写到是周瑜,而不是诸葛亮。

15楼:匿名用户

如果你看过三国,你就知道,赤壁之战中的水军是周瑜的,而不是诸葛亮的,而周瑜的水军是当时最强的水军,所以想到的是周瑜而非诸葛亮

16楼:匿名用户

正史上的赤壁之战是周瑜的功劳,不是诸葛亮的,演义里说的诸葛亮借箭请东风是**为刻画人物虚构的情节。

17楼:我的未来

毕竟在“赤壁之战”中东吴才是主角,蜀国只是配角。周瑜理当被首先想到,再加上周瑜可悲的命运,苏轼多少有点惺惺相惜吧!

苏轼写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为什么把周瑜和赤

18楼:

周瑜少年得志,而苏轼尚在官场沉浮。苏轼填这首词的时候年纪已经比周瑜大了,对比之下觉得自己十分不如意。

19楼:落日照大地

赤壁之战是周瑜的成名战,三国周郎赤壁的意思就是三国时期成就周瑜名声的赤壁。

苏轼为什么在念奴娇中·赤壁怀古中把周瑜和赤壁联系起来

20楼:匿名用户

清代词论家徐钅九所谓东坡词“自有横槊气概, 固是英雄本色”。而《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他最具有这种英雄气概的代表作。

作为豪放词风的创始人,一开篇就用大笔挥洒出一幅雄奇壮丽的景观。“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把滚滚的长江和具有卓越气概的历史人物联系在一起; 布置了广阔的空间背景和悠久的时间背景, 气魄极大, 笔力遒劲。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可以让我们想象出一幅这样的图画: 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 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 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花。这是作者浓墨健笔的生动描绘, 绘声绘色; 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 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

我们不难看出豪放派词风入境的意象给人一种“大”的感觉: 空间上可视接万里, 时间上可思游千载。这种美感是雄浑美, 是壮阔美。

它与雄伟的万里长城、波澜壮阔的黄山云海、壮观的泰山美景,具有同等的大气魄。

这首词上片写景, 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紧缩集中在三国风流人物身上。三国正是人才辈出的时代: 横槊赋诗的曹操, 驰马射虎的孙权, 隆中定策的诸葛亮, 足智多谋的周公瑾..

正如作者说“一时多少豪杰”, 但作者在众多人物中, 为什么只“遥想”智破强敌的周瑜? 在写赤壁之战前, 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 富有情趣,以美人衬托英雄,更显周瑜的不仅丰姿潇洒, 韶华似锦令人艳羡。之后, 作者这样描绘赤壁之战时的周瑜: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从肖像仪态上描写周瑜束装儒雅, 风度翩翩, 表现出作为指挥官的周瑜临战潇洒从容, 说明他对这次战争早已成竹在胸, 稳操胜券。“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抓住了火攻水战的特点, 精切地概括了整个战争的胜利场景。我们想象一下:

在滚滚奔流的大江之上, 一位卓越不凡的青年将军, 谈笑自若地指挥水军, 抗御横江而来不可一世的强敌, 使对方的万艘舳舻, 顿时化为灰烬, 这是何等的气势!

苏轼钦慕周瑜,这是合情合理的。我们联系当时时代背景: 北宋国力的软弱和辽夏军事政权的严重危胁, 因此, 他渴望有个像周瑜这么个人物来以弱胜强,扭转乾坤。

从中我们可以体会作者的胸怀和抱负。

他联想自己被贬黄州的现实, 不由感慨万端,因而发出“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 一樽还酹江月”的感叹。正是苏轼自感岁月流逝,而空 “多情”于社稷,却壮志难酬的叹惋和苍凉的心情。 尔后又转为豁达,放眼大江,举酒赏月。

这种境界比“人生如梦, ”“与尔同消万古愁”又高了一筹。

从中也可以解读苏轼的思想和情感特点。苏轼的思想受儒、道、佛的影响, 他仰慕匡时济世的诸葛孔明, 又十分喜爱遁世的陶潜, 还同寺院的僧人结交, 三种思想文化的影响使他胸襟旷达。虽被贬谪,处之泰然,笑谈生死。

充分表露出作者豪迈中略带苍凉的心境。

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把景、人、情和谐地统一在作者大笔之下:东去的大江, 穿空的乱石, 拍岸的惊涛, 卷起的千堆雪。加上一位具有英豪之气的风流人物周瑜。

和作者的豪放感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内容上十分的和谐。一点不生硬。

在行文上,作者开篇把景和历史人物联系在一起, 紧接着的写景, 作者先分写江、石、涛、雪, 总结“江山如画”。同时引出“一时多少豪杰”, 为下文写“周瑜”作了铺垫, “遥想”一词承上启下, 回忆周瑜后, 一句“故国神游”,引出下文抒情议论, 通首词连贯流畅, 前后照映, 如同行云流水,结构严谨,融为一体,充分体现形式上的和谐美!

《念奴娇·赤壁怀古》篇幅短小, 气势磅礴, 内容丰富,笔触活泼, 但严谨有序,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多处运用映衬手法, 形成映衬美! 这首词所要塑造的人物是周瑜, 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 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 最后才集中笔墨力塑周瑜一人, 千古风流人物烘托了周瑜在作者心目中的主要地位———他的感慨主要是因周瑜而发, 词中赤壁的险要地势映衬赤壁之战的激烈, 赤壁之战的激烈也映衬赤壁的险要, 周瑜的“雄姿英发”和作者的“早生华发”互相映衬等等, 形成映衬美!

豪放美、映衬美、和谐美交相辉映,,其中豪放美是三美中的核心,映衬美更显豪放,和谐也是豪放的和谐。使该首词成为千古传唱的经典。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篇文言文中的江山如画是什么意思

1楼 匿名用户 表面上写景,其实是一种衬托,形容三国英雄众多 2楼 匿名用户 就是广义的江山美好啊 念奴娇 赤壁怀古江山如画之意的一句 3楼 匿名用户 念奴娇 赤壁怀古江山如画之意的一句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4楼 匿名用户 具体描写 江山如画 之意的句子是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