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诗中哪些词语反映出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020-11-28 05:25:28 字数 5667 阅读 5421

1楼:箫洒舞剑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以上诗句均可体现.

2楼:老家的小母猪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七律长征,诗中哪些词语反映出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楼:匿名用户

这个我们刚考过,绝对正确

不怕,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

4楼:匿名用户

七律长征古诗中最能表现革命乐观精神的是:【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5楼:匿名用户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意思可以用大白话简述为:红军走万水千山跟玩儿似的,丛山峻岭之间就像过小溪一样,穿越大河山川就跟走泥地一样,突出了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6楼:heaven昔昔

不怕,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

七律长征,诗中哪些词语反映出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7楼:匿名用户

不怕,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笑开颜

保对,我们老师讲过,我是实验小学的,我们老师教了24年呢!是高级教师.

七律长征中那两个词最能体现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5

8楼:大漠孤烟直在哪

更喜与等闲

两个词七律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细浪:小浪花

乌蒙:山名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金沙:金沙江,位于长江上游,穿行于深山峡谷之间,江面宽阔,水急浪大暖:温暖的感受(巧渡金沙江后愉悦的心情)

大渡:大渡河

寒:寒意(暗示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一九三五年九月红军长征经此

9楼:匿名用户

等闲。七律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细浪:小浪花

乌蒙:山名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金沙:金沙江,位于长江上游,穿行于深山峡谷之间,江面宽阔,水急浪大暖:温暖的感受(巧渡金沙江后愉悦的心情)

大渡:大渡河

寒:寒意(暗示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一九三五年九月红军长征经此

《七律·长征》体现作者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诗句是哪句?

10楼:匿名用户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表现了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11楼:双鱼第三方体验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是这句 楼上乱说 望采纳

12楼:桃花十里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3楼:衡水游龙

1、《七律·长征》中体现了作者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诗句是: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2、原诗如下:

七律·长征

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3、译文: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4、写作背景: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

5、赏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也笼罩着全诗。“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梯米,玩社会之敌于股掌的统帅风度。

“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彩。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首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

颔联、颈联四句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对困难的战胜,它是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诗人按照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它们都是著名的天险,高度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与其他诗词相比,以地名入诗的作法在该篇更为集中,所显示的空间距离也更大。

尤为不同的是:上面所例举的四句词,要强调的是红军行军速度迅猛,气势不可阻挡,红军在画面中具有强烈的动感;而在该词中诗人则是围绕“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个中心思想,强调红军对困难的蔑视,是红军指战员内心世界的呈现,所以描写红军是隐态的,借山水来反衬红军的壮举。“腾”、“走”两个动词使山化静为动,是红军精神的外显。

一般说来,以地名入诗很难,地名多了很容易出现败笔。但毛泽东却运用得很成功,这不仅是他具备挫万物于笔端的诗才,更具备吐磅礴于寸心的诗情。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是对首联的回应。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

“更喜”承上文而来,也是对上文的感情收束。红军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从敌人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自然令人欣喜。红军又翻岷山,进陕北,胜利大会师已为时不远,战略大转移的目的已基本实现,与前面的种种喜悦相比,它自然更胜一筹。

“尽开颜”写三军的欢笑,这是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以此作结,遂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兀现。

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6、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曾任中国共产党**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国共产党**政治局主席和**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主席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七律长征中表现红军战士乐观主义精神的句子是,

14楼:沐雨萧萧

《七律长征》中,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七律 长征中举例说说诗句是怎样体现诗人与广大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5楼:匿名用户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16楼:**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那么多大山,武夷山什么的。反正就是跋山涉水的,走大山跟走着玩似的,过大河跟过小溪似的。。乌蒙山再怎么难走,高大,在红军眼中就是小小的泥丸。。

就是这个意思。。。作业还是尽量用自己的语言编辑吧,对自己的提高有好处。。。

七律长征赞扬了红军的()的革命精神和什么的豪迈气概?

17楼:金果

七律长征赞扬了红军的乐观的革命精神和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的豪迈气概。

出自:《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原文: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译文: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一路上,红军战士击溃了敌军无数次围追堵截,他们跋山涉水,翻过连绵起伏的五岭,突破了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历经十一个省,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总行程二万余里。

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赏析:红军战士们在长征行程途中,遇到了种种艰难困苦,经历了让人难以忍受的折磨,踏遍了水流湍急的大渡河和金沙江、连绵起伏的山岭、天寒地冻的雪山和茫茫无涯的草地等各种天险的阻隔。

满腔的热血,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英勇地与敌人作斗争。他们充满智慧,巧妙与敌人周旋,最终取得长征的胜利。

我从诗中最后的“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体会出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他们不仅在战场战斗,还要面临环境恶劣,粮食不足。

背景故事:

1933年9月~1934年夏,**苏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由于中共**领导人博古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又名华夫,原名奥托·布劳恩,德国共产党党员)。

先是实行冒险主义的进攻战略,后又实行保守主义的防御战略,致使红军屡战失利,苏区日渐缩小。1934年4月,**红军(1月,由红一方面军改称)在江西省广昌与国民党军进行决战。

损失严重,形势危殆。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红军第7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向闽浙皖赣边挺进,建立新的苏区;命令红军第6军团从湘赣苏区突围西征。

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中革军委派出两个军团分别北上、西征,意在调动国民党“围剿”军,以减轻**苏区的压力,但未能达到目的。10月初,国民党军向**苏区的中心区域进攻。

迅速占领了兴国、宁都、石城一线。红军的机动回旋余地更加缩小,在苏区内打破国民党军的“围剿”已无可能,于是被迫退出苏区,进行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