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自能预习的语文25课河中石兽

2021-09-12 17:15:29 字数 1024 阅读 5286

1楼:匿名用户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

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

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⑴一寺临河干( ) ⑵山门圮于河( ) ..

⑶阅十余岁( ) ⑷但知其一( ) ..

13.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4分)

⑴如是再啮 古义:( ) 今义:( ) .

⑵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 ) 今义:( ) .

14.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翻译 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翻译16.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答案:(二)12.⑴靠近 ⑵倒塌 ⑶经历 ⑷只

13.⑴这样 判断动词 ⑵事物的道理 物理学

14.d

15.⑴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

⑵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

16.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言之成理即可)

2楼:江源聊播音

7下-15《河中二石兽》诵读:江源

初一文科爱好者12课的课前预习,文科爱好者七年级下册10课的预习导读 5

1楼 蜗牛式精神 我是河北人,1993年高考,总分630分,文科,我考了420,全班第二,走了一个自费的两年的专科! 文科爱好者七年级下册10课的预习导读 5 2楼 匿名用户 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四部丛刊》本 卷二十五 这是一首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写的是一位女子代父从军的故事,...

根据河中石兽,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认识的作文

1楼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资金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 你们这些...

河中石兽怎么理解本文最后一句话的意义和作用

1楼 车语诗袭筱 《河中石兽》最后一段用的是 反问 的表达方式。用以点题,强调主题思想 有的人只关注事情的表面现象,而不深入思考分析其中的道理。用主观臆想或者纯理论知识来看待问题,往往是错误的。 河中石兽最后一句话的表达效果 10 2楼 匿名用户 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起到了前呼后应的作用 河中石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