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中“空明”境界一词,具体词语意思是指什么

2021-09-01 06:31:18 字数 5748 阅读 1219

1楼:fly蓝蜻蜓

应该与第一条更接近。但“空”与“明”应当是两个概念,都是觉悟后心的认识。

【空】梵文 ūnya(形容词),ūnyatā(名词),音译舜若或舜若多。佛教各时期、各派别对空的解释不一。在原始佛教中,空只是整个佛教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普通概念。

部派佛教时期,这一概念成为当时争论的重点之一。大乘佛教时期,尤其是般若经系统的大乘思想则进而以空为其理论基础。

从所否定的对象来说,空可分“我空”、“法空”两种。我空,即认为一切有情都是由各个组成元素聚合而成,不断流转生灭,因此不存在常一主宰的主体——我,这是小乘佛教的观点;法空,则认为一切事物都依赖于一定的因缘或条件才能存在,本身没有任何质的规定性,但法空并非虚无,它是一种不可描述的实在,称为“妙有”,这主要是大乘中观派阐明的观点。

从论证的方式来说,空可分“分析空”、“当体空”两种。分析空即从统一之可分解为若干部分或因素上,从事物的生灭变化上,说明事物的不实在和不自在,这主要是小乘所采用的方法;当体空则认为一切事物无须分解,只要用空的理法去观察,就可以明白它本身就是空的,这主要是大乘所采用的方法。

从是否终极真理来说,大乘又把空分成“但空”、“不但空”两种。把空当作绝对的虚无,认识不到它实际是有的一种存在形式,即一种妙有,就是但空,也叫“恶取空”;反之,如能认识到事物不但有空的一面,还有不空的一面,认识到空不遣有,有不离空,空中摄有,有内存空,这就是不但空,也叫中道。

从上述几种对空的基本解释出发,佛教各派还推衍出三空、四空、六空、七空、十空、十一空、十二空、十四空、十六空、十八空、十九空、二十空等。其中以《大品般若》、《大智度论》所说的十八空影响较大。(方广锠)

【明】 从字面意义上讲是清楚,清晰,通透的意思。在这里是针对昏暗,沉迷,无明而言的。佛教修行的人因证得“缘起性空”而破“无明”得悟。

可见所谓“空明”之境是只可意会 是言语无法道明的。呵呵 一点浅见,不知所以。

2楼:匿名用户

空明并非佛法中专有名词,“空明”一词散见于古代其它文学作品中。

1.空旷澄澈。 唐·韩愈 《祭郴州李使君文》:“航北湖之空明,觑鳞介之惊透。” 宋·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特指月光下的清波。 宋·苏轼 《前赤壁赋》:“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3.指空旷澄净的天空。 宋·苏轼 《海市》诗:“东方云海空复空,羣仙出没空明中。”

4.指洞澈而灵明的心性。 宋·苏辙 《读旧诗》诗:“老人不用多言语,一点空明万法师。”

5.形容心性洞澈而灵明。 清·郑燮 《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三书》:

“诚知书中有书,书外有书,则心空明而理圆湛,岂复为古人所束缚,而略无张主乎!” 谢觉哉 《不惑集·再谈“想”》:“旦则是心里空明,不杂成见,不自以为是。

”6.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其境界就是常寂光,寂而长照,照而恒寂,常寂光既不是物质现象,也不是精神现象,但是它有见闻觉知,没有受想行识,犹如明镜一般,是我们无法感受和想象的境界,唯有亲证,方能体会,所以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证得此境界的就是究竟圆满佛。

3楼:潜川如斯

——我所理解:所谓空明,不是并列的结构,而是递进的结构,因“空”而“明”。空,即明了世界一切物质的规律;明,即因为前面“空”的获得结果,也就是得到了洞彻一切的心性。

——看看古人的理解也很相似:宋·苏辙 《读旧诗》诗:“老人不用多言语,一点空明万法师。

”,清·郑燮 《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三书》:“诚知书中有书,书外有书,则心空明而理圆湛,岂复为古人所束缚,而略无张主乎!”谢觉哉 《不惑集·再谈“想”》:

“旦则是心里空明,不杂成见,不自以为是。”

——别以为这些是文人,其实他们也是学识很高的居士呢。

4楼:匿名用户

皆可。吾想空明境界乃指心有所属,无杂,无尘,无念,无怨。

佛教中,空是什么意思?

5楼:醉消魂

佛教中的空就是空虚幻觉一切都是自己幻像出来的、无形无相。佛教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

扩展资料

空与‘有’相对。音译为舜若。意译空无、空虚、空寂、空净、非有。一切存在之物中,皆无自体、实体、我 等,此一思想即称空。亦即谓事物之虚幻不实,或理体之空寂明净。

自佛陀时代开始即有此思想,尤以大乘佛教为然,且空之思想乃般若经系统之根本思想。

空可大别为人空与法空两者。人空,意谓人类自己无其实体或自我之存在;法空,则谓一切事物之存在皆由因缘而产生,故亦无实体存在。

天台大师智顗与嘉祥大师吉藏皆以小乘佛教所说之空,系观察分析一切事物而入空,故称析空观。相对于此,大乘佛教则针对小乘佛教之析空观而另立体空观,即观一切存在事物的理法之当体即是空之法。

6楼:匿名用户

一切万有都是缘起,这就是佛教“空”之本义,“无”之真意。

空,是佛教对世界一切事物本质最简要的描述,是释迦世尊洞彻世界万物缘起的结论。故《心经》开头就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此。”

佛教所说的“空”,根本不是有人所认为的“没有”的意思,也与社会上常听到的“人生到头一场空”的“空”字意思有别,“一场空”的“空”字,是得不到的意思。

佛教所说的“空”,是对世间事物变化过程的描述,准确地讲,是万事万物最终要变化、要毁坏的意思,是对缘起法最本质的体证。佛教认为世上任何一种事物,都是由因缘和合而成,都是由各种条件和合而成,或其它事物变化而来,最后又变化为另外的事物。

7楼:韶关东华禅寺

空”检验你是

【离道】还是【合道】

前两堂课我讲“觉念”。觉念后才是择道(法),择道后才是修道。这里的“觉念”与“见道”是吻合的。

一个修道人应该念念都能觉察到,而且知道是合道还是离道。有时处于道中,一不留神,念头跑了,又未合道。

在什么情况下才算合道呢?并不是只有一心念佛,才算合道。如果一心念佛就算合道,那么一心切菜也算合道了。

因为都是一心一意在做一件事,念咒、结印、参话头,也是一心在做一件事。

事实上,真正的合道根本不用刻意生出一个念头在念佛、持咒、结印、参话头……。

有一句话说“当下是道,何来转?有转便是头安头”。你的心是散乱的,念佛就散乱,做任何事情都散乱;你有一颗一心不乱的心,做任何事情都能一心不乱。

如果你不能时刻觉察到自己的起心动念,**给你一个法,你也修不进去。

如果你能时刻觉察到自己的每一个起心动念,就用不着修任何法了。因为你已经破了我执、法执,但还有一个空执未破。我执是主观,法执是客观,都是执著。

什么叫空执呢?譬如一个对钱财看得很淡的人随时都在布施,但布施后总喜欢别人把他的名字刻在功德碑上。这说明他把钱财放下了,但还没有把功名放下,也即我执没有放下。

有的人做了好事,总希望有人知道。即便没人知道,心里也高兴。这说明他还没有完全达到空。

一个真正空了的人,无我、无法,乃至连空也不存在,即佛门里讲的“我空,法空,空也空”。

大家经常讲:“无我,无法,一切都是空的。”天天讲空,执著空。如果不从“空”中走出来,还是“有”。有什么?有个“空”的境界存在。

一个证道的人做事很努力,求圆满,但过后无痕。按道理讲,如果对一件事要求很高,做完后内心应该还存着这件事,怎么可能过后无痕呢?

但事实恰恰相反,只有对一件事全然地努力过,才可能全然地放下。力量完整地来,走的时候也是完整地走,故而能过后无痕。

比如学开车,在学的过程中,理论、方法很多,一旦掌握了开车技术,什么方法、理论都不存在了。车一停,心就走掉了,不可能还停留在车上。

只有在一知半解的时候,内心深处才会留下痕迹。

当我们面对一件事情时,只有全身心地投入才能超越。如果没有一心一意地经营,没有全身心投入地去经历、尝试,就一定会留恋它,回味它。

所以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我们都要全身心投入地去做,去体验。只有全身心投入了,才能得到全部。没有全身心投入,是得不到全部的。

就像一个人想闭关,可是闭关后又想着外面的事情,这样就不可能全身心投入地去用功,去感受。所以出关后,他就会留恋,会想再闭关。

在红尘中没有全身心投入地去做事,去尝试渴望的事物,一旦修行,对红尘中的事情肯定还会留恋。所以说悟要真悟,修要实修。

今天就讲到这里。大家问一问自己:现在是处于见道、修道、证道的哪个层次?

只有进入证道位,智慧,也即实相般若才会打开。在未进入证道位之前,尽管你的语言般若、文字般若已经打开了,但还未突破无明。只有实相般若打开了,才能彻底突破无明。

——摘自《万行开示:你若知道这几“道”就在道中》

空掉身心

与整体能量合二为一

当下便具有

无穷的智慧

无畏的胆识

无量的悲心

与无限的力量

·万行法语

——摘自《万行开示:身心空无的能量》

问:**,您的著作里讲“拨对密码”就能入道,我也想找到密码,怎么找?

身心清净就是密码。身如何清净?

吃素。心如何清净?心里不放事,有事就做事,做完就放下,没事不要找事。

有些修行方法、打坐技巧,是在大家修不下去的情况下才给的,都是有为法,只能帮助你走一段路程。

当这段路程结束以后,这些方法就用不上了,唯一能用上的方法就是“身心清净”。

在即将入道的时候,必须把有为法放下。有为法只能对治身心的烦恼,无法帮助我们入道。

所谓的法门,都是为了对治身心的烦恼。当身心的烦恼对治完了,都是通过“空无”的力量进入“道”里面。

《心经》上已经讲了“观、行、照、度、空、无”,你还需要方法吗?还用得上方法吗?

无明突破的当下,即是智慧,即是道!

——摘自《万行解惑:人天合一的密码是什么》

万行大和尚简介:

东华禅寺方丈万行大和尚,一位用生命在践行佛法、体证生命本源的智者。

15岁信佛、18岁出家、29岁证得生命本源,30岁复建东华禅寺、4年佛学专业、7年闭关、19年建寺安僧、1万多场开示演讲、千万言著述、13部著作出版多国语言……

2000年创立东华家风:信教先爱国,学佛先做人,修道先发心;2008年倡行每月1次升国旗;2016年创立中国首座佛教爱国馆;2000年至今,东华禅寺18年间向社会捐款捐物数千万元,并多次荣获省市“模范和谐寺观教堂”称誉。

从童真入道、闭关证悟,到建寺安僧、讲经说法,历经三十余年,总结出一条能让人类证悟本源的解脱之道——《东华禅》

本着普度众生的使命,万行大和尚将《东华禅》修行法门无私奉献,殷切期望天下众生通过学修《东华禅》融通人生四大关系:我与家庭的关系,我与社会的关系,我与国家的关系,我与自然的关系,从而获得幸福圆满的人生。

功能词是什么意思啊,英语中的功能词指什么?

1楼 一脉蓝水 功能词即语法词 又称 理论词 。从语法原则分析语素组合而提出的术语。 指有相同语法形式和相同语法功能的项目,不论其词汇项目是否相同。 例如 接待了 接待着 接待过 是同一个词汇词,但各是一个语法词。 接收了 接待了 接触了 是不同的 英语中的功能词指什么 2楼 勾兰英蔚婵 功能词又叫...

当体即空是什么意思,佛学如何解释

1楼 红茶 娔亭 佛学大词典 对 当体即空 解释如下 当体即空 谓不待分析坏灭一切有为法之事体而直接体达其当体本即是空。盖因缘生之法,如梦如幻,并无实性。观如此当体即空者,称为体空观。 参阅 体空观 6930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对 当体即空 解释如下 当体即空 术语 一切之有为法不必分析坏灭事体而使...

聪明是什么意思,词语聪明的解释,汉语词典

1楼 蓝冰雪舞 褒义词。是用来表达对待某事某物有着好的想法和正确的逻辑,一般是用来赞美的词语。也可以形容某物有着某种与人类智慧共通之处,有着某种灵性,某种生命力。 智者是什么意思,词语智者的解释,汉语词典 2楼 匿名用户 智者zh zh 有智谋,智慧过人,聪明的人 了得是什么意思,词语了得的解释,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