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忙讲一下什么是范德华力,氢键,分子间作用力

2021-08-31 18:48:18 字数 3755 阅读 2248

1楼:枥█重量

范德华力是存在于分子间的一种吸引力,它比化学键弱得多。一般来说,某物质的范德华力越大,则它的熔点、沸点就越高。对于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范德华力一般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而增强。

氨气,氯气,二氧化碳等气体在降低温度、增大压强时能够凝结成液态或固态,就是由于存在分子间作用力 与电负性大的原子x(氟、氯、氧、氮等)共价结合的氢,如与负电性大的原子y(与x相同的也可以)接近,在x与y之间以氢为媒介,生成x-h…y形的键。这种键称为氢键。氢键的结合能是2—8千卡(kcal)。

因多数氢键的共同作用,所以非常稳定。在蛋白质的a-螺旋的情况下是n-h…o型的氢键,dna的双螺旋情况下是n-h…o,n-h…n型的氢键,因为这样氢键很多,因此这些结构是稳定的,此外,水和其他溶媒是异质的,也由于在水分子间生成o-h…o型氢键。因此,这也就成为疏水结合形成的原因。

分子间有氢键的物质熔化或气化时,除了要克服纯粹的分子间力外,还必须提高温度,额外地**一份能量来破坏分子间的氢键,所以这些物质的熔点、沸点比同系列氢化物的熔点、沸点高。分子内生成氢键,熔、沸点常降低。例如有分子内氢键的邻硝基苯酚熔点(45℃)比有分子间氢键的间位熔点(96℃)和对位熔点(114℃)都低。

2楼:手机用户

范德华力 一 范德华力是存在于分子间的一种吸引力,它比化学键弱得多。一般来说,某物质的范德华力越大,则它的熔点、沸点就越高。对于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范德华力一般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而增强。

氨气,氯气,二氧化碳等气体在降低温度、增大压强时能够凝结成液态或固态,就是由于存在分子间作用力。 二 范德华力也叫分子间力。分子型物质能由气态转变为液态,由液态转变为固态,这说明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这种作用力称为分子间力或范德华力。

分子间力有三种**,即色散力、诱导力和取向力。色散力是分子的瞬时偶极间的作用力,它的大小与分子的变形性等因素有关。一般分子量愈大,分子内所含的电子数愈多,分子的变形性愈大,色散力亦愈大。

诱导力是分子的固有偶极与诱导偶极间的作用力,它的大小与分子的极性和变形性等有关。取向力是分子的固有偶极间的作用力,它的大小与分子的极性和温度有关。极性分子的偶极矩愈大,取向力愈大;温度愈高,取向力愈小.

在极性分子间有色散力,诱导力和取向力;在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间有色散力和诱导力;在非极性分子间只有色散力。实验证明,对大多数分子来说,色散力是主要的;只有偶极矩很大的分子(如水),取向力才是主要的;而诱导力通常是很小的。 三 在物质的聚集态中,分子间存在着一种较弱的吸引力,作用能的大小一般只有每摩尔几千焦至几十千焦,比化学键的键能小1~2个数量级,亦称范德华引力或范氏力。

它由三部分作用力组成:①当极性分子相互接近时,它们的固有偶极将同极相斥而异极相吸,定向排列,产生分子间的作用力,叫做取向力。偶极矩越大,取向力越大。

②当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相互接近时,非极性分子在极性分子的固有偶极的作用下,发生极化,产生诱导偶极,然后诱导偶极与固有偶极相互吸引而产生分子间的作用力,叫做诱导力。当然极性分子之间也存在诱导力。③非极性分子之间,由于组成分子的正、负微粒不断运动,产生瞬间正、负电荷重心不重合,而出现瞬时偶极。

这种瞬时偶极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叫做色散力。分子量越大,色散力越大。当然在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之间或极性分子之间也存在着色散力。

范德华引力是存在于分子间的一种不具有方向性和饱和性,作用范围在几百个皮米之间的力。它对物质的沸点、熔点、气化热、熔化热、溶解度、表面张力、粘度等物理化学性质有决定性的影响。 postscript:

化学键的结合能一般在 1.0kj/mol 数量级, 而分子间力的能量只有几个 kj/mol. 1.

取向力 极性分子之间靠永久偶极-永久偶极作用称为取向力.仅存在于极性分子之间. 相同元素两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为非极性键,不同元素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为极性键。

极性键中,共用的电子对偏向电负性大的原子,因此电负性大的原子带部分负电荷(δ-),而电负性小的原子则带部分正电荷(δ+)。电负性差异越大,键的极性将越大。多原子分子的极性除了与各键的极性有关外,还决定于分子空间构型。

若分子对称性很高,使各键极性相互抵消,则分子将无极性。如c—o是极性键,但co2是直线型对称分子,两键极性相消是非极性分子。h2o中h—o是极性键,它是v型结构,键的极性不能抵消,因而h2o分子有极性,是极性分子。

极性分子可视作偶极子,其极性用偶极矩μ=qd来衡量,即正或负电荷电量(q)与电荷中心间距d的乘积。μ一般在10-30c·m数量级。μ=0的分子为非极性分子,μ越大,分子极性越大。

测定分子偶极矩是确定分子结构的一种实验方法。德拜(p.j.w debye,荷)因创立此方法而荣获1936年诺贝尔化学奖。 极性分子相互靠近时,因分子的固有偶极之间同极相斥异极相吸,使分子在空间按一定取向排列,使体系处于更稳定状态。

这种固有的偶极间的作用力为取向力,其实质是静电力。 2. 诱导力 诱导偶极与永久偶极作用称为诱导力.

极性分子作用为电场, 使非极性分子产生诱导偶极或使极性分子的偶极增大(也产生诱导偶极), 这时诱导偶极与永久偶极之间形成诱导力, 因此诱导力存在于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之间, 也存在于极性分子与极性分子之间. 在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之间,由于极性分子偶极所产生的电场对非极性分子发生影响,使非极性分子电子云变形(即电子云被吸向极性分子偶极的正电的一极),结果使非极性分子的电子云与原子核发生相对位移,本来非极性分子中的正、负电荷重心是重合的,相对位移后就不再重合,使非极性分子产生了偶极。这种电荷重心的相对位移叫做“变形”,因变形而产生的偶极,叫做诱导偶极,以区别于极性分子中原有的固有偶极。

诱导偶极和固有偶极就相互吸引,这种由于诱导偶极而产生的作用力,叫做诱导力。 同样,在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之间,除了取向力外,由于极性分子的相互影响,每个分子也会发生变形,产生诱导偶极。其结果使分子的偶极矩增大,既具有取向力又具有诱导力。

在阳离子和阴离子之间也会出现诱导力 3、色散力 瞬间偶极-瞬间偶极之间有色散力. 由于分子中电子和原子核不停地运动,非极性分子的电子云的分布呈现有涨有落的状态,从而使它与原子核之间出现瞬时相对位移,产生了瞬时偶极,分子也因而发生变形。分子中电子数愈多、原子数愈多、原子半径愈大,分子愈易变形。

瞬时偶极可使其相邻的另一非极性分子产生瞬时诱导偶极,且两个瞬时偶极总采取异极相邻状态,这种随时产生的分子瞬时偶极间的作用力为色散力(因其作用能表达式与光的色散公式相似而得名)。虽然瞬时偶极存在暂短,但异极相邻状态却此起彼伏,不断重复,因此分子间始终存在着色散力。无疑,色散力不仅存在于非极性分子间,也存在于极性分子间以及极性与非极性分子间。

色散力存在于一切分子之间。色散力与分子的变形性有关,变形性越强越易被极化,色散力也越强。稀有气体分子间并不生成化学键,但当它们相互接近时,可以液化并放出能量,就是色散力存在的证明。

四. 由于各种分子均有瞬间偶极, 故色散力存在于极性分子-极性分子、极性分子-非极性分子及非极性分子-非极性分子之间. 色散力不仅存在广泛, 而且在分子间力中, 色散力经常是重要的.

观察下面数据: kj/mol 取向力 诱导力 色散力 ar 0 0 8.49 hcl 3.

305 1.104 16.82 取向力、诱导力和色散力统称范德华力, 它具有以下的共性:

1) 永远存在于分子之间; 2) 力的作用很小; 3) 无方向性和饱和性; 4) 是近程力, 5) 经常是色散力为主. he ne ar kr xe 从左到右原子半径(分子半径)依次增大, 变形性增大, 色散力增强, 分子间结合力增大, 故 b.p.

依次增高. 可见, 范德华力的大小与物质的 m.p.

、b.p. 等物理性质有密切联系.

氢键是一种特殊的范德瓦耳斯力。 [编辑本段]新的观点 有新的观点认为除以上三种范德华力以外,分子之间还存在另一种作用力。这是用 能自由旋转的电荷群之间的吸引力 来解释的。

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之间的任何一种组合都存在这种作用力。详情请参阅文后的参考资料链接。

下列关于分子间作用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一根铁棒很

1楼 还是戳欣 a 一根铁棒很难被拉断,说明铁棒的分子间存在引力,故a错误 b 气体很容易散开,这说明气体分子间距离过大,引力和斥力都不存在,故b错误 c 液体很难被压缩的主要原因是液体分子间斥力,故c错误 d 固体分子间的距离小,其分子作用力大,故d正确 故选d 下列关于分子间作用力的说法中,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