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南地区最古老的水利工程是谁主持修建的

2021-08-22 01:12:14 字数 5366 阅读 2465

1楼:匿名用户

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灵渠、都江堰、京杭大运河

1、 灵渠又称湘桂运河,也称兴安运河。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 境内。

中国和世界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在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兴安县境内,又称湘桂运河或兴安陡河。开凿於西元前214年(秦)。

横亘湘、桂边境的南岭山势散乱,湘江、漓江上源在此相距很近。兴安城附近分水岭为一列土岭,宽300?500公尺,相对高度20?

30公尺,两河水位相差不到6公尺。

灵渠的工程主要包括铧嘴、大小天平石堤、南渠、北渠、陡门和秦堤。大小天平石堤起自兴安城东南龙王庙山下呈「人」字形,左为大天平石堤,伸向东岸与北渠口相接;右为小天平石堤,伸向西岸与南渠口相接。铧嘴位於「人」定形石堤前端,用石砌成,锐削如铧犁。

铧嘴将湘江上游海洋河水分开,三分入漓,七分归湘。天平石堤顶部低于两侧河岸,枯水季节可以拦截全部江水入渠,泛期洪水又可越过堤顶,洩入湘江故道。南渠即人工开凿的运河,在湘江故道南,引湘水穿兴安城中,经始安水、灵河注入大榕江入漓。

因海洋河已筑坝断流,又在湘江故道北开凿北渠,使湘漓通航。南渠、北渠是灵渠主体工程,总长34公里(包括始安水-灵河段)陡门为提高水位、束水通舟的设施,相当现代的船闸,主要建於河道较浅水流较急的地方。据记载明、清两代仍有陡门30多处。

秦堤由小天平石堤终点至兴安县城上水门东岸,长2公里。灵渠的修建,联结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对岭南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有过很大促进作用。湘、桂间铁路和公路建成後,灵渠已被改造为以灌溉为主的渠道。

灵渠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桂林东北60公里处兴安县境内,是现存世界上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与四川都江堰、陕西郑国渠齐名,并称为“秦朝三大水利工程”。 郭沫若先生称为:“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同为世界之奇观。

”灵渠全长37公里,建成于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由铧嘴、大小天平、南渠,北渠泄水天平和陡门组成。灵渠设计科学,建造精巧。

铧嘴将湘江水三七分流,其中三分水向南流入漓江,七分水向北汇入湘江,沟通了长江、珠江两大水系。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北方六国之后,又于公元前211年对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地区的百越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征服活动。秦军在战场上节节胜利,惟独在两广地区苦战三年,毫无建树,原来是因为广西的地形地貌导致运输补给**不上。所以改善和保证交通补给成了这场战争的成败关键。

秦始皇运筹帷幄,命令史禄劈山凿渠。史禄通过精确计算终于在兴安开凿了灵渠,奇迹般的把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连接了起来,使援兵和补给源源不断的运往前线,推动了战事的发展,最终把岭南的广大地区正式地划入了中原王朝的版图,为秦始皇统一中国起了重要的作用。

其后,汉代马援,唐代李渤、鱼孟威又继续主持修筑灵渠。灵渠南渠岸边的四贤祠内,至今还供奉着史禄和他们的塑像。灵渠在向世人展示着中华民族不畏艰险、吃苦耐劳精神的同时,也展示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智慧和无穷的创造力。

2、都江堰坐落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都江堰水利工程建于公元前256年,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都江堰附近景色秀丽,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和灵岩寺等。

都江堰水利工程由创建时的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

截至1998年,都江堰灌溉范围已达40余县,灌溉面积达到66.87万公顷。

鱼嘴是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坝,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外江排洪,内江引水灌溉。飞沙堰起泻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作用。宝瓶口控制进水流量,因口的形状如瓶颈,故称宝瓶口。

内江水经过宝瓶口流入川西平原灌溉农田。从玉垒山截断的山丘部分,称为“离堆”。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四川的经济文化有很大发展。

其最伟大之处是建堰两千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调统一。

2楼:匿名用户

江南河又称江南运河,是大运河在长江以南的一段。北起镇江,南至杭州,沟通长江、钱塘江及太湖平原诸水系,是这一地区重要的水运通道。

早在春秋时的吴国,即以都城吴(今苏州)为中心,在太湖平原凿了许多条运河,其中一条向北通向长江,一条向南通向钱塘江。秦始皇灭六国后,为东巡会稽,在春秋古运河的基础上建成北起丹徒(治所在今镇江东南丹徒镇),中经会稽郡治,南到钱塘(今杭州)的水道。此后东吴、东晋时又多次对此水道加以疏浚整修。

到隋朝时,隋炀帝以东都洛阳为中心,开凿连通南北的大运河。在先后开凿通济渠、疏通邗沟、开凿永济渠之后,隋炀帝于大业六年610年下旨疏凿和拓宽长江以南的运河古道,连接京口(今镇江)和馀杭(今杭州),这就是江南河。《资治通鉴·隋纪四》记载:

“大业六年冬十二月,敕穿江南河,自京口至馀杭,八百馀里,广十馀丈,使可通龙舟,并置驿宫、草顿,欲东巡会稽。”

我国古代最古老的水利工程是?

3楼:匿名用户

安丰塘安丰塘古名芍陂,位于寿县城南30公里处,为春秋时期楚相孙叔敖主持兴修,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而都江堰才2200多年。

4楼:菩提树下僧

都江堰,这是我国最早的规模宏大的水利工程。

都江堰建在岷江上。岷江是四川省的一条重要河流,流量相当大。岷江经常发大水,淹没和淤平农田,水退落后又常常出现旱象,给当地带来严重的灾患。

为了彻底解决水患并引水灌溉农田,公元前251年,秦昭王时蜀郡守李冰和他的儿子二郎,在前人治水的基础上,采用了“分流守江,筑堰引水”,“引水以灌田,分洪以减灾”的治水方针,率领当地百姓在灌县附近修建了都江堰这项浩大的水利工程。

都江堰的主要工程有分水鱼嘴、飞沙堰泄洪道和宝瓶口引水口等三部分。分水鱼嘴是修建在岷江中的一道分水堤坝,它迎向岷江上游,根据江水的大小,按照比例把汹涌而来的岷江水分为内江和外江。外江是岷江的正流,可泄洪排水,经灌县、乐山入长江。

内江是人工渠道,主要用于灌溉,将水经宝瓶口引水口引入成都平原。内江的引水口高约30米,宽20米,长100米,比较狭窄,能控制进水的流量,其形状似瓶颈,故称“宝瓶口”。如果说内江是一条灌溉总渠,那么节制内江水量的宝瓶口则是渠首。

为了调节流入宝瓶口的水量,在江心洲的东西两岸,各筑了一道石堤,名为内金刚堤和外金刚堤。与内金刚堤连接的是“飞沙堰”,堰顶比堤岸要低,水势特别大时,内江过多的水可溢过飞沙堰流向外江,使内江灌溉系统既能保持正常的水量,又解除了水涝之患。内江的石壁上还刻有24格“水则”,即水位标尺,一看即知岷江的水位高低。

当水位达到12格时,江水就能漫过飞沙堰排入外江。“水则”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用来观测河流水情的水位标尺。

都江堰建成后,控制了岷江的水患,灌溉了成都附近的300万亩良田。《华阳国志·蜀志》说,当地从此“水旱从人”“沃野千里”。都江堰水利工程建造时间之早,规模之宏大、设计之科学、施工之合理、效益之巨,不仅在中国为“最”,在古代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它经过历代修整,至今完好,仍然在为人民造福

5楼:

都江堰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

水利工程,位于四川岷江中游的灌县。原来岷江上游水流湍急,进入灌县以后,地势突然低平,水势减缓,所挟带的大量沙石沉积下来,淤塞河道,时常泛滥成灾。在秦蜀郡郡守李冰父子主持下,采取“引水灌田,分洪减灾”的办法,从公元前256年到公元前251年,先后在今灌县西边的岷江中凿开了与虎头山相连的离堆,在离堆上游修筑了分水堤和湃水坝,把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两支,并筑有水门调节两江水量,从此把岷江的水流分散,既可免除泛滥的水灾,又便利了航运和灌溉,修成了具有防洪、灌溉、航运多种效益的综合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保证了大约三百万亩良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

6楼:匿名用户

我国有记载可查考的最早

的水利设施约在公元前两千年前,典型的河南登封龙山文化,就有凿井技术和陶制排水管道的记载。到公元前1600~前1100年前后,商代有关水利工程的文字记载了沟洫井田制度。公元前1000年前后,西周时期,已有蓄水、灌排、防洪等水利工程、水利事业的记载。

特别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秦国郡守李冰兴建都江堰工程,郑国修建的郑国渠(即现在的泾惠渠前身),楚国修建的芍陂等,至今仍存在,经扩建、改造和发展,继续为人民造福。

7楼:匿名用户

都江堰 至少它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水利工程,到现在都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8楼:琪竣

郑国渠吧?是在秦始皇大举扫平六合的战争开始之前的事情。

9楼:匿名用户

都江堰是战国时期李冰,郑国渠是秦朝有个叫郑国的

中国古代水利发展的历史

10楼:万里长城

战国战国末期,秦国国力殷实,重视水利,及至统一中国,生产力更有较大发展。四川的都江堰、关中的郑国渠(见郑白渠)和沟通长江与珠江水系的灵渠,被誉为秦王朝三大杰出水利工程。国家的昌盛,使秦汉时期出现了兴修水利的高潮。

汉武帝瓠子堵口,东汉王景治河等都是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在甘肃的河西走廊和宁夏、内蒙古的黄河河套,也都兴建了引水灌溉工程。

隋唐隋唐北宋五百余年间,是中国水利的鼎盛时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水利建设遍及全国各地,技术水平也有提高。隋朝投入巨大人力,建成了沟通长江和黄河流域的大运河,把全国广大地区通过水运联系起来,对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代除了大力维护运河的畅通,保证粮食的北运外,还在北方和南方大兴农田水利,包括关中的三白渠、浙江的它山堰等较大的工程共250多处。唐末以后,北方屡遭战乱,人口大量南移,使南方的农田水利迅速发展。水利法规、技术规范已经出现,如唐《水部式》、宋《河防通议》等。

元明从元明到清中期,中国水利又经历了六百年的发展。元代建都北京,开通了京杭运河。黄河自南宋时期夺淮改道以来,河患频繁。

明代大力治黄,采用"束水攻沙",固定黄河流路,修建高家堰,形成洪泽湖水库,"蓄清御黄"保证漕运。

这些措施对明清的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起了很大作用,但也为淮河水系留下严重的后患。在长江中游,强化荆江大堤,并发展洞庭湖的圩垸,促进了两湖地区的农业生产。珠江流域及东南沿海的水利建设也有很大发展。

但从整体而论,自16世纪下半叶起,中国水利事业的发展已趋缓慢。

清朝清末**时期,内忧外患频繁,国家无力兴修水利,以致河防失修、灌区萎缩、京杭运河中断,水利处于衰落时期。但是海禁渐开,西方的一些科学技术传入中国,成立了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等水利院校,培养水利技术人才。

在这一期间也修建了一些工程,如1912年在云南建成了石龙坝水电站,20年代修建了珠江的芦苞闸,30年代修建了永定河屈家店闸、苏北运河船闸和陕西的关中八惠灌溉工程等。但在全国范围内,水旱灾害日益严重,整治江河、兴修水利,已成为广大人民的迫切要求。

院子东南西北中方位怎么区分,风水学中,家里的院子东南西北方位都是主家中谁?

1楼 匿名用户 1 任何地方看早晨和傍晚太阳的位置大体判断东西。 2 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冬季看中午太阳的位置大体判断南。 3 欠发达地区夜晚通过北斗七星和仙后座找到北极星,大体判断北。 4 在空旷地看孤立树木哪面茂盛大体判断南 5 城市街道名称的牌子上会标注方向。 6 7 永磁铁指南针。 风水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