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思腰悬锦带佩吴钧,走马曾防玉塞秋。莫笑关西将家子,只将诗

2021-08-11 17:11:31 字数 4721 阅读 5897

1楼:老夫不发少年狂

边 思李益腰垂锦带佩吴钩, 走马曾防玉塞秋。

莫笑关西将家子, 只将诗思入凉州。

这很象是一首自题小像赠友人诗。但并不单纯描摹外在的形貌装束,而是在潇洒风流的语调中透露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寄寓着苍凉的时代和个人身世的感慨。

首句写自己的装束。腰垂锦带,显示出衣饰的华美和身份的尊贵,与第三句“关西将家子”相应;佩吴钩(一种吴地出产的弯刀),表现出意态的勇武英俊。杜诗有“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之句,可见佩带吴钩在当时是一种显示少年英武风姿的时髦装束。

寥寥两笔,就将一位华贵英武的“关西将家子”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了。

第二句“走马曾防玉塞秋”,进一步交代自己的战斗经历。北方游牧民族每到秋高马肥的季节,常进扰边境,需要预加防卫,称为“防秋”。玉塞,指玉门关。

这句是说自己曾经参加过防秋玉塞、驰驱沙场的战斗行动。和上句以“锦带”、“吴钩”显示全体一样,这里是举玉塞防秋以概括丰富的战斗经历。

不过,诗意的重点并不在图形写貌,自叙经历,而是抒写感慨。这正是

三、四两句所要表达的内容。“莫笑关西将家子,只将诗思入凉州。”关西,指函谷关以西。

古代有“关西出将,关东出相”的说法,李益是姑臧(今甘肃武威,亦即凉州)人,所以自称“关西将家子”。表面上看,这两句诗语调轻松洒脱,似乎带有一种风流自赏的意味。但如果深入一层,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诗人的理想抱负和其他作品来体味,就不难发现,在这潇洒轻松的语调中正含有无可奈何的苦涩和深沉的感慨。

写慷慨悲凉的诗歌,决非李益这们“关西将家子”的本愿。他的《塞下曲》说:“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象班超等人那样,立功边塞,这才是他平生的夙愿和人生理想。当立功献捷的宏愿化为苍凉悲慨的诗思,回到自己熟悉的凉州城时,作者心中翻动着的恐怕只能是壮志不遂的悲哀吧。

如果说:“莫笑”二字当中还多少含有自我解嘲的意味,那么,“只将”二字便纯然是壮志不遂的深沉感慨了。作为一首自题小像赠友人的小诗,三、四两句所要表达的,正是一种“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式的感情。

这当然不意味着李益不欣赏自己的边塞之吟,也不排斥在“只将诗思入凉州”的诗句中多少含有自赏的意味。但那自赏之中分明蕴含着无可奈何的苦涩。潇洒轻松与悲慨苦涩的矛盾统一,正是这首诗的一个突出特点,也是它耐人寻味的重要原因。

http://baike.baidu.com/view/572060.htm

2楼:百度网友

①吴钩:春秋时吴王阖闾所造的一种弯形宝刀,见《吴越春秋》。鲍照《代结

客少年场行》有“锦带佩吴钩”句。 ②玉塞:玉门关。 ③关西将家子:

《后汉书·虞翻传》:“谚曰:‘关西出将,关东出相。’”李益为陇西人,

汉名将李广之后,其父也做过武官,故自称关西将家子。 ④凉州:乐曲名。

【品评】

这首诗是李益的自我写照,当作于中年以后。

前两句用一“曾(曾经)”字,追叙往日的战斗经历。李益生于凉州,出

身望族,以“身承汉飞将”(《赵邢宁留别》)自豪。但八岁时爆发安史之乱,

十七岁时吐蕃侵占河西陇右之地,家乡沦陷,移家洛阳。这给他留下了痛苦的

回忆,自称“西州遗民”,誓复失地。《唐才子传·李益传》说他“从军十年,

运筹决策,尤其所长。往往鞍马间为文,横槊赋诗,故多抑扬激厉悲离之作,

高适、岑参之流亚也。”他“从军十年”,主要是抵御吐蕃入侵,当时的特定

说法叫做“防秋”。《旧唐书·陆贽传》:“河、陇陷蕃(吐番)以来,西北

边常以重兵守备,谓之‘防秋’。”首句“腰悬锦带佩吴钩”,活画出“关西

将家子”的英武形象,次句用“走马”“防秋”概括了十年战斗生涯。“防秋”

乃至收复河西、陇右失地,这是他的本愿,他的《塞下曲》说:“伏波惟愿裹

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可是他的这种

愿望一直未能实现,却以边塞诗蜚声当时,因而以

三、四句抒发感慨。

后两句以“莫笑”领起,言外之意是:作为“关西将家子”而“只将诗思

入凉州”,这是可“笑”的,而且已经有人“笑”他。当然,别人不会“笑”,

这只是一种假设,便于自我解嘲:别笑我只知作诗,我还干过“关西将家子”

的本行,“腰悬锦带佩吴钩,走马曾防玉塞秋”呢!“玉塞”借指边防,诗人

当然没有到过玉门关。

“诗思(音四)”,指诗情诗意。“入凉州”,语意双关。《旧唐书·李

益传》说李益擅长七绝,“每作一篇,为教坊乐人以赂求取,唱为供奉歌辞。

其《征人歌》、《早行篇》,好事者画为屏障。‘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

月如霜’之句,天下以为歌辞”。《乐府诗集》引《乐苑》云:“《凉州》,

宫调曲, 开元中凉州府都督郭知运进。” 据此,“诗思入凉州”指其诗“入

乐”,被谱为歌曲,天下传唱。《凉州》,借指乐曲。他是凉州人,自幼熟习

《凉州曲》,其诗入乐,亦以谱入《凉州曲》为宜。然而只要注意李益生长凉

州,青年时期家乡沦陷,他常思收复,形于吟咏的事实,便不难**“只将诗

思入凉州” 的深层意蕴:虽曾十载从军,却一直未能收复失地, 因而只能将

“诗思”谱“入凉州”,而他自己及其家属,却依然飘泊他乡,未能“入凉州”

回故里啊!他的《从军诗》自序云:“吾在兵间,故为文多军旅之思。或因军

中酒酣,或自塞上兵寝,投剑秉笔,散怀于斯文,率皆出乎慷慨意气,武毅果

厉。 本其凉国, 则世将之后,乃西州之遗民欤!亦其坎坷当世,发愤之所志

也。”(见《唐诗纪事》卷三十)读读这篇序,再读“故国关山无限路,风沙

满眼堪断魂”(《六州胡儿歌》)一类诗句,便更能领会这首《边思》诗所抒

发的作为“西州遗民”的深沉感慨。

诗题《边思》的“边”,不外是边地、边防一类的意思。与李益同时的白

居易在《西凉伎》里写道:“凉州陷来四十年,河陇侵将七千里。平时安西万

里疆,今日边防在凤翔。……遗民肠断在凉州,将士相看无意收。”正可以移

来解释《边思》的含意。诗题如此,诗意亦应与此调协。然而绝句有特殊写法。

乍读前两句,华美、豪故的诗句流露出自豪感;后两句以“莫笑”抹倒“笑”,

申言自己不仅诗名早著,诗章入乐,而且参加过防边战斗。难怪有些诗评家赞

为“自负语”、“洒脱语”。然而结合诗题细味全诗,便知自负中有自愧,洒

脱中含悲慨。含蓄蕴藉,唱叹有情。

莫笑关西将家子,只将诗思入凉州是什么意思

3楼:匿名用户

【年代】:唐

【作者】:李益——《边思》

【内容】

腰垂锦带佩吴钩,走马曾防玉塞秋。

莫笑关西将家子,只将诗思入凉州。

【赏析】:

这很象是一首自题小像赠友人诗。但并不单纯描摹外在的形貌装束,而是在潇洒风流的语调中透露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寄寓着苍凉的时代和个人身世的感慨。

首句写自己的装束。腰垂锦带,显示出衣饰的华美和身分的尊贵,与第三句“关西将家子”相应;佩吴钩(一种吴地出产的弯刀),表现出意态的勇武英俊。杜诗有“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之句,可见佩带吴钩在当时是一种显示少年英武风姿的时髦装束。

寥寥两笔,就将一位华贵英武的“关西将家子”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了。

第二句“走马曾防玉塞秋”,进一步交代自己的战斗经历。北方游牧民族每到秋高马肥的季节,常进扰边境,需要预加防卫,称为“防秋”。玉塞,指玉门关。

这句是说自己曾经参加过防秋玉塞、驰驱沙场的战斗行动。和上句以“锦带”、“吴钩”显示全体一样,这里是举玉塞防秋以概括丰富的战斗经历。

不过,诗意的重点并不在图形写貌,自叙经历,而是抒写感慨。这正是

三、四两句所要表达的内容。“莫笑关西将家子,只将诗思入凉州。”关西,指函谷关以西。

古代有“关西出将,关东出相”的说法,李益是姑臧(今甘肃武威,亦即凉州)人,所以自称“关西将家子”。表面上看,这两句诗语调轻松洒脱,似乎带有一种风流自赏的意味。但如果深入一层,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诗人的理想抱负和其他作品来体味,就不难发现,在这潇洒轻松的语调中正含有无可奈何的苦涩和深沉的感慨。

写慷慨悲凉的诗歌,决非李益这们“关西将家子”的本愿。他的《塞下曲》说:“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象班超等人那样,立功边塞,这才是他平生的夙愿和人生理想。当立功献捷的宏愿化为苍凉悲慨的诗思,回到自己熟悉的凉州城时,作者心中翻动着的恐怕只能是壮志不遂的悲哀吧。

如果说:“莫笑”二字当中还多少含有自我解嘲的意味,那么,“只将”二字便纯然是壮志不遂的深沉感慨了。作为一首自题小像赠友人的小诗,三、四两句所要表达的,正是一种“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式的感情。

这当然不意味着李益不欣赏自己的边塞之吟,也不排斥在“只将诗思入凉州”的诗句中多少含有自赏的意味。但那自赏之中分明蕴含着无可奈何的苦涩。潇洒轻松与悲慨苦涩的矛盾统一,正是这首诗的一个突出特点,也是它耐人寻味的重要原因。

只将诗思入凉州上一句

4楼:追随不经意间

边思[作者] 李益

腰悬锦带佩吴钩,走马曾防玉塞秋。

莫笑关西将家子,只将诗思入凉州。

如果满意请采纳~

5楼:嘟嘟

莫笑关西将家子

边思[作者] 李益

[全文]

腰悬锦带佩吴钩,走马曾防玉塞秋。

莫笑关西将家子,只将诗思入凉州。

6楼:胖小胖与臭小王

莫笑关西将家子,只将诗思入凉州。

《边思》

唐代:李益

腰垂锦带佩吴钩,走马曾防玉塞秋。

莫笑关西将家子只将诗思入凉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