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行行止 当中的景行一词译为大路,有何出处或典故

2021-07-20 15:50:06 字数 2136 阅读 4473

1楼:文以立仁

关于“景行行止”当中的“景行”一词译为大路的问题:

《康熙字典》:景。又《诗·小雅》景行。《朱传》大道也。

《朱传》,即南宋朱熹撰著的《诗集传》,简称《集传》,共二十卷,为《诗经》的研究著作。

2楼:匿名用户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诗经·小雅·车舝》。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汉·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郑把“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是人们行动的准则。

宋·朱熹则解释说:“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

3楼:与长街相遇

出处和典故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诗经·小雅·车舝》。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诗》有之:

‘高山仰止,景行(háng)行(xíng)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汉·郑玄注解说:

“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郑玄把“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是人们行动的准则。宋·朱熹则解释说:

“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

”朱熹的“高山”,就说是人们平时仰望的高山,没有什么喻义;而“景行”是大道、大路,“景行行止”是说大道可供人们行走。一个崇高得可以,一个直白得可以。对“止”,都解释为语助词,看来没有什么意义。

4楼:创业导师田小爱

景行行止,jǐng háng xíng zhǐ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诗经·小雅·车舝》。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诗》有之: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汉·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郑把“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是人们行动的准则。

宋·朱熹则解释说:“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出处及意思有谁知道

5楼:匿名用户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话常见常用,可要解释清楚,还真得费点笔墨。

这话出自《诗经·小雅》。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

”朱熹注解说:“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

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一个是汉儒,一个是宋儒,两人说法竟有如此大的差异。

上句“高山仰止”,郑说“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朱说这是直指人们仰望高山,并无喻义。

下句“景行行止”,分歧更大。依郑说,“景行”解释为“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则而行之”,是说以此作为行动的准则。依朱说,“景行”(—háng)是大道,“景行行止”是说大道可供人们行走。

郑玄、朱熹都是大儒,两人的说法都有道理,不过由于两人相隔千年之久,在朱说提出之前,郑说已为大家所普遍接受,因此后人在引用这话时,多取郑说,少有取朱说的。现行各种词典,有的两说并存,有的把两说糅合在一起。

两句中的“止”字,是语助词,表示确定语气,后代引用时有改用“之”字的。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可以缩略为成语“高山景行”,“景仰”一词也由此产生。因为是名句,后代引用的很多,这里只照录见于《史记·孔子世家》的一例:“《诗》有之: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这话是用来赞美孔子的,由于在引文后面加了两句(意思是: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景仰的意思就格外显豁了。再说,《史记》作者司马迁又比郑玄早生两百多年,可知景仰之说早已通行于世,并非郑玄所首倡也。

6楼:匿名用户

《诗经·小雅》。

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景仰的意思就格外显豁了。

7楼:荷气临风

我就想知道“景行行止”第一个“行”读作hang,第二个“行”读成什么hang 还是 xing?

8楼:百度网友

出处:《诗经·小雅·车辖》

意思: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

高山:比喻高尚的品德。止:语助词。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