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中四五六段写景特点和侧重点是什么?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抓住哪些事物

2021-04-01 05:20:54 字数 5033 阅读 7937

1楼:匿名用户

第四段:“月下荷塘”运用比喻、博喻、通感等修辞手法,意象有:荷叶、荷 花、流水,视听结合。

第五段:“荷塘中的月色”巧用动词,运用比喻、通感等修辞,描写了月光与月影。第六段:

“周围景色”

2楼:匿名用户

第四节,细致描绘荷塘的容貌,顺序写出荷叶、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层次井然,委婉精细,栩栩如生,柔美动人。整个一节没有谈月,但处处有月。写荷叶、写荷花、写荷香、写荷波,都确然是在月光照耀下的。

3楼:不会弹琴的老九

请参看,说的很详细http://baike.baidu.***/view/153597.htm

4楼:古蓝

http://baike.baidu.***/view/153597.htm

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第4、5、6段中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法?

5楼:匿名用户

比喻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拟人 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排比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博喻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三个及以上比喻)

6楼:匿名用户

http://beike.dangzhi.***/view/1gs883 你看看就

知道了!!

《荷塘月色》4,5,6段的修辞手法以及作用是什么????

7楼:匿名用户

荷塘月色

http://****dljyw.***/upload/2009_01/09010214093552.***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第四五六自然段是什么

老师荷塘月色中第四段写流水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景的特点?氛围,效果有哪些,流水的荷韵?

8楼:匿名用户

“ 比喻”: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通感”或“联觉”: 作者却把荷花比喻成“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使其转化为听觉形象,这种把一种感觉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感觉的形象的写法,

荷塘月色的写景特点?写作手法?

9楼:万里长城

朱自清先生的写景散文如同“工笔画”, 景物描绘精雕细刻, 细腻传神。此言放在《荷塘月色》尤为确切。朱自清散文的语言基调是朴素的, 有一种清新、自然、典雅的美。

朱自清先生对剖开来的“月色下的荷塘”与“荷塘上的月色”两部分作进一步的“精耕细作”, 从视觉 、听觉 、嗅觉 等角度去描写对象的形状、色彩、大小、数量、气味、声音, 以及它们的运动变化。这样, 就把景物表现得非常细腻。

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也是《荷塘月色》这篇文章语言的一大特点。经这些修辞手法装饰的语言更具艺术魅力。

《荷塘月色》的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越详细越好

10楼:雪晶

凤凰传奇的《荷塘月色》出发点肯定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印象最深的句子是“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运用的是比拟的手法。比拟是物的人化或人的物化或把甲物拟作乙物,具有思想的跳跃性,能使读者想象的翅膀,捕捉它的意境,体味它的深意。正确地运用比拟,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而这首歌里大多都运用了这种手法,剪一段时光、流进了月色、弹一首小荷、琴音就落在我身旁……其他的就是比喻了吧

11楼:匿名用户

《荷塘月色》是中国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朱自清任教清华大学时所写的一篇散文,因收入中学语文教材而广为人知。

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值“四·一二”蒋介石背叛革命之时——曾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面对这一黑暗现实,他悲愤、不满而又陷入对现实无法理解的苦闷与彷徨之中。怀着这种孤独苦闷的心情,写下了《荷塘月色》这篇文章。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代表作,作者认为人们过去对它的解读是“牵强附会”。文章认为“此文是作者把潜意识的美人原形和爱欲投射在了荷花的意象上”,并说“这就是使此文章成为朱自清潜意识愿望的象征”。文章由此提出了自己新的文学阐释:

美人幻梦的置换变形。

作者认为《荷塘月色》表现的纯粹是个人的情感,并铺排而列:“这种个人的情感与那个时代的政治背景根本无关;与另外文学作品的表现的革命主体根本无关;与以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的意象表现坚贞的情操根本无关。”并强调:

“这种个人情感完全是属于朱自清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内心体验。”且概括而言之“《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一种潜意识的愿望表现。”是幻梦的描述与阐释中,作者把幻梦与现实作了如此的统一。

一、通过月色与人的沟通而淡化了梦境与现实的距离。作者把“妻”与“儿”的的睡熟的幻梦与“我”通过对暗夜里月色的氛围营造而形成梦境与现实的整一。

二、通过对曲径小道的描述而达到梦境与现实的整合,实现他们之间的情感性联系。作者以小径作为了融合现实与梦境的象征性通道。并言“是梦境通往现实的必由之路。”

三、这种梦境与现实的错位式描写,实质是为了宣泄一种被压抑了的愿望,是一种潜在的意识。作者把这种潜在的意识愿望脱离了政治性因素的包围。用以弗洛伊德的梦论分析为“深处感情”的因素。

其二,作者把这种恬淡月色中梦境的游离作为一种现实压抑中的突暴式愿望。并认为“夜游荷塘”只是一种情感心绪的抒情化表达。从而由这种内心的隐意识引延出“美人象征”这一说法。

作者这样列举:写荷叶,“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舞女的裙”。 荷花是,“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些白花。

有袅娜开着的,有羞涩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犹如刚出浴的美人。”荷花的清香是,“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荷花的颤动是,叶子与花被微风吹过,“象闪电般,霎时穿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荷叶的风致是,“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但流水的流动却使叶子“更见风致”了。

作者把这种形式的表现认定是情感的形式化表现,并以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中的“(艺术形式)是由情感转化成的可听的形式”来作据。并因此推定荷叶象征着美人的新鲜论断。认为朱自清是以一种朦胧的象征来宣泄对美的独善情怀。

解释为,梦的意识是显示压抑后的“爱欲”的迸发。“荷花是朱自清的潜意识的伪装”。

政治性的退化,情感性的浓饰,使这种对《荷塘月色》的阐释赋予新的内涵。从而把梦者的“月下情怀”演绎为一种潜意识的象征,以满足情感的欠缺。 这种“爱欲”的象征性原因,关键在于“爱欲”的内存性原因。

关于这个,作者解释为“爱欲”的移置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作者先是把荷叶的意象置入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作结。即以传统的荷叶形象来阐释朱自清外露的原形意义。

“采莲实质是一种文化仪式,一种野合风俗,一种浪漫游戏。”它是从生殖仪式发展而来。并强调,“说到底,采莲是为了爱情,为了**”。

对此,作者搬了南朝民歌《西洲曲》,汉乐府民歌《江南》,以及《采莲赋》中的意蕴来作底论。从而把一种近乎原始的性与爱欲与梦境实现了完美的整合。在爱欲的移置问题上,杨朴先生着力阐释了《荷塘月色》对这种古代文化的延留。

“以性换情,从而使性掩藏到象征的背后”,这是一种对美人意象的幻梦位移。 作者从朱自清的一系列散文作品中归结其中所孕籍的美人,爱欲与幻梦的延留问题。情感解释对《荷塘月色》的阐释不啻为一个全新的突破,尤其其中以弗洛伊德的梦境与性心理来分析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的写作心迹。

这与当时社会的压抑性气氛是相通相适的一种心境写照。但朱自清作为一个革命作家,把《荷塘月色》的写作动因全部归结为一个情感与爱欲下的沉闷呻吟,是有失偏颇的。 我以为,假如说这是一种由政治性的意识到情感性压抑的潜意识移置,或许本文会有更大的包容量,想当时的政治性苦闷与情感性的即时苦闷,形成他写《荷塘月色》这一艺术与思想的动因。

假若说是单纯的情感萌饰,于情可释,于理却不畅达。 另外,作者认为朱自清的性与爱欲的压抑是受着〃道德律〃的约束,并把游河(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看作他的一次不成功的情感释放过程。 最后,作者总结“我们所感受到的主题思想,仍是愿望没能满足的深深遗憾,”这既是对《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一个总结,也是对《荷塘月色》思想的一个概述。

这种以情感来定位的方法是必要的,但全部性的爱欲肯定与现实性的政治氛围的影响否决,是欠妥的。正如杨朴先生在文中所言,“对一代代中学生,形成了一种严重的错误诱导”,这也不能不说是此文中的一个矛盾。

12楼:匿名用户

拟人的手法,同时也有比喻!

13楼:

拟人 比喻 对偶 反复 夸张 反问

荷塘月色的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14楼:北岛无梦丷

《荷塘月色》 一开篇就点出文章的“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接着写小路的“静”、月色朦胧的“静”, 来反衬作者的“心里颇不宁静”。再接着以荷塘四周蝉声和蛙鸣的“闹”突出荷塘月色的“静”,进一步反衬此时此地“荷塘月色”的“静”。

最后画龙点睛“: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含蓄地揭示出“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

文章这样的结构严谨细密, 脉络清楚,又不露人工斧凿的痕迹, 达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可贵境界。散文的艺术魅力, 集中地体现在艺术构思方面。

15楼:匿名用户

田田——叠词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有一种韵律美,渲染出雅而不俗的语言氛围。

荷花-舞女的裙——以亭亭的舞女的裙来比喻叶子,有一种舒展、旋转的美。荷叶本是静的,作者想像它是动的,这是以动写静,以虚写实。

羞涩地打着朵儿的——用写女子娇美神态的词“羞涩”来写荷花,赋予荷花生命的活力和感情,拟人手法写出了荷花的情态美。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用博喻(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描绘说明同一个本体的比喻句)写出了月光下的荷花的各种姿态。

用“歌声”比“清香”,“名曲”比“光与影”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通感(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感觉的印象,即“感觉的相通与转移”)而这样的感觉也只有在静静的月夜下才感受得到,就更突出了宁静的氛围。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转为听觉)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视觉转为听觉)

登高这首诗集中描写了哪些意象,登高 这首诗中集中了哪些意象?诗中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

1楼 百度用户 秋风 天空 猿啼 沙渚 飞鸟 落叶 长江 酒 登高 这首诗中集中了哪些意象 诗中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 2楼 匿名用户 诗词小筑为您解答 1 《登高》这首诗中集中了哪些意象? 集中了风 天 猿 渚 沙 鸟这六种意象。 2 诗中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 特点 每件景物均只用一字描...

《春天是动词》中描写了哪些春天的事物,各有什么特点

1楼 奋斗中的大土豆 这里是没有人能给出具体答案的, 因为没有人是同年级的 因为看不到具体答案,还是建议自己 多思考,不会的问同学或者老师 希望能帮到你,请采纳正确答案 你的点赞或采纳是我继续帮助其他人的动力 2楼 二狗开挂照样秒 i don t know 朱自清《春》具体描绘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