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孔子教育思想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可以在详细的说一下吗因

2021-03-20 05:14:18 字数 5201 阅读 8784

1楼:厦门所见所闻

有教无类这个成语出自孔子的《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教是指教育,类是指类别。这个四个字想表达的意思是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能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

有教无类”也体现了儒家学说思想的本质,更包含了孔子一生的教育理念和追求。有教无类是一种大教育观念,也是一种通识教育。

孔子有教无类在现实中的体现1、教育对象不分等级,均一视同仁

在孔子的众多**中,有一些是贵族**,比如孟懿子、司马牛等世家子弟。也有一些普通出生的平民,如子贡、子路等。

同时,孔子与刁蛮无理的互乡人、民风淳朴的阙党人都可以与之亲切交谈。

孔子的有教无类还体现在他不仅教本国人,同时还面向天下,他的学生也是遍布天下,子贡是卫国人,子张是陈国人,子路是鲁国人,子夏是晋国人,公孙龙是赵国人。

以上这些都体现了教育对象的“有教无类”。

2、教育内容、方式灵活多样

在教育内容上,孔子首先重视的是人格的教育,其次再进行进行知识技能教育,培养政治、经济、文化各种人才。

在教育方式上则随机施教。出行时顺便教育司机樊迟;在河边教育**珍惜时间,于是便出了那句至今经典名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同时,其还带领**周游列国,增长见识。

有教无类与现代精英教育孔子的有教无类在我们现代教育中也有直接体现,九年义务教育,就是践行“有教无类”,人有聪明有愚笨,学习有快有慢,我国现在施行的小学六年以及初中三年就是有教无类,践行有教无类的理念。

而我们现在教育中真正意义上的分科教育是从大学开始的,也就是职业教育、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等。

所以现在教育中,大学之前都是通识教育,大学之后才开始专业人才的培养。

2楼:假面

1、有教无类:让平民子弟也能接受教育,促进社会发展。

2、因材施教:因各人各种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3、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只有虚心向别人请教,才能不断完善自己。

4、勤于思考:只有勤学善问,才能得到知识。

5、温故而知新:经常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才能学好新知识。

6、不耻下问:提倡人人好学虚心求教。

7、知之为知之,不知不为不知:这就是实事求是的做学问的基本素质。

3楼:小小芝麻大大梦

1.有教无类:让平民子弟也能接受教育,促进社会发展。

2.因材施教:因各人各种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3.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只有虚心向别人请教,才能不断完善自己。

4.勤于思考:只有勤学善问,才能得到知识。

5.温故而知新:经常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才能学好新知识。

6.不耻下问:提倡人人好学虚心求教。

7.知之为知之,不知不为不知:这就是实事求是的做学问的基本素质。

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

4楼:是嘛

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注重童蒙、启蒙教育。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扩展资料

孔子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意谓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

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毕生从事教育活动。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爱护学生,学生很尊敬他,师生关系融洽,是中国古代教师的光辉典型。

5楼: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有:

1、有教无类:让平民子弟也能接受教育,促进社会发展。

2、因材施教:因各人各种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增强教学效果。3、三人行,必有吾师焉:

只有虚心向别人请教,才能不断完善自己.。4、勤于思考:只有勤学善问,才能得到知识.。

5、温故而知新:经常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才能学好新知识。

6、不耻下问:提倡人人好学虚心求教。

7、知之为知之,不知不为不知:这就是实事求是的做学问的基本素质。

6楼:有嗨咩

一、孔子教育思想之一:德育----素质教育的重点。

孔子一生为培养治国人才而进行贤能教育。在“德、才”两方面,把“德”放在第一位,以“仁”为出发点,提倡“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并把“仁义礼智信”作为五常。他认为“**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二、孔子教育思想之二:勤奋好学、讲究方法、注重实效。

7楼:曾志揚

孔子的教育思想亦即是儒家思想。中国人二千多年来,重要尊奉的国教、道德的规范及也被视为伦常的标准。那所谓「三从四德」与「礼义廉耻」等的教条,所以也成了旧日封建时代用以朿缚人们思想的工具。

在未有受到西方更先进的文化挑战之前,是各朝统治者依赖的重要**。

但自晚清开始,中国受到西方较为实用的思想冲击下,儒教渐渐地露出它的弊病,人们亦开始对它质疑;醒觉到要追上西方国家的文明,儒家思想已是落伍陈腐的过时之物。

要实行思想革新,便先必定要把旧的一套丢掉方可。我国二十世初的「新文化运动」,便是中国新一代知识份子,抛旧迎新的一次重大行动,它是改进了新中国的一次伟大革命,造福了我们中国新的一代,60年代的文化革命,再一次向「牛鬼蛇神」挑战,彻底地打开了朿缚我们二十多个世纪的枷锁。使现在新的中国可以和世界其它各国看齐。

当然,儒家思想并非完全没用的东西,二千多年来维系著中华民族的一些重要基本道德,还是应该保持、也是不能背弃的。如我等老一辈的中国人,儒家思想已在我们的脑海根深蒂固,很难把之完全忘却。就称我们是茅盾的一代罢。

8楼:匿名用户

(一)因材施教   孔子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因材施教的方法,并作为一个教育原则,贯穿于日常的 教 育工作之中。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运用因材施教者,也是他在教育上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因材施教”的命题不是孔子提出来的,南宋朱熹的《论语集注》云:“孔子教 人,各因其材”。

)   施行因材施教的前提是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并了解学生的特点。孔子了解学生最常用 的 方法有两种。第一,通过谈话。

孔子说:“不知言,无以知人也。”他有目的地找学生谈话,有个别谈话,也有聚众而谈。

如有一次有意识地向子路提出一个假定性的问题:“道不行 ,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

”字路并未说话,仅以高兴默认,孔子便说:“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第二,个别观察。

他通过多方面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由表及里地洞 察学生的精神世界:要“听其言而观其行”,单凭公开场合的表现作判断还有片面性,就要 “退而省其私”;只凭一时的行为作判断还不够,还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就是要注意学生的所作所为,**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的感情倾向,这就可以把一个人的思想面貌了解透彻了。他在考察人的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认为不同的事务不同的情境都 可以考察人的思想品质。

  (二)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在教学中,孔子把“学而知之”作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他的“学而知之”就是说学是求知 的 惟一手段,知是由学而得的。学,不仅是学习文字上的间接经验,而且还要通过见闻获得直接经验,两种知识都需要。

他提出“博学于文”、“好古敏以求之”,偏重于古代文化、政 治知识这些前人积累的间接经验。他还提出“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孔子重视学,也重视思,主张学思并重,思学结合。

他在论述学与思的关系时说:“学而 不 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既反对思而不学,也反对学而不思。

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子还强调学习知识要“学以致用”,要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之中。

把学到的知 识要 “笃行之”,他要求学生们说话谨慎一些,做事则要勤快一些,“君子欲讷其言而敏于行” ,应当更重视行动。   由学而思而行,这就是孔子所**和总结的学习过程,也就是教育过程,与人的一般认识 过程基本符合。这一思想对后来的教学理论、教学实践产生深远影响。

  (三)启发诱导,循序渐进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与悱是内在心理 状 态在外部容色言辞上的表现。

就是说,在教学事必先让学生认真思考,已经思考相当时间但还想不通,然后可以去启发他;虽经思考并已有所领会,但未能以适当的言词表达出来,此 时可以去开导他。教师的启发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启发之后,应让学生再思考,获得进一步的领会。孔子在启发诱导、循序渐进的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三种,即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能近取譬,推己及人;叩其两端,攻乎异端。

七、树立教师的典范   孔子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将毕生精力贡献于后一代的教育工作, 敏 而好学,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重视道德修养,是一位尽职的好教师。他回答子贡的提问时说:“圣则吾不能,吾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他也曾在学生面前评价自己说:“若圣与仁, 则吾其敢。抑为(学)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也。

”他为后世的教师树立了六个方面的典范:   学而不厌。教师要尽自己的社会职责,应重视自身的学习修养,掌握广博的知识,具有高 尚的品德,这是教人的前提条件。

  温故知新。教师既要了解掌握过去的政治历史知识,又要借鉴有益的历史经验认识当代的 社会问题,知道解决的办法。   诲人不倦。

孔子30岁左右开始办学,40多年不间断地从事教育活动,就在从政的5年间,也仍 然从事传授,周游列国时,也随处讲学。有的学生品德很差,起点较低,或屡犯错误,他也 不会嫌弃,耐心诱导,造就成才。“爱之,能勿劳乎?

忠焉,能勿诲乎?”对学生的爱和高度负责,是他有诲人不倦教学态度的思想基础。   ?

以身作则。孔子对学生的教育,不仅有言教,更注重身教。通过严以责己,以身作则来感 化 学生。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 从政乎何有?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教学相长。孔子认识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不是单方面的知识传授, 而是可以教学相 长 的。

他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答疑解惑,经常共同进行学问切磋。不但教育了学生,也提高自己。

阐述孔子“仁”的内涵及现实意义,阐述对孔子仁学思想有哪些认识和理解?

1楼 匿名用户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 仁 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 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 仁 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 弟 悌 忠 恕 礼 知 勇 恭 宽 信 敏 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