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轨道形状的实际意义,原子轨道的形状 30

2021-03-18 16:15:19 字数 6129 阅读 2096

1楼:匿名用户

轨道的伸展方向,决定成共价键的方式和方向

原子轨道的形状 30

2楼:

1s与2s的径向部分不同, 在空间上会占据同一块空间, 但其函数分布不同.

图形可参考http://struchem.nankai.edu.** 结构化学-资源**-原子结构部分

3楼:化学天才

你不要纠结这样,只要记住s轨道球形对称,p轨道哑铃形,d轨道四花瓣形(其中dz2轨道与其它四个不一样),记住这些就行了。

原子轨道的形状有什么用?电子在原子轨道上运动吗?

4楼:随遇而安的ye子

原子轨道的形状是由电子的绕核运动决定的

5楼:昊

原子里的电子轨道就是一个球面,电子在特定轨道上运动,如果去了高轨道需要吸收能量,去低轨道要释放能量,通常以光的形式释放。

6楼:匿名用户

电子在原子核周围运动,并没有轨道,是电子云状态。

真正的原子轨道能够想象出物理模型么

7楼:庐山醉仙

原子轨道又称轨态,是以数学函数描述原子中电子似波行为。此波函数可用来计算在原子核外的特定空间中,找到原子中电子的机率,并指出电子在三维空间中的可能位置。“轨道”便是指在波函数界定下,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机率较大的区域。

具体而言,原子轨道是在环绕着一个原子的许多电子(电子云)中,个别电子可能的量子态,并以轨道波函数描述。

原子轨道的形状有球形、纺锤形(哑铃形)等。每个轨道,电子的排布是有规律的,遵循能量最低原理、鲍林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因此会形成不同形状的轨道。

空间取向的原子轨道是什么意思

8楼:等待发光的台灯

空间取向在化学中一般说的是物质(分子)结构或者原子轨道的形状

指分子结构时,我们在起化学反应时所说的有效碰撞时,分子与分子的反应基团碰撞符合反应允许发生的取向。

指原子轨道时,我们说s轨道为球对称,无取向(无方向性);p轨道为哑铃形,有取向(有方向性),成键时会有σ键或π键等。这里的取向也就是方向性。

化学中能量相同原子轨道是什么意思???

9楼:

洪特规则是经验规则,半满、全满主要是针对d轨道,s轨道没有这个说法。

为什么原子轨道中s轨道是球形,p轨道是纺锤形?关于轨道形状的理论依据是?

10楼:匿名用户

电子轨道就是波函数(注意这是数学函数).由薛定谔方程得来,这是量子力学,统计方法的。电子云是原子中电子几率密度│ψ│^2分别的具体形象。角量子数

原子轨道中的圆形,哑铃形,四瓣梅花形,就是电子运动的轨道形状吗?它是一个立体的轨道吗?还有书中图上正负号

11楼:匿名用户

楼上说的也不全对。首先,电子的运动虽然是在原子附件的什么位置都可能出现,但是还是有规律的,这个规律是一个统计规律:即某些地方出现的概率大,某些地方出现的概率小,这个统计规律就是电子云密度。

另一方面,原子轨道是代表原子中电子空间运动状态的一个波函数,这个波函数模的平方也代表电子在空间某点出现的概率密度,在整个空间中表示出来也就是电子云。

“运动轨道”?我不知道你的理解是什么——不过电子在轨道中的运动不是像宏观世界中地球绕太阳那样在一个圆圈上绕着走。电子轨道中的圆形是指电子主要在这个圆里面出现。

原子轨道的正负号如楼上所说,是波函数的相位用于描述成键。相位相同的原子轨道才能相互成键。

但是那个下表虽然是人为规定的,这点没错,但是还是有实际意义的,是表示轨道的空间取向的。比如d轨道中dxy表示的就是该轨道沿着xy轴的夹角方向。

12楼:匿名用户

电子的运动是无规律的,因此这并不是电子的绕核运动轨道,而是电子只在这样的一个空间内出现。正负指的是象位,用于描述成键。象位相同的原子轨道才能相互成键。

下角标是人为规定,没有什么特殊含义。

原子轨道中,各个轨道各有什么特征呢?

13楼:匿名用户

你需要学习量子力学。原子轨道的形状与电子云分布,与电子的波函数对应。电子的波函数,通俗的讲就是电子云空间分布(它们有个模平方的对应关系),可以由其受到的原子核的吸引力(静电能),通过解薛定谔方程决定。

这就好比经典力学中知道了某个物体的初速度与在运动过程中的受力情况,就可以根据运动方程f=ma,解出其之后的运动轨迹与动能一样(像抛物运动)。对于单原子,给薛定谔方程的解有很多,它们的波函数表示不同的轨道。不同轨道的能量不同,形状不同。

s轨道是个球,p轨道是哑铃,d轨道是四叶草,f轨道是八叶草。这就导致了它们具有不同的性质。s轨道是空间对称的,所以没有哪个角度是特殊的,与它形成的键可以随意扭动。

而p,d轨道是有空间取向性的,因此成键时有180度,90度等特定角度。原子轨道是对单个原子说的。但是很多情况下,比如原子形成晶体,或者化合物及其团簇的时候,这些轨道中有一些已经变化或者消失了。

比如,对于晶体,原子轨道重新组合成分子轨道,一个轨道遍布整个晶体,一个电子为整个晶体所共享。对于小分子化合物,轨道可能发生了杂化与变形。轨道的特征也就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人类的数学知识不足以解大多数多原子薛定谔方程,来确定电子的行为。所以实验积累经验,还是很重要滴。

求原子轨道d和f形状

14楼:匿名用户

d轨道主要是花瓣形,s轨道是球形的,p轨道是哑铃形,所有的s,p,d轨道形状基本一样,就是大小的区别。

电子在核外运行的轨道由薛定谔方程计算得知,根据该方程,电子的运行轨道由三个常数n、l、m确定,其中n称为主量子数,可以认为是主层数。

它确定核外电子有几层,取值为1到n的正整数,根据目前发现的所有元素,n最大为7,从1到7称为1层、2层……7层,也可用七个字母表示,即k、l、m、n、o、p、q。

l表示角量子数,也可以认为是亚层,我们一般称为能级,这就是说,在不同的主层上,还存在更为精细的亚层,各个亚层也就是各个能级的电子能量不同,对于确定的n,l的取值为0~n-1,如n为1~7,则l为0~6。

但是截至目前为止,人们在所有7个主层上只发现了四个能级,这四个能级也可用字母s、p、d、f表示,假如后面还有能级则按字母序列递增,并且跳过j,比如g、h、i、k等。

这就是说,在第一主层有0亚层也就是1s能级,第二主层有0、1亚层也就是2s、2p,……,第7主层有0、1、2、3亚层也就是7s、7p、7d、7f,这种表示方法的含义是,前面的数字表示主层数,后面的字母表示该主层的亚层。

注意这里我们在前7个主层只发现了4个亚层,也就是从第4个主层到第7个主层,亚层也就是能级数都为4个。

m则表示磁量子数,其实这个我们可以理解为电子最终的轨道分布,也就是说,在每个亚层中,可以存在几个轨道,这个大家可能以为每个亚层只有一个轨道。

其实不然,因为核外电子层是一个三维球面,在某个亚层,理论上可以存在无数个轨道,直观理解就是他们虽然轨道半径相同,但是方向不同,也认为是不同的轨道。

m的取值只跟l有关,分别在l为s、p、d、f时取l、3、5、7,也就是说在第0亚层或者说第s能级上,有1个轨道,第1亚层或者说第p能级上,有3个轨道,……,第3亚层或者说第f能级上,有7个轨道。

扩展资料

电子的核外排布还必须遵守以下两个原则:当某层是最外层时,电子总数不能超过8个,是次外层时,电子总数不能超过18个,其实这跟亚层也就是能级能量分布不连续有关。

也就是说,在不同主层中,低一级主层高亚层即高能级上电子的能量会大于高一级主层低亚层即低能级上电子的能量,究其原因是由于根据量子效应,电子其实可以出现在原子核外的任意空间位置。

而外层电子出现在原子核附近的概率更大,我们称这一效应为钻穿效应,当发生此情况时,由于外层电子此时比内层电子更靠近原子核,所以其能量更低。

研究发现,end>e(n+1)s,e表示电子的能量,就是说第n主层第2亚层即d能级的电子的能量要大于第n+1主层第0亚层即s能级的电子的能量。

如果n为最外层,那电子填充ns和np两个亚层4个轨道总共8个电子之后,因为nd的能量比(n+1)s的能量大,电子就必须去下一个轨道先填充s层了,所以如果n为最外层,就最多能容纳8个电子。

还有一个能量关系,即e(n-1)f>e(n+1)s,如果n为最外层的话,也就意味着次外层n-1的第3亚层即f能级不可能排上电子,因为它的能量大于比它高两层的第n+1层的s能级,此时根据我们的假设只有n层根本没有n+1层,也就是说n-1层只能在s、p、d上最多排列2+8+10=18个电子。

15楼:匿名用户

f轨道非常漂亮,虽然不常见到。

d轨道就是大路货了。

16楼:匿名用户

楼上的图很清楚了。

f轨道在二维屏幕上不好展示清楚了。

17楼:麦野家

d轨道如图所示。f轨道过于复杂,我也没见过。

s,p,d原子轨道各有什么特点和空间分布特征

18楼:匿名用户

s轨道轨道数目:一个

电子数目:两个

形状:球形

p轨道轨道数目:三个

电子数目:六个

形状:双哑铃形或吊钟形

d轨道轨道数目:五个

电子数目:十个

形状:四哑铃形或吊钟形

为什么p s电子轨道形状有区别

19楼:禾鸟

轨道的形状根据薛定谔方程球坐标的y(θ,φ)推算:s能级为一个简单的球形轨道。p能级轨道为哑铃形,分别占据空间直角坐标系的x,y,z轴,即有三个不同方向的轨道。

d的轨道较为复杂,f能级的七个轨道更为复杂。

对于每一个确定的能级(电子亚层),m有一个确定的值,这个值与电子层无关(任何电子层内的能级的轨道数相同)。

名称源于对其原子光谱特征谱线外观的描述,分为锐系光谱(sharp)、主系光谱(principal)、漫系光谱(diffuse)、基系光谱(fundamental),其余则依字母序命名(跳过 j)。

扩展资料

电子的核外排布还必须遵守以下两个原则:当某层是最外层时,电子总数不能超过8个,是次外层时,电子总数不能超过18个,其实这跟亚层也就是能级能量分布不连续有关。

如果n为最外层,那电子填充ns和np两个亚层4个轨道总共8个电子之后,因为nd的能量比(n+1)s的能量大,电子就必须去下一个轨道先填充s层了,所以如果n为最外层,就最多能容纳8个电子。

能量关系,即e(n-1)f>e(n+1)s,如果n为最外层的话,也就意味着次外层n-1的第3亚层即f能级不可能排上电子,因为它的能量大于比它高两层的第n+1层的s能级,此时根据我们的假设只有n层根本没有n+1层,也就是说n-1层只能在s、p、d上最多排列2+8+10=18个电子。

20楼:匿名用户

电子在核外是分层排布的,从内到外,可分为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第七层,也记为:k、l、m、n、o、p、q。

每个电子层根据能量的不同,又分为s、p、d、f 四个电子亚层,每个电子亚层上又有不同的电子轨道,其中s亚层有1个轨道,p亚层3轨道,d亚层5轨道,f亚层7轨道,有了这些轨道,电子才能装进去,每个轨道上能容纳2个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意思就是说,这两个电子旋转方向不一样)。

所谓的轨道,也并不是电子走的固定路径,其实是“电子云”的形状,是电子出现的区域,s轨道是球形的,电子就在这球形的区域中运动,p轨道是纺锤形。等等.

①k层只有s亚层,简称为1s;l层有s,p两个亚层,简称为2s,2p;m层有s,p,d三个亚层,简称为3s,**,3d;等等。

②由于亚层的存在,使同一个电子层中电子能量出现不同,甚至出现低电子层的高亚层能量大于高电子层的低亚层,各亚层能量由低到高排列如下:

1s,2s,2p,3s,**,4s,3d,4p,5s,4d,5p,6s,4f,5d,6p,7s,5f....... 补充一点:根据能量最低原理,电子通常总是先填充能量低的亚层(懂了这个你就知道为什么有时第三层,就是m层有时没有填满,电子就去添下一层n层了吧,如钙,3s和**都填满了,但是没填3d,就去填4s)

③如果想更了解关于电子亚层的知识,可以再了解一下:能量最低原理,洪特原理,保里不相容原理,洪特特例。

望采纳,谢谢

原子的原子轨道个数,原子的原子轨道个数 10

1楼 哎哟 为4轨道。 每个轨道都有一组不同的量子数,且最多可容纳两个电子。s轨道 p轨道 d轨道 f轨道则分别代表角量子数l 0 1 2 3的轨道,表现出如右图的轨道形状及电子排布。 它的名称源于对其原子光谱特征谱线外观的描述,分为锐系光谱 主系光谱 漫系光谱 基系光谱,其余则依字母序命名。在原子...

比较原子轨道能量的大小,比较原子轨道的能量高低 5

1楼 匿名用户 2px 2py 2pz在无磁场下其能量是相同的,外加磁场后,若磁场对于2px 2py 2pz作用不同 例如磁场的位置不同 ,其能量就会发生变化,造成能量不同。若磁场对于2px 2py 2pz作用相同 例如以原子核位置为球心的均匀球形场 ,其能量就会同等的发生变化,而能量相同。 p能级...

氧气分子中氧原子p轨道的组成方式

1楼 匿名用户 氧原子的电子层结构是 1s22s22p4 氧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的 根据价键理论 最初认为氧分子是两个氧原子以双键结合的 它的结构式可这样表示 这样的结构式符合八隅体的稳定结构的原则 所以得到当时科学界的承认 到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 顺磁共振光谱发现了 并且证实顺磁共振光谱是由分子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