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人口生产理论与中国人口问题

2021-03-18 16:13:07 字数 5977 阅读 6210

1楼:匿名用户

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认为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人口规律,社会主义既不存在相对过剩人口,也不存在失业。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出现了失业人口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目前对于失业人口的界定和统计都局限在一个相当狭窄的范围,因此深入**和正确认识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并把它有效应用于我国当前的失业问题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人口生产理论与中国人口问题

2楼:

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marx's relative surplus population theory),马克思很早就注重就业问题,他在《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中都有有关就业问题的相关论述,其中,相对过剩人口理论是其就业理论的核心。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中,从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中直接推导出过剩人口产生的必然性,他说:“剩余价值的第二种形式是相对剩余价值,它表现为工人生产力的发展,就工作日来说,表现为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就人口来说,表现为必要劳动人口的减少”。

生产相同的剩余价值所需要的劳动力数量下降,从而减少必要劳动人口,这势必会使一部分人口变为过剩人口,成为产业后备军。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相对过剩人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楼:yzwb我爱我家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相对过剩人口的根本原因是资产阶级对剩余价值的追求。

追求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为了这一目的,资本家提高资本有机构成,致使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而劳动力的供给却绝对增大。另外,为了追求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制度需要存在一个产业后备军,以便生产扩大时能够买到需要补充的劳动力。

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还可以使资本家压低在业工人的工资,加重对工作的剥削。

相对过剩人口是指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求,从而形成了相对过剩人口。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必然出现两种完全对立的趋势:一方面,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地,甚至绝对地减少;另一方面,劳动力的供给却在迅速地增加。

不可避免地造成大批工人失业,产生相对过剩人口。相对过剩人口,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表现出的特有的人口规律。

相对过剩人口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第一,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使资本家可以及时找到可供剥削的劳动力;第二,大量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有利于资本家加重对工人的剥削。

4楼:匿名用户

第一章 政治经济学的对象

一、名词

1.物质资料生产

2.劳动

3.劳动对象

4.社会生产方式

5.生产力

6.生产关系

7.经济基础

8.上层建筑

9.经济规律

二、要句

1.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2.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劳动过程的三要素是:人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4.生产工具是反映生产发展水平,划分社会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重要标志.

5.社会生产总过程包括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三、简答题

1.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相互关系怎样?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怎样?

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怎样?

5.为什么说经济规律是客观的?

6.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相比,有些什么特点?

7.经济规律按其存在时间的长短,可以划分为哪几类?

四、论述题

1.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关系理论,说明改革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必要性.

2.实现四个现代化为什么必须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第二章 商品和货币

一、名词

1.属品

2.价值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4.劳动生产率

5.**

6.**标准

7.商品流通

8.货币流通规律

9.纸币流通规律

10.通货膨胀

二、要句

1.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2.决定一种劳动产品是商品最本质的因素是价值,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特有的历史范畴.

3.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4.充当价值尺度的货币,必须是有实在价值的货币商品,但可以用想象的或观念的货币.充当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不能是观念的货币,但可以用不足价的货币或货币符号来代替。

贮藏手段:必须是现实货币,而且只能是***条块或首饰、器皿、不能是纸币。

支付手段:必须是现实货币,但可以用支付凭证(信用货币)代替。

世界货币:必须是***,即有价值的货币商品。

5.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总是一定的,(不论劳动生产率如何变化)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成反比。

6.商品内在存在着一系列矛盾,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具体劳动与拍象劳动的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而这一切矛盾的根源,以及决定这一切矛盾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三、简答题

1.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是从何开始的?为什么?

2.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有什么特殊性?

3.商品交换价值的波动为什么不能说是由供求决定的?

4.为什么说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统一体?

5.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两因素的关系怎样?

6.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7.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8.在价值形式中,等价形式具有什么特点?

9.简述货币的起源与本质。

四、论述题

1.什么是价值规律?它的内容与表现形式是什么?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有什么作用?

2.试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补充要句:纸币是无价值的货币符号。货币是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的统一。

经济学上抽象劳动与价值,都是商品经济特有的历史范畴。

第三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一、名词

l.资本

2.劳动力价值

3.劳动力使用价值

4.剩余价值

5.不变资本

6.可变资本

7.剩余价值率(m’)

8.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9.相对剩余价值

10.资本主义工资

11.劳动**

二、要句

1.资本总公式(即资本的流通公式)是g-w-g’,从形式上看,必与商品,货币,价值规律的理论相矛盾的,无论是g--w或w--g,不过是价值形式的变化,不会引起价值增殖,但资本总公式却表明,资本在流通中增殖了价值,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产生,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解开资本总公式矛盾之迷的关键,也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条件。

2.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3.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延长了价值形成过程,这一定点是:工人用于再生产自己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4.工人出卖劳动力,劳动不是商品,没有价值。二次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或**,但却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

三、简答题

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什么?它的价值规定与其它商品有什么不同?

3.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有什么特殊性?

4.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有什么特点?

5.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劳动的二重作用是什么?

6.马克思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是什么?

7.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作日的变动界限是什么?

8.超额价值与要对剩余价值的关系怎样?

9.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怎样?

10.为什么说劳动不是商品,没有价值。

11.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对律?

四、论述题

1.试述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2.批驳机器人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谬论.

第四章 资本积累

一、名词

1.资本积累

2.资本有机构成

3.资本积聚

4.资本集中

5.相对过剩人口

6.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

7.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二、要句

1.资本主义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在再生产过程中不断再生产出雇佣工人和榨取剩余价值的资本家.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一极再生产越来越多的展佣工人,另一极再生产出越来越大的资本家.

2.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以个别资本扩大为前提,个别资本的增大有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两种形式.

3.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重要**

4.资本积聚是通过资本积累实现的,是资本积累的结果.

5.社会再生产包括:物质资料再生产,劳动力再生产,生产关系再生产.

6.资本家购买工人劳动力,表面上看是等价交换,符合商品所有权规律,但实质上,从再生产过程看,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追加资本,不过是工人过去所创造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资本家用这没有付出任何等价物的剩余价值,作为追加资本,购买追加资本,购买追加劳动力,并为资本家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由此可见,商品所有权规律转化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7.资本主义积累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的灭亡准备了客观物质保件——社会化大生产,和变革资本生产关系的社会力量——无产阶级.

8.竞争和信用资本集中的两个强有力杠杆。

四、简答题

1.分析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可以看到一次性生产过程中看不到的哪些特征?

2.资本积累的实质是什么?资本家为什么要进行资本积累?批判“节欲说”。

3.分析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可以看到哪些特征?

4.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的区别与联系有哪些?

5.为什么说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必然条件?

1.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

5楼:匿名用户

1、组成部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

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3.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在1841年以前曾经接受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从1841年下半年起转向 l.a.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他们吸取g.w.f.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而摈弃其唯心主义,吸取费尔巴哈哲学中唯物主义而摈弃其形而上学和社会历史问题上的唯心观点,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

它主要是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而创立的崭新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在哲学观念上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称,其前身是德国古典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所发生的一切变化的基础。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精神只是运动着的物质的最高形式。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人们能够认识并正确运用客观规律。

辩证法的规律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抽引出来的,实质上可以归结为以下 3个规律:从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辩证法是关于一切运动最普遍的规律的科学。运动的根源在于矛盾。矛盾双方只存在于它们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之中。

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两者的结合构成生产力。

人们在发展生产力时也发展着一定的相互关系,即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为社会关系。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性质随着生产力的改变而改变。

从原始公社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是在现实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

个人在历史上有一定作用,每个时代都需要而且能够创造出自己时代的伟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