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经济发展态势下,细述经济体制改革的现实意义

2021-03-05 13:27:06 字数 4929 阅读 3625

1楼:尐槑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度集中的、以

行政手段为主的计划经济体制已基本“瓦解”,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

置的基础性作用已大大加强,新体制的基本构架已大体确立,对外开放的格局基

本形成,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其主要意义是:

第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建立起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

营体制,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解放和发展。

农村改革成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起点。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跨出

了大的步伐:普遍推行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废

除了“人民公社”制度;取消了农业生产指令性计划,实行合同定购制;放开了

绝大部分农产品的**,国家对关系国计民生的粮、棉等主要衣产品实行保护价

;鼓励农村各种所有制经济和非农业的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发展迅速;推

进了贸、工、农一体化和产、供、销“一条龙”建设,农业产业化方兴未艾,因

地制宜、适度规模和集约化经营也有一定发展,小城镇迅速崛起。可以说,经过

改革,农村作为传统经济中自然经济色彩最浓、经济发展水平最薄弱的环节,其

运行机制基本上已率先进入了市场经济的轨道。农村新经济体制的实行和政策的

不断开放,使全国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普遍高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

就,创造了人间奇迹,对其他方面改革开放起到了极大的示范和带动效应。

第二,市场经济对资源配置的基础地位得到确定并发挥了巨大作用。

过去指令性计划无处不在、无所不包,覆盖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经过改革,已

全部取消了农产品生产的指令性计划,国家只对9种主要农产品生产实行指导性计

划管理。

在工业总产值中,由国家计划安排的比重已由1979年的70%以上降为目前的4.6%;

实行指令性计划管理的工业品只有12种,而且只限于其中的部分产量,仅占全国

工业总产值的4.1%,与改革前相比减少了90%。95%以上工业消费品的生产及其价

格由生产者根据市场供求状况自主决定。在商品零售总额中,国家管理的**占

商品总价值的比重已由1979年的95%以上降为7.2%左右。全国统一的商品市场已基

本形成。要素市场尤其是资本市场发展已具规模。截至1998年12月底,在上海、

深圳上市的**品种总数已达999个,上市公司达851家,市场总值达21420亿元,

开户投资者达3989万户。

第三,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企业管理制度正在形成和发展。

尽管目前不少国有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步履艰难,但与改革前相比,其管理

体制和经营机制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抓大放小”战略和“三改一加强”的举措

得到有效实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正在积极进行。公司制、兼并、联合、租赁、

承包、股份合作制和破产、**等改组、改制的具体形式灵活多样。国有资本正

从一些低效领域和不宜进入的领域向基础性、战略性、关键性产业领域转移,从

而大大提高了国有经济的素质和质量。这不仅有利于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而且有利于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不少国有企业正在从工厂制向公司制转变;产

品经营正在向资本经营转变;单一投资主体正在向多元化投资主体转变;分散化

、小型化的企业开始转向联合化、集团化。但是,国有企业冗员、债务和社会负

担等历史遗留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其竞争条件和竞争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国有

经济与市场结合、国有企业成为市场主体的改革正处在关键时刻。

第四,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新体制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增

添了新内容。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经济成分基本上是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

会以后,**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提出了坚持以公有制为

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和共同发展的方针,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鼓励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使所有制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彻底打

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一的公有制格局。国有经济的结构有很大的调整,对

国民经济的控制力大大增强。例如:1978年国有企业固定资产原值为4488.2亿元

,固定资产净值为3201.4亿元;1997年国有企业固定资产原值和净值分别达到

54620.8亿元和38878.5亿元,比1978年分别增加10.2倍和近10倍。公有经济占主

体、国有经济占主导的地位基本实现。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外商等不同经

济成分在市场竞争中共同发展的局面初步形成。所有制的这种格局,不仅适应了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要求,有利于经济发展,而且有利于形

成多家竞争、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市场机制。

第五,运用经济法律手段调控经济的机制和手段正日趋成熟和完善。

我国在改革过去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手段时,并没有对市场放任自流,而是稳步

加强宏观调控体系建设。首先,财政体制改革取得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与成

就了突破性进展。从1980年财政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体制,到1994年建

立**与地方分事基础上的分税制,基本上确立了适应市场要求的新的财税体制

框架,并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其次,金融体制改革走出了决定性步

伐。**银行的宏观调控和监控体系初步建立,调控方式有较大改进。以国有商

业银行为主体、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相分离、地方股份制合作银行和外资银

行等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下

的可兑换制度。统一开放、有序竞争、严格监管的金融市场体系得到了稳步发展

。此外,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了实质性发展,开辟了多种融资渠道,重视了产业

政策、地区政策对社会投资的引导。总之,新的宏观调控体系的框架已大体确立

,国家越来越多地利用经济手段来调节社会的经济活动。

由于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的形成,在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的同时,经济稳定性不断

增强。1978-1997年,经济增长率的级差,即年度最高增长率与最低增长率之间

相差11.4个百分点;而改革开放前的26年,经济增长率的极差高达48.6个百分点

。特别是目前国民经济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标志着我国成功

地摆脱了历史上多次出现的大起大落和通货膨胀的困扰,开始走上持续、快速、

健康发展的轨道。

第六,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及社会保障体系正在建立和实施

过去,我们实行高度集中的平均主义的分配管理体制,严重压抑了劳动者的积极

性。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的改革是从取消平均主义“大锅饭”开始的。改革开

放以来,我们坚决贯彻执行***提出的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

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政策,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实行以按劳分

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政策,允许生产要素参加分配,把个人的有效贡

献与经济利益挂起钩来,有效地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己

基本被多劳多得的分配方式所取代;单一的分配格局已被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

配方式并存的格局所取代。为了解决收入差距过分悬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在

逐步理顺初次分配关系的同时,注重建立以税收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体系。

传统的福利住房分配制度正在从实物分配向货币化分配转变,停止了福利性分房

,建立了住房公积金制度和经济适用住房**体系。

第七,市场经济法规和新的经济秩序逐步形成。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是发展,法制建设越需要全面加强。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大十分重视立法工作,加快了依法行政、依法改革的力度

。据统计,1979-1997年底,全国人大及人大常委会共审议通过328件法律和有关

法律问题的决定,***发布和批准发布了791件行政法规、多项地方性法规,国

务院有关部门、地区人民**制定的规章约有17000件,在规范市场经济主体行为

、维护市场秩序、加强宏观调控、增强法制意识、扩大对外开放等方面起到了重

要作用。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国际化需要,加强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我国先后

签署了一系列国际公约,这也为我国早日加入世界**组织提供了法律基础。

第八,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中国经济正走向世界经济的大舞台。

在改革开放前期,建立了4个经济特区,开放了14个沿海港口城市,以后又建立了

海南特区和浦东开发新区,建立了一系列沿边开放口岸、内地开放城市和开发区

,基本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适应国际惯例的

对外经济运行机制已初步建立。外贸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从1994年底始,国家取

消了外汇收支计划,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206亿美元增加到1997年的3251亿美元

,增长近15倍。我国在世界**中的位次由第32位上升到第10位。**积极支持

有条件的国内企业进入国际金融市场直接融资,到1997年底已有41家国家大中型

企业成功地在海外上市,共筹措资金95.6亿美元。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和利用外资

取得突破性进展。改革开放以来累计实际利用外资3700多亿美元,其中吸引外商

直接投资总额近2300亿美元;已累计批准外商投资项目30多万个,从业人员达

1750万人。1993年以来,我国已连续5年成为世界上吸收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境外投资也迈出了可喜的步伐,到1997年底在境外设立的企业共有5000多家,遍

及世界139个国家和地区。在充分利用外资的同时,又注意有效避免外债风险。

总之,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运行机制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行政指令性、计划纵向

分配资源的方式已基本上向多家竞争、市场横向配置资源的方式转变;实现了由

凭票**、商品匮乏的卖方市场向品种繁多、产品丰富的买方市场转变;实现了

由封闭半封闭的经济向多层次、全方位开放的经济转变;经济运行由以“短缺”

为基本特征的供给约束型向以市场需求约束为主并与资源约束相结合的类型转变

;经济增长方式正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国民经济由大起大落转向持续、

快速、健康发展。改革开放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使我国发

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有哪些实际意义

1楼 李子寨旺哥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由于生产力整体水平比较低 经济发展不平衡 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高 客观上要求有一部分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所必要的 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 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 x0d个体...

三大发展战略的现实基础,中国经济三大发展战略的现实基础和重要意义

1楼 司马刀剑 省委十届三次全会提出的 三大发展战略 是解决四川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主要矛盾的良策。多点多极支撑是总揽, 两化 互动 城乡统筹是路径,创新驱动是动力,三者相互联系 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整体,统一于推进四川 两个跨越 的伟大实践。 实施 三大发展战略 是推进新阶段四川发展的重大决策。省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