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李处权《土贵要予赋水轮》诗:“江南水轮不假人,智者创物真大

2021-01-10 19:12:32 字数 5390 阅读 5281

1楼:宁宁

d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一轮十筒挹且注,循环下上无时了。”这种农业生产工具是汲水用的筒车,d项符合题意,a曲辕犁和b耒耜是翻土工具,c水车约始于东汉,三国时发明家马钧曾予以改进,故答案选d。

点评:农业生产工具进步是推动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最为最重要的因素,生产工具本身即是生产力中的核心因素,所以生产工具的革新尤其是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要知识点,就农业生产工具的种类应关注以下几种:耒耜,耧车 、犁壁、耦犁,曲辕犁,翻车和筒车。

新式的灌溉工具——简车,是中国古代那一时期的重大成就?

2楼:匿名用户

唐朝 筒车是亦称“水转筒车”,是唐代出现的一种提水工具。一种以水流作动力,取水灌田的工具。其原理为:

在水流很急的岸旁打下两个硬桩,制一大轮,将大轮的轴搁在桩叉上。大轮上半部高出堤岸,下半部浸在水里,可自由转动。大轮轮辐外受水板上斜系有一个个竹筒,岸旁凑近轮上水筒的位置,设有水槽。

当大轮受水板受急流冲激,轮子转动,水筒中灌满水,转过轮顶时,筒口向下倾斜,水恰好倒入水槽,并沿水槽流向田间。此种筒车日夜不停车水浇地,不用人畜之力,功效高,约产生于隋唐时代。唐诗人刘禹锡有《机汲记》加以描述。

直至今日,云、桂、川、甘、陕、粤等地仍使用之。此外,尚有“畜力筒车”,依靠齿轮传动带动筒车;“高转筒车”,通过两大轮,将低处之水带向高处,结构均巧妙合理,为我国古代人民杰出发明。唐陈廷章《水轮赋》:

“水能利物,轮乃曲成。升降满农夫之用,低徊随匠氏之程。始崩腾以电散,俄宛转以风生。

虽破浪于川湄,善行无迹;既斡流于波面,终夜有声。”宋梅尧臣《水轮咏》:“孤轮运寒水,无乃农自营。

随流**速,居高还复倾。”《宋史.太祖纪三》:

“六月庚子,步至晋王邸,命作机轮,挽金水河注邸中为池。”宋李处权《土贵要予赋水轮》诗:“江南水轮不假人,智者创物真大巧。

一轮十筒挹且注,循环下上无时了。”明王临亨《粤剑编》卷三:“水车,每辐用水筒一枚,前仰后俯,转轮而上,恰注水槽中,以田之高下为轮之大小,即三四丈以上田,亦能灌之,了不用人力。”

3楼:匿名用户

不是简车,而是筒车

筒车是亦称“水转筒车”,是唐代出现的一种提水工具。一种以水流作动力,取水灌田的工具。其原理为:

在水流很急的岸旁打下两个硬桩,制一大轮,将大轮的轴搁在桩叉上。大轮上半部高出堤岸,下半部浸在水里,可自由转动。大轮轮辐外受水板上斜系有一个个竹筒,岸旁凑近轮上水筒的位置,设有水槽。

当大轮受水板受急流冲激,轮子转动,水筒中灌满水,转过轮顶时,筒口向下倾斜,水恰好倒入水槽,并沿水槽流向田间。此种筒车日夜不停车水浇地,不用人畜之力,功效高,约产生于隋唐时代。

历史疑问

4楼:匿名用户

民间最早的汲水用具该是"桔槔"。《庄子.外篇.天地篇》中,载子贡南游,反途路过汉阴时,看到一个老丈人辛苦的抱瓮汲水灌溉,事倍而工半,于是告诉老翁一种省力的器具,名曰之『槔』。它的制作方式是:

『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掣水若抽,数如沃汤。』也就是用一条横木支在木架上,一端挂着汲水的木桶,一端挂着重物,像杠杆似的,可以节省汲水的力量。从抱瓮灌地到桔槔汲水初步利用器械,可以说是水车发明的先躯。

水车发展史资料看这里

http://zhidao.baidu.***/question/28678756.html?si=3

http://baike.baidu.***/view/65944.html?tp=0_00

水排 水排是我国古代一种冶铁用的水利鼓风装置。人类早期的鼓风器大都是皮囊。一座炉子用好几个囊,放在一起,排成一排,就叫“排囊”用水力推动这些排囊,就叫“水排”。

水排发明于东汉早期,是南阳太守杜诗(?-38)在总结劳动人民实践经验基础上发明的。因为它“用力少,见功多”所以大家乐于使用。

三国时期的韩暨把它推广到了魏国官营冶炼作坊中,用水排代替过去的马排、人排,四季不歇。水排不但节省了人力、畜力,而且鼓风能力比较强,因此促进了冶铁业的发展。水排在我国沿用了很长一个时期,直到本世纪七十年代,一些地方还在使用。

汉代的水排由同一时期的水碓和翻车结构推测,也是一种轮轴拉杆传动装置、我国古代水排构造的详细技术最早见于元代的《王祯农书》,依水轮放置方式的差别,分为立轮式和卧轮式两种。都是通过轮轴、拉杆及绳索把圆周运动变成直线往复运动的,以此达到起闭风扇和鼓风的目的。因为水轮转动一次,风扇可以起闭多次,所以鼓风效能大大提高。

http://images.google.

***/imgres?imgurl=http://****

cws.***.**/cwsadmin/uploadfiles/yemao20041123103618458.

jpg&imgrefurl=http://****cws.

***.**/kjcg/cwsarticle_view.asp%3fcwsnewsid%3d17232&h=330&w=371&sz=22&hl=zh-**&start=25&tbnid=wi5peo_ly691mm:

&tbnh=109&tbnw=122&prev=/images%3fq%3d%25e6%25b0%25b4%25e6%258e%2592%26start%3d20%26ndsp%3d20%26svnum%3d10%26hl%3dzh-**%26lr%3d%26newwindow%3d1%26sa%3dn

翻车 汉代,出现了一种新式的提水工具——翻车。据《后汉书》记载,东汉时毕岚发明了翻车,“翻车设机车以引水”。翻车的工作原理是:

其上、下链轮,一主动,一从动,绕在轮上的翻板就是传动链,这个翻板兼做提水的工作件,一面带动翻车转动,一面把水提上来。长期以来,翻车成为我国农村中应用最广、最为重要的一种提水机械。马钧对翻车进行了改进,制造了新式翻车,结构精巧,能连续不断地提水,效率大大提高。

这种新式翻车也较省力,儿童都能转动。以后,这种翻车发展为龙骨水车,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http://image.baidu.***/i?ct=503316480&z=1129415952&tn=baiduimagedetail&word=翻车&in=2

筒车 亦称“水转筒车”,是唐代出现的一种提水工具。一种以水流作动力,取水灌田的工具。其原理为:

在水流很急的岸旁打下两个硬桩,制一大轮,将大轮的轴搁在桩叉上。大轮上半部高出堤岸,下半部浸在水里,可自由转动。大轮轮辐外受水板上斜系有一个个竹筒,岸旁凑近轮上水筒的位置,设有水槽。

当大轮受水板受急流冲激,轮子转动,水筒中灌满水,转过轮顶时,筒口向下倾斜,水恰好倒入水槽,并沿水槽流向田间。此种筒车日夜不停车水浇地,不用人畜之力,功效高,约产生于隋唐时代。唐诗人刘禹锡有《机汲记》加以描述。

直至今日,云、桂、川、甘、陕、粤等地仍使用之。此外,尚有“畜力筒车”,依靠齿轮传动带动筒车;“高转筒车”,通过两大轮,将低处之水带向高处,结构均巧妙合理,为我国古代人民杰出发明。唐陈廷章《水轮赋》:

“水能利物,轮乃曲成。升降满农夫之用,低徊随匠氏之程。始崩腾以电散,俄宛转以风生。

虽破浪于川湄,善行无迹;既斡流于波面,终夜有声。”宋梅尧臣《水轮咏》:“孤轮运寒水,无乃农自营。

随流**速,居高还复倾。”《宋史.太祖纪三》:

“六月庚子,步至晋王邸,命作机轮,挽金水河注邸中为池。”宋李处权《土贵要予赋水轮》诗:“江南水轮不假人,智者创物真大巧。

一轮十筒挹且注,循环下上无时了。”明王临亨《粤剑编》卷三:“水车,每辐用水筒一枚,前仰后俯,转轮而上,恰注水槽中,以田之高下为轮之大小,即三四丈以上田,亦能灌之,了不用人力。

”http://image.baidu.***/i?ct=503316480&z=802764503&tn=baiduimagedetail&word=筒车&in=5

5楼:越羽穹风

灌溉工具

最早的灌溉农具可能是戽斗。王祯《农书·灌溉门》:“戽斗,挹水器也。

……凡水岸稍下,不容置车,当旱之际乃用戽斗。控以双缏,两人掣之,抒水上岸,以溉田稼,其斗或柳筲,或木罂,从所便也。”后世还有一种用竹篾编斗,斗上装柄,单人使用的戽斗。

戽斗很早即已出现。浙江吴兴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址曾出土过一件类似器形的木质器皿,有人认为就是所谓的“罱泥戽斗”。戽斗因其小巧便利,弥补水车之不足,至今仍在使用。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桔槔。《庄子·外篇·天运》:“且子独不见夫桔槔者乎?

引之则俯,舍之则仰。”同书《外篇·天地》载:“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

子贡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为圃者仰而视之曰:

‘奈何?’曰:‘凿木为机,后重前轻,絜水若抽,数如泆汤,其名为槔。

’”桔槔利用杠杆原理,用较小的力量将水提出井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桔槔提取井水的深度有一定限度,井水太深时就无法使用。至迟在汉代就已采用滑轮来提取井水。在四川出土的汉代画像砖上的盐井图中就有用滑轮提取井盐的画面,各地汉墓也经常出土附有滑轮井架的陶水井模型。

但滑轮只能改变用力方向,并未节省人力。汉代出现的另一种提水工具辘轳则是采用摇转辘轳绞动绳索以提升水桶的办法,从而节省动力,提高功效。山东汉墓的画像石中已有辘轳提水场面。

《齐民要术》:“井别作桔槔、辘轳。井深用辘轳,井浅用桔槔。

”唐宋以后,辘轳使用更为普遍。王祯《农书·灌溉门》:“辘轳,缠绠械也。

……井上立架置轴,贯以长毂,其顶嵌以曲木,人乃用手掉转,缠绠于毂,引取汲器。或用双绠而逆顺交转所悬之器,虚者下,盈者上,更相上下,次第不缀,见功甚速。凡汲于井上,取其俯仰则桔槔,取其圆转则辘轳,皆汲水械也。

然桔槔绠短而汲浅,独辘轳深浅俱适其宜也。

在灌溉农具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位置的是水车的发明。水车又叫翻车,发明于东汉末年。《后汉书·张让传》:

“又使掖廷令毕岚铸铜人……又作翻车渴乌,施于桥西,用洒南北郊路,以省百姓洒道之费。”这种用于浇洒郊路的翻车经三国时人马钧的改进始用于农业。《三国志·魏书·方技传·杜夔传注》:

“时有扶风马钧,巧思绝世。傅玄序之曰……居京都,城内有地,可以为园,患无水以灌之,乃作翻车,令童儿转之,面灌水自覆。更入更出,其巧百倍于常。

”马钧改进的翻车是用手摇的,后世称为拔车。自唐以后,又出现了功效更高的脚踏翻车和牛转翻车。其中又以脚踏翻车为多。

除了翻车之外,唐代又发明和使用了筒车。筒车是利用水流推动转轮来提水灌溉的装置。唐人陈廷章的《水轮赋》中对筒车有生动具体的描述。

根据他的描述,水轮是把木制的轮子架设在流水之上,利用水流冲击的力量使木轮转动,这样就可以引水上升,进行灌溉。它实际上可能和王祯《农书》中所记载的水转筒车相同。说明唐代筒车已用于农田灌溉。

杜甫诗中也有“连筒灌小园”之句,据李寔的解释,“川中水车如纱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留水,高则泻水”[1]。这也就是筒车。宋元时期,适应不同的农田灌溉的需要,筒车又有所发展,出现了卫(驴)转筒车、高转筒车、水转高车等不同形制。

唐代还发明了另一种灌溉工具立井水车。《太平广记》引《启颜录》:“邓玄挺入寺行香,见水车,以木桶相连,汲于井中。

”这种“以木桶相连”的水车是用来提取井水的,故又称为井车。宋元时期发明了利用流水为动力的水转翻车和以风为动力的风力水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