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一鱼名:活于淡水中,头呈棱形,体半透明,无鳞,细长,不易人

2021-01-09 22:53:40 字数 5961 阅读 7787

1楼:匿名用户

是银鱼! 银鱼,体细长,近圆简形,后段略侧扁,体长约12厘米。头部极扁平。

眼大;口亦大,吻长而尖,呈三角形。上下颌等长;前上颌骨、上颌骨、下颁骨和口盖上都生有一排细齿,下颌骨前部具犬齿1对。下颌前端没有联合前骨,但具一肉质突起。

背鳍ⅱ11~13,略在体后3/4处。胸鳍8~9,肌肉基不显着。臀鳍ⅲ23~28,与背鳍相对;雄鱼臀鳍基部两侧各有一行大鳞,一般为18~21个。

背鳍和尾鳍**有一透明小脂鳍。体柔软无鳞,全身透明,死后体呈乳白色。体侧各有一排黑点,腹面自胸部起经腹部至臀鳍前有2行平行的小黑点,沿臀鳍基左右分开,后端合而为一,直达尾基。

此外,在尾鳍、胸鳍第一鳍条上也散布小黑点。

2楼:匿名用户

对是银鱼,此鱼属**性鱼类,以小鱼虾或鱼卵为食,主要生长在大型水库和湖泊中

谁知道这是什么鱼?叫什么名字?

3楼:匿名用户

这么大的鱼还是第一次见

4楼:匿名用户

圆鳍鱼、太平洋真圆鳍鱼

俗称、波妞鱼。别名:气球鱼、太平洋剌狮子鱼等,圆鳍鱼科鱼类。

这是幼鱼,长大样子不一样。

5楼:匿名用户

如图 , 淡水 “ 银鲨“ 学名

鲤科 cyprinidae 袋唇鱼属 balantiocheilos 鱼类

下图为 黑鳍袋唇鱼 balantiocheilos melanopterus

,俗称 银鲨

分布于湄公河流域、湄南河流域、马来半岛、印尼苏门答腊、婆罗洲的溪流,在部分地区数量已逐渐减少或灭绝。

呈纺锤形。各鳍端均呈尖形,背鳍、腹鳍、臀鳍三角形,尾鳍深叉形。体色银色,腹部泛白,各鳍微泛黄,明显特征是:

背鳍、腹鳍、臀鳍和尾鳍外缘均有黑色宽边,黑边内侧为淡灰色宽带,十分醒目。眼睛较大;雌雄外观不易区别,一般来说雄鱼鱼腹部较平,雌性成鱼的腹部稍有弧度。

栖息淡水的溪流或湖泊中,属杂食性,以浮游植物、小型甲壳动物等为食。为重要的养殖鱼类,可食用,另外也是具高经济价值的观赏鱼,生性好动,能够跃出无盖的鱼缸。摄食量比较大,生长快,体格健壮,容易饲养。

性情温和活泼,喜欢集群游动。

6楼:匿名用户

瞻星鱼瞻星鱼又叫做鰧鱼,是一种极其凶猛的鱼,它常年生活在水底。它能把自身下嘴唇的奇特红色突起物,从嘴上超常地伸出去老远,其修长的身体形态,使得这种下唇突起物在海中沙底上的活动姿态更像是一条蠕虫。而这“蠕虫”似的新鲜东西,则使许多馋嘴贪食的小鱼都成了这种凶猛鱼类的“盘中餐”、“口中食”。

7楼:匿名用户

乌鳢(学名:channa argus),又名北方蛇头鱼、

黑鱼、生鱼、乌鱼、乌棒、蛇头鱼、文鱼和才鱼,属鳢科鳢属,在中国是一种常见的食用鱼。

乌鳢俗称黑鱼,又名北方蛇头鱼、黑鱼、乌鱼、乌棒、蛇头鱼、文鱼和才鱼。它生性凶猛,繁殖力强,胃口奇大,常能吃掉某个湖泊或池塘里的其他所有鱼类,甚至不放过自己的幼鱼。乌鳢还能在陆地上滑行,迁移到其他水域寻找食物,可以离水生活3天之久。

另外,乌鳢也是中国人的“盘中佳肴”。

编辑本段外形特征

黑鱼身体前部呈圆筒形,后部侧扁。头长,前部略平扁,后部稍隆起。吻短圆钝,口大,端位,口裂稍斜,并伸向眼后下缘,下颌稍突出。

牙细小,带状排列于上下颌,下颌两侧齿坚利。眼小,上侧位,居于头的前半部,距吻端颇近。鼻孔两对,前鼻孔位于吻端呈管状,后鼻孔位于眼前上方,为一小圆孔。

鳃裂大,左右鳃膜愈合,不与颊部相连鳃耙粗短,排列稀疏,鳃腔上方左右各具一有辅助功能的鳃上器。

黑鱼体色呈灰黑色,体背和头顶色较暗黑,腹部淡白,体侧各有不规则黑色斑块,头侧各有2 行黑色斑纹。奇鳍黑白相间的斑点,偶鳍为灰黄色间有不规则斑点。

黑鱼全身披有中等大小的鳞片,圆鳞,头顶部覆盖有不规则鳞片。侧线平直,在**上方有一小曲折,向下移二行鳞片,行于体侧中部,后延至尾基。

黑鱼背鳍颇长,几乎与尾鳍相连,无硬棘,始于胸鳍基底上方,距吻端较近。腹鳍短小,起点于背鳍第4—5根鳍条下方,末端不达**。胸鳍圆形,鳍端伸越腹鳍中部。

臀鳍短于背鳍,起点于痛鳍第15—16根鳍条下方。尾鳍圆形。**紧位于臀鳍前方。

黑鱼鳔单室,细长,前端圆形,末端较尖,延至臀鳍基底上方。胃呈囊状,幽门垂2个,粗长,约为肠1/3。肠短双曲,长于体长二分之一。

黑鱼的黑龙江亚种主要特征为:背部颜色为深绿黑色,体侧有不规则黑绿色,背鳍和尾鳍与背部同色,胸鳍和臀鳍色浅。

黑鱼与斑鳢的主要差别是:乌鳢体较长,斑鳢钵较短;两者头顶部斑纹也有明显差别:乌鳢头顶部有七星状斑纹,斑鳢头顶部则呈近似“一八八”三个字之斑纹;此外,乌鳢的头比较尖长,更似蛇。

编辑本段生活习性

黑鱼是营底栖性鱼类,通常栖息于水草丛生、底泥细软的静水或微流水中,遍布于湖泊、江河、水库、池塘等水域内。时常潜于水底层,以摆动其胸鳍来维持身体平衡。

黑鱼对水体中环境因子的变化适应性强,尤其对缺氧、水温和不良水质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当水体缺氧时,它可以将头露出水面。后部侧扁。

头长,前部略平扁,后部稍隆起。借助在鳃腔内由第一鳃弓背面的上鳃骨和舌颌骨伸展出的骨片组成的鳃上器,直接呼吸空气中的氧气。因此即使在少水和无水的潮湿地带,也能生存相当长时间。

乌鱼的生存水温为0—41℃,最适水温为16—30℃。当春季水温达到8℃以上时,常在水体中上层活动;夏令季节活动于水体的上层;秋季水温下降到6℃以下时,游动缓慢,常潜伏于水深处;冬季水温接近0℃时,则蛰居在水底泥中停食不动。

黑鱼具有很强的跳跃能力。当天气闷热、下雨涨水时,乌鱼往往会跃出水面,沿塘堤岸逃逸;在有流水冲击时也会激起鱼跃而逃跑。若其生活的池塘饵料不足时,亦会向他池转移,转移时其身体似蛇形,缓缓向前移动。

8楼:岱岱

是虾虎鱼

。虾虎鱼,为虾虎鱼亚目动物,全球共约800多种,其中约700种以上为虾虎鱼科 。它们的特点是身体较为细长,共有两条脊鳍,多数栖息于热带海水中。

由于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栖息在海岸线的一些虾虎鱼成为濒危动物;而一些淡水虾虎鱼却作为“外来入侵物种”,对入侵地的生态系统造成很大的破坏。

一种淡水鱼,银色体型细长,头尖有细鳞有胡须是什么鱼

9楼:双籽

如图 养殖鱼类 , 应为鲤科 cyprinidae 亮鲃属 luciobarbus 鱼类

下图为 短头亮鲃 luciobarbus brachycephalus,俗称 黑海魮 、大鳞鲃

为温水内性大型经济鱼容类,具有耐盐碱、食性广、肉质鲜美、生长速度较快等优良性状。我国内陆盐碱水域广阔,品种单一,为此,2003年将大鳞鲃从乌兹别克斯坦引进我国。分为溯河洄游型和陆封型两种生态类型,洄游种主要分布里海南部和咸海水系、乌兹别克斯坦、伊朗和土耳其等内陆河流。

细长身子长尖嘴巴的鱼是什么鱼

10楼:匿名用户

马步鱼,hyporhamphus sajori(temminck et schlegel, 1846),鱵科下鱵鱼属的一种小型海洋鱼类,俗称棒鱼、日本下鱵鱼 、冻针鱼。

马步鱼体型偏细长,体长为17~24厘米。上颌呈三角状,长与宽相等,下颌延长成喙状。牙细小、体披细小圆鳞,背面正中线有一条较宽的翠绿色纵带。

背鳍与臀鳍相对,均位于体后方,胸鳍位高、黄色,尾鳍叉形,呈浅绿色,下叶略长于上叶。 马步鱼民间俗称有很多种,因略呈圆柱形又被称为“棒鱼”,因嘴部很尖,呈针型,也被称为“针鱼”。多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

11楼:mango菌吃橙子

回答:

是针鱼。颔针鱼有两种。尾斑圆颌针鱼和黑背圆颌针鱼。

针鱼体呈长圆柱形,稍侧扁。侧线在尾柄部不形成隆起崎。侧线鳞142~157个。

背鳍鳍条12~15,臀鳍鳍条15~18;尾鳍后缘圆形,基部有一黑斑。暖水性中上层鱼类。体长一般200~450毫米。

喜栖息在近海内湾或河口附近,为颌针鱼中个体较小的一种。

拓展资料:针亮鱼”,也有叫它“梁鱼”的,学名叫做鄂针鱼。针鱼生活于江河、湖泊的上层,常成群游于水面觅食,以浮游动物为主食,兼食昆虫等。

生殖期在5-6月。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附属湖泊中。个体虽不大,但数量相当多,是常见的小型食用鱼类。

针鱼体呈长圆柱形,全身足有二尺多长,稍侧扁,光滑细溜,坚硬的利嘴长达三寸。侧线在尾柄部不形成隆起崎。侧线鳞142~157个。

背鳍鳍条12~15,臀鳍鳍条15~18;尾鳍后缘圆形,基部有一黑斑。

12楼:duende恶魔

剑鱼(学名:xiphias gladius),亦称"箭鱼"。是世界上热带、**带海洋中一种常见鱼类,因其上颌向前延伸呈剑状而得名。

体长达3米,质量可达900千克,上颔呈剑状突出。吻长似箭,体粗壮,纺锤形,背腹面钝圆。尾柄粗强,平扁,每侧具一发达的隆起。

头大。吻由前颌及鼻骨组成,向前延伸,如箭状,平扁,眼大,上侧位,眼间隔宽平。

人类的老师

13楼:匿名用户

蜻蜓——***

蜂眼——照相机镜头

鸟——飞机

蝴蝶——卫星

蝙蝠---雷达

14楼:匿名用户

现代的雷达——一种无线电定位和测距装置:科学家研究发现蝙蝠不是靠眼睛,而是靠嘴、喉和耳朵组成的回声定位系统。因为蝙蝠在飞行时发出超声波,又能觉察出障碍物反射回来的超声波。

科学家据此设计出了现代的雷达——一种无线电定位和测距装置 科学家通过对海豚游泳阻力小的研究发明了能提高鱼雷航速的人工海豚皮;以及模仿袋鼠在沙漠运动形式的无轮汽车(跳跃机)等。

15楼:我爱家乡的竹子

蜻蜓——飞机

鲸——轮船

蝴蝶——卫星

电鱼——伏特电池

科学家从鲸的流线型身躯受到启示,改进了轮船,可以说,鲸是人类的老师。

其实自然界中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何止鲸类一种。

以前,人们作战时并没有雷达,总是没做好准备时被飞机给偷袭了。科学家通过长期研究蝙蝠,发现蝙蝠视力很差,却能在夜间准确无误地抓到猎物,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每只蝙蝠嘴里都能发出一种“超声波”,这种波遇物体就会反射回来。

而蝙蝠的耳朵就像“接收器”,根据接收到的信号来判断是岩石还是猎物。科学家根据这种原理发明了雷达。雷达也能发出超声波,碰到飞机就弹了回来,这样就能预知敌军有没有来偷袭了.

苍蝇与宇宙飞船

令人讨厌的苍蝇,与宏伟的航天事业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仿生学却把它们紧密地联系起来了。

苍蝇是声名狼藉的“逐臭之夫”,凡是腥臭污秽的地方,都有它们的踪迹。苍蝇的嗅觉特别灵敏,远在几千米外的气味也能嗅到。但是苍蝇并没有“鼻子”,它靠什么来充当嗅觉的呢?

原来,苍蝇的“鼻子”——嗅觉感受器分布在头部的一对触角上。

每个“鼻子”只有一个“鼻孔”与外界相通,内含上百个嗅觉神经细胞。若有气味进入“鼻孔”,这些神经立即把气味刺激转变成神经电脉冲,送往大脑。大脑根据不同气味物质所产生的神经电脉冲的不同,就可区别出不同气味的物质。

因此,苍蝇的触角像是一台灵敏的气体分析仪。

仿生学家由此得到启发,根据苍蝇嗅觉器的结构和功能,仿制成功一种十分奇特的小型气体分析仪。这种仪器的“探头”不是金属,而是活的苍蝇。就是把非常纤细的微电极插到苍蝇的嗅觉神经上,将引导出来的神经电信号经电子线路放大后,送给分析器;分析器一经发现气味物质的信号,便能发出警报。

这种仪器已经被安装在宇宙飞船的座舱里,用来检测舱内气体的成分。

这种小型气体分析仪,也可测量潜水艇和矿井里的有害气体。利用这种原理,还可用来改进计算机的输入装置和有关气体色层分析仪的结构原理中。

从萤火虫到人工冷光

自从人类发明了电灯,生活变得方便、丰富多了。但电灯只能将电能的很少一部分转变成可见光,其余大部分都以热能的形式浪费掉了,而且电灯的热射线有害于人眼。那么,有没有只发光不发热的光源呢?

人类又把目光投向了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