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礼桌是什么意思,风俗传统上的意义是什么

2021-01-08 07:30:45 字数 5683 阅读 6411

1楼:匿名用户

我国古代有“六礼”之说,现今部分地区也有这个习俗,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实际上各地区民间约定成俗的婚礼习俗并不完全为这六礼所限,它将相亲、订婚阶段的过程简化,比如,将请期(商定迎娶日期)并于纳吉(送礼订婚)中。而亲迎之后的合卺(新郎新娘喝交杯酒)、闹洞房和婚后的“回门”等仪礼过程受到更加的重视[1] 。

在古代,男方下帖,下帖的基本步骤是:男家经媒人之手取得女方的生辰八字后,放在家中一个具有占卜意味的场所,比如压在香炉下或放在神像前等等,放三日,如果在这三天中家中的人都平安,就代表这姻缘取得了神的同意,占卜成功。如果这三日中发生意外,即便是打碎了一只碗,就要把生辰八字退给女方,这婚姻不成。

有的地方是拿到女方八字后,请卜卦者排比,若男女双方八字相合,则议婚告成。现代人多用第二种,特别是父母为子女相亲时。八字这一关过了,男方才下帖。

帖子用红纸把男女双方的姓名、生辰八字并排写好,送往女家。女家接下帖子,就表示答应这门婚事。取八字、下帖子目的在于“询察天意”,这一婚俗行为表示“婚姻天定”的观念。

在迎娶阶段,女方准备的嫁妆多是成双成套的被褥、衣服、橱柜等。新郎新娘在结婚当天,婚礼举行前的清晨,在各自的家中都要“上头”,即挑选有福气的老者为之梳头,同时说一些吉利的话。

新娘还要开脸即整眉光面。在惠安一带,新郎上头时,给他梳头的老者要拉着一个下男孩的手,用梳子、虱篦分别在新郎头上梳三下,口中念道:“三下木梳三下虱篦,生子孙一大阵”。

新房里的便桶在婚礼那天要让一男童溺尿。在新床上撒红枣,花生,桂圆,莲子等吉祥果品,代表“早生贵子”的美好祝愿。

当新郎领着花轿来到男方家门时,一些地方的习俗要婆婆拉着媳妇走过场院中麻袋铺着的路,身后的麻袋要人不断传到前面待踩,这叫传种(宗)接代。(待)。有的为了避邪气,要跨火盆。

当夫妻拜堂时,主持人口中高声念诵祝词,有的地方要穿插吃子孙饽饽、喝和合汤等。

风俗的意思是什么

2楼:匿名用户

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通行的风尚、习惯、礼仪等。

一、拼音

风俗[ fēng sú ]

二、出处

先秦·佚名《诗序》:“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释义:先王用诗来使夫妇之道入于正常,使子女对父母成孝敬之心, 使人伦关系淳厚,使教化美满,推移转变世俗。

三、例句

1、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的风俗由来已久。

2、这种风俗由来已久,已经根深蒂固在当地人心中,不易改变。

风俗的近义词:

一、民俗[ mín sú ]

释义:民间的风俗习惯。

出处:先秦·韩非子《韩非子·解老》:“府仓虚则国贫,国贫而民俗淫侈,民俗淫侈则衣食之业绝。”

翻译:仓库空虚国家就贫困;国家贫困,民间的风俗就淫逸奢侈;民间的风俗淫逸奢侈,农织行业就荒废。

二、习俗[ xí sú ]

释义:习惯风俗。

出处:先秦·荀子《荀子·大略》:“政教习俗,相顺而后行。”

翻译:政治、教育和习惯风俗,他们之间先要相顺相谐才能造就人才。

3楼:暮夏浅眠

社会上长期形 成的通行的风尚、习惯、礼仪等:破除旧风俗,树立新风尚。

拼音:fēng sú

引证:巴金《灭亡》第八章:“她们问我中国底风俗,我也略略说了一点,又常常惹起她们发笑。”

风俗的近义词:风尚、民俗

4楼:匿名用户

风俗的意思是:指长期相沿积久而成的风尚、习俗。

【词语】:风俗

【拼音】:fēng sú

一、风俗基本释义:

指长期相沿积久而成的风尚、习俗。

二、风俗引证释义:

相沿积久而成的风气、习俗。

巴金《灭亡》第八章:“她们问我中国底风俗,我也略略说了一点,又常常惹起她们发笑。”

三、风俗用法示例:

1、全世界都有一样的风俗"先看衣裳后看人"。

2、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的风俗由来已久。

扩展资料风俗近义词:习俗、习惯

一、习俗

【词语】:习俗

【拼音】:xí sú

【释义】:习惯、风俗。

示例:1、纪念的习俗或方式可以多样,但总是要有。

2、法律是社会习俗和思想的结晶。

二、习惯

【词语】:习惯

【拼音】:xí guàn

【释义】:通过实践或经验而适应。

示例:1、所有的魅力在“习惯”面前都将无色。

2、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5楼:采采柔逸

1、地方风俗,指的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习惯。指个人或集体的传统风尚、礼节、习性等,主要包括民族以及地方的风俗、节日习俗、婚俗、丧葬习俗,待人接物的传统礼仪等等。

风俗的养成是由漫长的历史渐渐形成的,它对地方社会的成员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行为制约作用。

2、举例:敬献“哈达”是藏族对客人最普遍、最隆重的礼节,献的哈达越长越宽,表示的礼节也越隆重。 而蒙古族传统礼节,主要有献哈达、递鼻烟壶、装烟和请安等,以及鞠躬礼和握手礼。

蒙古族牧民十分热情好客、讲究礼仪。请客人进入蒙古包时,总是立在门外西侧,右手放在胸部微微躬身,左手指门,请客人先走。客人跪坐后,主人按浅茶满酒的礼俗热情敬献上奶茶和美酒,并把哈达托着献给客人。

而满族人平时见面都要行请安礼;如果遇到长辈,要请安后才能说话,以示尊敬,等等。

再比如各地的结婚风俗会有很大差异,有的地方在中午宴客,上午举行仪式;有的地方在晚上宴客举行结婚仪式。这些都是地方风俗的表现。

春节拜年和吃饭,各地方的风俗也不一样,北方地区必定合家一起包饺子,南方地区则讲究吃年糕,取年年高升的吉祥之意。

3、简言之,风俗就是约定俗成的规矩。尊重风俗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谐。当然恶风旧俗还应该破除。

6楼:匿名用户

一个地方的生活习惯。

7楼:匿名用户

【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论语·微子》中有这样的记载:“子路拱而立。”

【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

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如丘迟《与陈伯之书》:“迟顿首。

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丘迟顿首。”

【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

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动,五日吉拜,六日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肃拜。

”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相如前进瓿,因跪请秦王。”

【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为了表示对人尊重,坐法颇有讲究:“虚坐尽后,食坐尽前。

”“尽后”是尽量让身体坐后一点,以表谦恭;“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以免饮食污染坐席而对人不敬。

【座次】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

《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

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

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

【席次】古代宴会席次,尊卑很有讲究。一般筵席用的是八仙桌,桌朝大门,其位次如下:位尊者居前, 8 是主人席位。

如果客多,可设两桌、三桌或更多,有上桌与散座的区别:上桌与单席的位次相同,散座则不分席次。

【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 ( 二十岁 ) 加冠的礼节。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分别表示有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祀的权力。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给起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成员。

因为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所以后世将二十岁称作“弱冠”。

【婚冠礼】古代嘉礼之一。《周礼》:“以婚冠之礼亲成男女。

”古代贵族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后即可成婚,并享受**待遇,女子十五岁行笄礼 ( 笄: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满十五岁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 ) 后也可结婚。

所以把婚礼、冠礼合称为婚冠礼。

【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汉书》载,西汉将领李广利率军队出击匈奴之前,“丞相为祖道,送至渭桥”。《荆轲刺秦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文中的“祖”就是“祖道”,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送别。

【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斋”又称“致斋”,致斋三日,宿于内室,要求“五思” ( 思其居处、笑语、志意、所乐、所嗜 ) ,这主要是为了使思想集中、统一。“戒”又称“散斋”,散斋七日,宿于外室,停止参加一切娱乐活动,也不参加哀吊丧礼,以防“失正”、“散思”。

古人斋戒时忌荤,但并非忌食鱼肉荤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气的食物如葱、蒜等,这主要是为了防止祭祀时口中发出的臭气,对神灵、祖先有所亵渎。

【虚左】古代座次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称“虚左”。《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

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足见信陵君对侯生之尊敬。今人有“虚左以待”一语。

【再拜】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旧时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膜拜】古代的拜礼。行礼时,两手放在额上,长时间下跪叩头。原专指礼拜神佛时的一种敬礼,后泛指表示极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礼方式。今人多用“顶礼膜拜”形容对某人崇拜得五体投地。

【折腰】即拜揖。鞠躬下拜,表示屈辱之意。《晋书·陶潜传》载:

陶渊明曾为彭泽县令,州郡派督邮巡视至县,县吏劝陶束带迎见,他感叹地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 ”后来引申为倾倒、崇拜,如***《沁园春·雪》:“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六礼】中国古代婚姻的六种手续和礼仪,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之好”。

举案齐眉

【举案齐眉】古代妻子为丈夫捧膳食时要举案于眉,表示相敬。

【以文会友】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礼俗。文人相交轻财物而重情谊、才学,故多以诗文相赠答,扬才露己,以表心态。唱酬是通行的方式,即以诗词相酬答。

在宴饮等聚会时,更是不可有酒无诗,流行尽觞赋诗之俗。

【讳称】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主要的有:

(1) 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

(2) 父母之死称:见背、孤露、弃养等。

(3) 佛道徒之死称:涅檠、圆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仙逝”现也用于称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

(4) 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

古代婚嫁礼俗中离娘肉是什么意思,结婚风俗离娘肉什么意思

1楼 繁华有一梦 离娘肉是中国结婚民俗中的一种礼物。就是在娶亲时或者娶亲的前一天,男方要准备几斤猪肉给女方送去,有的地方还要附带猪腿,这个肉呢,就叫 离娘肉 。 离娘肉在中国农村的婚俗中比较常见,以中原地区居多。为什么要送 离娘肉 最简单的解释是说,姑娘是娘身上的肉,被人娶走了,给一块肉权当补偿。 ...

结婚回娘肉的四样礼都有什么,离娘肉四样都有什么,中国结婚民俗传统

1楼 一老夫 1,有肉 鱼 大葱 粉条,,,都用红纸包上,最好再打包一桌席回去 2,老四样礼就是是烟 酒 肉 藕。 3,离娘肉一块 大葱4棵 粉条2斤 棉白糖2包。四彩礼是接新娘时新郎到女方家必带的礼物。离娘肉要一刀,带二根肋骨,以示女儿虽然离开娘出嫁了,但仍然和母亲骨肉相连,没离开娘。 大葱要带根...

裸婚是什么意思?是不是婚礼上不穿衣服结婚

1楼 良颜凤跖 裸婚的裸,指的是结婚双方在意物质方面基本上什么都没有,但是,却有真爱,不是指不穿衣服。 2楼 匿名用户 裸婚是无房无车无婚礼的结婚,不是不穿衣服,只是没有形式,只有领证,这个叫裸婚。 3楼 疯狂喷射器 差不多,没有物质基础就结婚和结婚当天不穿衣服一样丢人 4楼 诺诺姥姥 不是,裸婚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