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终了》是什么,苏东坡的《水调歌头》内容是什么?

2021-01-07 08:55:27 字数 6595 阅读 4702

1楼:匿名用户

你是指林语堂的《苏东坡传》里的第二十八章《终了》吗

苏东坡的《终了》是什么

2楼:李超是超帅

是苏东坡《苏东坡传》这篇文章已经终了。

苏东坡世称苏仙。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

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间进士。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

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

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苏轼的祖父是苏序,表字仲先,祖母史氏。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

是很用功。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

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苏东坡的《水调歌头》内容是什么?

3楼:翱翔roc丶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

①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故曰“歌头”。双调,九十五字,平韵。

②丙辰:熙宁九年(1076)。苏辙字子由。

③李白《把酒问天》:“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④牛僧孺《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  是何年。”

⑤司马光《温公诗话》记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长圆。”

⑥婵娟:月色美好。

4楼:帅屠苏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作者】苏轼【朝代】宋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词牌说明

水调歌头,词牌名。唐朝大曲有《水调歌》,据《隋唐嘉话》,为隋炀帝凿汴河时所作。宋乐入“中吕调”,见《碧鸡漫志》卷四。

凡大曲有“歌头”,此殆裁截其首段为之。九十五字,前后片各四平韵。亦有前后片两六言句夹叶仄韵者,有平仄互叶几于句句用韵者。

有元会曲、凯歌、台城游、江南好、花犯念奴等异名。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

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宋蔡绦《铁围山丛谈》卷三:歌者袁绹,乃天宝之李龟年也。宣和间,供奉九重。

尝为吾言:“东坡公昔与客游金山,适中秋夕,天宇四垂,一碧无际,加江流澒涌,俄月色如画,遂共登金山山顶之妙高峰,命绹歌其水调歌头曰:‘明月何时有?

把酒问青天。’歌罢,坡为起舞而顾问曰:‘此便是神仙矣!

’吾谓:‘文章人物,诚千载一时,后世安所得乎?’”

宋胡寅《酒边集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而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

胡仔《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九:先君尝云:坡词“低绮户”,尝云“窥绮户”。二字既改,其词益佳。

胡仔《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俱废。

元李冶《敬斋古今黈》卷八:东坡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只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时词手,多用此格。如鲁直云:

“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蜺。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盖效东坡语也。

近世闲闲老赵秉文亦云:“我欲骑鲸归去,只恐神仙官府,嫌我醉时真。笑拍群仙手,几度梦中身?

”清程洪、先著《词洁》:此词前半自是天仙化人之笔。

5楼:drar_迪丽热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时所作。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想象和思考。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

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

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弟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水调歌头”词调**于《水调》曲。

《水调》曲,为隋炀帝所制。唐刘餗《隋唐嘉话》说:“炀帝凿汴河,自制《水调歌》。

”《脞说》也说:“《水调》《河传》,炀帝将幸江都时自制,声韵悲切,帝喜之。乐工王令言谓其**曰:

‘不返矣,《水调》《河传》但有去声。’”(《碧鸡漫志》卷四引)杜牧《扬州》诗“谁家唱水调”句自注亦说:“炀帝凿汴河成,自造《水调》。

”(《樊川诗集注》卷三)虽然《水调》究竟是开汴河前还是汴河开成后所制,三家说法不一,但为炀帝自制,则无异辞。

6楼:匿名用户

《水调歌头》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1)问清天。

不知天上宫阙(2),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3),又恐琼楼玉宇(5),高处不胜(6)寒。

起舞弄清影(7),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8),低绮户(9),照无眠(10)。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11)。

【注释】

(1) 把酒:端起酒杯。

(2) 宫阙:宫殿。

(3) 今夕是何年:古代神话传说,天上只三日,世间已千年。古人认为天上神仙世界年月的编排与人间是不相同的。 所以作者有此一问。

(4) 乘风归去:驾著风,回到天上去。作者在这里浪漫地认为自己是下凡的神仙。

(5) 琼楼玉宇:白玉砌成的楼阁,相传月亮上有这样美丽建筑。

(6) 不胜:忍受不住。

(7) 弄清影,在月光下起舞,自己的影子也翻动不已,彷佛自己和影子一起嬉戏。

(8) 朱阁:朱红色的楼阁。

(9) 绮户:刻有纹饰门窗。

(10)照无眠:照著有心事睡不著人。

(11)婵娟:月里的嫦娥,代指月亮。 分析:

《水调歌头》一词是苏轼在密州任职时所写的,亦是一首在文学史上颇负盛名的中秋词。

据《苕溪渔隐丛话》中载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作者开头一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便将自己在中秋佳节,触景生情,思念久未聚首的弟弟的情怀引出。继而,作者又幻想著自己是天上游仙的景象,表现出自己出世与入世之间的矛盾思想。

但是,作者又在「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中,将自己的幻景抹掉,肯定自己已入世为国的决心,保持乐观、豪迈的精神。而词的下阙「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更充满了人生的哲理。世事多变幻,不如意的事十常**,总不能避免。但是,如果我们把不如意事,当**生的磨练,又未尝不可呢!

最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襌娟。」一句中,作者对弟弟寄予遥遥的祝福,表现出豁达的胸襟,不为离愁别苦所束缚的积极、乐观态度。如果细心的话,就不难发现全文都蕴藏著一股庄子逃避现实、超尘脱俗的思想。

既然不能事事尽如人意,尽善尽美,那麼我们何必奢求完美,何必为人力所不能为的事情而伤悲,为心有余而力不逮的事情自责呢!

在这首词中, 他大胆的想像,运用神话传说等素材,对天宇` 月色作了传神的刻画. 然后将 [ 月有阴晴圆缺] 的大自然现场跟 [人有悲欢离合] 的社会际遇结合起来, 感慨宇宙流转, 嗟叹人事变迁. 既表达了心中出世入世的矛盾, 又抒发了 [随缘自适] 的旷达胸怀.

回答者:双刀ら忍者 - 江湖新秀 四级 7-1 20:28

水调歌头赏析(一)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代表作,倍受后人的赞誉和喜欢。是独具特色,脍炙人口的传世词篇。一七零六年苏轼贬官密州,时年四十一岁的他政治上很不得志,时值中秋佳节,非常想念自己的弟**由内心颇感忧郁,情绪低沉,有感而发写了这首词。

其立意,构思,奇逸飘妙,以超现实的遥想,以虚无飘渺的幻想世界,表现非常现实而具体的人之常情。在这里,词人通过对月宫仙境的想象,在一种极富神秘色彩的探索和思考中,表现自己的思想矛盾与波折,人生体验与认识。这种表现不仅超凡脱俗,也构成了本篇的浪漫主义色调和超旷飘逸的风格。

上片一开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两句是从李白的《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脱化而来的。“举着酒杯询问青天,天上的月亮是何时有的”?

此句充分显露出作者率真的性情,也隐藏着内心对人生的痛惜和伤悲。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是问的内容,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

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他想乘风回到月宫,又怕那里的凄凉,受不住那儿的寒冷,这是何等奇特的想象,这里表达了词人“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情。“乘风归去”说明词人对世间不满,“归”字有神仙自喻的味道,好象他本来住在月宫里只是暂住人间罢了。

一“欲”一“恐”显露了词人千思万虑的思想矛盾。真可谓“奇逸之笔”。“其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与上紧密相接,写词人在月光下翩翩起舞,影子也在随人舞动,天上虽有琼楼玉宇也难比人间的幸福美好。这里由脱尘入圣一下子转为喜欢人间生活,起伏跌宕,写的出神入化。

词人最初幻想仙境,要到月宫里去,脱离曾让他无限烦恼的人间,但是词人终究是现实的,对人生是热爱的,因此,亲手抹去了这种虚无的画景。

下片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

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找着屋里失眠的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和自己相同的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

于是诗人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

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却又含蓄地表达了对于不幸分离的人们的同情。词人思想是豁达的,他需要自我解脱,所以他一质问的语气发泄佳节思亲的情感。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脱: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世间总有悲、欢、离、合,象天上的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这些自古以来都是难以周全圆满的。此句流露出了词人悟透人生的洒脱和旷达的性格,也是对人生无奈的一种感叹,这里以大开大合之笔从人生写到自然,将各种生活加以提炼和概括,包含了无数的痛苦、欢乐的人生经验。

结束句“但愿人长九,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们能够永远健康平安,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在中秋之夜共同欣赏天上的明月。这里是对远方亲人的怀念,也是一种祝福。

全词情感放纵奔腾,跌宕有致,结构严谨,脉络分明,情景交融,紧紧围绕“月”字,忽上忽小,一会离尘,一会入世,语句精练自然,显示了词人高超的语言能力及浪漫洒脱超逸的词风。

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受到人们的推崇。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认为这是写中秋最好的一首词,此说是一点也不过分的。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性,又有情趣,很是耐人寻味。

它的意境光阔,胸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我们一种美好的享受。

苏东坡的《终了》是什么,苏东坡的《水调歌头》内容是什么?

1楼 李超是超帅 是苏东坡《苏东坡传》这篇文章已经终了。 苏东坡世称苏仙。 苏轼 1037年1月8日 1101年8月24日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 山 今属四川省眉山市 人。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宋仁宗嘉祐 1056 1063 年间进...

苏东坡的对联是什么意思,苏东坡原来写的对联是什么?他为什么在门口写这样的对联

1楼 波澜不惊 苏东坡的对联意思就是苏东披创作出来的对联。 苏东坡原来写的对联是什么?他为什么在门口写这样的对联 2楼 匿名用户 苏东坡原来写的对联是 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 苏东坡年轻时读了一些书,颇为自负地在自家门前贴了一幅对联 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苏轼啊苏轼,天下的字知多少? 人间的书有...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的原文是什么

1楼 星星不见了啊 《苏东坡传》,作者林语堂。书中讲述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一个百姓的朋友 一个大文豪 大书法家 创新的画家 造酒试验家 一个工程师 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 一位瑜伽修行者 一位佛教徒 一位巨儒 一位政治家 一个皇帝的秘书 酒仙 厚道的法官 一位在政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