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体现人与环境和谐关系的城市设计

2021-01-03 22:47:03 字数 5859 阅读 8835

1楼:匿名用户

【解析】回答本题,一是要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知识,二是结合材料,提取自然界的客观性、规律的客观性、人的主观能动性等知识,分析应采取的措施。答案:(1)自然界是客观的,要求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必须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这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

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过程中,首要的是要尊重自然,尊重自然规律。(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尊重规律,按规律事。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向自然索取,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需要。

但在自然面前,人不能随心所欲,必须尊重自然界发展的客观规律,否则就会遭到自然的惩罚。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过程中,既要利用好自然,也要保护好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3)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不是单纯地顺从自然,必须充分发挥人的能动作用,坚持科学的自然观和生态价值观,实现可持续发展,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中国古代的城市格局反映了哪些重要的城市规划思想 10

2楼:为正义而奋斗者

中国古代的城市格局反映了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等重要的城市规划思想 。

(一)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的思想。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具有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巧妙结合,其以理性规划为最高原则,城市形象争取天时、地利、人和,使城市建设趋于对称、序列,追求整体与完美、秩序与规律、和谐与统一的特点。较早的《管子》对城市格局提出进行功能分区,而《商君书》提出城市规划要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交通布局考虑等,都体现了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的观念。

(二)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和谐的思想。古代城市建设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有天人合一之规划理念,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观念。古人提倡充分考虑自然特色,不拘形式。

战国时代,吴国国都阖闾城建设,伍子胥就提出“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秦统一中国,规划城市时,也提出“象天法地”,强调方位;三国时期,吴国国都选址金陵,“以石头山、长江险要为界,依托玄武湖防御”,也体现了充分依托自然条件优势的思路。

(三)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思想。中国古代家族聚居模式的底层院落式住宅,对城市布局的影响巨大。为分清主次尊卑,产生了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

这种手法,由住宅组合扩展到公共建筑再扩展到城市。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等级秩序,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形成了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据《周礼考工记》记载,周王城的建造就是严格按照按封建等级规划布局的。

直至三国、隋唐、元代时期仍然沿袭了城市等级制度思想,曹邺魏城、隋唐长安城、元大都等,皆是依据周王城而建。

3楼:匿名用户

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具有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巧妙结合;以理性规划为最高原则;城市形象争取天时、地利、人和。使城市建设趋于对称、序列,追求整体与完美,秩序与规律,和谐与统一的特点,这种高度理性美在世界上是无与伦比的。

2.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家族聚居模式的底层院落式住宅对城市布局的影响巨大。

为分清主次尊卑,产生了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这种手法由住宅组合扩展到公共建筑再扩展到城市。儒家思想(社会等级秩序)深刻影响中国古代城市规划。

严谨、中心轴线对称规划布局。

3.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之规划理念,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之观念;充分考虑自然特色,不拘形式。

4.强调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

ps:“对称”。就是以北为上,以南为下,以中间为中心,为上,以两边为偏房。

城市布局都是座北朝南,从南向北,划一条中轴线,把重要建筑部署在中轴线上,例如北京,沿中轴线布局为大前门,正阳门,天安门,皇宫,神武门。

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在唐朝以前,是王权至上思想。就是宫城在最北面,是皇帝居住的地方,向南是皇城,是大臣住的地方,在向南是郭城,是百姓住的地方,充分体现了皇帝至上的思想。

宋代以后,是王权中心思想。例如北宋的都成,开封,明清两代的都成,北京。宫城在最中间,也在整个城市的最中间,向外是皇城,最外面是郭城。充分体现了王权中心的规划思想。

尽量规划为正方形城市,棋盘式城市。

4楼:慵懒的岚猫猫

一、城市起源和初期发展时期

我国是世界上人类发源地之一。距今7000到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了相当进步的农业经济。随着农业的出现,永久性的村落也开始出现。

仰韶文化时代,聚落的规模已相当可观。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面积近30万平方米,陕西西安半坡遗址,面积约5万平方米,临潼姜寨遗址,面积为5.5万平方米。

这些村落都已有一定规模,特别是后两个遗址,在居住区外发现了起防御作用的壕沟。距今4000至5000年的龙山文化时期,生产力有进一步的发展,氏族社会走向解体,部落之间的战争也日趋激烈,这时出现了城市的萌芽——城堡。

二、封建社会前期城市的发展

自春秋开始,我国奴隶制社会逐渐走向解体,至战国时代后期,封建制度最后得以确立。这一时期是社会的大动荡、大分化时期,也是经济和城市的发展最为活跃的时期。

三、封建社会中期的城市发展

西汉时期,中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城市的分布也以北方为主。东汉末期,北方军阀混战,黄淮流域遭到极大破坏。其后虽有魏晋时的短暂统一,但不久北方地区接连受到边远地区游牧部落的侵占,经济又遭到极大破坏。

与此相反,江南地区自孙吴以后,经济逐渐发展,至唐后期成为我国新的经济重心。

四、封建社会后期的城市发展

从元开始,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国家就再也未**过。元、明、清三代的统一局势,造就了我国城市发展史上最为雄伟、辉煌的都城——北京。但是,从总体看,随着封建社会开始走下坡路,元、明、清时期城市的发展未能在宋代的基础上取得全面突破,在某些方面甚至有所倒退。

如明清时的海禁政策,就阻碍了港口城市的发展。又如,随着城市商业的发展,南宋都城临安市中心的商业非常繁荣,已形成中心商业区。然而,元大都乃至明清北京城的规划却将皇宫置于全城的中心,并按《考工记·匠人》所述的“左祖右社”的思想布置了天坛和地坛,这种“皇权至上”的布局充分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利用城市规划来维护其最后的统治。

五、近现代社会时期

1840年的鸦片战争,外国资本大举入侵,“不仅对中国封建经济的基础起了解体作用,同时又给中国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造成了某些客观的条件和可能”(《***选集》,第589页)。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工业革命的兴起,工业新技术和大机器生产的浪潮也波及我国,使我国城市的发展速度超过以往任何时期。但是,由于我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下,城市化进程与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又是十分缓慢的。

5楼:地狱邮政

城市的发展从一个角度反映着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概貌。

在我国古代,“城”与“市”是彼此分开、相互独立的两个不同概念。城就是城,是统治阶级居住的地方;市则是人们交易的场所,开始并不在城内。

从发展趋势上看,中国古代城市主要沿着两种不同、甚至是对立的方向发展。一种方向是作为军事堡垒、统治阶级政治中心而发展起来的“城”,另一种方向是作为商品交换中心而发展起来的“市”。其中前一种方向是城市发展的主导面,城市因而具有浓厚的自然经济色彩。

从模式上看,中国传统的城市往往以王宫或官衙为中心,两翼辅以东西两市,文武双庙。城市的居民以达官贵人以及为之服务的衙役、奴仆、兵弁等为主体。城市的商业主要供王室或官府消费,也为奴仆和兵弁提供生活必需品。

从条件上看,随农业生产发展而引起的社会分工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世界上首批城市一般都诞生在那些具有较为有利的灌溉条件,农业生产发达,农产品丰富,交通便利的地区,如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流域中下游的古埃及,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以及黄河流域的中国等地区。

1.夏、商、周:

都城是全国政治、交通中心,都城有城门供居民出入,城内有整齐宽广的街道。

2、战国:诸侯国的都城如临淄、大梁、郢、邯郸、咸阳等是新兴的封建城市。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城市蓬勃兴起的阶段。这一时期,诸侯国崛起,各国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治中心——都城,如战国时期的临淄、邯郸、大梁、郢等。这些都城既是政治中心,又是经济和文化中心。

这些都城一般都是商业兴盛,交换的商品大多数都是贵族地主用的奢侈品,与人民的日常生活不是很密切。而且各个诸侯国中流通的货币品种不一,反映了封建社会初期的经济特征。

3、秦:咸阳,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的都城。

4.两汉:

西汉都城长安:著名的丝绸之路的起点,设有太学、是汉朝经济文化中心。

洛阳、成都、邯郸、临淄和宛被称为“五都”。

5、隋朝东都洛阳:商业盛极一时,又是大运河的中心。

6、隋唐——城市的兴旺

(1)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商业大都会——长安、洛阳。

①长安城内有东西两个市,唐玄宗时在西市开潭,便利物资通过水路运入市内。宫城(皇帝居住和办公之地)和皇城(官署所在地)位于城北;“坊”、“市”分开,东市和西市为商业区,“坊”为住宅区;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以及新罗、日本、波斯、大食等国的外国人,是一座国际化大城市,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②洛阳城内有三个市,工商业也很繁荣。武则天时,引漕渠开新潭,使船进入市内。

③盛唐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和手工业的活动已发展到市外。

(2)长江流域的商业都市——扬州、成都

①扬州地处运河和长江的汇合处,成为南北交通要冲,又是对外**的重要商埠。江南的物产大多在这里集散,大食、波斯等国的商人在此云集。唐朝后期,由于经济重心南移,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和洛阳,有“天下之盛,扬为首”的说法。

繁华的夜市也是扬州城的一个特点。

②成都物产富饶,与扬州号为“天下繁殖”。当时的谚语称“扬一益二”,说明成都工商业地位的重要。

③南方商业都会、国际**港口——广州。

④北方商业大城市——位于通济渠沿岸的汴州。

隋唐时期,我国的军事政治中心仍在关中,而经济中心已移到江淮流域,出现了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的情况。隋统一后,大力修通大运河,主要目的在于解决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联系问题。大运河的开凿促进了国内商业的流通,成为封建帝国的经济命脉。

这一时期,南方城市发展较快,长江中下游地区、四川盆地和东南沿海地区,成为当时瞩目的主要城市发展区。这与海外**的兴起和发展以及大运河的开凿有密切关系。如当时号称四大都市的淮安、扬州、苏州、杭州都在运河沿线,隋朝东都洛阳因位于大运河的中心,商业盛极一时。

这一时期最为突出的是都城的建设。如唐代长安城,既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又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是一座国际性大都市。长安城建筑规模宏大,布局合理,既反映了唐朝的国力和科技水平,也体现了唐朝前期封建统治井然有序,**集权得到加强的政治面貌。

特别是长安城的经济布局突出了“坊”“市”之分,“市”内店铺林立,非常繁华。

7.北宋:

东京是全国最大的商业都会,扬州商业十分兴旺。东京等大城市的商业活动突破“坊”和“市”的界限,可以沿街开市,城内大街小巷店铺林立,营业时间也不受限制(夜市),有娱乐**场所“瓦肆”。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末年东京汴河沿岸街道的繁华景象。

宋代城市发展有两大突出特点:一是城市商业布局打破了“坊”“市”界限。北宋时的东京,商业繁荣,店铺林立,突破了唐朝“市”的限制,出现了娱乐场所“瓦肆”,反映了北宋封建经济在唐朝的基础上继续发展。

二是镇的兴建和发展。镇的设置始于北魏,主要出于军事目的。北宋以后,因重文轻武,曾一度废除了很多这样的军事据点,从而使经济基础较好的地方镇市完全蜕变为商业城市。

这些新兴镇的地理分布主要集中在水陆交通要道、沿海口岸、商旅舟车集中的地方,如密州板桥镇、江西景德镇等。

8.元朝:

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荣的商业都市,人口众多,商业繁荣。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马可·波罗称之为“天堂”。泉州是对外**的重要港口,外国旅行家称之为世界第一大港。

9、明都北京:

1417年,明朝开始营建北京,1421年把都城从应天迁到北京。北京城有三重:宫城(紫禁城)、皇城和京城,其布局严谨、建筑壮观,是古代城市建筑的杰作。

明代城市有较大发展,工商业发达的城市前期有30多处,中叶以后发展达50多处。这些城市主要分布在江南、东南沿海、江北运河区等地区。明朝中后期的城市已不仅仅是封建统治中心,商业**的内容已经日益接近人民的日常生活,商品经济开始侵蚀自然经济,农民与市场的联系开始逐渐密切起来。

这时候已经出现了有一定专业分工的工商业城市,并在苏州等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反映了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封建经济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中国古代发展城市的特点

①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表明商品经济日趋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