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的文化地理(包括风俗饮食居住宗教服饰等)

2021-01-03 20:00:56 字数 5324 阅读 9917

1楼:匿名用户

去山西之前必须先读书,读与山西历史有关的书。山西不象四川、内蒙、云南、**、新疆这些地方,既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又有与汉文化不同的少数民族风情;山西也不象江浙、上海、安徽,充满着雅致的文人气息和精巧的布局,以及越剧、昆曲和黄梅戏这样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化传承;山西还不象陕西、北京、山东、河南这些地方,其历史都是皇家和圣人的历史,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山西也不象东北和南方,没有特殊的气候制造旅游的亮点……山西就是山西,一个传统的中原汉文化占主导地位,并夹杂着些许来自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结合体。山西的文化,更多的是来自民间,来自所谓的“草根”们。

这也就是为什么尽管山西有着丰厚的人文底蕴,但是能够读懂的人们却不多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古朴文明

在历史的脚步中,山西多少是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如果把“七大古都”看做是整个中国历史上全国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那么这些中心中有5个是在北方的三个省份中:北京、陕西和河南。

打开地图,我们不难发现,陕西和河南与山西直接接壤,而北京虽不与山西相接,但在历史上,河北所在直隶省,同样是属于**管辖,而河北也是与山西接壤的。这就不得不让人引发出一个很有趣的猜想:为什么惟独山西没有出现过全国性的官方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呢?

看完《晋商》这部专题片,我隐约有了答案:山西土地贫瘠、同时还经常出现自然灾害。此外从风水的角度来说,山西也很难找到一块象关中平原或华北平原那样坐山面水,具有帝王之气的开阔地带。

在当代的中国版图中,山西同样有些尴尬,论目前(不是历史上的)经济实力,山西还比较落后,然而在**的“西部大开发”决策中,一开始竟没有山西的位置,原因就是山西在地理上并不属于西部地区。

山西煤矿与煤工

然而山西在军事上还是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仔细观察山西地图,你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山西与周围四个省份的边界,除了与河南省的边界大多是人为所定外,山陕之间的边界就是黄河,而山西和内蒙的边界则是长城,与河北的边界则是太行山脉,著名的娘子关就在山西和河北的边界上。这或许在国内也是绝无仅有的。

从这一点角度实际也说明了山西作为军事要地的重要性。也就是说,在山西周围建都的王朝(特别是西安和北京),都是把山西当做一块重要的缓冲地带,同时借助山西三面的自然或人工屏障,抵挡外族的入侵。

五台山显通寺

山西就是处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地位当中。也正由于这样的原因,丰富的民间文化才倔强地在这里生根发芽;晋商们才会从“走西口”开始层出不穷并引领了几个朝代。也正因为是这样的原因,山西人的心里有一种相当的不平衡(与**近在咫尺却不被重视),因而历代的山西富豪和山西统治者,都将自己的地盘很是当回事。

所以才会出现上个世纪30年代阎锡山统治山西时竟然把铁轨都弄窄了;才会出现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平遥古城;也才会出现被称为“民间故宫”的灵石王家大院

举例说明民俗(饮食、服饰、居住、交通、信仰、婚丧)与政治、经济、地域、宗教、文化传播之间的关系 50

2楼:小蜗de夏天

穆斯复林世界

中东地区 越是宗教制

盛行的地方就越是落后 伊斯兰民族是这个世界上最难融入现代社会的民族 所以电视上播的恐怖主义都是伊斯兰社会发生的。伊斯兰教条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 比方说女孩子不许上学 一夫多妻制 还有女性结婚之后要戴上黑色的面纱 女性提出离婚要被判刑 伊斯兰世界不能有异教徒 如果有人污蔑伊斯兰教可以发动圣战 不吃猪肉等等 这些都与西方文化为主导的自由 公平 人权价值观相驳。 宗教决定一个民族的价值观 世界观 人生观,这些国家的政治法律都是基于这些观点建立的 在伊朗 权力最大的不是** 而是哈梅内伊精神领袖 着就相当于欧洲文艺复兴前的封建时期教皇拥有最高权力一样

宗教与民族风俗习惯有什么区别?

3楼:脚印大点

1.形成宗教和民族风俗习惯的过程不一样。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特殊意识形态。古时由于人类对宇宙的未知探索,以及表达人渴望不灭解脱的追求,进而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使人对该一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

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体系,与民间神话一样,其也有自己的神话传说,彼此相互串联,本质是一种精神寄托和终极关怀。

民族风俗习惯,是民族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相沿积久而形成的生活方式。任何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都是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风俗习惯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简到繁的发展过程。茹毛饮血、巢居穴处是原始社会人类的共同习俗。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多样化以及民族共同体的形成,逐渐形成了民族的风俗习惯。

2.宗教和民族风俗习惯的作用不一样。

当今世界主要的宗教有:**教(包括天主教、新教、东正教)、伊斯兰教(包括逊尼派、什叶派)、印度教、犹太教、佛教、道教、神道教等。

宗教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多种功能:

(一)宗教之原始功能,在灭除苦恼不安,获得希望与安心,主要系感情方面之功用。

(二)在善恶意志方面,宗教力量有助于匡正世道人心,确立伦理道德,乃至于发动社会反省、调整**风潮等积极之价值。

(三)与‘科学’之关系,科学与宗教之间界限分明、不能互相取代,存在牢固的依存性。[2]很多科学家在科学研究和实践中,从宗教中获得启迪,从而推动科学研究和实践的发展。

民族风俗习惯具体表现在各民族的生产、居住、饮食、服饰、婚姻、丧葬、节庆、娱乐、礼仪、禁忌等方面。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民族的历史传统、心理感情以及道德准则、宗教观念等。作为民族特点的一种外在表现,风俗习惯对民族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3.宗教和民族风俗习惯的本质不同。

宗教本质上是人对超越于自然界与人自身的神的敬拜和遵从。宗教相信世界存在超越物质世界万物的神明,并且神明是与人一样具有意识、情感等生命特质,能够与人的生命相通。宗教对于其信徒来说,绝非是一堆教训和理论这么简单,不应简单的将其理解仅仅存在于人脑中的意识。

有些民族风俗习惯与一个民族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关。还有些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一定历史时期的经济文化生活的反映。

例如,从事畜牧业、农业、林业或渔猎业的各民族,在饮食、居住、出行、服饰、婚姻、丧葬等诸多禁忌、好恶是不同的。还有些民族的风俗习惯与宗教信仰有密切的联系,如有些宗教对于教徒的婚丧、嫁娶、饮食等方面的规定,有的慢慢地变成了民族的风俗习惯。

4楼:莫小默

1、定义方面:

民族风俗习惯,是民族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相沿积久而形成的生活方式。它具体表现在各民族的生产、居住、饮食、服饰、婚姻、丧葬、节庆、娱乐、礼仪、禁忌等方面。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特殊意识形态。古时由于人类对宇宙的未知探索,以及表达人渴望不灭解脱的追求,进而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体系,本质是一种精神寄托和终极关怀。

2、党和国家政策:

对于宗教,党和国家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保护公民信仰宗教的合法权益。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这就是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对于民族风俗习惯,党和国家的法律政策是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各民族有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自由。主要体现在保障饮食自由,保护民族服饰,保留民族习俗,惩处侵犯民族风俗习惯的行为等方面。

3、法律法规:

在宗教工作方面,有《宗教事务条例》等法规政策,其中《宗教事务条例》包括总则,宗教团体,宗教院校,宗教活动场所,宗教教职人员,宗教活动,宗教财产,法律责任,附则等共九章内容。

在民族工作方面,有《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法律政策,对发挥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民族自治地方和全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都起了巨大的作用。

4、其他:

一般来讲,民族风俗习惯是由自然环境、历史条件、经济发展等因素造成的,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随着地理环境、历史条件、经济发展的变化,民族风俗习惯也有所不同。

而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对信徒的精神生活和世俗生活有规范作用。

中国人大网——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5楼:格子里兮

区别:一、形成环境不同。

民族风俗习惯不同于宗教信仰。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是由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生活条件和历史发展等种种因素决定的,它是一个民族政治、经济和精神文化生活的一种反映,是一个民族历史相沿、积久而成的风尚、习俗,具体反映在各民族的服饰、饮食、居住、生产、婚姻、礼节、文娱活动、节日、丧葬、禁忌等方面。

二、广泛性不同。

风俗习惯涉及到一个民族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它比宗教信仰要广泛,具有突出的民族性和全民性。

三、社会性不同。

风俗习惯还具有深刻的社会性,即在一个民族的社会生活中,它往往成为一种模式和准则,被当作行为、道德规范;有的还起着习惯的作用,约束着每一个民族的成员。而宗教信仰则是可以超越地理环境,不受生活条件的限制。

6楼:百度用户

最近我在调研中,了解到一些干部群众分不清宗教与民族风俗习惯的区别。譬如,封斋、作乃玛孜(礼拜)原本属于伊斯兰教的功课,但有人说是民族风俗习惯。对于年轻人留大胡子、妇女蒙面纱,有人说是民族风俗习惯,有人说是伊斯兰教的教义教规,甚至有人说不留胡须、不蒙面纱就不是穆斯林。

以上问题在社会上议论纷纷,认识也不统一,也带来了不稳定。显然,对这些问题分清是非,统一认识,很有必要。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与民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宗教与民族不能等同。一个民族的人们可以信仰不同的宗教,例如汉族中有信仰佛教、**教、天主教、道教的人,也有不信教的人;同一种宗教可以被不同的民族所信仰,例如伊斯兰教在中国就有10个民族的群众所信仰。因而,宗教不是民族的特征之一。

宗教不同于民族风俗习惯,党和国家对宗教和民族风俗习惯的法律政策也不同。对于宗教,党和国家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保护公民信仰宗教的合法权益;对于民族风俗习惯,党和国家的法律政策是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各民族有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自由。在宗教工作方面,有《宗教事务条例》等法规政策;在民族工作方面,有《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法律政策和共同团结进步,共同发展繁荣的主题。

一般来讲,民族风俗习惯是由自然环境、历史条件、经济发展等因素造成的,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随着地理环境、历史条件、经济发展的变化,民族风俗习惯也有所不同。而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对信徒的精神生活和世俗生活有规范作用。

对于一般信仰伊斯兰教的人来说,封斋、做乃玛孜属于宗教功课,履行宗教功课是穆斯林的基本职责。当然,随着生活现代化、世俗化的发展,也有很多穆斯林不再履行这些功课,有的认为只要内心信仰就可以了。

据维吾尔族老人讲,哈密历史上从来没有年轻人留大胡子的习俗,只有老年人留大胡子。而老年人留大胡子也只有当了爷爷才留。哈密维吾尔族妇女历史上也没有蒙面纱的习俗,只有穿裙子的习俗。

哈密宗教人士也讲,哈密维吾尔族所信仰的伊斯兰教逊尼派哈乃斐学派属于温和派。在伊斯兰教中,留大胡子属于圣行,年轻人可留可不留。同时,伊斯兰教只讲妇女要遮住羞体,而面部不属于羞体。

可见,年轻人留大胡子和妇女蒙面纱既不属于哈密维吾尔族的风俗习惯,也不属于伊斯兰教的教义教规。所谓不留大胡子、不蒙面纱就不是穆斯林的说法是根本站不住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