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从第一印象上操纵人心,为什么要从特别角度操纵人心?

2021-01-01 13:32:41 字数 5673 阅读 3772

1楼:易书科技

卡耐基指出:“良好的第一印象是登堂人室的门票。”这话说得对极了。

我们往往与人初次见面时,都会在不知不觉中给对方造成“此人很不友善”、“此人很直爽”之类的印象。这是对方跟自己的经验相对照,并以其体格、外貌、服装等为基准,使对方产生的一种观念。如果给对方的第一印象有所错觉的话,就很难修正自我的第一印象,即使能修正过来,也要花费很长时间,很大力气。

初到一个新环境,每个人都会有紧张、陌生之感,只要抓住人人都注重先人为主这个特点,从一开始就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这一策略,保证你万事如意。

你与同事萍水相逢,互不了解,而你的外在形象首先毫不客气地作为第一信号打入了对方的眼底。机敏的人能够在几秒钟内凭着心理定势给你对号、打分,而且这种自我经验又极其固执,人们的特点是最相信自己的最初判断。有的人费尽心机,却一辈子老不景气;有的人办什么事都那样得心应手,物顺人从,似乎鸿运天降。

其中的奥秘就在于其人的整体“形象”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人际交往的初次印象,往往是非常强烈、鲜明的,并且成为正式交往的重要背景。一对结婚多年的夫妻,最清晰难忘的,是初次相逢的情景,在什么地方,什么情景,站的姿势,开口说的第一句话,甚至窘态和可笑的样子都记得清清楚楚,终生难忘。

初次印象包括谈吐、相貌、服饰、举止、神态,对于感知者来说都是新的信息,它对感官的刺激也比较强烈,有一种新鲜感,这就如同在一张白纸上,第一笔抹上的色彩总是十分清晰、深刻一样。随着后来接触的增加,各种基本相同的信息的刺激,也往往盖不住初次印象留下的鲜明烙印。所以第一次印象的客观重要性还是显而易见的,井在以后交往中起了“心理定势”作用。

给人的第一印象如果是呆板、虚伪、不热情,对方就可能不愿意继续了解你,尽管你尚有许多优点,也不会被人接受?而如果给人留下的印象是风趣、直率、热情,尽管你身上尚有一些缺点,对方也会用自己最初捕捉的印象帮你掩饰短处。

社会学家发现,人们对在公众场合总趋近衣着整洁、仪表大方的人,或衣着略优于自己的人会留下较好的第一印象。

另外,一个人有没有才气最容易从讲话中表现出来。有才气的人一张嘴,那准确的语义、逻辑的力量、丰富有趣的内容立即会吸引对方。相反,吐字模糊、夸夸其谈、内容平庸都对人产生不了吸引力。

在留给人的第一印象中,容貌是首先被纳入视线的,与人接触,交往最初的印象还是容貌,它是递给人的一张醒目的名片。

容貌实际上是两个概念,一个是“容”,一方面指手足、腰背、乳脐等;一方面指人在坐、卧、行、走等方面显出来的举止、情态,以及言语谈吐、喜怒哀乐等。细分一下,“容”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指身体的静态表现(如前所述);二指身体的动态表现,即举手投足。通过“容”的静态,可以发现人的外在美,可悦人一时之乐,因此会对某人有着美好的印象;通过“容”的动态,可以发现人的品质和能力。

“貌”是指头面上的形象状貌,如日、眼、耳、鼻等等的动态与静态显示的个性特征,从广泛的意义上讲,“貌”不仅是指脸部,而是整个头部,包括印堂、下巴等。“貌”本应属“容”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人的精、气、神主要体现在面部,因此把“貌”单列出来,与“容”相提并论。“貌”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构成“貌”的口、眼、耳、舌、鼻、屑等具体的人体器官,它是“貌”的物质部分,即基础;二是这些器官表现出来的情态,是脸的精神表现,也属有形无质的虚像。

这种动态的“貌”就是情态。由于情态在考察人物内心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古人说面部是“列百部之灵居,通五府之神路,推三才之成象,容一身之得失”,所以人心里的真实想法会从面部表情中流露出来,隐藏得再深的秘密,也能够发现,只要看人者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强烈的探索精神。

把人的外部形象分为“容”和“貌”两部分,是为了有利于理清鉴别人的行为活动的脉络和层次;将人的外形特征分为“容”与“貌”两方面,其目的是克服泛泛而论的窠臼,不至于流于宿命论。

第一印象固然有它积极性和正确性的一面,作为一个社会人,要努力争取给别人一个最佳的第一印象。

古语说,相由心生。这是饱含人生经验的一句话。

心志高的人,面容常伴奋勇之色:

心高气傲的人,脸上常挂旁若无人的神色。但神色与形象美没有直接联系,有人却把相貌美丑作为看人的标准。

长得丑、奇形怪状的人,看了的确让人不舒服,但不能因此“喀嚓”一声就把此人的才能否决了。邋遢道人张三丰就不注意衣饰外貌,也不讲卫生,但却有着举世奇绝的胆识气概。“貌”的美丑不能当作鉴人的标准,据说大圣人孔子鼻孔上翻,却不妨他成目代之圣。

可惜许多看人者,拂不去心中的美丑情愫,爱屋及乌,恨人及里,只因相貌美丑,张松、庞统这样有绝世才华但相貌丑陋的人也因为看起来不顺眼被赶跑或冷落之。

看准一个人之道,在于能透过表面现象,用慧眼操纵人的本质,千万别做“悦于色,恶于德”的傻事。

中国古人也说过:“肤表不可以论中,望貌不可以核能。”这正是警告人们仅凭外貌不能评价一个人的品德才能。

孔老夫子这人能知错就改,他曾以言语来看宰予,以相貌来看子羽?后来他发现自己都看错了,于是说“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公开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子羽即澹台灭明,比孔子小39岁,欲拜孔子为师。

因为长相丑陋,所以孔子看了他那副尊容,认为难以成才,没有多大出息,只是由于他是孔子学生子游引见过来的,就没有轻易地拒绝,最终让他留在身边学习。子羽在孔子那里学了三年,通过几年的交流,孔子对他逐渐改变了原来的看法,知道子羽是个貌丑而才高的人物。子羽学成之后,南下楚国,设坛讲学,使儒家的学说在南方成为一个很有影响的学派。

所以,观察人物时,取人外表长相的美丑,不如考察其心灵的优劣。

曾国藩本人看人并不是以貌取人,而侧重考察其神色、情态等,比如他识别江忠源、刘铭传等。他的幕僚罗泽南“貌素不扬,目又短视”,骆秉章“如乡里老儒、粥粥无能”。如果曾国藩以貌取人的话,是不会重用这二人的。

对于看人,曾国藩在是否以貌取人上面,要比曹操、刘备高出一筹。他善于看人的原因主要在于能观人于微,并且积久而有经验。所以他在夹袋中储藏了不少人物档案,一旦需用,便能从容地按其才能委以不同的任务,而且能一一胜任。

为什么要从特别角度操纵人心?

2楼:易书科技

观察人的时候,也应从各个角度进行观察,不要光看别人的缺点而忽略了他的优点。对于一般人批评的“某某人有什么缺点”,我们也可以换一个角度来衡量,可能这个众人公认的缺点,反而是他的优点呢!

齐国攻打宋国。宋土派藏芷向南求救于楚国。楚王很高兴,答应得也很痛快。

然而,藏芷很忧虑地回去了。他的车夫问题:“您求救成功了,怎么还面有忧色?

”藏芷说:“宋是小国而齐是大国。为救一个小国而得罪一个大国,这是人们所不愿的。

然而,楚国很高必地答应了。这不合情理。他们一定是想以此坚定我们的信心,让我们同齐国抵抗,以此削弱齐国,这样,对楚国有好处。

”一铢一铢地称东西,这样称出的一石与一次称足的一石必定有出入;一寸一寸地量东西,这样量出的一丈与一次量足的一支必定有误差。看人应该看大端而不责细节,否则,不分事的大小,简单相论,只能歪曲人的原貌。

有一位陈先生,被大家公认为爱出风头。在一次陈先生没有出席的酒会中,大家聊起陈先生的时候,就有人说:“他真爱出风头。

”不过有人认为,陈先生一向热心公益,喜欢帮助别人,所以他马上语气和缓地说:“他是有一点多管闲事,不过,还是很乐于帮助别人的。”听了这话之后;同事们立刻转变了态度,开始赞扬他的优点,这种态度的一百八十度转变,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人真正了解了所谓批评别人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人际间的关系就是这样,以批评的眼光去看别人,越看越觉得不好;可是,如果换一个角度去衡量,也许就不认为这是缺点了。“君子之交,贵相知心。”就是要我们尽量去观察别人,发掘别人的长处。

一个人的好坏是由本质决定的。古人认为少壮时不学无术,长大必定无能;至老而没有教人,死时便没门人思其言行;富有而不知施舍,穷困便无人相助。这都是本质所定。

是君子,就会好学而向善,是小人则总是好逸而恶劳,因此能向别人学习并严格检查和要求自己的人,极少不属于君子;一切由着自己,有了错误总要尽力掩饰的人,极少不属于小人。古代的君子,他们要求自己严格而且全面,他们要求别人宽厚并且简单。因为要求自己严格而全面,所以他们不会懈怠。

因为要求别人宽厚并简单,所以别人就乐于做好事。

观察一个人,先考察他所作所为,再观察他做事的动机,审度他的心态,安干什么,不安于什么。这样的话,他怎么伪装得了呢?人们所犯的过错,是分成各种类型的。

仔细审查某人所犯的过错,就可以知道他是什么类型的人了。

a化妆公司的宣传部长刘先生,曾在闲聊时讲了则他的经验谈:

有一次,一个广告**商到他那里洽谈生意,谈到与a公司对立的b化妆品公司,这个**商或许为了拉广告,于是把b公司的宣传机密全盘托出。

刘先生听到这里,忽然想到:“此人与我并无深交,为什么会对我泄漏b公司的秘密?可想而知,他同样会把我们公司的机密泄漏给b公司。”

刘先生用另一角度思维识破对方的诡计之后,从此再也不信任这个广告**商了。

大智若愚的计谋表现各不相同,但其目的是一致的。

齐国的隰斯弥去见田成子,田成子和他一起登上高台向四面眺望。三面的视野都很畅通,只有南面被隔斯弥家的树遮蔽了。田成子当时也没说什么,隰斯弥回到家里,叫人把树砍倒,没砍几棵,隰斯弥又不叫砍了。

他的家人问;“您怎么这样快又改变主意了。”隰斯弥答道:“谚语说,知道深水中的鱼是不吉祥的。

现在田成子将要干一件大事,事情非同小可,而我却表现出我能够在精微处察觉事情的真相,我必然会有危害了。不砍倒树,未必有罪。而知道了别人的隐密,那罪过和危险就不得了。

所以我才决定不把树砍倒。”

这个故事,也是另类思维的精彩例证。

在《韩非子》一书中,对类似的观察法实例收录极多。

晋国重臣文子,有一次因为被案情牵连,于是匆忙逃命。在慌乱中逃到了京师外的一个小镇。

跟随他逃亡的侍从说:“统领此镇的官吏,曾经出人八大府邸,可视作条信,不如我等先至他家略事休息,待行李到来,再行赶路如何?”

“不可,此人不可信赖。”

“何故?他曾亲密地追随过大人……”

“唔!此人知我喜好**,即赠我名琴;知我喜好珍宝,即赠我玉石,像这种不用忠告方式而以宝物博取我欢心的人,如我前去投靠,必被他献给君王以博欢心无疑。”

于是,文子不敢稍作停留,连行李都顾不上带,继续赶路。文子的看法果然不错,后来,此官把文子的两车行李拦截下来,献给君王邀功。

从前,一个名叫鲁丹的游士,周游至中山国,想把自己的策略呈献君王,可惜投递无门。于是,鲁丹以大批金银珍宝,赠给君王亲信的幕僚,请他代为引见。此法立即生效,鲁丹被君王召见,并于谒见之前,先以山珍海味接待他。

席间,鲁丹不知想起什么,忽然放下筷子退出宫殿,也不回旅舍,立即离开中山国。

从者很惊讶地问题:

“他们如此厚待,为何离去?……”

鲁丹回答从者:

“这位君主被他的侧近所左右,自己没有一点主见,日后如果有人说我的坏话,君主必定会惩罚我,还不如早些离去的好。”

魏国将军乐羊率兵攻打中山国。

其时,乐羊之子正栖身中山国,于是,中山国王将乐羊之于杀死,并做成肉汤,送到围在城外的乐羊军队阵营之中。

乐羊面不改色地将肉汤喝光。

魏王听到这个消息,感动地说:

“乐羊为我吃下自己儿子的肉!”

但是,他身旁的大臣却以责备的口吻说道:

“连自己儿子的肉都敢吃的人,必定敢吃任何人的肉。”

后来,乐羊打败中山国凯旋而归,魏王虽然犒赏他的成功,但从此不冉重用他。

鲁国重臣盂孙打猎时捉到一只小鹿,命家臣秦西巴用车子把小鹿带回,在回去的途中,一直有一只母鹿跟在车后哀鸣。

秦西巴觉得十分可怜,就把小鹿放了。

待孟孙返回家中,知道了原由,极为生气,于是把秦西巴的禁起来。

但是,3个月之后,孟孙不但赦免了秦西巴的罪,并且任命他担当辅佐自己儿子的任务,近侍惊讶地问题:“前些时候,您刚刚处罚了他,如今却又委他以重任,这是为什么?”

盂孙回答说。“他连小鹿都不忍捉回,将其放掉,对待我儿子也一定会很仁慈的。”

由此,可以看出,待人接物着似事小,却能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品行。这既向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人的好方法,同时也告诫我们:你在不经意时所做的某一件小事,也许已经被在一旁的有心人记在了心里。

为什么要关心别人,为什么人需要别人关心

1楼 匿名用户 关心别人,这个是很常见的问题啊,人就是要互相帮助,团结起来才会发展的更好的,你想一想,如果你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没有人关心你,你也不关心别人,等哪一天你遇到了什么事情,连个给你出主意的朋友,安慰你的人都没有,只有靠自己去安抚自己,那多可悲啊,多交几个朋友,关心一下别人也是很好的,付...

从心理学角度放心了爱摔东西,从心理学角度看,为什么很多人都喜欢拆开包装时

1楼 帅帅一炮灰 人类发泄愤怒有两种指向,一种是对内的,从检讨,自责直到自残,甚至自杀。另一种是对外的,从抱怨,谩骂到摔东西,甚至杀人。 从本能的角度来讲,这两种行为是人类死和破坏的本能的体现 愤怒是因为欲望没有得到满足,愤怒的本质是压抑,压抑来自于人格中称为超我的道德部分,当发泄的对象无法直指超我...

从心理学角度解释人为什么爱自称“吃货”

1楼 匿名用户 老北京有句歇后语 卖烧饼的不带干粮 吃货。与美食家不同, 吃货 通常是贬称,但它又不同于 饭桶 ,而是一种略带优雅的网络自嘲。 在这一点上, 吃货 倒是不孤单,这些年来,从 屌丝 到 女汉子 ,类似的自嘲并不罕见。虽然这样的称呼,一般自己说没问题,别人说则可能犯忌。换句话说,它们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