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吴伯箫,《灯笼》吴伯箫作者简介

2020-12-30 13:49:14 字数 4095 阅读 7579

1楼:天马行空设计

《灯笼》这篇文章由点及面,由小时候喜欢的火、光自然过渡到灯笼,又由灯笼联想起亲人的关爱,再又想到历史上英雄人物的壮烈事迹。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也寄托了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

《灯笼》吴伯箫作者简介

2楼:小青蛙跳着走

吴伯箫(1906-1982), 原名熙成,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

"*****"中被开除党籍。"*****"结束后,任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写作》主编、中国写作研究会会长等职,并参加郭沫若著作编辑委员会领导工作。1981年10月,出访英国,不久,当选全国文联理事。

1982年8月病逝。

吴伯箫毕生倾注于文学创作和教育事业。 舌耕笔耘, 成果丰硕,一生作品200多篇,主要收在《羽书》《烟尘集》《黑与红》《潞安风物》《北极星》《出发集》《忘年》等文集;香港文学研究社出版了《吴伯箫选集》。

拓展资料:

吴伯箫的散文不论是怀念延安生活,还是倾述对社会主义的热爱,都宣扬了继承革命传统,促人积极向上题词的主题。

吴伯箫散文的特色之一,是从"一枝一叶"的普通事物中深入挖掘,以小见大,从平凡中引伸出深刻的内涵。如《记一辆纺车》中,从"农村用的手摇纺车"引伸出"与困难斗争,其乐无穷"的延安精神。

3楼:雷光丸

《灯笼》是吴伯箫写作的一篇散文,出自其作品《吴伯箫散文集》,并入选部编版(人教新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材第4课

吴伯箫(1906-1982), 原名熙成,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

“*****”中被开除党籍。“*****”结束后,任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写作》主编、中国写作研究会会长等职,并参加郭沫若著作编辑委员会领导工作。

1981年10月,出访英国,不久,当选全国文联理事。1982年8月病逝。

4楼:匿名用户

吴伯萧生于1906年,死于1982年,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

5楼:匿名用户

1906-1982原名熙成

灯笼吴伯箫中的典故

6楼:狂人横刀向天笑

《灯笼》是吴伯箫写作的一篇散文,出自其作品《吴伯箫散文集》,并入选部编版(人教新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材第4课(朗读人是卫东)。

作品名称

灯笼外文名称

lanterns

作品出处

吴伯箫散文集

文学体裁

散文作者

吴伯箫朗读人卫东

吴伯箫的灯笼,为什么以灯笼为题?

7楼:deat丶

吴伯箫的灯笼以灯笼为题的作用:①点明线索使文章条理清晰。②激发读者的兴趣。③灯笼寄托着作者的情感。

文中与灯笼有关的地方

1、挑灯迎祖父回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

2、母亲接过纱灯,递给消夜食品;

3、村头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

4、元宵节看灯;

5、进士第的官衔灯高照朱门;第

6、纱灯上描红;

7、由宫灯、唱词联想汉献帝;

8、联想到“挑灯看剑的名将”,表达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拓展资料1.内容主旨作者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 关于灯笼的一些美好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2.《灯笼》是吴伯箫写作的一篇散文,出自其作品《吴伯箫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并入选部编版(人教新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材第4课(朗读人是卫东)。

《灯笼》吴伯箫 读后感

8楼:匿名用户

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读后感”.读后感怎么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

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

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

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

9楼:

energy as the source

吴伯箫灯笼主要采用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5

10楼:课文你来说

作者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把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美好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灯笼》一文中作者围绕灯笼,从不同方面叙述了灯笼的重要意义和其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 寄寓着作者赤诚的情感。

灯笼吴伯箫内容概括及层次

11楼:我的最爱

作者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 关于灯笼的一些美好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作者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美好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1)多方面选材,突出中心。

作者围绕灯笼,从不同方面叙述了灯笼的重要意义,如有文化上的:在纱灯上描红,爱的是那份雅致;对宫灯的想象,体验的是深长的历史况味。

有情感上的:挑着灯笼,接回祖父,长幼情笃;上下灯学,悉心照顾,母子情深;跟着龙灯跑了半夜,伴着小灯笼入梦,绽放着飞扬的青春……小小灯笼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 寄寓着作者赤诚的情感。

(2)以散文笔法行文,自由随意。

作者顺着自己的思绪写来,往昔经历、乡情民俗、诗词典故,自然人文,意绪纷繁。结尾处,情绪陡然一扬,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进而表达自己的报国志愿。

由个人情感升华为家国情怀,情感也转而悲壮激越。

灯笼吴伯箫课文写了哪些有关灯笼的事

12楼:狂人横刀向天笑

4 灯 笼

1.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散文优美的意境。

2.品味文章线索的贯穿,语言精当的作用,体会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3.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品味传统文化中寄寓的爱国之情。

一、导入新课 提到灯笼,我们或联想到春节张灯结彩的喜庆,或想起宫廷戏中穿梭在紫禁城的点点灯火。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灯笼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是生活和情感的纽带,记录着亲情,抒写着繁华,以及对往昔岁月的怀念……让我们走进吴伯箫散文名篇《灯笼》,感受一下那个特殊时期的作者情怀。

13楼:匿名用户

①亲人的慈爱和牵挂,对亲人的感激

②乡情民俗

③指路,温暖他人

④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

⑤引发联想,激发爱过热情

灯笼吴伯箫写了作者和灯笼的哪些缘

14楼:

《满山的灯笼火把》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写的是:

作者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外婆家。在一个大雨滂沱的傍晚,独自一人从田里回家,不幸坠入一口土井,被卡在井口,直到天黑。在危急中他冷静地意识到不要乱挣扎,要保持体力,等待亲人援救。

在黑暗、寒冷、孤独、害怕中,他坚持着,坚信着,最后全村男女老少一百多人打着灯笼火把出来救助他,令他十分感动。

吴伯萧《灯笼》中灯笼蕴含那些文化意义

1楼 杨永龙心理疏导 吴伯萧《灯笼》中灯笼蕴含 寄托着对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以及对亲人的感激之情 对乡情民俗美好的回忆 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 记录 传承着家族历史 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吴伯萧的灯笼这篇课文中的灯笼有什么历史意义呢又表达了什么情感,求解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