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如何在班级管理中落实学生核心素养

2020-12-29 22:10:58 字数 5933 阅读 5460

1楼:匿名用户

日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致力于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六大素养树立学生成长“标杆”。该研究成果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对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一、提出的背景

“核心素养”的提出,更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点。其创新在于,以核心素养为统摄,使得教育“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更加凸现;其突破在于,它是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自从世纪初新课改以来,课程的“三维目标”已经人尽皆知,但人们往往只在学科教学的文本知识中去寻找它,将它机械地割裂开来,并且存在对它善贴标签的现象。

“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贯穿于课程目标、结构、内容、教学实施以及质量标准与评价的整个过程中。“三维目标”可以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得以完整体现。因此,“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整合和提升。

二、核心素养的落实

核心素养的落实,显然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更,它更是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障的。

1.回归学习本质—解决问题

要真正实现这一改变,就需要深刻理解人是如何学习的,进而回归到学习的本质。纵观人类社会,无论是思想发展史、社会进步史,还是科学发现史、技术革新史,无一不是在不断发现新问题中解决问题,又在解决问题中发现新的问题;而对于每一个独立的个体来讲,都是在不断的自我追问中寻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只是,在现代知识的海洋中,我们似乎迷失了自己。

所以,回归对问题的探求,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回自己应有的智慧,应是学习的本意。

2.学习方式改变—问题化学习

从以讲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中间的桥梁是“问题化学习”。“问题化学习”让我们看到,所有的教学必须以学生学习为主线去设计,必须让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能够发生并且。

需要在教学中强调问题化学习。以真实的问题形成问题链、问题矩阵,就是试图让孩子在学习中,在对问题的追寻中,慢慢形成一个知识结构——从低结构到高结构,从本学科的结构到跨学科的结构,从知识到真实的世界。在问题化学习的过程中,以认知建构的方式去重组问题、重组内容,让学生在问题与问题的联系中,在综合地带和边缘地带,进行知识的碰撞,进行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

这就是问题化学习方式极具价值之处。

同时,问题化与情景化是紧密联系的,问题往往产生于情景。真实的生活情景在以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中具有重要价值。如果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建立不起联系,那么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校教学活动所应依存的情景缺失。

情景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途径和方法,是核心素养实现的现实基础。知识是素养的媒介和手段,知识转化为素养的重要途径是情景。如果脱离情景,知识就只剩下符号,知识的应用和知识蕴含的文化精神就无从谈起。

3.教学模式的变革—“活动课程”

在教学中,要大力倡导和精心设计学科活动。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是在相应的学科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学科活动的目的是让学习者的亲身经历与学科知识建立联系。

学科活动要体现经验性,让学生通过经验的获得来重构知识;要体现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而不是“被活动”;要体现校本性,应该结合不同区域和环境的特点选择资源和组织活动;要精心设计活动,充分体现活动的教育性,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结合学科内容和特点设计活动。

4.课程规划—学科和跨学科课程

落实核心素养,从学校的课程规划角度,要完成两种课程的设计:一是学科课程,二是跨学科课程(即综合性课程)。

学科课程是基于学科的逻辑体系开发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间接经验。跨学科课程是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它关注的是学生面对真实世界时的真实体验和直接经验,是以社会生活统合和调动已学的书本知识。它有利于学生获得对世界完整的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两种课程的主要学习方式也各有特点,后者是以**性学习方式为主导的。两种学习交互在一起,才能够实现让教育和学习回归生活,才能体现学生学习的全部社会意义。也许可以这样说,所有以核心素养为指向的教学,需要通过学习者间接经验学习和直接经验学习的交互才能实现。

因此,当前学校完善两种课程的设计就极为重要。

如何在班级管理中落实学生核心素养

2楼:不雨亦潇潇

一、创建优良班级学风,培养学生学科素养

就当前初中生学习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着诸如上课经常走神、注意力不够集中,课后不能及时完成作业,敷衍应付等问题。基于此,班主任在日常班级管理活动中,就需从各学科入手,认真做好对学生学科学习的指导,不断培养初中生的学科素养。此间首先要营造“以学习为重”的班级文化氛围。

尽管目前国家积极倡导“减负”,但就某种意义而言,初中阶段学生主要及最终任务仍是各科文化知识的学习。对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活动中,就需积极宣扬“学业为重”的理念,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学习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班主任可将各科学业成绩作为班级干部选拔、荣誉等级评选的重要参照标准,从而在班级中营造出学生“重学好学”的氛围;其次,做好各门学科学习情况的常规检查。

班主任不仅要做好班级管理工作,还要做好学生各门学科学习情况的监督管理工作,时常同任课教师沟通交流,把握学生各学科的学习情况,进而共同商讨出提高学科教学效果的办法,同各科教师一起共同治理好班级。与此同时,班主任还可深入学科课堂进行旁听,督促学生上课认真听讲,定期对学生的课堂随笔与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检查,从而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那些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的学生,需及时同其进行交流,共同找出厌学原因,引导学生逐步对各科学习产生兴趣;而对学习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则可同其一起就该问题进行分析,寻求原因,进而帮助学生找到适宜的学习方法。

通过上述一系列工作来营造一种好学奋进的优良班风,从而切实培养并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二、奠定坚实管理基础,增强学生自我管理素养

初中阶段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自我管理,确保班级管理活动的顺利开展,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素养。初中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环节:

1.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设计。引导学生结合自身情况明确管理目标,如,科学规划自我学习时间,合理安排学习活动,明确中考学校,初步明确人生发展目标等。

对于那些“问题学生”,班主任教师要积极引导其感受世界的“真善美”,并逐步发展自我,发现世界的美好,从而使之做出符合自身实际的自我设计。

2.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控制。因初中生身心发育还未完全成熟,自我控制能力并不是很好,如个别学生会因沉迷网络而兴趣发生转移,以致无法持之以恒地达成学习目标。

对于这样的学生,班主任必须给予必要的引导与管理,引导他们从小事做起,从今天做起,严格控制自我行为。另外,班主任还可鼓励学生采用自我激励与暗示的方法,如在房间张贴座右铭,时刻提醒和警诫自己,时常进行自我反省等;也可鼓励学生自主参加体育锻炼,培养自身坚韧、果断的良好品质,从而让自控能力得到不断地强化。

3.帮助学生自我评价。要求学生对自身设定目标的完成情况加以评价,进而根据评价结果合理调整自我设计。

在引导学生自我评价时,需注意以下两点:一是避免用**标准对初中生的行为进行评价;二是不能只看行为效果,而不重视行为动机和行为过程。前者,标准过高,后者,要求过严,这都将直接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与积极性。

班主任必须引导每个学生都能认识到自身的优势与劣势,从而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我,为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力促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班主任各项班级管理活动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班级中因学生个体差异的影响,他们的兴趣、爱好也是各不相同的,为此,班主任就需结合学生各不相同的兴趣爱好,定期一些班级集体活动,用以提升班级凝聚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如我校每年都会举办田径运动会、五四青年节联欢会等,这些集体活动,均是展示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良好机会。

为此,每次活动之前,我都会同各科教师一起精心准备、精心设计,推选有这方面特长的学生组成领导小组,鼓励、引导学生自我制定计划、有序开展活动。以三月份的“学雷锋活动”为例,我班就积极了“学雷锋事迹、讲雷锋故事、续写雷锋日记”等班级活动,这一系列活动结束后,我清楚地发现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与自我管理能力均有了明显提升。再如,在艺术节和青少年实践基地的实践活动中,我也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自己组织活动,活动方案的设计、活动过程的管理、活动结束后的个人和小组总结、活动资料的归档整理等均由学生自己去考虑去践行,实践证明,在活动中不管处在什么位置的学生,他们的素养都得到了提升。

可见,在日常班级管理活动中,我们要千方百计地为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与提升提供适宜的平台。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班级活动的,丰富自己的生活,开阔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能力,从而达到促进他们个性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养的不断提高。

我如何在课堂上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3楼:匿名用户

素养是个人的素质状况及其涵养程度。

“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就是要加强素质教育,注重四大素质:

①思想道德素质。其中个人品德包括: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②科学文化素质。其中科学素质包括: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等等。

③实践能力素质。其中包括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就业和创业能力等等。

④体质心理素质。其中心理素质包括:兴趣的多样性、情绪的可控性、意志的坚定性

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

4楼:匿名用户

追根溯源,中国古代教育智慧中虽未明确提及人才培养的核心素养,但从《礼记·学记》到癸卯学制,两千年来教育不乏素养方面的内容,如墨家的贤能、节俭、平和,儒家的仁、礼、德、教、中庸,尤其是朱熹倡导的仁民爱物、责任担当和王阳明之“致良知”……其不同角度倡导的“交集”,都认可素养是教化、体验的结果,素养靠训练和实践而习得,涉及能力和品格。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之后国家关于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布局的“总开关”,也是后《纲要》时代对课程“三维目标”的发展与深化,预示着国家对教育指导思想从教书向育人方面的倾斜和迈进。

传统课程目标的3个维度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然而,许多学校更关注对学生“知识与能力”和“过程与方法”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最容易被忽视。但是,从人的成长与发展来看,学校应注重学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因此,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的课程目标,是对人的成长在课程设计与实施目标方面“三位一体”的回归。

新一轮教育改革,国家会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制定新的课程标准,并据此编制新教材、实施新课程,学校、教师再据此组织教学、实施考试与评价。可见,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新课标的“源头”,是中高考评价的“核心”,也是未来教育改革的关键和课程改革的核心。

那么,究竟什么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我认为,是能成全生命、成就生命、促进生命成长发展,并且可持续能深化的素养,如有责任能担当、有判断会选择、有理解会反思……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学科核心素养的上位概念,是指导学科一切教学活动的按钮,也是转化为学生基本素质的关键所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切教育活动使“人成为人”、使人的素养成为“人的素质”的关键“酵母”。

我们关注学科核心素养,就是要通过教学活动有效地将其转化为学生的基本素质。

素质是人性之本,能力之源;素养是人性之树,能力品格之干。从素养培养到素质形成,也是过程到结果。素质强调的是人的“质”,侧重的是人的质量;素养强调的是人的“养”,侧重的是人的能力。

这里还共同突出了一个“素”字,意为“本来的”,平时所养成的良好习惯。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个问题,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学校要加强系统研究、顶层设计和综合改革。一是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育反映在教育的一切活动与过程中,反映在课程、教学、课堂、活动、文化中,进行系统的链式设计。

二是增加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教育多样化供给,用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为核心素养转化成基本素质提速增效。三是推进各种教育资源跨界融合,提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生成的“立交桥”和“结构模”。

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下的基础教育,还要解决两个问题,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核心,就在“关键”和“必备”上。基础教育重新定位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其核心也指向了素养的交集,解决“和而不同”中的“和”即“共同”问题。

只要学校有效解决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那么在此基础上腾出的大量课程时间和精力,必然促使多元教育需求的供给与满足,实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促使基础教育百花齐放。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小学生英语核心素养

1楼 匿名用户 在我的教学工作中,作为一名教师,我总认为要做个有心人,让数学真正成为学生愿学 乐学的学科,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充裕的探索 实践的空间和时间,才能调动大多数同学的学习积极性 才能大面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2楼 百度文库精选 最...

如何培养学生的六大核心素养,如何培养学生六大核心素养

1楼 加基森防骑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传统的基本素养指标包括语言能力 数学素养 学会学习 问题解决能力。现代的基本素养指标包括沟通与交流 团队合作 国际视野 信息素养 创新与创造力 社会参与贡献 自我规划与管理等。...

如何在小学培养学生美术核心素养,如何在美术课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1楼 匿名用户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是旨在培养发展学生健康心理,从而促进个性日益完善的教育。当今学生中有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障碍,教育应从过去单一技能的培养改变为综合素质的培养。美术教育作为重要的文化教育活动,肩负着以独特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