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在文学上对抗日工作的贡献,戴望舒有什么简短的贡献

2020-12-28 18:19:56 字数 5372 阅读 4867

1楼:汉舞明月

1938年,诗人戴望舒从沦陷区的上海来到香港,主编一家报纸的副刊,编发了不少动员抗战的诗歌。1941年,日军占领香港后,立即逮捕了几乎全部的在港知名华人,包括戴望舒在内。戴望舒活跃的抗战姿态,很显然引起了日军的注意。

日本宪兵动用酷刑审讯戴望舒,试图从他口中获取文艺界抗日人士名单等资料,但他始终没有屈服。戴望舒在狱中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所受的酷刑和折磨,是非常惨烈的,这使他出狱后仍无法摆脱这场噩梦。

戴望舒有什么简短的贡献

2楼:匿名用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行着

寒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戴望舒简介

3楼:匿名用户

戴望舒,男,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浙江杭州人。后曾用笔名梦鸥、梦鸥生、信芳、江思等。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等。

曾经和杜衡、张天翼和施蛰存等人成立了一个名谓“兰社”的文学小团体,创办了《兰友》旬刊。

1932年,戴望舒任《现代》编辑。11月初,赴法国留学,先后入读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

1938年3月,一起发起成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5月,抵达香港。8月,主编《星岛**·星岛》副刊。

1941年底,因宣传革命,被日本人逮捕入狱。

1949年3月,离港抵北平。6月,参加在北平召开的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后担任新闻出版总署国际新闻局法文科科长,从事编译工作。

1950年在北京病逝,享年45岁。安葬于北京西山脚下的北京香山万安公墓,墓碑上有茅盾亲笔书写的“诗人戴望舒之墓”。

戴望舒能在文学史上留名最大的原因是他所创作的优秀的诗歌,他本人也在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初因为其风格独特的诗作被人称为现代诗派“诗坛领袖”。

戴望舒一生与三位女性有不解之缘,他的初恋是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而他的第一任妻子是穆时英的妹妹穆丽娟,第二任夫人是杨静,然而三位女性却并没有哪一位能与他相持一生,最后只留下令诗人的一生难以释怀的爱情悲剧。

4楼:琥珀色

戴望舒(1905~1950) 诗人。 笔名艾昂甫、江思等。 浙江杭县( 今余杭市)人。

1923年入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1925年转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并于翌年就读于该校法科。1926年春,开始在与施蛰存合编的《璎珞》旬刊上发表诗歌。1928年《雨巷》一诗在《**月报》上刊出,受到人们注意,他由此获得雨巷诗人称号。

这一时期的作品在艺术上保留着中国古代诗歌传统及欧洲浪漫主义诗歌的痕迹,并带有明显的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兰等人的影响。1929 年出版的诗集《 我底记忆》大部为此时期的作品。1932年《现代》月刊创刊,他曾在该刊发表许多著、译作。

同年11月赴法国,曾在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肄业或旁听,并继续从事著、译活动。编定诗集《望舒草》于1933年出版。这一阶段的诗作数量较多,艺术上也较成熟,在创作中最具代表意义,他由此成为中国新诗发展史中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1935年从法国回国。1937年出版诗作合集《望舒诗稿》。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在上海继续著译, 1938年5月赴香港。

与许地山等人组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任理事。其间主编《星岛**》副刊《星座》和英文刊物《中国作家》等。香港为日军占领后,以抗日罪名**,陷狱中数月,健康受到很大损害。

抗战开始后的作品,从生活、情绪到艺术风格转向积极明朗。1941年所作《狱中题壁》和稍后的《我用残损的手掌》,表现了民族和个人的坚贞气节。这一时期作品后来收入《灾难的岁月》,1948年出版。

抗战胜利后回上海,在上海师范专科学校任教。1948年再次去香港,1949年辗转到北京,参加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后在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工作。1989年《戴望舒诗全编》出版。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1923年秋入上海大学中文系。

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

1931年加入中国左联。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

1935年回国。次年创办《新诗》月刊。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

还曾主编过《珠江**》和《大众**》副刊。同时组织“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曾**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1949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另有译著等数十种。

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5楼:亦梦之城

1、简介

戴望舒,男,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1905年11月15日(农历9月7日),出生于浙江杭州,祖籍南京祖洪成谷村。后曾用笔名梦鸥、梦鸥生、信芳、江思等。诗人,翻译家。

他先后在鸳鸯蝴蝶派的刊物上发表过三篇**:《债》,《卖艺童子》和《母爱》,曾经和杜衡、张天翼和施蛰存等人成立了一个名谓“兰社”的文学小团体,创办了《兰友》旬刊。

2、评价

戴望舒能在文学史上留名最大的原因是他所创作的优秀的诗歌,他本人也在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初因 为其风格独特的诗作被人称为现代诗派“诗坛领袖”。1927年,他的诗《雨巷》显示了新月派向现代派过渡的趋向,而1929年所创作的《我底记忆》则成为了现代诗派的起点。(钱理群)

6楼:刘纪纲

戴望舒(1905年11月15日-1950年2月28日),男,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浙江省杭州市人。后曾用笔名梦鸥、梦鸥生、信芳、江思等。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等。

他先后在鸳鸯蝴蝶派的刊物上发表过三篇**:《债》、《卖艺童子》和《母爱》。曾经和杜衡、张天翼和施蛰存等人成立了一个名谓“兰社”的文学小团体,创办了《兰友》旬刊。

1950年戴望舒在北京病逝,享年45岁。

7楼:匿名用户

家庭成员

关系 相关资料

父亲 戴立诚,字修甫(1881-1936),祖籍南京祖洪成谷村。

母亲 卓佩芝,祖籍浙江南塘。

姐姐 戴瑛,名麓玫,小名阿宝。

第一任妻子 穆丽娟,1917年生于浙江慈溪,著名作家穆时英之妹。1936年与戴望舒结婚,1943年离婚。

第二任妻子 杨静(丽珍),1943年与戴望舒结婚,1949年离婚.

长女 戴咏素,1937年生,穆丽娟之女。

次女 戴咏絮,1943年生,杨静之女。

三女 戴咏树,1945年生,杨静之女。

8楼:晶晶姑娘

戴望舒(1905~1950) 诗人。 笔名艾昂甫、江思等。 浙江杭县( 今余杭市)人

9楼:匿名用户

http://baike.baidu.***/view/6237.html

戴望舒故事

http://zhidao.baidu.***/question/3012802.html?si=1

10楼:

作家简介:

戴望舒(1905.3.5-1950.2.28)笔名有戴梦鸥、江恩、艾昂甫等。生于浙江抗州。是中

国现代著名的诗人。

1923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1926年同施蛰存、杜衡创办《璎珞》旬刊,在创刊号上发表**诗作《凝泪出门》和译魏尔伦的诗。

1928年与施蛰存、杜衡、冯雪蜂一起创办《文学工场》。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的编辑工作。 11月初赴法留学,入里昂中法大学。1935年春回国。1936年10月,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创办《新诗》月刊。

抗战爆发后,在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起出版《耕耘》杂志。1938年春在香港主编《星岛**.星岛》副刊。

1939年和艾青主编《顶点》。1941年底**入狱。在狱中写下了《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心愿》、《等待》等诗篇。

1949年6月,在北平出席了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建国后,在新闻总署从事编译工作。不久在北京病逝。

著作书目:

《我的记忆》(诗集)1929,水沫

《望舒草》(诗集)1933,现代

《望舒诗稿》1937(自费出版)

《灾难的岁月》(诗集)1948,星群

《戴望舒诗选》1957,人文

《**戏曲论集》1958,作家

《戴望舒诗集》1981,四川人民

翻译书目:

《少女之誓》(**)法国沙多勃易盎著,1928,开明

《鹅妈妈的故事》(童话)法国沙.贝洛尔著,1928,开明

《意大利的恋爱故事》与赵景深、黎锦明合译, l928,亚细亚

《天女玉丽》法国保尔.穆杭著,1929、尚志

《爱经》古罗马古沃维提乌思著,1929,水沫

《屋卡珊和尼各莱特》(法国古弹调)1929,光华

《唯物史观的文学论》法国伊可维支著,1930,水沫

《一周间》 苏联里别进斯基著,与苏汉合译,1930,水沫

《麦克倍斯》(话剧)英国莎士比亚著,1930,金马

《青色鸟》法国陀尔诺夫人著,1933,开明

《法兰西现代短篇集》(选译)1934,天马

《高龙芭》(中篇**)法国梅里美著,1925、中华书局

《意大利短篇**集选译》1935,商务

《比利时短篇**集选译》1935,商务

《西班牙短篇**集选译》1936,商务

《比较文学论》法国提格亨著,1937,商务

《密友》意大利皮蓝德娄等著,与人合译,1941,三通

《恶之花掇英》(诗集)法国波德莱尔著,1947,怀正

《洛尔伽诗钞》西班牙洛尔伽著,1956,作家

《戴望舒译诗集》1983,湖南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