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锦瑟》李商隐诗歌的平仄格式,并找出它的韵脚字

2020-12-27 19:30:20 字数 5672 阅读 6044

1楼:抱炉知寒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韵脚字:弦,年,鹃,烟,然。

写出《锦瑟》李商隐诗歌的平仄格式

2楼:皇马飞侠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3楼:匿名用户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诗歌的平仄是怎样的

4楼:幕府则宁亾

现在平仄有两套系统,一是以普通话为标准,简称

5楼:百度用户

一,什么是平仄 简言之,平仄是就声调而论。汉字是单音节字,声调具有区别字义的作用。所以声调是汉语的自然属性,而不是哪个人的发明创造。

最先从理论到实践发现并运用声调的是南朝的沈约,他把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类(即所谓的“沈分法”)。平指的是平声,仄的本意是“不平”,包括上、去、入三声。 平仄是相对于古四声而定的。

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四声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古汉语发展到现代汉语,四声已大不相同。但是,今四声和古四声是一脉相承的:

古平声分化成今四声的阴平、阳平两个声调。古上声和古去声也大大致相当于今四声的上声和去声。古入声字消失了,只是在一些方言中,还不同程度地保留着。

那么,古入声字到**去了呢?分别转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今四声里,叫“入派三声” (阴平、阳平通称为平声,再加上声去声,合计为三声)。这就会给今人识别平仄造成一定的困难。

进一步**,由于汉字的读音是由三部分决定的,即声母、韵母、声调。因此,平仄不单指声调,还和声母、韵母有关系。除去声调外,韵母对区分平仄的影响要大于声母。

因为韵母主要由元音构成,元音也叫母音;声母则完全由辅音构成,辅音也叫子音,顾名思义,子音没有母音发音响亮清淅,辅音发音时声音受阻。还因为韵母处在音节中声母的后面,发音时大致以韵母的发音口型结束,声母只起到辅助发音作用。 二,为何要讲平仄 汉语是单音节字,一字一音,通过字音微妙多变的对比,也就是平仄交错,可以达到听觉上的享受,使之悦耳动听,增强诗词的抑扬顿挫效果,形成汉语的**美。

平仄是汉语特有的东西,并非古人闭门造车的产物,而是历代声韵学家在研究分析古代语音规律后所达成的共识,也带有一定的约定束成的因素。 在客观听觉和发音时个人感觉上,我们不难接受以下事实:1,有的字发音时口型圆,发音部位放松,声音舒缓可延长。

而有的字发音时口型收拢,发音部位紧张,发音短促急涩。(即声母韵母的不同搭配所造成)2,发音时还有高低升降的不同,具体说有平的、升的、降的、曲折的(即声调的不同调值)。平仄的区分正是建立在这种客观存在之上。

经过对平仄合理安排的诗句,读起来缓急相间,高低起伏,长短结合,松紧交错,乐感自然而生。否则嘴巴老是张着合不上或撇着张不开,而喉舌紧张不得放松歇息,真可谓“苦不堪言”。或者声调直来直去,绕去绕来,缺少变化,实在是“味同嚼蜡”。

有些诗读起来觉得拗口正是这个道理。 下面是一首“拗口诗”的精典之作,试体验平仄失调、换气不顺的感觉: 苦雨中寄鲁望 唐·皮日休 涔涔将经旬,昏昏空迷天。

鸬鹚成群嬉,芙蓉相偎眠。 鱼通蓑衣城,帆过菱花田。 秋收吾无望,悲之真徒然。

三、律诗中平仄的运用 我国诗歌发展到齐梁时代,开始有意识地讲求声律。到了唐代,正式形成了以讲平仄、对仗为形式的格律诗。以前对平仄、对仗、用韵等要求不严格或没有要求的诗,叫“古体诗”,简称“古诗”或“古风”。

与之相对应的格律诗,叫作“近体诗”。 平仄是律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平仄,是为了使诗句抑扬顿挫,有音律和韵美。

律诗一般由八句构成,每两句为一联。八句中第

一、二句是“首联”,第

三、四句是“颔联”,第

五、六句是“颈联”。第

七、八句是“尾联”。首联、颈联又可称之为上联,颔联、尾联又可称之为下联。每一联中的上一句是“出句”,下一句是“对句”。

例如: 出 句 对 句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首联) 庄生晓梦迷蝴蝶, 蜀帝春心托杜鹃。

(颔联)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颈联)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尾联) 律诗讲求“黏”、“对”。

如果诗中的平仄格式不符合“黏”、“对”的规律,称之为“失黏”、“失对”,都是律诗的大忌。 所谓“黏”,是指上联对句第二字的平仄与下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相同。以上面所举李商隐《锦瑟》为例,首联对句第二个字是“弦”,为平声,颔联出句第二个字是“生”,也是平声。

颔联对句第二个字是“帝”,为仄声,颈联出句第二个字是“海”,也是仄声。颈联对句第二个字是“田”,为平声,尾联出句第二个字是“情”,也是平声。这就是所谓的“黏”。

所谓“对”,是指一联内出句和对句第二个字的平仄相反。以上举律诗为例:首联出句第二个字是“瑟”,为仄声;对句第二个字是“弦”,为平声。

颔联出句第二个字是“生”,为平声;对句第二个是“帝”,为仄声。颈联出句第二个字是“海”,为仄声;对句第二个字是“田”,为平声。尾联出句第二个字是“情”,为平声;出句第二个字是“是”,为仄声。

为何律诗制定“黏”、“对”规则时,落在每句的第二个字而不是其他字上?许多书里都没有回答这个问题。根据我的看法,无论是五言还是七言,朗读起来第二个字都比其他几个字容易引人注意。

这是听觉上的自然感受,几乎没有道理可言。 律诗的每一句,平仄句式都是固定的。 其中五言律诗有两类四种:

仄起 甲1 仄仄仄平平 甲2 仄仄平平仄 平起 乙 1 平平仄仄平 乙2 平平平仄仄 七言律诗也有两类四种: 平起 甲1 平平仄仄仄平平 甲2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起 乙1 仄仄平平仄仄平 乙2仄仄平平平仄仄 律诗对用韵的平仄也有规定,即一般只用平声韵(极少数用仄声韵)。而古体诗则可以用平声韵,也可以用仄声韵。

按照律诗“黏”、“对”规则和入韵原则(平声韵入韵,仄声韵一般不入韵)的规定,把上面四种句型配合安排,就是律诗的平仄格律: 1,平起首句入韵。 五言。

七言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2,平起首句不入韵。

五言。 七言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3,仄起首句入韵。 五言 七言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4,仄起首句不入韵。 五言 七言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以上为格律诗平仄句式固定后的四类八种搭配情况。 需要指出的是,不要被一串串的平平仄仄所吓倒,也不必死记硬背,只要照章办事,自己也可以推出来。 另外一个需要注意的是,律诗对平仄的要求很严格,但也充许某些地方不完全符合上述格律,这就是所谓的变格。

但是变格也是要按游戏的规则来变。即只能出现在诗句的第

一、三、五(五言诗不包括第五字)字。传统的说法是“一、三、**论,

二、四、六分明。

古体诗有哪些

6楼:小傻露

古体诗有五绝,七绝

五律,七律

古体诗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近体诗形成前,除楚辞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

四言诗,在近体诗中已经不存在了,虽不加“古”字,但不言而喻,就知道是古体诗。《诗经》中收集的上古诗歌以四言诗为主。两汉、魏、晋仍有人写四言诗,曹操的《观沧海》、陶渊明的《停云》都是四言诗的典型例子。

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五古最早产生于汉代。《古诗十九首》都是五言古诗。

汉代以后,写五言古诗的人很多。南北朝时的诗大都是五言的,唐代及其以后的古体诗中五言的也较多。而七古的产生可能早于五古。

但在唐代以前不如五古多见。到了唐代,七古大量地出现,唐人又称七古为长句。

杂言诗也是古体诗所独有的。诗句长短不齐,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

三、四、

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诗经》和汉乐府民歌中杂言诗较多。汉魏以来乐府诗配合**,有歌、行、曲、辞等。

唐人乐府诗多不合乐。唐宋时代的杂言诗形式多种多样:有七言中杂五言的,如张籍的《行路难》;有七言中杂三言的,如张耒的《牧牛儿》;有七言中杂

三、五言的,如李白的《将进酒》;有七言中杂

二、三、四五言至十言以上的,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以

四、六、八言为主杂以

五、七言的,如李白的《蜀道难》。

此外,古绝句在唐时也有作者;都属古体诗范围。古体诗在发展过程中与近体诗有交互关系,南北朝后期出现了讲求声律、对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介乎古体、近体之间的新体诗。唐代一部分古诗有律化倾向,乃至古体作品中常融入近体句式。

但也有些古诗作者有意识与近体相区别,多用拗句,间或散文化来避律。

古体诗是与“近体”相对而言的诗体。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

不拘对仗、平仄。押韵宽,除七言的柏梁体句句押韵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亦可换韵。篇幅长短不限。

句子可以整齐划一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可杂用长短句,随意变化,为杂言体。

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杂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

三、四、

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汉魏以来乐府诗原是配合**的,有歌、行、曲、辞等。唐人摹仿前代乐府而作,有沿用乐府古题的如李白《蜀道路难》,有即事名篇另立新题的如杜甫“三吏”、“三别”、白居易《新乐府》,都已不合乐,实属古体诗范围。

另外,唐以前即有以四句为单位的绝句,或称“古绝句”,唐时也有作者,与讲究平仄的近体绝句不同,也属古体诗一种。

古体诗在发展过程中与近体诗有交互关系。南北朝后期有一部分诗作开始讲求声律、对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是古体到近体间的过渡形式,或称“新体诗”。

唐代一部分古诗有律化倾向,如王勃《滕王阁》为古体诗,但它平仄合律,全篇八句,在声律上近似分押仄、平两韵的两首七言绝句。唐代律诗格律定型之后,诗人们的古体作品中更常溶入近体句式。如王维、李颀、王昌龄、孟浩然等人的五古中颇有律句、律联。

歌行体如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等名篇中,也有不少句子是入律的。而有的诗作者则有意识与近体相区别,多用拗句,间或散文化,李白、杜甫、韩愈等均有所创造。后来明、清学者自觉注意到古诗溶入律句和用拗句避律的现象。

清代王士□更认为古诗有平仄,于是赵执信、翁方纲等人专门研究古诗声调。他们的研究,对于诗歌创作时自觉区别古体、近体声律不无贡献,但由于忽视古诗实以自然音节为主,无贡献,但由于忽视古诗实以自然音节为主,因此颇有牵强,以至被讥为“不见以为秘诀,见之则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