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刘方平的诗的解析

2020-12-27 08:12:34 字数 1237 阅读 4236

1楼:千岛云

月夜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译文:夜半更深明月西挂照亮半边人家,

北斗七星横卧南斗六星也已倾斜。

今夜我忽然感到春天的温暖气息,

还听得春虫叫声穿透绿色的窗纱。

唐诗中,以春和月为题的不少。或咏春景而感怀,或望明月而生情思。此诗写春,不唯不从柳绿桃红之类的事物着笔,反借夜幕将这似乎最具有春天景色特点的事物遮掩起来,写月,也不细描其光影,不感叹其圆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调进半片月色,这样,夜色不至太浓,月色也不至太明,造成一种蒙胧而和谐的旋律。

此诗首揭“更深”二字,为以下景色的描绘确定了基调,也给全诗笼罩一种特殊氛围。“月色半人家”是“更深”二字的具体化,接下的一句“北斗阑干南斗斜”,是“更深”于夜空的征象,两句一起造成春夜的静穆,意境深邃。月光半照,是因为月轮西斜,诗以星斗阑干为映衬,这就构成两句之间的内在关联。

恬谧的春夜,万物的生息迁化在潜行。“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正是诗人全身心地去体察大自然的契机而得到的佳句。从虫介之微而知寒暖之候,说明诗入有着深厚的乡村生活的根柢。

因此。这两句非一般人所能道。没有长期乡村生活经验的入。

固然说不出;便是生活在乡村,也并非人人都说得出来。今夜虫鸣,究竟是第一回还是第几回,谁去注意它,这须得有心人。还应该有一颗诗心。

一个“新”字,饱含对乡村生活的深情,既是说清新,又有欣悦之意。

诗中说“春气暖”自“今夜”始,表明对节候变化十分敏感,“偏知”一语洋溢着自得之情。写隔窗听到虫声,用“透”。给人以生机勃发的力度感。

窗纱的绿色,夜晚是看不出的。这绿意来自诗人内心的盎然春意。至此,我们就可以明白:

诗人之所以不描写作为春天表征的鲜明的外在景观。而是借助深夜景色气氛来烘托诗的意境,就是因为这诗得之于诗人的内心。诗人是以一颗纯净的心灵体察自然界的细微变化的。

诗的前二句写景物,不着一丝春的色彩.却暗中关合春意,颇具蕴藉之致。第三句的“春气暖”。结句的“虫声”,“绿窗纱”互为映发。

于是春意俱足。但这声与色,仍从“意”(感觉)中来。诗人并非唯从“虫声”才知道春气已暖,“春气暖”是诗人对“今夜”的细微感觉,而“虫声”只是与其感觉冥合的一个物候。

因此,诗的意蕴是深厚的。构思的新颖别致,决定于感受的独特。唐代田园诗成为一个重要流派,也不乏名家。

然而。能仿佛陶诗一二者并不多见。象本诗这样深得陶体真趣的。

就更为寥寥。至于说本诗有无隐微之情的寄托,于字面无征,不好去穿凿。

刘方平月夜的写作背景是什么,唐代的刘方平《月夜》主要写的是什么

1楼 冷缩附件 背景 刘方平 生卒年不详 ,河南洛阳人。天宝前期曾应进士试,未考取,从此隐居颍水 汝河之滨,终生未仕。 与皇甫冉为诗友,为薪颖士赏识。工诗,善画山水。其诗多咏物写景之作,尤擅绝句,其诗多写闺情 乡思,思想内容较贫弱,但艺术性较高,善于寓情于景,意蕴无穷。 其《月夜》 《春怨》 《新春...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题目的意思,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以及解析

1楼 江 花 月是诗的主要景物,春 夜是诗内容中的时间。诗的题目揭示了诗的主要内容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以及解析 2楼 春江花月夜 唐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

巴金的《月夜》精彩段落赏析,巴金《月夜》的原文

1楼 匿名用户 巴金的短篇 ,情节多数不复杂,故事呈单线发展,如行云流水,流畅自然。由于重在抒发情感,因此不大讲究篇章布局 结构技巧,但这些表面上的弱点都被作品感情的真挚这一特长弥补过来了。《月夜》描述了一个惊心动魄的可悲事件,但巴金没有正面写出土豪劣绅杀害乡民的过程,而是藉船夫耐心的等候,船上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