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朱光潜《谈美感教育》有感,求一篇读过朱光潜《谈美书简》的读后感,高一水平,400字以上

2020-12-26 08:44:28 字数 5227 阅读 4551

1楼:野草苍茫

《谈美感教育》是朱光潜先生在1940年写的一篇关于美育的**,朱光潜较为集中地谈美育的文章。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美感就是审美的意思,所以美感教育就是审美教育。

在《谈美感教育》一文的开始,朱光潜借用了康德对人类的心理结构的知意情的划分,这三者也正对应人世间的事物的真善美的三种价值,真关于知,善关于意,美关于情,而求知、想好、爱美都是人类的天性。而教育的功用就是“顺应人类求知、想好、爱美的天性,使人在这三方面得到最大限度的调和的发展,以达到完美的生活。”于是教育从功用上就分为了智育、德育和美育三个方面。

智育是真和知的教育,德育是关于善和意志的教育,美育是情感的教育。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出,朱光潜从一开始就是将美育纳入了与德育和智育的大的教育框架内论述,是从人类内在的心理结构和天性的角度来论述,将美育界定为“情感教育”。这里朱光潜既说明了为什么要美育——人的本性所要求的,又说明了美育的内涵——情感教育。

从人的本性看,智育、德育和美育这三种教育对人生本来是同等重要的。而这三育为人们所理解和重视的程度是不同的,智育本身是一直在流行的教育观念中被是看重的,“德育在理论上的重要性也没有人否认”,而“美育则在实施与理论方面都很少有人顾及。”所以朱光潜重点强调了美育的重要作用,朱光潜一方面批判了在西方美学史上“忽略美育,而且根本仇视美育”的传统,这个传统从柏拉图开始,经中世纪的耶稣教徒,到近世的卢梭和托尔斯泰。

朱光潜认为这些哲学家和宗教家们的根本错误在于“认定情感是恶的,理性是善的,人要能以理性镇压感情,才能到达至善”,而人的情感和理性都是天性所固有的,是不可分割,理想的教育是要情感和理性都得以正常发展的,人缺少了哪一方面都是不健全的。另一方面,朱光潜强调美育作为情感教育为中国古代儒家教育所重视,朱光潜认为儒家的教育思想虽然和西方的宗教家和哲学家一样,着重点在于道德,但儒家教育思想并不认为美育可以妨碍德育,而认为“美育为德育的必由之径。道德并非陈腐条文的遵守,而是至性真情的流露。

所以德育从根本做起,必须怡情养性。美感教育的功用就在怡情养性,所以是德育的基础功夫。”在对中西美育传统的简要分析和对比的基础上,朱光潜其实提出美育的两个重要功能。

一个其实就是前面的对美育的必要性的论证,即美育可以发展人的情感的本能,使人得以健康与全面的发展。二是美育可以怡情养性。而怡情养性对于提高人的道德修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不仅如此,朱光潜还进一步地论证了美育有着自身的独立的价值。朱光潜认为美育与艺术一样,都有着使人获得自由与解放的功用。“西方人有一句恒言说:

艺术是解放的,给人自由的。(art is liberative)这句话最能见出艺术的功用,也最能见出美育的功用。”

为什么这艺术的功用也就是美育的功用呢?朱光潜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但我觉得从中可以看出朱光潜对艺术和美育的关系是有着充分的认识的,可惜并没有深入地。

美育是情感教育,艺术对人的情感的解放和自由也有着重要的作用,那么艺术在美育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这些朱光潜并未提及。但朱光潜是清楚地看到,和艺术的功用一样,进**感教育,使人的情感得以合乎天性的发展,这本身就有三点重要的价值。

“第一是本能冲动和情感的解放”。朱光潜受弗洛伊德心理学的影响,认为人只所以会出现精神的病态,是由于人的本能的欲望与情感得不到满足而深深压抑的结果。而艺术与审美正是人发泄情感,释放本能的工具。

美育可以助其人的情感与天性自然的抒发,自然可以有助于本能冲动和情感的解放。

其次是开阔人的眼界与心胸。宇宙生命时时刻刻在变动进展中,在这种变动进展的过程中每一时每一境都是个别的、新鲜的、有趣的。缺乏美感修养的人往往囿于饮食男女、奔走钻营,除此之外的事物就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所见到的天地是非常狭小的、陈腐的、枯燥的。

而“诗人和艺术家所以超过我们一般人者,就在情感比较真挚,感觉比较锐敏,观察比较深刻,想象比较丰富,我们‘见’不着的他们‘见’得着,并且他们‘见’得到就说得出,我们本来‘见’不着的他们‘见’着说出来了,就使我们也可以‘见’着。”人们通过文艺和其它美感活动就可以使眼界逐渐放大,从丰富华严的世界中随时吸收支持生命和推展生命的活力,觉得人生世相新鲜有趣,人生在世有意义,有价值,值得解悟与留恋。美感教育使人在开阔心胸的条件下增进对生命的认识和热爱。

“第三是自然限制的解放”。这方面朱光潜主要是受康德、席勒、叔本华、尼采等人思想的影响,自然世界是有限的,受因果律支配的,其中毫末细故都有它的必然性。人在自然中是极不自由的,在自然面前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在服从自然限制中,人是自然的奴隶。

然而,在艺术创造中,人可以把自然加以剪裁、锤炼,重新给与生命与形式。人在审美活动中,可以超脱自然的限制从有限的自然中解放出来,欣赏到美妙的境界,享受到充分的自由。这时人便由奴隶变成上帝。

总之,美感教育使人不但从一切外在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而且也从一切内在的精神桎梏中解放出来,使人真正地成为自然的主宰,成为自己的主宰达到人与自然的统一,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人的自然生命与精神心灵的统一。

那么,如何实施美育呢?朱光潜并未对其过程、途径与方式进行详细地论述,但有两点是十分具有启发意义的。一是他指出美育的实施也要符合人性的发展,特别要注意时机。

“爱美是人类天性,凡是天性中所固有的必须趁适当时机去培养,否则象花草不及时下种、及时培植一样,就会凋残萎谢。”朱光潜以达尔文青年时偏重科学研究轻艺术修养,而致晚年深感情感枯萎的憾事为例,指出美育须要从年轻时下手,青年时期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时机,因为这个时期如果不打下美育的根基,“年纪愈大,外务愈纷繁,习惯的牢笼愈坚固,感觉愈迟钝,心理愈复杂,艺术欣赏力也就愈薄弱。”二是要把美育的实施与人的日常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

无论是从事什么职业,是学哪一门专业的学问,都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些诸如欣赏文学、**和绘画等美感活动。

http://****pku**.***/thread-261924-1-1.html

求一篇读过朱光潜《谈美书简》的读后感,高一水平,400字以上

2楼:近在咫尺de未来

《谈美书简》读后感

朱光潜是安徽人

朱光潜是中国的美学大师,是安徽桐城人,在桐城中学就读过,最先是从大学同寝室同座位的桐城籍同学口中得知。每每提起这位大师,我的那位同学总是透露出十分的自豪感。平时我们也会阅读朱先生的有关美学著作,虽然只是专业以外的书籍,随便翻翻,读得似懂非懂。

不过一来二去,加深了对美学的兴趣,对这位大师也有所关注,更多的是对这位大师产生敬意。我不是桐城人,但我是安徽人,怎能不因为有他这位安徽老前辈而感到骄傲?

《谈美书简》是什么?

《谈美书简》是作者在八十二岁高龄的情况下写就的“暮年心血”之作,它既是对自己漫长美学生涯和美学思想的一次回顾和整理,也是“给来信未复的朋友们”,尤其是青年朋友们的一次回复。全书由十三封书信结集而成。书中,朱光潜先生就青年朋友们普遍关心的美和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一系列美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同时也对文学的审美特征、文学的创作规律及特点作了详尽的阐释,既是思想上的,又是方法上的,是初涉美学者学习美学知识的重要参考书籍。

《谈美书简》不是一般的高头讲章,它采用书信体的形式,娓娓道来,亲切自然,将许多深奥的美学知识通俗化。

八十二岁的高龄仍然著书立说,对美学思想回顾和整理,给青年朋友们回复,关心美学教育,这是何等的学者风范和社会责任感!

工夫在诗外

朱光潜早年学过中文,读过教育学、心理学,当过中学教员,然后在多所大学任教。在《谈美书简》的第一篇中写道:解放前几十年中我一直在东奔西窜,学了一些对美学用处不大的学科。

……学过英、意、德、法几个流派的符号逻辑,……费过不少精力研究过**心理学和精神病**,……读过不少佛典,认真研读过“成唯识论”,还看了一些医学和谈碑帖的书,可谓够“杂”了。……认真地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陆游说:“功夫在诗外”,我想朱光潜的美学成就与他学得“杂”,学贯中西是分不开的,应该对我们做其他的学问有所启发。

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

“一位老朋友的来信,写过一篇为《美的定义及其解说》的近万言长文,承他不弃,来信要我提意见。”朱先生看过之后说道:“这种玩弄积木式的拼凑也煞费苦心,可是解决了什么问题呢?

难道根据这样拼凑起来的楼阁,就可以进行创作,欣赏和批评吗?”“‘定义’之后还附了十三条‘解说’,仍旧是玩弄一些抽象概念,并没有把‘定义’解说清楚。作者始终一本正经,丝毫不流露一点情感。

”……从行文中可以看出朱光潜严谨的治学态度,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是非分明,态度坚决,措辞严厉,即使是老朋友为了科学也毫不讲情面。

从生理学观点谈美与美感

节奏是**、舞蹈和歌唱这些最原始也最普遍的三位一体的艺术所同具的一个要素。节奏不仅见于艺术作品,也见于人的生理活动。人体中呼吸、循环、运动等器官本身的自然的有规律的起伏流转就是节奏……

文艺作品的节奏和人的生理节奏原来是相统一的。

本人的感受还有很多,限于篇幅限于水平就说这些吧。

朱光潜谈美的读后感800字左右

3楼:古都小风

什么是美?这是一个很基本的问题,但毫无意外地,我们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它的确切答案。其实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美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每个人对于美都有不同的定义。

在《谈美书简》中,朱光潜先生给了我们一个答案,虽然这个答案不一定正确,但至少比毫无头绪要高明许多。

许多人都认为,看过去舒服的就是美的,也许更深一层,会说心灵美也是一种美。但所有的这些都比较浅显的,而深入研究,又是望尘莫及的事了。通常我们对于美、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等这些问题感到很深奥,也研究甚少,关于这些问题,朱光潜先生在此书中都一并回复了,而且回复的很详尽,对于思想,文学,方法,理论等等也有详细的陈述。

对于美,我们看到的都是片面的,也可以说成的表面的,而看完这本书,我对于美则有了全新的看法,这也是读此书的收获吧。

这本书是以信件的方式组成的,大多都是给读者的回信。(这一点,书中也有提到过)因此也就比较浅显易懂。在“知识链接”一栏中,编者提到了许多有关学术方面的美的知识。

这让我们也提前了解了一些有关美的知识。

虽然此书不是一本完整的美学著作,却也从一些很重要很关键的角度对美学的入门者的问题进行了解答,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很有帮助。

例如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一文中,作者比较具体、完整地讲解了在文学与戏剧作品中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他首先回顾了这一理论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进而指出,典型人物是能够体现社会历史发展的某些规律并且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人物形象,而典型环境则是典型人物所处的能够反映社会历史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具体情景和背景。典型人物应生活在典型环境中,而不能与环境相脱节。

在这里,共性是通过个性来表现的,是在特殊中显示一般。文学之所以能在偶然性中见出必然性,是与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一理论分不开的。(此段有些摘录于原文)

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在此也就不一一详谈了。

朱光潜先生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委给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该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

”“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委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这是朱光潜先生不尚空谈,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的体现。这很值得我们青少年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