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每一章的读后感,要速度,超急的

2020-12-17 16:01:16 字数 4093 阅读 5021

1楼:废柴船长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作者陈旭麓,这本书主要描写了近代中国1840年至1949年中前80年的历史,以“新陈代谢”一词形象生动地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百年历史“变”的特点。正如作者所说:中国近代社会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接踵而来的外力的冲击,又经过独特的社会机制由外来转变为内在,推动民族冲突和阶级对抗,表现为一个又一个变革的浪头,迂回曲折地推陈出新。

所以,本书着重从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形态各方面做了具体深入的说明。

2楼:尧棠旷梦寒

楼主我发你邮箱了,请查收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书笔记,摘抄赏析,两三段即可,一定要有摘抄再赏析,不要读后感!!!蟹蟹 30

**等急 求《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的3千字读后感。历史要交。内容有关16章到20章 50

3楼:好好往下过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作者陈旭麓,这本书主要描写了近代中国1840年至1949年中前80年的历史,以“新陈代谢”一词形象生动地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百年历史“变”的特点。正如作者所说:中国近代社会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接踵而来的外力的冲击,又经过独特的社会机制由外来转变为内在,推动民族冲突和阶级对抗,表现为一个又一个变革的浪头,迂回曲折地推陈出新。

所以,本书着重从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形态各方面做了具体深入的说明。

4楼:匿名用户

位于新会银洲湖出海处的崖门

古炮台以前是海防要地,现在是一个著名的景点,崖门古炮台建于清朝嘉庆年间。由于崖门古炮台有着重要的海防功能,所以历朝都会都对崖门古炮台加以维护,所以现在的崖门古炮台是一个保存很好的景点。崖门古炮台共有24门大炮,呈十月形布置,到崖门古炮台旅游,看到这么整齐的大炮阵型,炮口面对大海,后面依靠崖壁掩护,想想一样这样的崖门古炮台对海防是多么的重要。

后来的战乱让崖门古炮台的大炮只剩下3门,但依然不减当年的威风。到崖门古炮台旅游,去看看这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看看这个为中国海防做出贡献的崖门古炮台。

崖门古炮台位于新会崖门出海水道东岸的古井镇官冲村,最早设置于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并形成雏形,后于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正式设立兴建。崖门古炮台雄踞新会崖山,倚山面海,紧紧扼守着珠江八大出海口之一——崖门通往南海的进出水道。炮台呈半月城垛型,全长180多米,高约6米,上下两层共43个炮位对准海面,雄伟壮观,为广东省沿海现存最大的单体古炮台。

1958年7月4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曾来此视察,并指出“崖门古迹很有纪念意义”。

1961年新会县人民**拨款重修崖门古炮台。1979年和1989年崖门古炮台分别被列为新会县和广东省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新会区人民**又拨款对崖门炮台进行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修葺和扩建。

在这里你不仅仅能看到古代的海防力量,还能看到美丽的景点,“门限石”就是其中的一个,所谓“门限石”就是一个拥有一百多丈长的石矶,风平浪静的时候没有什么,可当涨潮的时候,巨浪凶猛的向岸上拍来,却被“门限石”阻挡,激起阵阵数丈高的海浪,可谓壮观。到崖门古炮台旅游是你不错的选择。

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读后感300字左右的

5楼:罂粟丿花开

此书洋洋四十万言,内容精深,思辨独到,文采优美。颇得太史公“春秋笔法”之真传,又遵从史学研究之严谨;视野开阔,不拘泥于旧有成果和官方表述,另辟蹊径,透过现象寻找更符合逻辑的真由。通过阅读此书有如下感受:

其一,以“新陈代谢”作题十分形象。倘若把历史比做人生,人在经历成长和变迁的同时,其内部也将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这种变化的总趋势为:排除旧物,生长新物。

这样人才能正常的生存,历史也就得健康地发展。

其二,对于历史事件的评价不能仅从事件之结果来判定,而要把事件放置在一个相当的时间跨度内分析和考量。以郑和下西洋为例,如今教科书的评价满是溢美之词全然忘乎了郑和下西洋之真正目的:寻找逃亡的建文帝朱允炆。

这可以解释为何郑和之后再无郑和。陈旭麓先生大胆写道:“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所处的被动局面,不是开始于鸦片战争,而是从郑和航海以来已见端倪了。

”中国之航海规模远胜于后来的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直流,但两者的目的完全不同,我们以俯瞰世界的姿态出行,他们以探索未知世界的先驱者形象出发。一为寻人与招安;一为财富和新大陆。

其三,能够抛除纯粹的民族感情来分析问题。陈先生也说过“历史研究会动感情,近代百年中的这一段至今还能使人听到历史中的呻吟和悲呼。但是,同情和憎恶毕竟不能代替理性分析。

对于历史科学来说,后者更加重要。”历史的精神在于理性分析,过多的感**彩会使其失去原色,好看但不真实。这一点比之如今对历史的戏说和误读之风,来得实在,来的淡定。

以作者对资本主义的观点可以看出其理性的思考。资本主义冲入中国,处于隔绝状态的中国被暴力打开了国门,旧的制度和礼俗必然会如“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解体”(马克思语)一样崩溃。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一种痛苦的进步。

其四,变的哲学。钱穆先生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曾经提到“其实历史就是一个变,治史所以明变。”新陈代谢也就是一个“变”字。

维新变法期间,当时的改良派代表人物无不以“变”为主题发表观点:梁启超的“变亦变,不变亦变”反映了当时中国已无路可退,只有变化,才能发展。康有为之“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则亡。

”(《上清帝第六书》)此言出自洋务运动之后,对前者30年不彻底的变革进行了批评。再从大历史观的角度出发,后来新文化运动的许多主张已在戊戌变法时初露端倪了。这是恒变哲学的又一注脚,“变”的思想一以贯之。

其五,社会与个人之于历史的作用。作者并不否认历史人物的影响,但起决定作用的是整个社会背景而非人的意志。历史人物永远只是历史剧本中的某个角色,而剧本的书写者是人民。

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很多人说这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孙中山先生和黄兴先生真的这么软弱吗?不是,是社会环境使然。

南京国民**虽然成立,但没有统一全国的能力,兵力不足,势单力孤。袁世凯之所以能够被推上高位有几大优势:“他手握重兵,并且有过庚子之变时在山东“保境安民”的形象;有过新政时期力倡立宪身为名声;有过宣统时被满人排斥归山的历史。

”所以说,袁世凯就任**大**,不是简单的革命党人退让,而是历史选择了他。但他的剧本怎么写由不得他本人。历史可以选择他,同样也可以抛弃他。

袁世凯也最终成为了历史长河中的沉沙。

综上所述,我们社会的新陈代谢带来的是社会面貌的革新和替换,终其原因,这都是历史的选择。从1840到1949这110年的中国近代史,留给我们太多心酸的往事,去除感情,冷静分析和思考,我们看到了一批又一批时代先锋的抗争与选择。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社会无时无刻不在变化,通过对百年社会新陈代谢的勾画,陈旭麓先生把我们带回到了百年前的中国社会,用更清晰视野和更清醒的头脑来回望过去并展望未来。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的内容简介

6楼:哎哟带你看娱乐

论述了政治思想、哲学、文学等方面的变革,而且分析了欧风美雨影响下的社会心态的变化。

本书不仅考察了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的变革,而且考察了城乡基层组织的演变,以及不平等条约激起的社会变化;不仅研究了中国近代社会变化的内部因素,而且寻找出外部冲击引起的社会习尚的改变。

不仅论述了政治思想、哲学、文学等方面的变革,而且分析了欧风美雨影响下的社会心态的变化。全书充满激情而又思辨的论述、勾画出中国近代社会百年的新陈代谢和急遽变革。

7楼:匿名用户

近代中国社会新陈代谢主要讲1840年--1919年这80年的时间。中间,友谊、学术、责任……

抄下目录:

序 冯契

第一章 漫长的封建社会

第二章 东方与西方

第三章 由盛转衰的清王朝

第四章 炮口下的震撼

第五章 天国的悲喜剧

第六章 十二年之后

第七章 近代化的一小步

第八章 城乡社会在演变

第九章 日本冲来了

第十章 变与不变的哲学

第十一章 庚子与辛丑

第十二章 欧风美雨驰而东

第十三章 假维新中的真改革

第十四章 “中等社会”

第十五章 变革中的两大动力

第十六章 民变与革命

第十七章 “揖美追欧,旧帮新造”

第十八章 山重水复

第十九章 新文化运动

第二十章 历史的选择

那位能帮忙,回答一下学习《中国近代史纲要》的体会和感受

1楼 匿名用户 本学期开设了中国近现代史这一课程,我感觉非常好,原因有两点 第一,我个人非常喜欢学史,用 读史使人明智 这句话恰到好处 第二,身为一名学生,我了解到,随着社会经济建设的日新月异,各种文化现象错综复杂,现在的学生,特别是大学生们,在思想政治上仍有很大的学习空间,特别需要 与时俱进 ,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