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之花鸟何为春”的作者是谁,问之花鸟何为春?是谁的诗句

2020-12-13 09:03:15 字数 5194 阅读 6864

1楼:匿名用户

作者是徐渭《墨花卷》

问之花鸟何为者,独喜萱花到白头。

莫把丹青等闲看,无声诗里诵千秋。

徐渭,山阴人。为明代文学家、戏姜曲家、书画家。幼颖慧,学书学剑,心怀远志。

在《墨花图》卷里,泼墨画各种花卉,其中一段画萱花荆棘上栖一白头翁,题诗云:“问之花鸟何为者,独喜萱花到白头。莫把丹青等闲看,无声诗里诵千秋。

”他不独在技巧形式上对写意画作出了独特的贡献,而且在诗、书、画的紧密结合上亦为人称道。

2楼:匿名用户

作者是徐渭,题目是《题墨花卷》

问之花鸟何为者,独喜萱花到白头。

莫把丹青等闲看,无声诗里诵千秋。

问之花鸟何为春?是谁的诗句

3楼:仅仅倚水隔莲生

问之花鸟何为者,独喜萱花到白头。

莫把丹青等闲看,无声诗里诵千秋。徐渭《题墨花卷》

莫把丹青等闲看,无声诗里颂千秋什么意思

4楼:米格战斗机

意思是不要把画画当作寻常的事,图画里也能诉说历史流传千载。

这句话既可以看作是其绘画创作思想的核心,也是其绘画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强调绘画乃是一种用来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工具。

出自——明·徐渭《独喜蒙花到白头图》。

原文:问之花鸟何为者?独喜萱花到白头。莫把丹青等闲看,无声诗里颂千秋!

译文:如果您要问为什么要画这幅花鸟画呢?就是因为喜爱这像征母亲的萱花和象征长寿的白头鸟,就是为了向白发老母祝寿。

不要看不起这幅普普通通的绘画作品,这种无声的诗歌可以流传到百年千年。

5楼:淞涧锦鲤

【字词】:等闲,指轻易平常。

无声诗:指图画。

颂:容,容纳。庶考斯之颂仪。——《杨统碑》。经传皆以容为之。

千秋:指千年时间。形容时间很长。

【解释】:不要小看书画丹青,图画这种无声诗里能容纳千秋呀!

【出处】:明·徐渭《独喜蒙花到白头图》:“问之花鸟何为春?独喜萱花到白头。莫把丹青等闲看,无声诗里诵千秋”

6楼:曾阿牛律师

出自 明·徐渭《独喜蒙花到白头图》,无声诗:指图画.

表面意思:不要把画画当作寻常的事,图画里也能诉说历史流传千载。

内含意思:这句话既可以看作是其绘画创作思想的核心,也是其绘画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强调绘画乃是一种用来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工具。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青藤老人、青藤道士、天池生、天池山人、天池渔隐、金垒、 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田丹水、田水月,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军事家。

徐渭出生在浙江绍兴的一个官绅家庭,徐渭出生百日,父亲去世,由母亲抚养**。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72岁的徐渭在自己破旧的小屋中,离开人世,身下是杂乱无章的稻草。门外,是那副流传千古的对联:

“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

7楼:

莫把丹青等等闲看,无声诗里颂千秋。 明·徐渭《独喜蒙花到白头图》无声诗:指图画。

有关古代的画画还有诗

8楼:匿名用户

问之花鸟何为春?独喜萱花到白头。莫把丹青等闲看,无声诗里诵千秋画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译文〗

在远处可以看清山有青翠的颜色,

在近处却听不到流水的声音。

春天过去了但花儿还是常开不败,

人走近枝头上的鸟儿却纹丝不动。

是描写、赞颂画艺高超,这幅画中的事物如同真的一样,

春秋大义怎么样

9楼:鸿蒙音波死爸

内容非常棒,对于经堂教育不熟悉的读者来说是一次很好的享受之旅。但是内容上还有不成熟之处,由于引用了非常多的内容,有些细节让人感觉有不完美。另外书页的质......

《春》的写作背景

10楼:阿沾

1、《春》的写作背景:该文创作时间大约在1933年间。此时作者朱自清刚刚结束欧洲漫游回国,与陈竹隐女士缔结美满姻缘,而后喜得贵子,同时出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人生可谓好事连连,春风得意。

《春》为朱自清的写景佳作。全篇文章紧扣春这个主题描写,从盼望春天,到描写春天,再到赞颂春天,作者有条不绦地将一幅幅春天的美丽动人且生机勃勃的图画呈现在读者面前,从而,作者表露了自己的内心感受,即他喜爱春天。

2、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国近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

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

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朱自清的作品《比兴》篇对“比”和“兴”的涵义,尤其“兴”的内涵进行了追根溯源的推理与探寻,并得出了鲜明的结论,指出“兴”为发端和譬喻。朱自清的研究成果对“兴”的研究规划了研究方向,奠定了理论基础,对后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春》是现代散文家朱自清的作品。《春》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最初发表于1933年7月,此后长期被中国中学语文教材选用。

在该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使他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并成就他的治学。《春》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

该文的主题思想即对自由境界的向往。朱自清当时虽置身在污浊黑暗的旧中国,但他的心灵世界则是一片澄澈明净,他的精神依然昂奋向上。

朱自清把他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把他对美好事物的无限热爱,将他对人生理想的不懈追求熔铸到文章中去。熔铸到诗一样美丽的语言中去。从而使整篇文章洋溢着浓浓的诗意,产生了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春》——在这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使他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并成就他的治学。

《春》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朱自清笔下的“春景图”,不是他故乡江浙一带的那种温暖潮湿的春景,也不是北方城郊的那种壮阔而盎然的春景,更不是如画家笔下那种如实临摹的写生画,而是作家在大自然的启迪和感召下,由他的心灵酿造出来的一幅艺术图画。在这幅图画中,隐藏了他太多的心灵密码。

11楼:宋小虫

《春》的写作背景:

1929年10月,朱自清送夫人武钟谦回扬州养病,同年11月26日,武钟谦去世,时年仅32岁,遗下三子三女。这个期间,正值作者彷徨苦闷而埋头于古典文学研究的阶段,因此,对于春天只能作牧歌式的抒唱。

《春》为朱自清的写景佳作。全篇文章紧扣春这个主题描写,从盼望春天,到描写春天,再到赞颂春天,作者有条不绦地将一幅幅春天的美丽动人且生机勃勃的图画呈现在读者面前,从而,作者表露了自己的内心感受,即他喜爱春天。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

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背影》、《荷塘月色》、《春》等名篇,一直被认为是白话美文的典范,历来一直被选为大中学校的语文教材,它为培养文学青年和繁荣散文创作提供了宝贵的艺术经验。

12楼:匿名用户

在朱自清的全部散文中,《春》是风格演变特别明显的篇目。

《春》的写作时间应该是在1932年下半年或1933上半年。1932年8月,朱自清漫游欧洲归来,不久便与陈竹隐女士结为夫妻,同年9月出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33年4月又喜得贵子,心境愉悦,所以,《春》这篇文章体现出了他乐观向上的情绪。

这个时期,正是作者彷徨苦闷而埋头于古典文学研究的阶段,因此,对于春天只能作田园牧歌式的抒唱,不可能在作品中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至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心灵深处的“春天”,当时作者也就无从揭示与歌唱了。。

13楼:匿名用户

1929年10月,朱自清送夫人武

钟谦回扬州养病,同年11月26日,武钟谦去世,时年仅32岁,遗下三子三女。这个期间,正值作者彷徨苦闷而埋头于古典文学研究的阶段,因此,对于春天只能作牧歌式的抒唱。

《春》为朱自清的写景佳作。全篇文章紧扣春这个主题描写,从盼望春天,到描写春天,再到赞颂春天,作者有条不绦地将一幅幅春天的美丽动人且生机勃勃的图画呈现在读者面前,从而,作者表露了自己的内心感受,即他喜爱春天。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

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背影》、《荷塘月色》、《春》等名篇,一直被认为是白话美文的典范,历来一直被选为大中学校的语文教材,它为培养文学青年和繁荣散文创作提供了宝贵的艺术经验。

14楼:匿名用户

1929年10月,朱志清送夫人回扬州养病。同年11月26日,夫人去世。这个期间正值作者苦闷而埋头于古典文学研究的阶段,因此,对于春天只能做牧歌式的舒畅。

15楼:匿名用户

朱自清的绝大部分散文都标有写作时间乃至地点。而惟独《春》既无时间,也没地点,也未曾收入他早期出版的《踪迹》(1924年)、《背影》(1958年)、《你我》(1936年)等集子中。于是有人推测说:

“《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也有人认为:《春》是一篇“少年气盛”之作,时间当在1924年之前。

这个时期,正是作者彷徨苦闷而埋头于古典文学研究的阶段,因此,对于春天只能作田园牧歌式的抒唱,不可能在作品中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至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心灵深处的“春天”,当时作者也就无从揭示与歌唱了。

“人之相知,贵相知心”是谁的诗句

1楼 晓秋杠杠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 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孟子《万章下》 2楼 匿名用户 人之相知,贵相知心 不是在一首诗里面的,而是出自汉代李陵《答苏武书》 嗟夫子卿,人之相知,贵相知心。 意思是 人们的互相了解,最可贵的是了解对方的内心世界。 指朋友相交要知心。 3楼 黯然 纵 人之相识 贵在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