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为什么要派遣使者出使他国,古代使者出使是什么样的,路过其他国家需要做哪些工作?

2020-12-13 07:07:45 字数 5671 阅读 6206

1楼:匿名用户

春秋时,是强大国家派使者,彰显霸主地位。战国时,国家派使者是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合纵连横。唐朝派使者,是加强各国文化交流,彰显天可汗威严。

宋朝派使者,是屈辱的**求和的行为,明朝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是显示皇位合法性

2楼:第十八颗北斗星

就跟现在是一样的“***”

3楼:见岚

各种原因,比如和亲,联盟

4楼:匿名用户

学习当地知识,吸纳文化,和亲等等

古代使者出使是什么样的,路过其他国家需要做哪些工作?

5楼:花爷纯耐你

我们都知道,古代经常派遣使者出使其他国家,但是出使的目的却有所不同。例如张骞出使西域,是为了寻访大月氏联合抗击匈奴;而明朝的郑和下西洋,却是为了宣扬国威。但是这些使者出使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呢,当他们路过其他国家又需要做哪些工作呢?

首先,使者顾名思义就是指受命出使的人。使者出使时,一般会带一些随从和符节。出使前大多都是副使和随行人员在使者的门外等待。

而使者在车上插上旃旗,表示即将出使,并带领副使和随行人员前往治朝接纳王上的命令。这就是出使的样子。

当使者路过其他国家时,如果要经过其他国家的领土,那么在到达边境时,要派次介前去借路。并且使者和随从人员进入其他国家国境前,要起誓绝对不能打扰当地人们的正常生活。

而出使也有一定的礼仪,我们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所以出使就一定要注意很多礼仪的细节,所以说古代出使需要根据不同的国家遵循不同的礼仪。例如蔺相如出使便涉及到斋戒,递上国书等;而苏武出使便有持符节,带礼物等礼仪。

在抵达其他国家的国境时,要张开旃旗,人员还要起誓不能违反出使国家的礼法等。然后需要拜见守关人,向其表明自己的来意,并且如实回答随从人数等问题,在他们同意之后,使者才能入境。并且在入境之后,还要收起旃旗,并且要摆出你所带的礼品等。

6楼:猪油炒菜真香

古代使者出使需要向周围的国家宣讲自己国家的文化,历史,让其他国家对其有一个了解,然后有时候需要进行文化交流。

7楼:彼岸草荨

使者在出使路中,如果要经过其他国家的领土,到达边境时,就会要次介前去借路。次介带着五匹帛,以奉王上之命的口吻,到来往国外朝请命,说:“请派人为我们带路。”

8楼:匿名用户

使者出使的时候会在车上插上旃旗,出使中经过其他国家的领土,会派次介前去借路,次介带着五匹帛到来往国外请命:“请派人为我们带路。”

9楼:夏沫沫沫丶丶

使者在车上插上旃旗,表示即将出使,并带领副使和随行人员前往治朝接纳王上的命令。路过其他国家,要派次介前去借路。国王按照礼节给以馈赠,使者和随从人员进入国境前,要起誓决不扰民。

10楼:匿名用户

拿唐朝举例。唐朝出使他国的使者,因为底气十足,都有一种不怒而威的气场。贞观年间,唐太宗让一位**出使戒日王朝,这哥们非常霸气,直接把北印度给灭了。

11楼:米吖

入境后,要收起旃旗,然后再次陈设和核验所带的礼品。先在地上铺设幕巾,宾客穿着朝服站在它的东侧,面向西;随行人员都站立南侧,面向北,以东首为尊。

12楼:匿名用户

古代使者出使是为了传达友好,送达文书之类的,更加深与各个国家之间的友好交流的。

13楼:清和初四

春秋战国时期的使者使命是合纵连横,宣扬国威。苏武汉代的使者是联络西域小国,夹击匈奴。秦代之后是加强国家之间的联络,进行经济文化交流。

14楼:柠

路过其他国家一般都要展现出大国的威风,展现自己国家的问候这样的,一般都会宣扬国威,友好建交。

古代两国间即使相隔甚远也会派出使臣,这是为什么?

15楼:古今通闻

这是因为古人很深刻地领会了远交近攻的战略方针。

古时候国与国之间,基本无法避免因为领土问题造成的纠纷,甚至很多还因此造成战争的情况,其实不仅仅是古代,就连现代的任意两个邻国,之间基本多多少少存在一些领土问题,这些问提很多都会成为日后双方冲突的导火索,所以古代的邻国之间其实是很难搞好关系的。

但是那些邻国的邻国确实恰恰相反。他们跟他们的邻国,也存在一些领土方面的纠纷,所以这些邻国可以算成是敌人的敌人,是可以交好的,这就是历史上远交近攻战略的根本原因。

汉朝初年的时候,匈奴十分强大,对当时汉朝的军事压力十分巨大,因为匈奴的强大,西域的一些小国国王都如坐针毡,因为他们怕一不小心触怒了匈奴,可能招致灭国的危险,这些国家于是也想寻找一个可以依靠的大树,而对于汉朝而言,它也想结交更多的盟友,一来是增加反制匈奴的力量,而来是这些国家可以成为汉朝使者的驿馆,以及汉朝侦查部队的驻扎地。所以汉朝的时候,都特别注重结交那些小国,历史上著名的张骞出使西域就是为了结交月氏国。

而且古代的通信和交通完全没有现在这样发达,这些出使他国的使臣还有收集情报的任务,他们被派到敌人的邻国附近,使臣常年居住在**,如果敌国有什么异动,他们会第一时间报告给自己的国家。这样就能让自己国家在对外战争之中获得先机。

16楼:穷加布

因为古代交战双方为了传递信息,相互交流,经常会派遣使臣交替往来,这也就有了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的说法。

17楼:小谢

使臣是一国的使节,是临时的派遣,比如晏子使楚、张骞出使西域,他们都是皇帝委派的联络相关国家的代表。

18楼:嫣然

两个国家之间的距离比较远,就不利于两国之间的交流,派遣使者就是两个国家之间交流的唯一方式。

19楼:小小智慧

因为使臣是代表着国家,在古代信息流动不方便,所以只能是靠派出使臣到其他国家,去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

20楼:清和初四

为了两国间的互通有无,方便进行关于商业,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友好交流。

21楼:天地一号

古代外交主要由鸿胪寺和礼部负责,出使的使臣没有固定的,是随机派遣相管部门人员。使得两国间有个沟通渠道。

22楼:猪油炒菜真香

这也是为了国家的发展,这些被派遣的使臣代表系列的国家去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

23楼:夏沫沫沫丶丶

是为了和他国搞好关系,虽然两国离得远,但多一个朋友,总比多一个敌人好,而且彼此还可以交流文化。

24楼:惊鸿

这是两国进行交流的一种方式。古代由于交通闭塞,没有很好的联络方式,只能以派遣使臣的方式进行文化经济等交流。

25楼:彼岸草荨

为了了解他国的文化,与本国进行优势互补;同时进行军事上的联盟,加强各国之间的交流、彼此之间和平互助。

古代外交使者手里拿的信物是什么

26楼:3aaa岁月

是旌节。

旌节是指古代使者所持的节,以为凭信,后借以泛指信符,唐制中,节度使赐双旌双节,旌以专赏,节以专杀,行则建节,树六纛,亦借指节度使,军权。

旌节包括门旗二面、龙虎旌一面、节一支、麾枪二支、豹尾二支,共八件。节用金铜叶做成,旗用九幅红绸制作,其上装有涂金、形如木盘的铜龙头。

27楼:夏雨荷香

你所问的,是苏武的旌节

古代外交使者指一国派驻另一国的外交代表;一国派往另一国办事的代表的任命大使、其他**使节和领事

在古代,“使节”并不是对人的称谓,而是一种官职的凭证。卿大夫聘于诸侯时,国君要授其任职凭证,这种凭证就叫“使节”,又叫“符信”;使臣受命出使他国时,国君也要给予他出使凭证,这种凭证也叫“使节”、“符节”。作任职凭证的“使节”大多用铜铸成,并根据任职地区的不同,分别铸成不同的动物图像。

在山区任职的,授其“虎节”;在平原地区任职的授其“人节”;在湖泽地区任职的授其“龙节”。作出使凭证的“使节”一般都用竹子为柄,上面缀些牦牛尾等装饰品,故又称亦称旄节。张骞、苏武等出使匈奴时,持的就是这种使节。

旄máo

古代用牦牛尾装饰的旗子:“上将拥~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符节古代派遣使者或调兵时用做凭证的东西。用竹、木、玉、铜等制成,刻上文字,分成两半,一半存朝廷,一半给外任**或出征将帅。

中国古代朝廷传达命令、征调兵将以及用于各项事务的一种凭证。用金、铜、玉、角、竹、木、铅等不同原料制成。用时双方各执一半,合之以验真假,如兵符、虎符等。

先秦符节的种类甚多,形状各异,用途有别。已知最早的符节是战国时期的,有的用以征免税收,如作竹节状的错金“鄂君启”铜节;有的用以发兵作战,如作虎状的“辟大夫”铜虎节等;有的用以驿传邮递,如作龙首状的“王命传”铜龙节。此外还有作牛形、鸾形、燕形和凫形的。

现存战国时期的符节,除陕西长安出土的错金“杜”铜虎符称符外,其他大都称为节而不称符。汉代亦用虎符,大体沿袭秦制。秦虎符文字错金,汉虎符多错银。

西晋虎符通体有虎斑条纹,不能容字,故于背缝处凸起长条形窄台刻背文,肋间之字移于胸前或符阴。西晋男符亦错银,唯太守符凿款,东晋以后则皆凿款。唐代改用鱼符,为符制上的一大变化。

武周时一度用龟符。鱼符和龟符皆可系佩,与后世的牌区别不大。宋以后皆用牌。

历代符节种类繁多,其铭文反映当时的政治、军事制度。

符信是通信的信物,即通行的凭证,有符有节。节,是身份证明,供使者或商人在路途中使用。持有此节者,沿途住宿伙食一律由传舍供给。

在湖南长沙出土过一枚战国时的铜节,为马形,又称“铜马节”。据古文字学家于省吾考证,这是作为“骑传侯”的身份证明。“侯”,是掌管骑传的官名,“骑”是单骑通信的称呼,“传”指“驲”这种华贵的传车。

骑传侯是专理车传和马传的专职官吏。有了这一份证明,在邮驿大道上就可以畅行无阻。符与节略有不同,大半是军事凭信,也可作为国家治安所规定的通行证件。

一般说符分左右两半,一半为国王所持,另一半发给带兵将领,调兵时把两符相合,以为验证。

战国时期,驿途上也用过一种称为“封传”的证件。据《史记》载,孟尝君从秦国被释放回齐国时,秦昭王后悔了,想派人把他追回来。但孟尝君已经乘快车逃跑了。

他更换了“封传”,变换姓名,夜半混出了函谷关。秦昭王命快速邮车迅速追赶,也没有追回。唐朝学者考证,这种封传,就是后来的驿券,一种在驿道上行驶的证明。

上述故事,就是孟尝君利用门下食客鸡鸣狗盗之徒伪装鸡叫赚开关门的典故。秦国通过关卡的通行符证制度很严,据说,此制为商鞅所定,而后来,商鞅自己因被陷害要逃离秦国时,在一客店里却因无证件而被扣留,终于被秦军所获。

战国时期,别的诸侯国也用符信。1957年在安徽寿县曾发现“鄂君启节”,就是楚怀王发给鄂君启的水陆通行符节。节为青铜制,有两组,每组原为五枚,合之成竹筒状。

上面有错金铭文,写着持节者所拥有车船、通行路线等事项。持此节者,在沿途各驿站,可以免费食宿。

战国时期,符节的名称和种类很多。就用途说,有路节、门前符节等。从形状讲,则有鹰节、雁节、龙节、虎节、马节、熊节等。

在匈奴的十九年里,苏武紧紧握住了象征汉使的旌节,旌节的样子嘛,形同过去赶大车用的鞭子,只是上头有许多红毛穗穗儿,顶端有个龙头,是汉朝国家的象征。临行前,汉武帝召见了苏武,亲手把旌节交给他。这是一根七八尺长的木棍,顶部弯曲的地方挂着一串用毛做成的绒球,表明使节的身份,同时是使臣出使的凭证。

苏武接过使节杖,激动地说:“只要我人在,这节杖就不会丢,使命就不会受辱。”

苏武便带着这个代表汉朝的旌节长期与羊群生活在一起.苏武中年时期出使西域,赶放回来时,已经成为一个白头白发的老人了,他手里仍然拿着那杆旌节,只是上头的红缨穗穗儿已经几乎落光了。

你所问的,大概是苏武的旌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