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学为话题的文章,美的本质是什么 美学论文3000字

2020-12-12 16:55:07 字数 5364 阅读 2445

1楼:匿名用户

清晨,我柔柔惺忪的睡眼,背着鼓鼓的书包,靠在站牌底下.一边咀嚼着嘴里那还未吃完的面包,一边张望着远处是否有首汽车的影子.每天都是这样——同样的地方,同样的情景,有同样的人,有同样的我.

对这些早已习惯的事物,我闭着眼睛可以把他们的样子讲出来.左边的大叔貌似是在某加工厂上班,每天都穿同样的灰色**,爱站在右边等车的是个入时的阿姨……滴滴~汽车响着喇叭到站了,人群一哄而上,当我进入车厢的一刹那,突然闻到一缕花香,情不自禁说了一声“好香!”.

我急忙寻找这味道的**.原来是左边两扇车窗玻璃夹着的一束百合.我很快被人群挤到车厢中间,找了后面的一个座位坐下.

车又开动了,我仔细观察坐在那朵花下面的人.那是一个女孩,每天都和我坐同一班车,只不过比我早两站下车.穿**的大叔坐下,对旁边的人说:

“好香啊.”“是啊”“……”下一站到了,下一站的人又一哄而上.上来的人都闻到了这股香味,每个人都会情不自禁地说声“好香!

”车上的人则会善意的指指窗上的那束百合,后上来的人看到后,会心笑笑,坐在为他指点的人身旁,寒暄起来.不一会儿,车上的人们都开始与邻座攀谈起来.原来坐这趟车的人早都已熟悉,只不过从未开口罢了.

到了女孩的那站了,大家都停下谈话.只见女孩把百合拿下来,对着百合深深吸了一口气,然后又迹紶管咳攮纠归穴害膜把百合插在车窗上,下了车.我透过车窗看她,清晨的阳光斜斜地从外面照进来,把女孩的发梢染成金色.

以前怎么没发现她这么漂亮呢?车继续走着,载着一车“早已认识”的人们.生活中充满了熟悉的陌生人,其实,只需要那么一缕花香,就能消除人们心中的尘埃,真情如花,让我们用心去聆听那一瓣恒久的花香。.

美的本质是什么 美学**3000字

2楼:**学术**

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和问题发表议论,揭露和驳

以习惯为话题的文章?

3楼:匿名用户

习惯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无意识进行重复的一个动作或语言,习惯是一种重复性的、通常为无意识的日常行为规律。它只是人的一种不自觉的行为而已。然而,就是这些不自觉的行为,常常给人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这些后果就是由我们平常所说的“习惯”造成的。

90%是在不断重复原来的动作,再在潜意识中转化为程序化的惯性。

所以说,习惯决定命运,习惯决定人生。

有一个穷人买下了它,发现书里藏着一张薄薄的羊皮纸,上面详细记载着点铁成金石的秘密。

穷人狂喜,于是变卖家当,来到了奇石所在地——黑海岸边。这个扔石头的动作太具习惯性了,以至于当他梦寐以求、苦苦寻觅的奇石出现时,他仍然习惯性地把它扔到了海里。这些梦想都是黑海岸边那块“奇石 ”,但很多人却在历尽了千辛万苦捡到它之后,顺手一扔,就又扔进了大海。

正是“扔石头”的习惯束缚了我们的思维,左右了我们的行动。

孔子在《论语》中提到:“性相近,习相远也。”意思是说,人的本性是很相近的,但由于习惯不同便相去甚远。

一切天性和诺言,都不如习惯有力。习惯是所有伟人们的奴仆,也是所有失败者的**。伟人之所以伟大,得益于习惯的鼎力相助,失败者之所以失败,习惯同样责不可卸。

因此,习惯在人的日常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习惯虽小,却影响深远。于是,他成为了作家。实际上,正是这种微小的习惯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

在《培根论人生》一书中,人们的行动,多半取决了习惯。一切天性和诺言,都不如习惯有力,在这一点上,也许只有宗教的狂热可与之相比。

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有段名言:“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从小养成的良好习惯会伴随人的一生,时时处处都在起作用。诚如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所说:“三岁决定一生。

”习惯是一种多么顽强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从小就应该建立一种好习惯,通过教育,通过陶冶,直至让习惯成为自然,终生不忘。

求一篇800字作右的关于学习美学的目的的文章

4楼:匿名用户

(一)从求知的角度来看

1、学习美学可以给我们系统的关于审美和艺术的知识。

2、学习美学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磨练我们的敏感力,为其他领域的知识创新打好基础。

(二)从做人的角度看

1、学习美学可以让我们思考伦理规范的基础,让我们不仅遵守规范,而且陶冶情感,后者才是好人的基础。

2、学习美学可以让我们根据自己的性质和气质来塑造自己的人生,将自己的人生塑造成为一件有独特魅力的艺术作品。

(三)从致用的角度看

1、学习美学有助于艺术创作和艺术批评等具体的艺术实践。(美学可以为艺术批评和解释提供必要的理论框架和语汇)

2、随着审美化进程(aestheticization processes),的深入发展,美学策略已经渗透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学习美学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生活的竞争中确立自己的优势。

求一篇。关于美学基础的**。什么内容不限,什么题材也不限。

5楼:匿名用户

**悲剧美

亚里士多德最初在解释悲剧时指出:悲剧是人生中严肃的事情,它不是悲哀、悲惨、悲痛、悲观或死亡、不幸的同义语,它与日常语言中的“悲剧”一词的含义并不完全相同。作为美学对象的悲剧,必须是能使人奋发兴起,提高精神境界,产生审美愉快的。

悲剧通过丑对美的暂时的压抑,却强烈地展示了美的最终和必然的胜利。所以实际上悲剧美所显示的审美特性必然体现出一种崇高之美,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比如被称为悲剧典范之作的古希腊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作品所表现的普罗米修斯为正义而甘受酷刑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展示出一种可歌可泣的悲壮崇高之美。

早在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就留下了悲剧创作的辉煌成果,出现了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等著名的大悲剧家。这时的悲剧,大都取材于神话、传说和史诗。《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就是著名的代表作。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将悲剧艺术发展到了空前的壮大,这时的悲剧作品大都以人文主义观点宣扬新兴资产阶段的政治理想和生活愿望。其内容已离开了神话传说,而多以历史故事为体裁,如《哈姆雷特》《奥赛罗》等。19世纪的欧洲,在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的思潮推动下,出现了雨果的《欧尼娜》,小仲马的《茶花女》,奥斯特罗夫斯基的《大雷雨》等一批优秀的悲剧。

在中国的戏剧发展史上,王国维在1921年才使用悲剧这个术语。但这不等于是说中国是从那个时候才开始悲剧创作。如关汉卿的《窦娥冤》,无名氏的《孔雀东南飞》等都是较早出现的悲剧作品,在世界广为流传。

在希腊传统的悲剧创作中,人物的命运做为悲剧的最重要的因素,那是英雄人物在命运面前的无力所体现的,而观众也能够从这种无法言传的力量中得到一种命运无常的压迫感。首先要认识到这种最原初的创造往往是代表了人们的一种基本的渴求的。之后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中则把悲剧的模式以及人们所欣赏悲剧的心理是怎么样的联系起来,他的两条重要理论便是:

一、悲剧的主角是和我们相类似的人,他们并不是道德最完善的人,因此他们便会有过错,在悲剧中人们看到他们由于某种很小的过失所引起的巨大悲惨后果,从而引起悲剧的效果。

二、人们在欣赏悲剧的时候,悲剧引起了哀怜和恐惧,从而导致这些情绪的净化,这种过分强烈的情绪宣泄使得恢复心灵的平静从而保持心理的健康。很显然亚里士多德把悲剧的形成和所引起的心理的效果降低到了普通人的层次上,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命运的互相怜悯于是体现在悲剧的审美活动之中。之后莱辛对于悲剧理论又做了扩展,他认为观众在欣赏悲剧时候所表现的哀怜和恐惧不是作用在自己或者悲剧中人物的身上,而是把自己的命运和人类的命运结合起来,认为这样的悲剧是可能发生在任何的一个人的身上,这是最为悲惨的事情了。

中国古代并没有专门关于悲剧的理论,但是就产生人悲剧的心理的效果来看,中国的悲剧一直在发展着。二十年代鲁迅先生也曾提出过一个悲剧的著名命题:“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这里揭示的悲剧艺术的特征是“人生有价值的东西”,而不是生活中一般的悲哀、悲痛和悲惨。悲剧的审美价值是以人生的社会价值作为基础的,而其表现的手段则是“毁灭给人看”,美好的有价值的东西遭到毁灭,它给人的感受应该是极具震撼的。这是鲁迅悲剧观的核心。

也成为中国现代文学悲剧理论最有代表性的观念。

中国的比较著名的“悲剧”,比如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最优秀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就比较有代表性。诗歌所表现的悲剧艺术大致体现在三个方面:第

一、故事在情节的叙述中创造一种悲剧气氛。原题目的设定、开头的起兴和情节发展中气氛的渲染,都在极力营**情的悲苦情调。第

二、人物的悲剧美,是最富有感染力的悲剧力量。主人公刘兰芝的姿容、心灵和人格,都被塑造得完美无缺。人物形象愈是完美,其悲剧效果愈为突出。

因此,刘兰芝的悲剧实际上是社会的悲剧。而焦仲卿由于受封建礼教束缚而不敢大胆反抗的软弱性格是造成他悲剧的主要原因。第

三、艺术手法强化了悲剧效果。赋、比、兴等传统表现手法增加了悲剧的情绪浓度;反衬、烘托突出了人物形象的美学效果;细节描写、多层次渲染等手法,清晰有序地将悲剧气氛凝为一体。主人公因生命遭到毁灭而成就了精神生命的永恒价值,从而激起悲壮之情而使人们的心灵得以净化,精神得以提升。

这就是悲剧的美学力量所在。

另外还有像《窦娥冤》。这种悲剧的力量主要来自善良又无力的小人物在不公的社会中所遭受的悲惨命运。这种悲剧情景在以上西方的传统悲剧理论中是不符合的,首先窦娥并没有在剧中表现出过失,其次窦娥在地层社会中代表的是一种典型的性格,她所遭遇的是一种黑暗力量的折磨,并不能代表一种社会的普遍力量,换言之传统的西方悲剧理论具有一种贵族性,而中国的这种下层的悲剧则代表了一种现实性。

《西厢记》《牡丹亭》等等,这些代表的是一种人物内心的强烈冲突以及社会的普遍力量的压制,这里可以看到人的情欲的力量和社会压力之间的冲突。

士大夫的悲剧。这在文学作品中并不是直接的表达的,但是他们的生平,对理想的追求,对完美人格的实现则代表了中国所特有的一种悲剧气质,那便是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虽万折吾往矣”的理想人格,这种理想人格的悲剧性在于现实精神的缺失,在面对现实的复杂和矛盾尖锐的时候不能够从一种务实的角度来实现较好的结果,而是以个体的毁灭来实现理想人格的实现。例如屈原、文天祥等。

《红楼梦》所代表的更为复杂的悲剧。它即表现了人在命运无常面前的脆弱无力,也表现了个人理想与社会普遍力量的冲突,同时也具有小人物在残酷现实中的悲惨命运,而这一切则集中表达了一种深切的人生幻灭感。

根据上述实例,我大致归纳了悲剧的四种类型。

一、命运的无常(希腊悲剧、红楼梦)。

二、人生理想与普遍力量的冲突(红楼梦贾宝玉、苏格拉底、黑格尔的悲剧理论)。

三、理想人格的实现(中国士大夫精神)。

四、平凡的人在黑暗中的悲惨命运。(窦娥冤、莱辛的悲剧论)。而这些悲剧在人心中所产生的心理效果也可以说是并不一样的,有同情,有设身处地的恐惧和哀怜,有命运的共鸣,有并未发生于自身的安全感(类似崇高),还有黑格尔所提到的心灵的愉悦。

但是应该说不论哪一类型的悲剧,都是一种美的体现。生命是有限的,而追求不朽。悲剧在将人生中最残酷的一面呈示给我们,引起我们惊悚的时候,更激发我们一种对美好的生活的追求、一种对悲剧美更深层次的认知。

参考书目:

1 《美学原理》蒋孔阳编 华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 《唐弢文集》第九卷 《〈孔雀东南飞〉的现实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

3 《中国文学史(一) 》 游国恩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